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老兵不死 >

第85章

老兵不死-第85章

小说: 老兵不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空军,一清二白。

    长期以来航空工业的羸弱,没有一款能够拿得出手的战机。

    虽然在一九六四年就的时候我们的工厂就能够生产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

    一场风暴过去,撑着祖国蓝天的战机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老古董。

    到八十年代初的时候,空军装备的歼7和歼7I一共只有五十架左右。

    数千架战机的主体依然是战后第一代水平的歼6,还有大量亚音速的歼5。

    而同一时间,美国空军的战机已经装备到了第三代,上千架。

    “中国空军靠着什么捍卫祖国的碧海蓝天?一种精神,一种敢于亮剑的精神。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决绝,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气魄!”讲到这里,王亮的眼眶有些湿润。

    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军人,他的感触实在是太多了。

    “当年的中国空军真的是在靠着一腔热血捍卫着祖国的领空啊!”

正文 0160 动用兵力和装备最多的一次军事行动

    0160 动用兵力和装备最多的一次军事行动

    王亮慢慢走到空军资料陈列区,看着那些老照片,继续讲道:“一九八一年,为了扭转局面,在经济状况极度紧张的情况之下,中央批示国防科工委拿出五亿元人民币,新一代歼击机项目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计划代号:10。”

    “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啊,一点基础都没有。我们的工程师从早上六点起床,一直工作到凌晨一点多种,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才做出方案。但由于我们当时是从二代战机的机械传动控制直接转到数控电传控制,所以发动机的选择成为了老大难的问题,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太多了。又过了五年,这个问题才彻底解决。”

    这时,工程师们聚在一起讨论的照片被投到了主屏幕上。

    他们大多都刚三十岁出头,正值壮年,风华正茂,干劲十足。

    但照片中的他们显得有些邋遢,头发乱糟糟的,看上去胡子也好久没有刮了。

    忙碌起来,别说打理头发,就连洗脸刷牙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九十年代初,随着形势的变化,空军对战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换新的发动机,机身需要延长,相应的需要对整机重心做配平和调整,主翼也要加大面积。。。。。。这便意味着过去十年的工作又要被推翻重来。”

    “终于,终于,在一九九四年的六月份,设计图纸完工。随后便是紧锣密鼓的制作,因为这属于高度机密,所以装配车间采用全封闭模式,窗户都是封死的。炎炎夏日,有人倒在了密不透风的车间里。”

    讲到这里,王亮向大家展示了装配车间的照片。

    “一九九七年,命途多舛的歼十终于完成了,接下来便是首飞任务了,地面试车的时候,出现了无数险情,工程师又一件件去排除。”

    “又一年过去了,歼十首飞成功了。歼十缩短了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完成了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的跨越,使我们的作战部队在应对现代战争中从过去的‘捉襟见肘'转变为‘得心应手'。”

    “为了歼十的开发研制、形成战斗力,很多人失去了健康和生命。他们不在乎名利,但在乎为祖国、为人民做了什么,在乎国家和人民的认可。。。。。。他们,太多太多,容我以后再讲。”

    点到为止,歼十研究的过程中有数不清的感人故事。

    多少科研人员倒在岗位上。。。。。。

    这些东西十天十夜也讲不完,王亮的目的很明确,讲九八抗洪。

    至于歼十背后的人和事,太多,太多,等梳理一下再讲吧。

    ———————

    回到九八抗洪,继续接着茬讲。

    一九九八年的夏天。

    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地区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

    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铺天盖地地压向长江,长江被压迫得毫无喘息的余地。

    以致于其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珠江、闽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海河流相继发生了特大洪水。

    这是自一九五四年以来前所未有的特大洪水。

    一九五四年由于长江中下游区梅雨期延长,雨量增大,中下游出现了一百年间最大的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长江一九五四年防汛,很少有人提及了。

    王亮觉得自己有必要讲一讲,让年轻人,了解这部分历史:“一九五四年,当时参与防汛的指战员近一千万人,规模相当大了,遍及五省一市,仅鄂省的参战人员就有三百八十万之多,其中武市三十万。”

    “我们全体指战员们风雨兼程,日以继夜,有很多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些牺牲的同志。。。。。。好多人的遗体都没能找到。。。。。。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终于,我们取得了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保住了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讲到这里,很多网友忍不住去查资料。

    九四年还有一场洪灾?

    为什么自己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那些牺牲在农田里、堤坝上、江河里,牺牲在抗洪一线的战士们,他们的名字早已经黯淡了。

    要问王亮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那是因为当时作为海军军官的他也参战了。

    “五四年的战斗赢了,四十三年过去了,又一场洪水席卷而来,这一次,来得更加汹涌。洪水一泻千里,全流域泛滥。”

    “全国包括受灾最重的是赣、湘、粤、黑四省,共计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遭受了这场浩劫,受灾人数达上亿人!五百多万所房屋倒塌,两千多万公顷的土地被洪水给淹没,造成的直接经济算是高达一千六百亿元人民币。”

    这些数字,王亮如数家珍。

    虽然九八抗洪的时候他没能亲身参与其中,但他曾多次赶到救灾一线慰问官兵。

    对于当年抗洪前线的情况,历历在目。

    “为了战胜洪水这头猛兽,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三十六万人,三十六万人呢!同志们,一万两千五百辆汽车,一千一百多艘舟艇,二百余架飞机。毫不夸张地讲,这是咱们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人民军队为抵御自然灾害动用兵力和装备最多的一次军事行动。当然,不仅仅是部队,地方党委和政府也组织和调动了八百多万干部、群众参加了抗洪抢险。”

    讲出这番话,王亮有着无尽的自豪感。

    伟大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不是谁都能有这个机会的。

    为什么对于这个国家无比地忠诚?

