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列侯 >

第153章

大汉列侯-第153章

小说: 大汉列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马不吃回头草,他不愿意在失败的时候回去,要回也应该是衣锦还乡的时刻。
    拿出一份简易的长安草图,董仲舒迟疑了许久才说道:“我们应该找家客店休息,待我去找个地方看看再说,咦?那人莫非是……”
    只见远处走来的老者,赫然是几个月不见的老熟人,齐儒大师辕固生。
    ……
    今天是太中大夫赵禹做东宴请,地点就选在东市里门脸不大的小酒肆。
    算上曹时与做东的赵禹,还请来了尚书丞张汤和太子率更令赵君育,这四个人是当朝年轻官僚里最有前途的四个。
    “我听说丞相许昌可被气的不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好久没出来。”赵君育说道。
    张汤说道:“这没多少值得惊讶的,只要他仍然是丞相,就一定会生气,只要他还想继续丞相,就必然会屈服。”
    “愿闻其详。”
    “没人愿意当个傀儡丞相,生气是自然的举动,不生气反而值得怀疑,丞相是列侯的人选,御史大夫是列侯的人选,列侯因为权力之争闹翻脸,伤到朝廷的体面,伤到列侯的整体形象,伤到丞相自己的名声,还间接会影响少府的名声,两害相权取其轻,你说许昌会怎么选?”
    赵禹端起酒盏默然无语,他不喜欢朝堂上的唇枪舌剑,他是个行动派而不是理论派,需要做事时拿出成果不要让人说三道四挑毛病,他希望自己能跳出太中大夫的位置,去当个御史中丞或者廷尉丞,只是暂时不能如愿罢了。
    张汤的心里也在打鼓,四个人里曹时地位最高也就罢了,赵禹是秩比千石的太中大夫,赵君育也是秩比千石的太子率更令,只有他是秩比六百石的尚书丞,官小说话也没底气。
    “听说风声了没?淮南王女刘陵失踪了。”
    曹时一愣:“刘陵失踪?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前两个月突然消失在长安城外,廷尉府正在悄悄的搜查。”
    “有进展了没?”
    “没有!廷尉派人去淮南国了解情况,再做进一步决定,不过关都尉那边没有刘陵出关的记录,估计是凶多吉少。”
    三个人的目光不由自主转动,曹时恼火道:“你们看我做什么?我又没把他拐走,她失踪在哪我都不知道。”
    “我们知道,可是别人可不这么想。”
    刘陵纠缠曹时的故事鲜有人不知,编段子说书的人都把这故事编撰了十几个不同版本。逐渐成为长安城里的诸多奇闻异事之一而广为流传。
    现如今,故事的女主角淮南王女刘陵突然失踪,长安居民自然而然的会怀疑男主角平阳侯曹时的嫌疑。
    “她堵我的时候是二月份。我还在赛马场里陪着两千号人拼命训练,就是因为她堵的我连有家难回,少府的政务全部在赛马场里处理,哪有功夫关心她跑到哪里去。”
    张汤板着脸说道:“少府说的有道理,可是人们要怀疑你,这几条解释欠缺说服力,因为您有抓走刘陵的很大可能。”
    “你怀疑我?”
    “不敢。”
    “廷尉府找不到人就来找我?我把侯府大门打开让廷尉府大搜。要是找不到刘陵的一分一毫,谁来承担责任?”曹时疾言厉色的训斥道。
    张汤默然不语。
    曹时冷哼道:“我就知道你的法家病又犯了,实话告诉你。廷尉田汀砩弦膊桓删唬盗趿昃啦沂怯兴笸既疵怀晒Γ锿‘就是很早被勾引成功的人,每年固定几个月去私会刘陵。虽然每次刘陵逗留的时间都很短。可两人的秘密关系却是瞒不住有心人的,几个月前,刘陵突然对田汀涞吕矗幻判乃家盐夜匆。闼堤锿‘会怎么想?他难道没有动机去挽留住旧情人的心吗?”
