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唐朝小地主 >

第6章

唐朝小地主-第6章

小说: 唐朝小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侧目,回身就见神思恍惚的韩晦匆匆走来,根本没有顾及他们,木然上船,盘坐在舱内,当一干人等丝毫不存在。

“五郎,你住在哪呀?”桥边,虞伋还在扬声叫道。

“东郊韩家村。”韩晦回应,眼睛微闭,轻声道:“郎君,回去吧。”

哦,识趣地没有追问,韩瑞朝船家说了句,探出身子,招手道:“三哥,我先回去了。”

“好的。”钱丰本能说道。

在韩瑞的催促下,船家微微遗憾地再望眼绛真,依依不舍,支起长篙,在岸边轻点,小船悠悠,随流而去。

事情峰回路转,特别是听到韩家村三字,勾起一些不好的回忆,周玮恼羞成怒,横目而视:“钱丰,怎么回事。”

别人也就罢了,对于周玮,钱丰却没放在眼中,轻蔑说道:“都说船不是我雇的,恰巧碰上世交,多聊了几句,你们却误会了。”

旁人顿时无语,知道这事确实不怪人家,有性格开朗地,还觉得这样也好,不然美人上了船,却是承了钱丰的情,那岂不是更加糟糕。

哼,下次再与你算总账,鼻腔微动,周玮侧身,又恢复风度翩翩模样,微笑道:“绛真小姐,扬州城内舟楫繁多,只要再稍等片刻,就有船只经过。”

绛真不置可否,但还是微笑,柔柔揖身,表示谢意。

见不得周玮春风满面模样,钱丰觉得有必要恶心他一下,走到水巷边,扬声叫道:“二十一郎,忘记和你说了,还有位熟人在这里,周家村的狗蛋,记得不?”

一阵莫明其妙,众人立即醒悟过来,这里姓周的,好像只有一个吧。

发现旁人窃笑目光,周玮脸面发青,双手笼袖,握掌捏拳,绷起青筋,如果不是姑父的警告,以及绛真美人平静无波的神情,他恐怕要忍耐不住……

就是如此,瞧钱丰的眼神却散发出怨毒之色,小子,本想你识趣的话,以前的事情,暂且记下,看来,唯有新仇旧恨一起算了。

“在哪里?早知道再留片刻,叙旧也好。”韩瑞钻出船舱,扬声笑道:“三哥,试下我说的方法,管用的话,记得把龙泉剑送来,不要怀疑,临别寄语,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在韩瑞清越的诗声里,小船飘飘然地在清清浅浅的水巷里划行,渐渐地,悄然转过了一个巷弯,消失在交织的河道里……

岸边,众人惊愕,浑然

按例寻求支持,数据增长缓慢,急求收藏、推荐。

另:新建群号:56609964,书友有空可以加入交流。

第十一章 七伯

回舱盘坐,发现韩晦依然心神不宁模样,韩瑞忍不住好奇问道:“晦叔,你这是怎么了,心事重重似的。”

半响,才慢慢回过神思,韩晦轻轻摇头,神情恍然,轻声说道:“没什么,只不过是遇到熟人,勾起一些不愿意回想的事情罢了。”

韩瑞微微点头,识趣没有再问,目光偏移,朝舱外看去,却见临河而建的宅院,与河道并行铺陈,纵横罗列的小巷弯曲自如,深幽奇妙,如同一个个光阴的隧道,隐约还能看见,行人匆匆而过,三五成群的老者悠然地聚在宅门阶上谈天说地,几个梳扎总角的小孩,追逐嬉戏,留下串串欢声笑语……

小船悠悠,沿着弯曲的河道朝城东而去,很快就出了河道关卡,韩瑞站在船头,回首再望了眼巍峨壮丽的城墙,心中已经开始寻思着,找个机会,再来仔细体验城里繁华的景象,毕竟连大名鼎鼎的瘦西湖也没有见识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到过扬州。

扬州城外,便是护城河了,河的两岸是萋萋的青草,河堤上长满着郁郁的树木,弯弯曲曲的路径,狭窄而通幽,眺望远处,是一溜黛青色的绵延的群山,清清的河水,翠绿的芳草,葱葱的树木,与隐隐的群山一起,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

没有了曲曲折折巷道的阻碍,小船速度渐渐增快,而且是顺流而下,却是没花多少时辰,就快到达郊外十里的韩家村前,与城郭小桥流水人家的情形不同,扬州郊外的乡村田园风光,却别有一番景色。

