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533章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33章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某些人比起郑相公,有天壤之别。”

“蓝都知,恕我多一句嘴。”

“那敢,请相公指点。”

“欧阳永叔他们虽躁进一点,用心本也不坏,一些君子德操确实很好的。”

“你是指欧阳修?”蓝元震耻笑。

“欧阳永叔那件公案多有存疑的地方,但他想国家好是勿用置疑的,不过书生意气,想得太过简单。要客观的看待他们。”

蓝元震不以为然,也不想争辨,说:“你再算一算。”

这一算减产了,只有二石七斗,也是一个很高的产量。蓝元震心满意足地带着这份数据返回京城,赵祯先是问郑朗态度与反应,蓝元震老实地答道:“郑相公从未提起过西北战役。”

“哦。”赵祯踱了几步,若是其他人,这不算答案,但若是没有把握,郑朗不会不担心的,这是一个很小心的臣子。这种没反应,恰是自信的表现。想到这里,一颗心稍松了松。看着产量,很好奇地将陈执中喊到内宫问:“陈卿,你久在青州,青州多有高梁,一亩地会有多少收成?”

陈执中答道:“高梁收成不高,远不及麦稻,一亩地收成好也不过一石五斗,不好的甚至不及一石。”

“会不会有两石七斗产量?”

“绝对不会。”

“你看一看。”将郑家的收成数据递过来。

“怎么可能……或者郑家田亩大?”陈执中不相信地问。

“原来田亩是大了一点,但郑卿自己亲自丈量,核对了田亩,否则亩产会达到三石二斗。”

陈执中这一回不相信也不行了,郑朗也犯不着用这个产量来买功,他年龄与资历稍欠缺外,功劳郑朗已经立得太多,满园芬芳,不需要在这个大花园里增一朵无名的小野花。陈执中与郑朗没有太多的冲突,两人也没有太多来往,但听女婿说过,郑朗对自己评价还可以,不象其他的君子,几乎将自己划为小人行列。所以说得很客观,说道:“陛下,请推广此法。”

这不是江东的高产田,经过多年的选种育种,才得到的高产田,而是先进的种植方法。一亩地就算增加一石二斗,也不得了啦。

赵祯也有此意,又派了蓝元震前去郑州,讨要郑朗的种植方法。

郑朗一听皱眉,说道:“种植方法我可以交给陛下,但此法千万不能推广。”

那不是增产,而是忧民。

两人刚刚说话,京城送来邸报,是西北战役的事。本来郑朗在丁忧,与郑朗无关,可此事是郑朗发动的,故将邸报送来,以备完善。

西北战役开始打响。

先是郭逵拜见契丹小皇帝。

辽兴宗一听郑朗派的人,很感兴趣,将郭逵亲自召到大帐,问:“你们郑相公怎么想起来过问朕的出军?”

“陛下,郑相公听闻陛下亲自出征,提前恭贺陛下马到成功,旗开得胜。”

辽兴宗大笑,扬了扬手中的信说道:“郑相公的字写得越发长进。”

字还是过去的字,但经历不同,造成书法不同,以前仅是淡与宅,多了意趣活泼,意趣还在,但多年的官场生涯,居于高位,字体便增加了一份贵气与庄重。说实话,这样一来,他在书法造诣上恐不及以后的四大家。不过作为上位者,反而会更中看一点。

郭逵忽然想到郑朗对这个皇帝的评价,生在富贵乡,汉化深,已经少了契丹祖先的锐气。这都要开战了,你关心什么字体好坏?但不会说出来,继续道:“这个臣不懂。”

两国“兄弟友邦”,臣子见到对方主君皆自称为臣,皇帝的哥哥与弟弟,敢不称臣!

实际郑朗信中说了,很含糊,多一略而过,其他全是好听的奉诚话,不良之言,但用了四六骈体写的,除了营养不良外,倒也花团簇簇,很美丽的一篇骈文。

郭逵又说道:“郑相公又关照臣再带口信给陛下,陛下乃是尊贵之体,前来攻伐西夏,以扬契丹国威,本是好事。可是元昊此人颇是狡猾,陛下万万不可大意。”

辽兴宗大笑,笑完后说道:“郑卿是好心,他也有才华,可论军事,未必及我朝。军队也是我朝最为强大,至于元昊……”

又是大笑。

郭逵道:“小心一点为好,而且郑相公也担心,陛下毕竟身份尊贵,不能有任何大意与危险。所以又向我朝陛下进言,派一些将领做了安排。”

“什么安排?”