    法吏多多少少都有点心理疾病,张汤的偏执就属于比较严重的那种,这年余时间跟着曹时在少府做事,每天要接人待物还要顶着工作任务忙碌。张汤阴鸷性子被磨掉了五六分,但偶尔还是会有几丝异样流露。
    赵禹点点头赞同道:“少府说的没错。相比于少府清晰的证明可以洗清指控,反倒是刘陵在长安城内接触的诸多豪门贵胄更值得怀疑,刘陵是个交际圈极大的女人,见识过的各种人非常多,保不齐就有游侠儿混迹其中,万一是被游侠儿掳走的,错怪少府就不应当了。”
    “还是太中大夫说的好,毕竟老于政事有见地。”赵君育抚掌赞叹。
    张汤满面羞惭,一拱手说道:“在下错怪了少府,刚才没有想到这一层实在不应该,相比于少府清晰的行为轨迹,最有可能的是刘陵接触的许多身份不明的人。”
    “我曾对你说过应少用申韩之术,思维敏锐执行果断是你的优点,但你的性子略有偏狭,认准的结论必须打破砂锅问到底,远不如赵禹豁达直率就事论事,他日赵禹可以执掌律法为廷尉,而你只适合做大农令和少府。”
    一桌子人仿佛中了定身术,赵禹做廷尉,张汤做大农令或少府。
    我真的没听错?
    赵禹以为耳朵出了毛病转而求问同伴,只见张汤和赵君育仿佛见了鬼似的惊悚表情。
    我没听错。
    赵禹头上冷汗都下来了,他只不过是个秩比千石的小官,按照秦汉官制来算,比千石,千石、比二千石、二千石、真二千石、中二千石,比万石。
    每一档俸禄就是一个大门槛,没有权贵的赏识和提拔,三年勘磨只是起头,复勘磨三年才有点资历,再勘磨三年才能轮到提拔资格,越往上位置越少升迁就越难,比万石的三公撇开不谈。
    中二千石里包含廷尉、大农令、少府等九卿,他们的地位相当于管理大汉帝国的十几个人之一。
    真二千石是为诸侯王国相,以及地位稍次的上卿。
    二千石为郡太守,詹事、太子太傅、典属国等刚跨过门槛的高官。
    比二千石为郡都尉、中大夫、中郎将等,介于高官与中级官僚之间。
    千石更低,丞相长史,各上卿次官,中低级官僚的领班仆射,地道的中级官僚。
    比千石,朝廷各卿配属的令丞,长丞,郡太守配属的次官郡丞。
    看起来很复杂。
    最初曹时也被弄晕了头,后来比照着所知的官制才能看懂,比万石是正国,中二千石是副国,真二千石是高配正部,二千石正部,比二千石是副部,千石是正厅,比千石是副厅。
    每一个门槛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太中大夫赵禹,太子率更令赵君育年纪轻轻秩比千石。他们才刚刚迈上通往高官的快车道,距离位列九卿至少需要二三十年,还不能犯一丝一毫错误。
    赵禹不相信。
    他不信运气那么好。一套雅间在座四个人,能冒出两个九卿,兼职是在做白日梦。
    “少府缘何如此笃定?笃定在下与张汤能够位列九卿。”赵禹发问,张汤同样是一脸问号。
    要不是深知曹时的能耐,两人早就拂袖而去了,突然对几个中低级官僚说一句,来日你会位列九卿成为大豪杰。不被人家甩两个耳刮子就不错了,能听进去的无非是官迷和幼稚儿。
    “怎么?你们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
    两人摇摇头。
    “既然很有自信那不就结了,我对你们也很有自信。九卿难不倒你们,只要你们不畏皇权秉公持正,早晚能够走到那一步。”
    两人若有所思,为什么要单说一句不畏皇权?
    皇权的强大毋庸置疑。三公九卿既要听从天子的调遣。又要抗争天子的**和野心,有时需要作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满足天子的部分**来换取支持,斗争与妥协的艺术就是政治的本来面目,不是以为的妥协绥靖也绝不是一味的对抗争执。
    赵君育很是失落。
    赵禹和他同姓同宗,他们俩相识已久互为好友,他知道赵禹的能耐和见识,夸张的讲当上九卿也不为过。可张汤只是个秩比六百石的中低级官僚,资历要比他浅薄的多。说他未来是九卿人选不能让赵君育服气。
    早在几年前,赵君育的俸禄同为秩比六百石,时过境迁,他也与赵禹同样提拔为秩比千石,依照现在的方向努力奋斗个三年五载,说不定有望期盼秩比二千石。
    “率更令何必这么忧心,你的骑术射术相当不凡,如果你有兴趣调到羽林骑担任教官,不出三年可提到秩比二千石,就看你自己的决定了。”
    “在下正有意加入羽林骑,只苦于有职在身而不可得,少府的提点如久旱逢甘霖,在下却之不恭了!”赵君育欢喜道。
    赵禹拱手贺喜:“君育兄要发达了,恭喜恭喜!”