    因为在这个国度,充斥着大爱。

    或许现在这个时代有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或许在很多事情上让人感觉不公平。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没有其他民族能够相媲美的。

    因为我们有最好的榜样——人民军队。

    王亮来到:“九八抗洪中有一场战斗,是我军抗洪抢险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战斗。八月一日,建军节那一天,鄂省嘉鱼县簰洲湾民垸堤坝突然溃口,洪水一夜灌满堤垸,近一万两千名群众被困,危在旦夕。”

    “广市军区空军武市基地高炮5团1连指导员高建成及其连队十九名官兵和舟桥32旅的两名战士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他们牺牲,都是因为把生的机会让给了人民群众,一次次错过了最佳撤离的时机。”

正文 0161 【为了谁、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0161 【为了谁、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今天,我着重讲两个人,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王亮继续道。

    “第一位,他的名字叫李向群。”

    王亮道出姓名之后,评论区有了动静。

    “这个我还真知道,当时我上初中,学校发了小册子,就是介绍他的英雄事迹的。那都快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我估计现在的90后很少有人能够知道。”

    “我隐隐约约记得有这么一个人,但他的事情我记不太清了,时间过去太久远了。那几年还经常报道,现在。。。。。。”

    “我记得,当年从将军到士兵,都在玩命。”

    “李向群,一个伟大的战士,虽然你牺牲的时候只有二十岁,但在我和家人的心目中,你永远都活着。——来自一个九八年洪水中被解放军叔叔救出来的孩子。”

    “家贫出孝子,国难出良将。当年的洪灾使多少人民遭难。抗洪一线的子弟兵们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地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我们记得的只是这些假大空的套话,希望老首长能够让我们知道英雄们的事迹!”

    评论区活跃的同时,在抗洪专题栏那边,王亮调出了一首歌曲。

    《为了谁》

    为纪念和歌颂在1998年特大洪水中奋不顾身的英雄们而谱写的一首歌。

    曾红便大江南北。

    王亮:“当我每次听到祖海唱这首歌的时候,眼泪总是止不住往下流,1998年抗洪的艰辛,不亲历怎么能体会得到?”

    “参与九八抗洪的英雄们?现在还有谁知道你们是谁?”

    【泥巴裹满裤腿】

    【汗水湿透衣背】

    【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为了谁】

    【为了秋的收获】

    【为了春回大雁归】

    【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

    【望断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

    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熟悉的歌词再次萦绕耳边,当年的参战人员们都忍不住哭了。

    想来,那泪水是为牺牲的战友,为那段艰难的时光而来的吧。

    【你是谁】

    【为了谁】

    【我的战友你何时回】

    【你是谁】

    【为了谁】

    【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

    。。。。。。

    【谁最美】

    【谁最累】

    【我的乡亲我的战友】

    【我的兄弟姐妹】

    在这首唱出了军人在和平年代的奉献精神与使命意识、唱出了全国人民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和那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的《为了谁》的伴奏下,王亮开始讲李向群的故事。

    “我可以直接告诉大家,李向群同志的家庭背景,他的出身并不贫寒,他的家在海省。算不上大富大贵,但衣食无忧总是可以保证的。九八年啊,万元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百万户呢?”

    既然王亮要讲,那就要讲些别人不知道的故事。

    “也就是在那个年代,向群的家已经是百万户了。他的母亲和姐姐经营服装生意,家里有两个服装厂。他的父亲和哥哥搞运输,家里光是货车就有六辆。”

    98年,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四五百块。

    “毫不夸张地说,向群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王亮:“因为家里生意忙不过来,初中刚毕业的向群就跟着父亲学驾驶、跑运输。父亲的用意十分明显,那便是让他一步步地来,接手家里的生意,但。。。。。。”

    但那不是李向群的人生追求,更吸引他的是火热的军营生活。

    那个年代,当兵已经不是什么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入伍后的李向群热枕于学习,无论是军事技术还是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他都去学。

    是啊,那个年代没有网络,诱惑也少一些,能够沉得下心来。

    但可曾想过,李向群是个富二代啊,他完全可以选择红灯绿酒、安逸舒适的生活。

    他没有。

    在部队里,他参加了法律函授学习,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他苦练军事技术,在二十个训练课目考核中,十七个获得优秀,是当之无愧的训练尖子。

    他是特区的兵啊,但他不当特殊的兵。

    训练骨干的他不是党员,但他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班里战友的训练跟不上,他就分析原因并帮助制定训练计划。

    战友投弹能力不行,他用砖头和木棍帮战友做了一个挥臂器。

    四百米障碍矮墙跳不过,他买来布匹做沙袋,让战友绑在腿上练弹跳力。

    不光如此,他还反复地给战友讲解动作要领,示范规范动作。

    在李向群的帮助下,战友们瘸腿的科目都达标了。

    李向群虽然家庭富裕,但他的生活十分节俭。

    在部队里,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个越的生活开支不得超过十块钱。、

    剩下的,存起来,用在刀刃上。

    战友的父亲病危住院,李向群得知后立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