“郑相公的意思与朝廷一样,我朝与西夏已经议和,陛下最好不要开战。但开战了,郑相公一直很担心陛下,请我朝皇上下旨,做了布置。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有失,我朝会冒充贵国军队,以保卫陛下安全。”

“都是什么话!”辽兴宗很不悦,还没有开战呢,就听到一张乌鸦嘴在刮噪。

“陛下,恕臣罪,这是小心,贵国与西夏出战,几乎必胜,又让臣前来观察贵国军威,请陛下准许。”

“是你们宋朝皇帝的命令,还是你们郑相公的命令。”

“是郑相公的请求,我朝皇帝答应,所以臣才前来的。”实际与郑朗无关,是张亢的主意,后来用快马通知郑朗,郑朗写信同意并配合。

“朕准了。”辽兴宗高兴地答道。

郑朗的所谓大胜,他根本就没有放在眼中,几十万宋军聚集陕西,仅在国内打一打,都不敢深入到西夏境内,即便胜利,匆匆忙忙入境掳获一番,迅速撤回来,这算什么行军作战?

但看中的是郑朗敛财之能。

比起宋朝的富足,契丹太穷了。不要多,一年能让契丹增加五百万贯收入,那也了不得。

既然郑朗要看,就让他的手下看一看契丹的军威。

又问道:“郑卿母亲去世了?”

“郑相公七个娘娘,去世的是大娘二娘,还有五个娘娘。”

“他也是一个孝子。”

“那是,但郑相公也夸奖陛下仁爱,对两位太后十分孝顺,对皇太弟更加关爱,儒家的孝悌之道,在陛下身上都能看到。”

辽兴宗又是开心地大笑,契丹也重儒术,经常用儒学进行科举用人。而且郭逵到来,他也欢喜,得让宋人看一看,契丹有多厉害……

张亢第一步计划成功。

想要参战,必须抓住时机,可是两国交战在即,双方都派出大量斥候巡逻,自己斥候不得进,不能把握战局情况。早了不行,迟了更不行。有了郭逵在辽国小皇帝身边,随时可以联系,还是公开的联系。

随后大军徐徐西下。

拖得久,契丹不但兵力多,准备更充分,包括大量粮草物资。

兵分成三路,萧惠兵出黑山,率领六万五千人马,顺着北河套地区扬长直入,兵发贺兰山。

皇太弟耶律重元率领一万精骑兵出南路,与中军侧应。

他自己率领重臣萧孝友等率领十二万兵马向屈野河上游进发。

元昊不安。

十九万契丹精锐部队前来讨伐,他心里压力可想而知,即便与宋军交战,定川寨宋军前后出动的兵马也不足十七万人。虽是宋军仰仗地利与守城优势,取得大捷,但在野外交战,自己的军队反不及契丹人。

先是下令北河套地区百姓向南方撤离,避开契丹的兵锋。结果很糟糕,许多百姓来不及撤离,被契丹人先后掳获。同时失去大量的牛羊。

元昊心中大为恼火,但发作不得。做了几步计划,先是连续三次派使,前去契丹中军大营求见辽兴宗,说道:“臣愿意将所有收留的夹山百姓送还给陛下,另外进献方物,以表臣恭顺之心。”

辽兴宗答道:“若是恭顺,让元昊亲自前来解释。”

咬住这一点不放。

使者沮丧地离开,郭逵说道:“陛下,这不大好吧。元昊是国主,他怎能亲自来见陛下?”

“郭将军,契丹乃是第一大国,万国来朝,那一个国主没有来进谨过朕,元昊算什么?”

“这也是。”郭逵连连点头。

他于其是进劝,不如是挑唆。当真安了好心,无论怎么分析,契丹败比西夏败有利。将消息派手下通知张亢。此时辽军离府州并不远,若是没有阻挡,骑马快两三个时辰便到达了。

张亢再次将诸将召集,把郭逵送来的情报递给诸人传阅。

王信看后,叹了一口气:“辽国小皇帝轻率如此,怎能不败?”

秘密不解开不要紧,一解开也不是很神奇,包括张亢在建宁寨前一战,西北诸将皆知道若是在西北交战,风沙会产生的影响。偏偏契丹不知,将时间选作在秋天作战。

秋天西北风多,而且多是西风,或西北风,或西南风,东北风有之,少之又少,这么大的影响,契丹竟然没有一个将领指出来。更为巧妙的是契丹皇帝为了扬威,此次出征也不是对宋朝不利,每次行军作战,都将郭逵喊来,居于旁边听讲。郭逵很机灵,问他意见,唯唯诺诺,要么劝和,契丹人更为看轻。于是契丹动向,全部为宋军得知。

孙全彬问道:“那么说来,契丹当真会大败?”

