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网游之全球在线 >

第884章

网游之全球在线-第884章

小说: 网游之全球在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以王翦之才,就是当一个战区统帅,也能胜任。

    再就是四国降军,其中周军六十五万,宋军三十八万,秦唐各五十万,合计两百零三万大军,除宋军稍次,其余皆可称之为精锐。

    如果全部裁撤,实在太可惜。

    问题是,随着中原一统,现有大夏军都要经历一轮大裁撤,以削减开支,充实府库,更遑论在此时设立新的军团或者集团军了。

    如何处理这两百万大军,成了一个大难题。

    下午三时,张良、贾诩以及杜如晦三位大臣,被请到御书房议事。

    “诸卿以为,该如何安置四国之军?”欧阳朔问。

    见此,依然是张良第一个出列,回道:“陛下,微臣以为,安置四国之军不该是一件孤立事件,应该跟接下来的大裁军一并考量。”

    “爱卿的意思是?”

    张良道:“随着中原一统,帝国战略由内转外,此番大裁军,不该像前几次那样简单粗暴地裁撤兵员,而是要根据帝国战略方向,以战定军,对现有军队结构进行一次彻底的精编重组,根本目的还是提升全军战斗力,而非削弱。”

    自秦唐归附,大臣们非常有默契地,将“皇朝”替换为“帝国”。是啊,以大夏如今之疆域,虽非帝朝,却绝对当得上“帝国”之称,名副其实。

    旧称皇朝,反倒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对此,欧阳朔是默许的,不管怎么说,帝国可比皇朝听起来有气势的多,这也是一个新兴崛起的强国,该有的自信。

    张良所言,涉及的已经不是两百万大军的问题,甚至不是纯粹的大夏军问题,而是直接上升到帝国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战略问题。

    问题很大,却又无法回避。

    欧阳朔就是一笑,张良不愧是战略大师,欧阳朔很乐意从善如流,“好啊,那诸卿就先谈一谈,帝国未来的战略方向该如何确定?”

    又是张良站了出来,“晋升帝朝的前提条件,是要获得亚洲霸主地位。如果从在这一点出发的话,西南方向的天竺,西面的波斯帝国,北面的罗曼诺夫王朝,都是不可回避的大敌,应该作为帝国战略重点。”

    张良没提东南亚的爪哇国以及北面的蒙古帝国,不是他疏漏,而是以帝国如今之实力,两国不过是纤芥之疾,已经不足以当做主要对手来对待。

    “再远一点,就是已经取得成效的非洲大陆以及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大陆,都是帝国战略重点。至于是否介入欧洲大陆,全凭陛下圣裁。”张良说道。

    不知不觉间,大夏已经有了一个全球霸主的大框架,触角几乎遍布全球,只是这框架还很脆弱,需要不断夯实根基。

    欧阳朔表态:“欧洲大陆,暂且不纳入战略考量。”

    在欧洲,大夏目前仅有一个基点城,想凭一城之力撬动欧洲大陆,无疑有些异想天开。更重要的是,在欧阳朔的长远规划中,欧洲不该是大夏的死敌。

    未来,未必就没有结盟的可能。

    “明白!”

    张良点头,他也认为放弃欧洲是个明智选择,摊子不能铺的太大。

    就在此时,杜如晦站出来说道:“微臣以为,对外扩张固然重要,可也不能因此放弃本土防御。不管怎么变,中原都该是帝国中枢之地,不可松懈。”

    欧阳朔点了点头,总结说道:“中原、南亚、西亚、北亚、非洲以及美洲,六大战略方向,每一个都无法忽视,都有强劲对手。由此可见,帝国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正如子房所言,此番大裁军该好好谋划一番,如何在缩减绝对兵员数量的基础上,保障甚至是提升全军战斗力,是重中之重。”

    “下来之后,军机处、枢密院以及资政阁,应该细细谋划,尽早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裁军方案出来,争取年前完成此轮大裁军。”欧阳朔下令。

    “诺!”三位大臣齐齐领命。

    眼下已经是七月中旬,到年底也只剩五个月时间。

    按常理推测,此轮裁军涉及全军,最起码需要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此也就意味着,留给三大机构制定裁军方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在此之前,还得解决两百万大军的安置问题。对于此事,贾诩倒是有一个计划,正想呈报陛下。

    只是此计甚毒,未必就能通过。


………………………………

第一千两百五十四章 绞肉机计划

    “陛下,微臣以为,在大裁军之前,应该先将吐蕃跟爪哇两国解决,如此才能不留后患,安心裁军。”贾诩说道。

    “臣附议!”

