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唐朝小地主 >

第16章

唐朝小地主-第16章

小说: 唐朝小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知道,毕竟这种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王璎珞悄悄后移,怀疑道:“诗是你作的,难道你不清楚?”

“这个嘛。”韩瑞不以为然道:“一千个哈姆……所谓大道三千,各取其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的想法,只属于我自己,怎能强加到他身上。”

有点乱,不过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王璎珞暗暗寻思,望了眼韩瑞,拢起白皙似玉的双手,微笑行礼道:“越州王璎珞,请教阁下尊姓大名。”

都找上门来了,怎么可能不知道底细,韩瑞小声嘟喃,却大方回礼道:“韩瑞。”

“韩兄。”王璎珞微笑揖身。

“王兄,你好,多说句。”韩瑞说道:“能不能,不要这么虚呀。”

“虚什么虚……伪。”王璎珞脸色微变,洁白牙齿轻咬薄唇,狠狠瞪眼。

话才出口,韩瑞就后悔了,连忙解释道:“与王兄一见如故,几乎以为是相识日久,交情深厚的友人,言语上难免有所轻挑,还请勿怪。”

“真的。”迟疑了下,见到韩瑞面带真诚,过了片刻,王璎珞才展颜笑道:“这还差不多,既然如此,这回就原谅你吧。”

笑容充满阴柔、温婉、艳丽之美,刹那间,韩瑞眼睛掠过迷离,瞬间即逝,又恢复清明,继而微笑道:“王兄果真有先见之明呀。”

“怎么说?”王璎珞好奇询问。

“不然,刚才也不会让我摆酒设宴,我还纳闷,是否说反了。”韩瑞叹气道:“原来在这里等我呢。”

王璎珞轻轻笑了,不露齿,止于声,双眉修长,清澈的眼睛弯成半月,闪烁如星,却透出心中的愉悦。

人常说,帅哥潘安是妙有姿容,好神情,以至于出现了掷果盈车的情景,还有美男子卫玠是风神秀异,围观女子围成厚厚的人墙,以至于他精神过度耗损,竟被看死了,韩瑞对此本来还心有存疑,不过见到仪容俊美,赏心悦目的王璎珞,让他不得不信。

“对了,你还没说为何自己与人为善,怎么还唉声叹气的。”王璎珞问道。

韩瑞摇头说道:“放贷而已,到期要归还利息的,算什么与人为善。”

“别家是三五分息,而你家只有一分,百姓交口称誉,感激涕零,自然算是善事。”王璎珞笑道,韩家在乡里名声极好,稍微打听,听到的都是好话。

放在后世,这种利息,可以称得上是高利贷了,可是现在,居然还成了大善人,可见在号称盛世的贞观年间,底层百姓的日子也未必富足。

掠过忧国忧民的念头,韩瑞微笑道:“王兄,从越州到扬州,有何贵干呀。”

“从江宁归来,奉位长辈之令,拜访栖灵寺智云方丈。”王璎珞说道。

“嗯,真好,金陵秦淮河景色怎样。”韩瑞羡慕道。

“河景优美,然而城中却一片败落景色。”王璎珞神情有些黯然,东晋之后,又经宋齐梁陈四朝,隋朝统一天下,没过多久,又给唐朝取而代之,以前的帝都,更是诸侯争夺的目标,几经战乱,想不衰落也难。

“兴盛衰落,周而复始,不用多久,江宁又会繁华起来的。”韩瑞笑道。

王璎珞微微点头:“希望如此。”

适时转移话题,韩瑞微笑道:“这和尚,该不会插秧上瘾了吧,要不要招呼他上来。”

瞧见怀海和尚动作微拙地插着秧苗,王璎珞情绪微振,笑着说道:“不用,大师正在悟道,别打扰他。”

悟道什么的,韩瑞不清楚,反正知道,插秧的村民,心里肯定暗乐,多了个免费劳力。

就在腹诽之余,又见阿福招手呼叫:“郎君,家里来客了……。”

求收藏,还有几十个就破千了。

第三十二章 一双璧人(求包养)

韩瑞微怔,扬声道:“谁来了?”

“是钱家郎君。”气喘吁吁地跑来,阿福顾不上顺气,连忙说道:“对了,还有位娘子,说是专程来拜访郎君的。”

“知道了,这就回去。”韩瑞应声,侧身笑道:“王兄,寒舍简陋,不知是否有机会邀你前去小聚,结识两个新朋。”

王璎珞迟疑说道:“怀海大师呢?”