纵目眺望,乡间遍野尽是田埂小道,阡陌纵横、水网密布,一条条不知源头的小河,清澈见底,岸边杂草蔓生,繁茂盛开着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朵,一只只蜜蜂在花蕊的顶尖飞舞,发出欢愉的叫声,色彩斑斓的蝴蝶穿花而过,款款低飞,成双嬉戏。

在韩晦的示意下,小船缓缓停在村前不远处的渡口,这里已经停泊率先返回的四条蓬船,缆绳牢牢栓在岸边的石柱上,舱中空荡荡的,显然是船家与随行奴仆听从吩咐,把礼品抬到宅第了。

下船,上岸,韩晦稍微平复心情,微笑说道:“郎君,到家了。”

“是呀,总算回来了。”

走上渡口沿岸的高处,韩瑞朝村落方向打量,只见从远方流来的一条小河,环绕村子而过,并在后面拐了一个弯,分出一条支流,将村庄的东、北、西三面紧紧环抱,一户户人家都是沿河而居,傍水而住,或草屋茅舍,或青砖黛瓦,榆柳桃李,鸡鸣狗吠,无不充满着恬静、盎然的乡间生活情趣。

村庄周围和沿河的田埂、道路上都种有树木,还有那些应着时令开放的各种叫得上、叫不上名字的野花,而且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竖着竹竿、树枝爬上棚架的碧绿的瓜果藤蔓,郁郁葱葱笼盖全村,河水潺潺,似是一个树环水绕的半岛。

信步朝村落走去,韩瑞颇有几分感触,与山水相伴,过田园生活,是许多人的梦想,毕竟在后世的时候,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那种诗情画意般的乡村田园生活已经化作虚无,只存在记忆、图片、影像资料之中,实在是让人嘘唏怀念。

“…管家,还有宗长……,真的回来了。”欣喜若狂的声音,打断了韩瑞万千思绪,眼睛晃了下,须臾身边就围了十数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无一不是笑容满面、满心欢喜,附近,听到动静,还有不下百人朝这边赶来。

韩瑞下意识挠头,心里颇有几分得意,看情形,自己在村里的地位,还是蛮重要的呀。

“晦管家,你可算回来了。”

“……在扬州可好。”

“谢谢晦管家的礼物……。”

纷纷扰扰的声音,有问好的、有感谢的、有路过打酱油的,团绕在韩晦周围,却对韩瑞视若无睹,让他有些尴尬,见无人注意,连忙将伸到半空的手臂放下来。

在村民热情相迎下,韩晦暂时放下满腹的心思,微笑和声回应:“……我很好,谢谢诸位的关心……。”

“哼,别想差了,大家可不是关心你。”

突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热闹的声音嘎然而止,好像知道来人是谁,连头也没有回转,就不由自主避让一条道路来。

人群外层,有个年过五十的人昂首峙立,鬓间有一缕灰白之色,却丝毫不显老,环大瞳孔炯然,淡黄短须满腮,身材魁梧,似有几分威武气息,身后站有几个同样身材的年轻小伙,并作一排,气场十分强大。

“七郎。”见到这人,韩晦客气招呼,同时隐蔽轻扯了下韩瑞衣角。

反应过来,韩瑞连忙上前行礼,问候:“七伯,近来可好。”

“嗯。”韩七倨傲似的从鼻腔发出一个声音,轻描淡写似的望眼过去,目光似在韩瑞身上停留片刻,神情复杂,似失望、似欣然,未等韩瑞仔细分辨,随即偏移,冷冷道:“哪里好得起来,农时已经耽搁了好几天,若是再不耕种,今年指不定什么时候饿死在屋里。”

好大的怨气,韩瑞不知道怎么回应,只好向韩晦求助。

“七郎教训的是。”韩晦拱手说道:“是我的失误,在此向各位赔罪……。”

“也不怪晦管家。”

“说到底还是为了宗长……,咦,宗长身子好了!”

“真是耶,脸面白里透着红光,气色红润,看来还是城里的坐堂医术高明……。”

仿佛发现了新鲜事特,众人围着韩瑞指指点点,侃侃而谈,让他窘然之余,也对这帮同族叔伯兄弟腹诽不已,这么久了,才注意到自己,或许不是要打圆场,转移话题,恐怕连问也不问候一句吧。

“都闭嘴。”雷霆般的吼声,从韩七口中扬出,众人顿时沉默,听他道:“有什么琐碎事情以后再说,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春耕祭祀,明日举行,韩晦,具体章程由你负责,千万不要出讹漏,不然……。”

“自然。”韩晦笑道:“我会尽心辅佐郎君行事的。”

