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698章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698章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察与蔡挺做得好。回到广州后,郑朗又做了第四次计划调整。

也不仅是郑朗一个人,一头狮子带着一群绵羊,上了战场,绵羊同样会化成狮子,一头绵羊带着一群狮子,上了战场,同样也化成了绵羊。水利也是如此,几人对水利方面皆比较善长的,至少最低的蔡挺与杨察二人,在宋朝官员中也能排到前五十位。由郑朗带领着,几个官员将所有潜能一起发挥出来。

快到施工时,各自对即将施工的工程再次派官吏视察,重点工程他们自己亲自前去观察过。第四次计划是大家共同调整的。

郑朗不是神,有的仅是金手指,落实到细节上,又是这么大的地盘,必须要众人协手同心,共同出力。

这就是用人之道。

中书做得好,也是人用得好,两广也是如此。郑朗说过多次了,可未必有多少官员能会意。

看着桌面上厚厚的地图,大家长松了一口气。

这次计划才是大约模的计划,当然还要做一次调整,直到下月第五次计划才能真正的落实。

有张有驰,到了聊天时刻,郑朗让月儿沏上茶。茶叶乃是上等的建州茶,乌龙茶味,不过大家皆喜欢。为什么许多官员跟在郑朗后面感到舒服,也是这个原因,生活不太抠门,要求也不是很高。相反的,范仲淹不行了,想学都没有办法学,根本做不到,不过学郑朗还是可以的,大不了辛苦一点,尽心尽职。

郑朗说:“诸位,看到三千五万缗钱,一年之内便被我们用完,有何感想?”

“行知,什么感想?”杨察问。

“这样大手大脚的花,是不是很愉快?”

几人哭笑不得,不过似乎也是,几人从来没有掌控过这么多钱帛的花销。

杨察说:“庞醇之那边压力很大啊,临行前都写信求我,让我不要听行知的话。”

“苦一苦吧,杨转运,你想一想,若是两广、荆湖路全部开发出来,郁水流域、韩江流域与钦江流域以及湘水流域整个成为鱼米之乡,国家可以多容纳四五千万人生存空间,我朝经济会是何等的光景?”

也不能这样说,要看的,增加控制区域,必须增加官吏,兵士,与管理费用,支出也在增加。得看如何调整与治理,治理得当,这些都是真正的鱼米之乡,一年三熟之所,宋朝经济会更上一个台阶,治理不当,反而麻烦多多。

终是一个梦想,几个官员抬起头,深思,眼中皆有些期盼。

雨点落下来。

打在瓦檐上,狰狰的作响。

看着窗外,宛若一片片水幕从天空拉到人间。

周沆忽然问:“郑相公,狄青那边怎么办?”

“狄青啊,善阐城乃是春城,一年四季如春,气候宜人,诸位将士一路辛苦,牺牲更是惨重,让他们在善阐城多疗养一段时间吧。”郑朗说了一句惫懒的话。

蔡挺说道:“其实大理还是不错的。”

“子政,你不会真对大理产生兴趣吧?”郑朗愕然地说。之所以兵进大理,非得想从大理身上捞取很大的便宜,主要还是为了震慑,特别是边境各部族,大理不象交趾那样可恶,可在大理纵容下,边境各族时降时复,例如侬夏卿,若不是以为大理可以做退路,就未必敢收留阿侬与侬智高的子女。吓一吓,让大理以后变得老实一点,边境各蛮部会更安份守己。

用兵大理,值吗?

顶多一两个月时间,大理答应了自己条约,狄青就要率兵返回了。自己还要向狄青请教如何对付交趾呢。

交趾才是南方的重中之重!

第二天,又是大会。

主要是请来的外地长者,以及各部蛮首,让他们分开,面对面坐下,然后是一系列的庆祝活动。郑朗这才说道:“诸位,请你们伸出手,手拉着对方的手说,我们是一家人。”

伸出手,手拉手,不用说也就是这些外地长者与蛮首手拉手,先是面面相觑,倒是蛮首们十分热情,主动伸出手,请来的长者多,于是有的蛮首自动拉着两名长者,然后大吼起来。

未必是一家人。

这也要看,蛮人骨子里还是桀骜不驯的,不过在郑朗再次蛊惑下,这些蛮人听到一句真言,想要两广好,他们能力不行,必须迁来大批汉人带动,春天说未必管用,现在说就很管用。

许多汉人的农民正在被他们供在自己部族,那个收成,一个个看得眼热。

郑朗做得也好,硬可以,兵锋相见,灭族相待,软更欢迎,继续象以前那样,酒肉相待,物资送个不停,并且发明一种药,治疗了族中许多疟疾患者,又让子女在书院读书,堂堂的首相,亲自来教导。如何选择,傻子也知道选择后者。