    杜如晦跟着点头赞同,说道:“眼下非洲战事停歇,中原一统,美洲暂无动静,正是抽出精力,彻底解决两国的最佳时机。”

    张良也参和进来,进谏说道:“天竺阿育王朝是帝国称霸亚洲的最大障碍之一,此番更是悍然吞并吐蕃王朝,损我华夏之威。当此之时,帝国绝不能妥协,必须以铁腕兵锋,给予坚决回击,将阿育王朝赶出华夏领土,捍卫华夏荣耀。”

    欧阳朔默然,还是看向贾诩,“爱卿可是已有良计?”

    “正是。”

    贾诩按捺住心中忐忑,将他命名的“绞肉机计划”和盘托出。贾诩说完,整个御书房的空气都为之一寒,直接降了十几度。

    “这……”

    欧阳朔眉头紧锁,起身,在房间里来回走动。

    张良跟杜如晦两人,则是用既敬畏又惊疑不定的眼神,死死看着贾诩,谁也没想到,贾诩竟如此之疯狂。

    阿育王朝强,强在其四百五十万禁军。

    贾诩的“绞肉机计划”,就是针锋相对,建议将两百万四国军队悉数派往吐蕃战场,在西北战区的统一指挥来,来一场惊天消耗战。

    让整个吐蕃王朝,变成一个巨大无边的绞肉机。

    “如此一来,既消耗了阿育王朝的禁军,又解决了两百万大军的安置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只有战场上的幸存者,才有资格被编入大夏军。”

    贾诩如是说。

    欧阳朔重新坐下,看向杜如晦,“克明,你怎么看?”

    “蜀地到吐蕃,道路艰难,需翻山越岭。将大军运往前线,已经是非常困难之事,更遑论提供两百余万大军所耗之粮草物资,更是难如登天。”

    杜如晦这是变相地不同意此计划。

    确实,如果要提供两百万大军之消耗,仅凭蜀地行省是支撑不起来的。蜀地往吐蕃运输物资是一难,其他行省向蜀地运输物资又是一难。

    就算是从临近的荆楚行省将粮食运往吐蕃,路上的消耗也将非常之惊人。

    “得不偿失。”杜如晦说道。

    贾诩却有不同看法,“我们难,阿育王朝一样难。这种时候,比拼的就是双方的意志跟决心,谁更狠,谁就能赢。”

    杜如晦还是有些不同意,转而说道:“能不能从河套行省出兵?有南疆都护府做后盾,从河套出兵的话,后勤保障能更顺畅一些。”

    贾诩摇头,“从河套出兵,只能攻打孔雀王朝。”

    “那也没什么不好啊。”

    两人这是杠上了,欧阳朔全程一言不发,任凭两人辩论。

    贾诩道:“阿育王朝始终是帝国最大隐患。如果攻打孔雀王朝,就算得胜,占领之后,还是要面临全盛时期的阿育王朝的威胁,说不定笈多王朝也会参与进来。一个不好,没有守住,就是白白为阿育王朝做嫁衣。”

    “再者攻打孔雀王朝,也无法解决吐蕃问题。打蛇就要打七寸,既然认定阿育王朝是最大威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其消耗掉。”

    杜如晦反驳说道:“我们耗费巨资,不惜跟阿育王朝打消耗战,不是同样也在为孔雀王朝跟笈多王朝做嫁衣吗?”