    “恭喜!祝率更令飞黄腾达!”
    赵君育高兴的不得了,不断的向三人拱手作揖表示感谢,羽林骑的大名在关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是天子训练的亲军,没有归属于南北二军,或者郎中令的任意名下,而是直接由天子挂名统率,实际受到少府曹时影响的一支精锐骑兵。
    羽林骑第一批成员由关中军功爵构成,整体是偏向勋贵阶层的军事组织,吸纳了军功爵内2000名年轻子弟,另有3000名来自军功爵子弟的预备成员在关中各训练场艰苦训练,预计再过半年基本达到入选羽林骑的最低标准。
    到这一步出现不少官僚表示反对,非议的焦点是军功爵制独享羽林骑,虽说军功特权只有羡慕的份,可富商豪强们也想让自家子弟能进入羽林骑,堪比入选郎卫的终南捷径一条,怎能堵得住天下悠悠之口。
    曹时也被非议过,他是少府主掌内帑皇庄天下刑徒,并不是主掌军事训练的中尉、卫尉或郎中令,难免有越俎代庖之嫌。
    理论上说,少府全权负责编练天子亲军羽林骑也能勉强说的通,天子也可以直接把羽林骑划入少府的名下,可眼下的情况不太可能允许,曹时如日中天的威望摆在那,还没当丞相就堪比实权丞相的威望,再过个三年五载指不定就像他曾祖父曹参,坐在家里等着皇帝发诏命请他当相国。
    相国萧何病死,放眼天下也只有曹参有资格。
    曹时想复制他曾祖父的无上威望,只靠执政治国和朝堂争斗是不够的,他缺乏曾祖父曹参的军功和威望,曹参坐朝,天下静谧,他在汉家的威望直逼上古名相伊尹、周公,哪怕是萧何也镇不住骄横的军功爵列侯们,曹参就可以镇得住场子。
    相比之下,曹时还差的远了。
    知道差距才能追赶差距,曹时有意识的加强军事训练,因为他了解这个时代的国风民俗,军功为上,治国为中。幸佞为下。
    想立军功很难,他已经坐到九卿高位,不可能跑到北军当个小兵头。想去北军当中尉还要面对小皇帝刘彻的挽留,建元新政一刻离不开他的主持。
    为今之计,只有找个机会接触军事训练。
    所以曹时想出了这个办法,弄出羽林骑既可以满足天子对军改的强烈需求,又可以增添军事编练指挥经验。
    现在他要面临的麻烦是威望不足,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羽林骑,要面临强烈的非议。只因为他的治国经验不足为凭,军功为上的汉家讲究军功是威望,没有军功就不要谈威望。曹参的威望高是因为军功,不是因为治国厉害。
    萧何治国功劳大,但是在汉家的评价却不算很高,只有皇帝会遵守遗训推崇汉初三杰。
    曹时治国功劳再大又能怎样?
    不可能超过萧何治理关中安定大后方。源源不断输送粮草和兵员供给汉军的开国功勋。哪怕他可以把全国上下几百座城市修起来,造出若干个缩水版长安城,照样不能超越开国的大功勋。
    治国的极限标杆就是萧何。
    对百姓而言,萧何是值得仰望一生的权力高峰。
    但对于平阳侯曹时来说,萧何是个失败者的案例,萧何的威望始终不达标,永远做不到他曾祖父曹参的那个地步。
    汉初群臣争功,萧何封八千户功劳第一。让无数列侯恨的咬牙切齿结下梁子,让曹参与老兄弟萧何翻脸成仇。让萧家人被赶出长安城,让酂侯一系彻底失势。
    高宗景皇帝驾崩以前,提拔曹时为九卿之一的少府,益封了整整三千户,为什么没有列侯去记恨曹家?因为那是皇帝亏欠曹家的。
    曹窋有功不赏,丢官免职回乡养老。
    曹奇有功不赏,盘桓长安年余,回乡郁郁而终。
    两代平阳侯被憋屈到死,对于功臣名将的可怜遭遇,天下英豪们也很不忿。
    所以,曹时可以十六岁位列九卿之一的少府,却没有人会议论曹家小子不够格,只因为刘家亏欠曹家的太多了。
    现在的情况又不同了。
    曹时当上九卿之一的少府,益封三千户,赏赐二千金,天子信赖,百姓仰望,可以说该有的全有了。
    前一段时间,又接连二三扳倒堂邑侯和三公九卿,使他的声誉如日中天。
    到如今,没有人会提起曹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