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老兵不死 >

第77章

老兵不死-第77章

小说: 老兵不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小雨的普通话很标准,读错字、添字、重复、颠倒字词这些问题更是不存在。

    流畅的同时还做到了感情的自然流露。

    对于小学生来讲,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了。

    看过《朗读者》这档节目的人应该都知道,最自然最平实的情感能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能够起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给人以享受。

    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到了对话的段落了,王亮加入了进来。

正文 0145 悲凉的评价: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

    0145 悲凉的评价: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

    小雨本色扮演妹妹和哥哥并负责旁白,王亮则担任起了爸爸的角色。

    “爸爸。”哥哥摇着爸爸的腿,对他道:“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哥哥:“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疆省工作,妈妈也在疆省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疆省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疆省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疆省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ps:小学的时候的一篇课文,现在读起来感慨万分,心中五味杂陈。)

    ——

    在王亮的配合之下,小雨出色地完成了朗读。

    评论区很是安静,网友们还沉浸在火车上,还沉浸在父亲同女儿和儿子的对话当中。

    《白杨》这篇课文非常简单,写的是在通往疆省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树展开讨论的事。

    借着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由树及人,从孩子们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

    继而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文中并没有直接歌颂那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直。

    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难,茁壮成长。

    父亲心目中的白杨──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描写非常传神。

    王亮和小雨配合,把父子三人的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课文在人物心理上没有太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通过人物的神态变化来表现感情的波澜。

    这些浅显直白的东西,不需要王亮去讲,网友们能够自己领悟得到。

    这只是一篇不起眼的小学课文,但意味悠长而又深远。

    沉寂片刻之后的评论区炸了。

    “刚开始还好好的呢,越往下听心里越不得劲,不知道为啥,有种感怀伤悲的调调。”

    “我马不停蹄地翻箱底找出了小学的课本,找到了这篇课文,上面有我写得扭扭捏捏的一行字:我长大了要做一颗白杨树,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眼泪哗的一下子就流了下来,现在的我活成了自己不愿意看到的样子。”

    “是啊,小学的时候我也学过这篇课文。五十年代的故事,大批内地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开发大西北,艰苦创业,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谁还记得当年的那些内地青年们?”

    “我还想着当年的几条口号,‘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那是时代号召,全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随着话题的展开,网友们的讨论变得更加热烈。

    “从一九六四年开始的一场浩浩荡荡的战略转移,造就了近十七年时间的大移民。数以千万计的热血男女,怀着为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热情,从京城、沪市、沈市、海城等工业重镇到穷乡僻壤,像蒲公英般在深山里扎下了根。”

    “四十多年过去了,他们老迈的身躯已经放弃了对故乡的眷恋,而标志着他们壮举的子女们,却承受着来自三线建设战略调整的重负,还有历史对他们的遗忘。”

    “就问一句,谁还记得当年的三线人?!”

    “我记得,和传统意义上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同,三线移民遵从“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倡导了一种好人好马进山来的精神,从东部沿海及北部工业城市,调动大批人力、物力往西部偏僻深山里转移。除了在为我国国防军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外,十七年的时间里拉来的两千多亿元的投资,也使三线建设带动了地方经济甚至是城市建设。”

    “可惜啊,大批曾经的三线企业已经搬迁,亦或是合并、破产、重组、转让、倒闭,都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啊!”

    “三线人老泪纵横!”

    “三线人的后代路过,谢谢大家还记得我们,谢谢老首长和小甜心朗诵的这篇课文,听完心里非常暖。还能有人记得我们,真好!”

    王亮长叹了一口气,朗诵《白杨》,意在于此。

    王亮:“三线建设不仅仅是新中国处在各强大敌对势力包围下的一场伟大的成功的自我救赎,在客观上,也算是新中国第一次对西部的开发。”

正文 0146 老三线:一代人的热血青春

    0146 老三线:一代人的热血青春

    把《白杨》拿出来,王亮就是想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曾经有这么一群人。

    王亮继续道:“任何一个因人为的动作而构成的历史事件,最终都会还原为人本身。不管三线人今天身处何处,以何种形态生存和生活,他们永远都无法去除自己身上的三线烙印。在此,我想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他们虽然不是军人,但他们为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生命的热情。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