“差点忘记了。”韩瑞轻笑,上前两步,大声说道:“大和尚,我要回家了,请王兄去作客,你要不要同去。”

“两位施主先行,待我把秧苗插完了,自然前往。”怀海回应,头也不抬,继续在水田里专心致志的插秧。

“行。”韩瑞扬声道:“我家就在……算了,你进村问下就明白了。”

将近午时,和风流转,小路两旁的花儿和小草在和煦的微风中,欣然点头致意,招展摇曳,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成双成对,忽上忽下,在花草丛中嬉戏。

宅第门前,茂密的荫林下,大老远就瞥见韩瑞的身影,钱丰连忙迎了上去,人未到,就开始埋怨起来:“二十一郎,大早跑去哪了,让人好等……咦,这位是……。”

注意到韩瑞旁边有个宽袍大袖,皮肤白皙,眉清目秀,唇红齿白,风采卓然的翩翩美少年,钱丰不由得惊讶起来。

“越州王兄。”韩瑞笑道:“前些时候认识的朋友。”

“在下钱丰,见过王兄。”揖手行礼,钱丰心里嘀咕,长得这般俊美,犹如粉雕玉琢似的璧人,还让不让人活了。

王璎珞微笑回礼,举手投足间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尽显俊逸风范。

“越州,莫不是琅琊王家?”旁边传来柔媚动听,让人过耳难忘的声音,却见绛真美女纤步行来,步履生姿,一袭清晓月色般的莹白丝裳,高耸的胸脯撑得白衣薄透,趁着阳光相映,彷佛浮现出柳絮般的鲜嫩肤光。

“绛真,见过韩郎君、王郎君。”

在众人的注视下,只见那美人儿抿嘴轻笑,盈盈施礼,云鬓微松,随意的挽了一个发髻,斜插一只淡紫色簪花,显得几分随意却不失典雅,象牙般润泽的肤色,脸蛋娇媚如月,略施粉黛,眼神顾盼生辉,慵懒而妩媚的眸子,令人怦然心动。

美人如玉,的确让人看得赏心悦目,见到韩瑞、钱丰两人似乎还沉醉于美人风姿之中,王璎珞站了出来,微笑回应道:“绛真娘子有礼了。”

“王郎君客气……。”

两人在那里寒暄,都讶于对方的容颜秀美俊丽,可是在外人看来,他们一人俊美无双,一人妩媚多姿,站在一起,就如同一对珠联璧合的神仙眷侣。

一边,钱丰颇有点不是滋味,低声说道:“二十一郎,什么时候认识的朋友,生得这么俊俏,如同翩翩周生。”

“三哥,在背后诋毁别人,可不是君子之举呀。”韩瑞轻声道,要知道翩翩周生,可不是什么赞美之词。

史书记载,魏晋佳人有二,一则潘安,二则周小史,都是帅得惊天动地的美男子,潘安就不用多说,名气很大,至于周小史,有人以诗歌称颂,翩翩周生,婉娈幼童,香肤柔泽,素质参红……娈童这词,就是这么来的。

“非礼勿言,二十一郎教训的是。”片刻,钱丰承认错误,忽然小声道:“和我说实话,他是否琅琊王家的子弟?”

“不清楚,可能是吧。”韩瑞微微摇头,今天才算正式认识,怎么知道对方的底细。

“如果真是,那就好了。”钱丰轻声道。

“怎么说?”韩瑞问道。

迟疑片刻,钱丰认真说道:“……呃,说出去,我认识琅琊王氏子弟,应该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吧。”

对望了眼,两人相视而笑,自然清楚,不仅只有这个好处,要知道,现在坐拥天下的,可不单单是李氏皇族而已,世家、名门、望族、门阀的势力仍在,抛开在地方上盘根错节的势力不说,就是在朝廷,依然可以一呼百应,联合起来,甚至能改朝换代。

如果是在两百多年前,琅琊王氏轻易可以做到这点,毕竟,东晋时候,那句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不仅是戏言而已,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之际,仍有第一望族,簪缨世家之誉,可见琅琊王家的权势。

三百多年来,王氏家族能人辈出,仕宦显达,他们或引领一代之风尚,或执一朝之牛耳,从汉魏入两晋历南朝,一直是那么繁盛,那么荣耀,虽然在隋唐期间,家族势力因朝代更替,战乱频繁,一度没落,但是仍然没人敢小觑琅琊王氏这块金字招牌,在世人看来,只要根基不失,恢复鼎盛那是迟早的事情。

“两位佳人。”上前几步,韩瑞笑道:“逢门不进,岂不是显得我这个主人太过失礼,能否给几分薄面,稍移步履,进厅小叙,好给我个表现的机会。”

听他说得风趣,两人微微失笑,一般地肤光胜雪,一般地眉目如画,纤尘不染、清澈脱俗的面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晃得旁人一阵眼晕。