    贾诩就是一笑,“眼下的天竺区格局,是一强两弱。在阿育王朝表现出极大的攻击性之后,想必孔雀王跟笈多王都坐立难安。”

    “如果阿育王朝陷入吐蕃之战,依我看,孔雀王朝跟笈多王朝不仅不会相助,反而还会趁火打劫,在天竺本土对阿育王朝实施围剿。”

    “因此,不管哪一方最终获胜,削弱的都是天竺区的整体实力,为帝国将来攻打天竺,奠定坚实基础。”

    杜如晦哑然,他没想到,贾诩思虑竟如此周全。

    显然,“绞肉机计划”不是贾诩的临时起意,而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推演,才拿出来的成熟方案,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诡异的是,两人在辩论中,丝毫没提,将两百万大军送到前线消耗,是否妥当与公平的问题。显然在这一点上,两人取得了默契,并不点破。

    贾诩补充说道:“而且运送粮草物资,也不是真有看起来这般困难。除了从蜀地行省运输,西海行省、云南行省以及南疆的河套行省,都跟吐蕃接壤,完全可以从四路挺进,源源不断地向吐蕃运输物资。”

    “在这一点上,我们其实比阿育王朝更具优势。而且第一季粮食已经收割完毕,正是难得的丰收季,正好可支撑起这一场消耗战。”

    “此天佑帝国,必一战而定之。”贾诩总结说道。

    杜如晦再无话可说,转身向欧阳朔行了一礼,“陛下,臣再无异议。”

    欧阳朔默默点了点头,最后看向张良,后者起身,同样行了一礼,道:“陛下,千秋功业,在此一举。有的险,是必须要冒的。”

    “既如此,那就照此办理吧!”

    这一刻,欧阳朔语气中不带一丝感情,理智的让人心寒。

    此话一出,将影响两百余万大军的命运,影响周围十余个行省的劳役调配,影响帝国大半年的粮草物资储备。

    重若千钧,欧阳朔却已学会轻拿轻放。

    “诺!”

    张良、杜如晦以及贾诩三位大臣齐齐行了一礼,告辞离开。

    …………

    七月下旬,在阿育王朝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大夏掀起了一场自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后勤大作战。

    在枢密院的统一调配下,在南疆都护府以及诸行省衙门的配合下,数以千万计的粮草物资,如潮水一般,涌向西海、蜀地、云南以及河套四行省。

    按朝廷统一要求,关西行省跟河东行省,对接西海行省,也是最北的一条运粮路线;荆楚行省跟湘南行省,对接蜀地行省。

    川北行省跟川南行省,对接云南行省。

    河内行省对接河套行省,也是最南面的一条运粮路线。

    也就是说,为了筹划吐蕃之战,大夏足足动员了十一个行省的资源,这不仅在大夏绝无仅有,就是放眼全球,也是绝无仅有。

    为了这一战,大夏真是拼了!


………………………………

第一千两百五十五章 都输不起

    (PS:补一更。)

    七月二十五日,大夏发布一项将领任免。

    西北战区统帅、上将军李靖,卸下兼任的飞熊军统领一职,由河东军统领左宗棠接任。大唐降将侯君集,接任河东军统领一职。

    即将开打的吐蕃之战,由西北战区统一指挥调度,为了减轻李靖负担,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场大战之中,朝廷适时解除了李靖的飞熊军统领一职。

    战区统帅不再兼任集团军统领,本就是大势所趋。

    左宗棠熟悉西疆,本身又是第一流的名将,兼且擅长火器作战,凡是种种,使其在角逐飞熊军统领一职时,脱颖而出。

    大夏军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如果野战军统领序列出现空缺,大抵从边防军统领中升任。新投将领除非才能不凡,无可取代,否则只能先担任边防军统领,就像此番接任河东军统领的侯君集。

    侯君集乃唐朝名将,官至兵部尚书。

    早期不学无术,而以勇武自称,后入秦王府随李世民征战,立下战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与尉迟恭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

    唐统一后,侯君集官位越来越高,开始学习,参与选拔人才,曾随李靖学习兵法,却诬告李靖有造反之心。

    贞观年间,随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

    功勋卓著的侯君集,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得释后开始心生怨恨,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

    由此可见,侯君集带兵打仗的能力是有的,就是个人秉性有缺,兼且私德有亏,不算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将领。

    欧阳朔只希望,有历史教训在前,侯君集能收敛一点。

    …………

    一直到了八月中旬,大夏的异常终于被阿育王朝察觉。

    作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