主要是对地没有太看重,甚至不知道使用肥料,多也不知道灌溉的妙用,至于耕种技术,有几个蛮人掌握了耕种技术,所谓的耕种,刀耕火种,就象原始人一样。

因此郑朗在大会开始之前,派人对他们说,能不能让他们有幸福的生活,就看这些人能不能招待好,若将他们吓回去,没有人修水利,修路,没有人指导他们耕种,两广就是砸下再多的钱帛,他们生活也不会改变。所以千万莫要吓着他们。

蛮人看到好处了,当然也希望自己有这个好处,再加上前来开会吃着喝着拿着,对这些汉人代表热情万分,有的蛮首还给这些老者来了一个熊抱,让这些老者瞠目结舌。

这就是机会。

现在时机颇佳,蛮人对土地不是十分重视,重视的是有足够的粮食,足够的酒肉,不是太排斥此次移民活动。时间也来得及,无论如何的手段来动援移民,若不是生活过不下去,大多数百姓不愿意远离乡土的,最多让郑朗移来四十万户,那就是比发明青蒿药剂还是一场更大的奇迹。但不能让他们低于三十万户。两广七十几户百姓,四十余户熟蛮户,生蛮无法统计,汉户仅三十万左右,多集中在广州周边地区。有三十万户移民,以后再陆续迁移一部分百姓过来,汉户就占着绝大多数。汉户多,大家才能利于融合在一起。不然很讨厌的,燕山北他可是亲眼目睹,汉户种植,奚人坐享其成,为何,因为契丹立国一百多年,奚人已经知道耕地的重要性,占着地不放,加上契丹政策包庇,于是汉户想要生存,只好沦为佃户。这个局面,郑朗不想在两广发生。

所以水利必须立即要上得多,移民也要移得多。能做到,以后就是一家人。做不到,还是两家人!

不过随着这些蛮人大吼声,这些老者一颗心也落到实处了,来南方,顾虑很多,瘴疠,蛮人是最重要的两条。瘴疠似乎郑相公发明了药剂,能治疗了,蛮人这么热情,似乎也不是传说那样。至于水利与道路,都没有多少人想,能想到的睿智老者,也听说了六千万缗的事,也听说了江东圩,不是太担心。

继续开会,也不过说一起大家团结之类的话,再者,叮嘱不能侮辱对方,汉户过来了,不能瞧不起蛮户,认为他们粗鄙无知,蛮户也不能凭借自己是地头蛇,用武力欺侮汉户,让汉户望而生畏。再者,严禁奴隶买卖。

想要全部禁止奴隶制是不可能的,但时间来得及。

两广若真有钱帛砸了下去一亿多缗,将所有水利潜力挖掘出来,最少有一百多万顷耕地。而这些耕地多是能保持一年三季收成,再坏些,只要精耕细作,一亩地产量不会低于六七石。就是旱地,也可以从容地收两季,或者种植桑麻、茶叶与果树,都需要庞大的人力照顾,如今一户人家平均连老带小六口人,劳力半劳力四口,算是不错了。耕种四十亩都会很吃力。特别是蛮人懒散的性格,很可能连二三十亩地都照顾不过来。别的不说,在江东郑朗呆过很长时间,江东圩郑朗鼓励是一年两季的,百姓太累,一户人家照顾五十亩地,从早到晚,到夜里,从老到小,全部趴在上面了。好日子是有了,可百姓那个劳累,让郑朗看得都感到辛酸。

那么两广可以养活三百多万户,在三百多万户之内,只要将身体放下去,每一户人家都能象江东圩那样,有一个小康生活。这个地不会产生矛盾,直到人口总数变成三千多万,五百万户,还是能养活,不过矛盾便有了。但以现在落后的医疗条件,纵然国家太平,没有一百年时间甚至两百年,两广人口也不会从一百万户翻成五百万户。不用一百年时间,自己这些举措严格执行下去,五十年,百分之九十的蛮人会全部汉化,就象当年的鲜卑人一样。汉蛮一家了,还有何矛盾可言?即便有矛盾,那是各姓与各村寨、各户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种族的矛盾。

这是血淋淋的历史教训,自古以来,能悟出的只有老美一个国家,在别的国家鼓吹民族独立活动,让这些国家产生内乱分裂,可在自己国家内,却拼命的融合。只可惜人种太多,黑色人种,红色人种,黄色人种与白色人种。但在两广不存在这个问题,皆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为何要划分出几十个民族,脑袋秀逗了不成?