虽准备了,孙全彬还是不大相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况且是十九万多契丹大军,怎么就能失败呢?

“败是多数。”狄青沉声说道。

“我们大宋军队比契丹还要强大?”种诂问的。

“不能这么说,战争也要根据情况,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前秦军队、袁绍军队与曹军都比对方强大,可是因为不小心,最后大败。我军实际不比契丹军队弱多少,但也不会比对方军队强大。三国军队实力抛开骑兵优势,实际是西夏人最弱,可地形恶劣,往往让他们占据优势。”狄青很客观地评述。

“所以我朝先前……”

“是此故,无论我朝或者是契丹,在沙漠上交战,皆不及西夏人。故先帝讨伐李继迁,多不利,契丹如今也在犯下这样的错误。”

“我明白了,为什么郑相公每次进入敌境,迅速撤离。”

“不仅仅是这个原因……还是谈正事吧。”

大家盯着行军作战地图,王信想了一会儿说道:“以我之见,元昊多半在贺兰山外展开第一战。”

“我也同意。”狄青说道。

契丹分成三路,元昊吃掉南路的契丹军队没有多大作用,而且离契丹中军太近,只有北路的最为可能,不过能不能吃下,众人商议良久,也没有判断下来。

只有一条是肯定的,无论西夏人能不能吃下北路契丹军队,辽国小皇帝是不会放手的,决战主战场还是在中路。

做了种种安排,大家坐下来等晚餐,开始闲聊。

武将在一起,还能说出什么好话,粗鲁不堪,不过两个太监很高兴,与文臣谈话文邹邹的,有时候用了生涩典故,听都听不懂。还是与这些武将们闲磕,比较容易。

孙全彬又再次问道:“张将军,狄将军,王将军,契丹必败了?”

得写奏折回去禀报。

“败的可能性十之八九。”张亢含蓄地说道。

“郑相公果然神人也。”孙全彬向往地说。虽时间出现误差,但大至走向几乎全部猜测出来,这还容易么?

张亢也是一脸向往,道:“郑相公乃有武候王猛之才,我钦佩之。”

几人中倒是狄青更知道底细,不得不承认郑朗有远见,自己同样远远不及,但在战争细节布置上,郑朗还差了一些,可是人无完人,做到郑朗这一步,确实远非他人所及。

消息送到京城,满朝君臣都是拭目以待,心中忐忑不安。前半段郑朗猜对,可后半段还没有发生。没有猜对,仅是准备了一些契丹式样的盔甲与武器,浪费的钱财并不多,宋朝就不必派兵,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若是猜对了,派兵会发生什么情况,君臣皆不得知。

但在这时候,发生一件连张亢都想不到的事。

元昊面对契丹军队,不敢有半分大意,并且定川寨输得惨,越惨他准备越充分,去年就在制订各种详细的计划,与行军方案。然而他还是不想与契丹人开战,未战,面对契丹近二十万军队,他的心也胆寒。

逼得无奈,派使对辽兴宗说,我亲率党项三部酋长前来大营拜见陛下。

辽兴宗接受消息后,感到很愕然,难道这小子真的改邪归正?于是派右离堇萧嘀冽前去西夏大营查看。萧嘀冽来到西夏大营,见军马并不多,只有两三万人。

肯定要派军马的,契丹大军前来,一点不防范也不是元昊了。但只备了这点兵马,说明元昊还没有作好作战的准备。大咧咧的端坐中间座位,狠狠训斥元昊,美其名曰陈述祸福。

元昊只是耷拉着脑袋,唯唯诺诺。

萧嘀冽回来将情况反映,辽兴宗再派使者萧革诘问纳叛背盟之罪,元昊继续做龟孙子。

态度表现很好,萧革才说道:“你跟我来我中军大营,向我主请罪。”

带着元昊,来到辽国大营,张亢听到消息后很愕然,然后一个个好奇契丹小皇帝会怎么做。

不但张亢,郭逵也好奇。

元昊带了进来,郭逵细细打量着元昊,一张黑脸,眉毛飞扬,一看便不是善类。辽兴宗也回过头看着郭逵,本来他想说一句:“这就是宋朝的将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