    紧接着,王亮描摹出了一个画面。

    不仅仅是对当年的三线人,更多的是对响应政策的号召,从内地到边疆去工作的青年人生活的写照。

    上个世纪中后期。

    商店、粮食铺、卫生室、邮局、幼儿园、小学、初中。。。。。。

    那个时候,时间总感觉很漫长,但日子却过得很快。

    没有网络,但人们每天都过得都非常充实。

    每天早上的六点,厂里无处不在的大喇叭就开始播音,伴随着广播,全家开始起床吃早饭。

    饭后大人们便骑着自行车或一溜小跑奔向车间。

    小孩儿则去上学。

    中午下班之后,大人们要回家给孩子们做午饭。

    吃完午饭之后小憩一会儿,然后又是一阵广播声。

    上班,上学,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那时候,每个小孩的胸前都挂着一把家门钥匙,上小学以后就自己放学回家,厂里广播响了,就知道爸妈要下班了。

    那是一座孤岛。

    同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孤岛。

    外人闯不进去,里面的人也出不去。

    那是一个小小的世界。

    住得是筒子楼:每家一个房间,面积小的只有十一二平方米,大的也不过是十五六平方米。

    要挤进一家三口,甚至老少三代。

    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是人们都很快乐,起码比现在要快乐的多。

    也纯粹的多。

    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家挨家,户挨户,心连着心。

    邻居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住在一栋楼里的自然而然的都结实成了好友。

    晚上,小孩们聚在一起做游戏,亦或是看动画片,《天书奇谭》、《神笔马良》、《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百看不厌。

    大人们也用他们的方式来消遣。

    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人就这样聚集在了一起,结为了朋友和兄弟,一辈子的情谊。

    有年轻人在这里邂逅了陪伴自己一生的爱人……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王亮讲完了,没有故事,就是一个画面场景的描摹。

    评论区。

    “感慨啊!没有那个时代无私奉献的人,就没有今天这么好的物质基础,我们不能忘记那个年代的奉献者们!”

    “老三线建设者,重庆市6506信箱,万源县白沙区中国长征机械厂062基地。敬礼!”

    “作为70年代出生在816的那一代人,现在的我们以步入中年,真想念那段岁月啊,真想在听到那一天三次的广播,那时候条件虽然很艰苦,但大家却很快乐,很充实!”

    “一代人的热血青春。”

    “想哭,想掉泪。”

    “九零后一枚,虽然没有经历过,但能够体会得到,想你们致敬!”

    “我当年是一名服务三线建设的解放军战士,在那个年代学习生活工作非常艰苦,但干起工作来还挺卖力的,看到一些亲自参与建设的工程,现在回忆起来挺怀念的!好想回到那个时候啊!”

    “我爷爷也是建设大军当中的一员,现如今八十多岁了,从来没有提起过此事,有一次听我们在讲816,他也就笑了笑,一言不发。因为那是不能讲出来的秘密!”

    王亮苦涩一笑:“回忆总是不免带着伤感,但又无比怀念,因为那是岁月的留下痕迹,是时光辗转留下的记忆。里面有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讲这些,只是希望你们不要忘记,那年,那些年,一直都有人在奉献。”

    “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同志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老三线,零零后,九零后,八零后,甚至很多七零后都不知道这个三个字的含义。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中国周边形势严峻,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在我国北部边境派兵数百万,虎视眈眈。

    台省的常凯申也咄咄逼人,叫嚣着要反攻大陆。

    不知道猴子是借了谁的势,不时挑衅引发争端,结果是中方被迫自卫还击。

    米国在台海峡举行了核战争演习,疯狂扩大侵越战争,已经直接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

    于是老三线上马了。

    中国腹地以及西部崇山峻岭的广大地区,千公里的战略纵深,数百万人隐姓埋名埋头苦干了一辈子。。。。。。

    今天,在这个有十几万人观看的直播间内,王亮又让她熠熠生辉,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

    老三线,神秘而又辉煌的老三线。

    她的背后,有许多许多被历史遗忘的人。

    “朋友们,在向那些没有军籍的老三线人致敬的同时,我还要讲关于白杨树的一个故事。讲这个故事不得不先唱一首歌。”

    说罢,王亮便清了清嗓子,唱了起来。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

    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小白杨,小白杨

    它长我也长

    同我一起守边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