没事找抽的。

大会折腾了三天,主要是让大家呆在一起喝酒聊天,然后唱歌跳舞,表演节目,似乎是儿戏,可在这个胡闹之中,许多人确实产生了一些友情。而且蛮首们又吃又喝又拿的,很激动,带着汉人活动,欢快团结的气氛浓厚无比。

这才将一些老者送回去,事情没有完,派了一百余人,带着车辆与印发的传单去了福建路与浙西。

在两地各州县巡视,先是派发传单,说明移民措施,各位尽管放心来,条件只有一个,带足到广南东路路上吃的干粮,到了广南东路,什么也不用担心了。修一修道路与水利,这不是为朝廷而修,是为你们自己修建的,每工每天给米一斗,钱二十,布一尺,满一月工给肉六斤,绢五尺,还是田瑜的薪酬待遇。妇人与老者算是六分工,苦一苦,第二年的吃穿都有了。另外官府免费供给其生产用具与耕种工具以及种籽,每户若十口人以上者,给水田五十亩,旱田六十亩,五口人到十口人的降十亩,五口以下者再降十亩。这些田作为永耕私田。而且宣传了两广的税务,蛮汉一样待遇,一亩地仅税两斗粮,没有任何加耗支移,要么供绢四尺,或者税钱四十文钱。再者便是兵役,三丁户者才抽一丁,冬训,当作土兵,给予一些物质奖励,免其税。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两税附加税务。

不算太高的税务,若是一户人家真正拥有四五十亩良田,在宋朝中原也算作是四等到三等户了,一年税务不足两缗钱,很轻的税务。也不敢收太高的税,打消百姓的积极性,蛮人也不会同意。

真正的收益,郑朗是将眼光放在商税与各种作监、司的收益上,就连专营郑朗也不大感兴趣,当然也不敢放弃专营。国家这几十年内用钱的地方太多太多。

并且与江东圩不同,耕地分完,什么也没有了。未来孩子多,还是这么多耕地。两广却有无数发展空间,一百年两百年都不会缺少耕地,只要去了两广,再也不担心孩子多,长大后没有耕地种养不活,而将亲生子女活活掐死溺死的悲惨事件发生。

最后一句,那是活活击中福建路老百姓脆弱的心田。

又在车子上竖着一幅大木板,上面标注着广南东路未来的规划。

一州一县走过去,一路敲锣打鼓,引起无数百姓围观询问。再加上那些老者回来宣传,前面车子刚走,后面就有百姓收拾行李,典卖家当,带着辎重往广南路迁移。

条件真的不高,自己仅带路上的食物,这还是能够办到的。只要一到广南东路地界,马上就有官员安排去处。这两处百姓勤劳,可过得也最苦,本来田地就少,寺院占田,地主占田,福建路寺院占田达到耕地的六分之一,要命的还全部是良田,浙西比例也很高。所以郑朗前去杭州排佛,危害太严重了。可无路可活,许多人不得不出家为尼为僧,到寺院寻找一个活路。于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尽管僧尼没有几个真正做到清心寡欲,永信大师还狎妓被公安活捉了呢,况且普通的僧尼。但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做僧尼?好吃懒做,不思上进的人,或者真正寻求佛法的人占的比例终是少的。

再加上地主的占地,还能剩下多少耕地在普通百姓手中。为了活路,浙西与福建路百姓与山争田,与海争田,各种手段即便是郑朗的前世,也望尘莫及。

其实这些老百姓一个个就是土专家,以他们种种神鬼莫测的手段,一旦全部拥挤到两广,只要没有蛮人之危害,没有瘴疠之担忧,即便五岭,他们也有手段让五岭改天换地。因此,那些老者们被郑朗派人请到岭南后,根本就不问水利与道路的事。俺们说不定比你更精通。

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郑朗。

江东圩大家看到了,整个宋朝最富的地区乃是京城与杭州,其次才到成都、扬州、苏州、鄂州这些地方。农业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