继续求收藏、推荐,新书期间,期盼大家多多支持。

第十二章 心结

“晦管家,你这是什么意思?”村民纯朴,并不是糊涂,反应过来,忽然察觉韩晦话里别有含义,连忙追问起来。

古代的春耕,不像后世那么随意,要举行一些祭祀仪式,求祖先、或者神灵保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之类的,不过,这种事情,也不一定非要韩晦主持不可,毕竟按照规矩,他也没有这个资格。

只不过,正如同韩瑞记忆中的一样,他在村里的地位可不一般,韩家村有几十户人家,人口超过三百,其中韩姓的占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韩瑞是长房嫡系,根本不用推选,天生就是这一脉宗族之长,平日宗族有任何祭祀活动,都应该由他出面主持的。

当然,事情也有例外,以前韩瑞年轻较小,特别是这几年来,身体多病,常年卧榻不起,作为韩瑞的管家,韩晦自然责无旁贷地代代替韩瑞,负担一切事情。

“……而今,郎君身体康愈,且年纪渐长,也该承担起宗长的责任。”韩晦解释说道:“毕竟,某不过是仆从之流,偶尔为之,心中已是不安,岂敢长期越俎代庖,想必,七郎也是这么觉得的。”

听到韩晦这句,韩七脸色微变,冷声说道:“没错,说到底,你是个外人,怎么能够代表韩家人祭祀先祖,大家心里也有数,如果不是族里长辈坚持,我早就开口反对了。”

你这还叫没有反对,众人翻着白眼,面面相觑,特别是有几人,考虑得比较全面,持相反意见:“晦管家,我看还是你来主持吧,宗长身子才愈,不宜劳累,免得病情反复,再出了…事情,那可不妙了。”

“是呀……。”众人觉得有理,纷纷点头赞成,毕竟这可是前车之鉴。

“不碍事的,据城中的坐堂医生诊治,郎君身子已经完全康复,以后都不会再发作了。”韩晦喜悦道。

旁人又劝道:“那就更加应该小心固本,多休养些日子保持。”

又是一阵附和,让韩瑞觉得无奈,想不到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是那么不值得信任,还好,众人也给自己留了点面子,没有直接说,小孩子懂什么事情,到一边玩去。

轻轻摇头,韩瑞清声说道:“晦叔,既然大家信任你,就不必推辞了。”

“就是,宗长都说话了,晦管家就答应吧。”众人闻言大喜,又说起好话来。

村民之所以坚持让韩晦主持祭祀,甚至乎把最名正言顺的韩瑞撇开,自然是有原因的。

要知道,祭祀可不是件简单事情,当年前任宗长,就是韩瑞父亲,韩九病重,无法主持春祭,也是让韩晦代劳,村民本来心中颇为不服,但是也不敢违背韩九意愿,勉强接受事实,心里难免忐忑不安,害怕韩晦出错,触怒了神灵,影响了最终收成。

本来,村中几个德高望重,常年主侍祭祀的长者已经做好接替准备,不料,事情出乎意料,在韩晦的主持下,仪式举行得十分完美,而且增添许多具有特殊名堂的礼节,把祭祀活动办得极为盛大、庄重,而且富有成效。

一年的丰收庆余,让村民认为,这是韩晦的功劳,以后不用韩九的命令,众人都自发愿意让韩晦主持祭祀,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宁愿耽搁几天,也要等到韩晦回来的原因,说村民迷信、愚昧无知也好,不管怎样,古代农耕,基本是靠天吃饭,岂能不求个安慰。

耐不住盛情,韩晦推托不了,暗叹答应下来,轻声道:“郎君,回家吧。”

“好的。”韩瑞应声,眼睛轻瞄,与众人打了个招呼,却发现韩七在村众劝说的时候,早已经不告而别,只得微笑了下,举步朝宅院方向走去。

韩瑞宅院,坐落在村子最中间位置,临坡而建,青砖黛瓦,辅以硬木,整体而言,当然不及扬州钱府那么精巧华丽,但是相对其他村民住宅的茅草房屋,却是可观可叹。

宅院前面,树木成荫,绿草辅地,旁边有道小河流过,清澈碧透,一条简单的木板桥搭渡其上,直接通达宅院台阶。

院前屋檐拱出,由两条朱色柱子支撑,大门敞开,听闻消息,家中的七八奴仆全部拥到门前,见到韩瑞的身影,笑容灿烂,模样颇有几分激动。

“郎君,可算回来了……。”与刚才不同,这些奴仆眼中并没有韩晦,而是蜂拥而上,挤到韩瑞身前,或热泪盈眶,或揖身抹泪,场面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