走到门前,伸手虚引,钱丰算是常客,自然不会客气,走到韩瑞旁边,充当半个主人,而王璎珞与绛真却礼让推辞起来,片刻,相约并肩而行,步履轻盈,看似翩急,却无丝毫声响,门前明明满地残叶,居然看不出足印何在。

宅第之内,可能是一年到头,没有几个客人,奴仆们的表现,倒是比韩瑞更加欢喜兴奋,就在几人在寒暄闲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将厅堂打扫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也不用特别吩咐,厨房就开始筹备酒宴了。

进厅入坐,韩瑞有点不知怎么开口招呼客人的感觉,如果只有钱丰,怎么闲聊胡侃都没有问题,只是现在多了王璎珞,还有美女绛真,聊时什么话题,那就要值得斟酌了,心中念起,便下意识地看向钱丰,颇有求助之意。

幸好,美女绛真似乎是个心思玲珑的可人儿,稍坐下来,敏锐觉察韩瑞尴尬,直起身子,空首行礼道:“今日绛真是专程上门拜访,向韩郎君讨教而来。”

一天一百几十收藏,悲剧呀,请求大家多多支持,收藏、推荐,觉得字数少,可以养着再杀。

第三十三章 知音

“讨教?何出此言。”

韩瑞微愕,目光稍微上移,不敢平视,因为平平看去,恰好望见绛真胸口浑圆隆起,形状温润绵致,身子挺直,撑得月牙白的衣衫似要破裂,让人不敢逼视。

“二十一郎,莫要装糊涂,你足不出户,声名却已经远扬了。”钱丰大呼道:“当日那首折花吟,由于绛真小姐的缘故,已经在扬州城中广为传播,你可要好好谢谢人家。”

“不敢。”绛真妩媚而笑,愈加显得姿态明美,声音柔糯说道:“我喜欢诗中之意,自然要多吟唱几遍。”

迷惑想了下,韩瑞恍然大悟:“你们说的是金缕衣呀。”

“什么金缕衣,名字庸俗,叫折花吟多好。”钱丰反驳起来,笑呵呵道:“这可是绛真小姐给你取的名字。”

“越俎代庖,望韩郎君莫怪。”绛真敛手行礼,螓首微垂,毕竟没有询问,就擅自安名,颇不好意思。

“无妨,我也觉得,折花吟,确实要比金缕衣好听。”韩瑞笑道,反正作者没出世,不会有人追究自己的版权责任。

一旁的王璎珞好奇问道:“嗯,你们说的折花吟、金缕衣,却是什么?”

“一首诗。”绛真微笑道:“费了些时日,为其谱曲,特来请韩郎君指教的。”

“二十一郎君,你我有耳福了,绛真小姐的歌喉琴曲,堪称双绝,闻之,如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钱丰欣然笑道,连忙正襟危坐,一脸洗耳恭听的模样。

“钱郎君过誉了。”绛真谦虚说道,纤手微拂,厅外,随行的婢女盈盈而进,将一方琴轻轻搁置在案牍之上,之后又取来一只巧小精致的铜炉,点燃熏香,青烟袅袅,沁人心脾。

“请诸位指教。”绛真微微闭目,一双洁白细嫩的纤手拢于袖中,厅中几人立时屏气凝神,安静下来,仔细聆听。

过了片刻,淡白色的烟云飘浮屋梁,绛真终于睁开清丽明眸,伸出了纤纤十指,轻柔而有力的拔下了琴弦,弦丝颤动,开始鸣响,发出阵阵悦耳之音,忽而如潺潺小溪,静静地淌过原野,忽而如高山流水,叮叮当当奔流不息……,音韵空旷,旋律悠远,其音绵绵,不绝于耳,令人沉醉。

当然,沉醉指的是钱丰与王璎珞两人,至于韩瑞,出生浮躁年代,对于古乐音律,天生就缺少审美的细胞,不过却觉得绛真美女的歌声真的不错。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一曲唱来,柔腻的嗓音婉转悦耳,酥酥软糯,动听之极。

适时,韩瑞才发现,原来不仅宋代的词可以唱,唐代的诗也能和乐唱的,其实道理也简单,由于印刷技术不发达,如果诗只是停留在书本上,依赖于书籍的传播,流通范围是相当有限的,而诗集的出版,可不是如今花几个钱,买个书号那样简单,印书是一种奢侈,一种高消费的行为,贫寒文人筹措大笔资金,自费出书,谈何容易!

因此,即使很有名气的文人,也得靠乐伎咏他们的诗,唱他们的词,这才能家誉户晓,把自己推销出去,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