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614章

执宰大明-第614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母后?”孙皇后吃了一惊,在大明恐怕没有比张太后更值得宣德帝信赖的了,可宣德帝竟然连张太后也要隐瞒,这令她百思不得其解。
  “记住,此事牵涉到大明的国运,千万不能告诉任何人。”宣德帝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嘱咐孙皇后。
  虽然张太后是宣德帝最为信赖的人,可越王与他一样都是张太后的亲生儿子,而且平日陪伴张太后的时间比他长,先不说张太后可能会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偏向越王,一旦越王知道其留在京畿的事情败露,那么必定会有所准备,届时恐怕更难对付。
  很显然,越王像其他的朝廷权贵一样肯定在张太后身边和宫里收买了一些眼线来掌控宫里的动向,宣德帝绝不能让越王察觉出自己有所防范的事情,更不能让越王知道李云天还活着,只有这样那些隐身在幕后的居心叵测之人才会露出尾巴来。
  尤为重要的是,孙皇后要是知道越王没走的事情肯定会心慌意乱,就是傻子也能看出越王此举的用意,她的异常岂会瞒过张太后的眼睛?届时在张太后的旁敲侧击下保不准就要把这个秘密泄露出去。
  “臣妾记住了。”孙皇后见宣德帝神情凝重不像是在开玩笑,于是点了点头后答应了下来,宣德帝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咳咳,这两道圣旨你收好了,不要告诉任何人,关键时刻拿出它们。”宣德帝闻言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望了一眼摆在桌上的那两道圣旨,一边咳嗽着一边向孙皇后说道。
  “皇上,臣妾何时用上它们?”孙皇后对那两道内容相反的圣旨非常疑惑,她不知道自己如何运用它们。
  “太子年幼,如果有人威胁到太子的皇位就让镇国公官复原职,要是太子顺利登基就杀了镇国公。”宣德帝双目杀机一闪,沉声向孙皇后说道,在他看来是否留下李云天要看越王会不会与太子争抢王位。
  李云天从京畿都督府大火中逃生一事使得宣德帝既欣慰又震惊,他万万想不到李云天竟然能从那场大火中脱身,这令他心里对李云天不由得有了几分忌惮,如果李云天所言属实还好,可万一这是李云天暗中筹划的脱身之计那么就是欺君之罪,意味着李云天想要图谋不轨。
  虽然年幼的太子登基后可能面临越王、宁王以及朝中各方势力的压制,但在宣德帝眼中李云天这个“帝师”才是最为可怕的,届时将把太子玩弄于股掌之中。
  另外,京畿都督府的大火也给了宣德帝一个机会,那就是足以证明李云天是心怀不轨的奸臣,要不然如何能逃脱那场大火,这使得宣德帝有了充足的理由将李云天以谋反的罪名当庭斩杀,把讲武堂和骁武军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
  可以说,李云天的命运都系在了越王的身上,越王要是在宣德帝死后返回京城就意味着其早有图谋,京畿都督府大火很可能与越王有关,那么这就足以证明李云天对宣德帝的忠心,李云天之所以能逃离那场大火纯属侥幸。
  至于李云天有没有可能与越王勾结,宣德帝不认为有这个可能,原因很简单,要是李云天与越王勾结的话绝对不会进宫面圣,因为驾崩后李云天再突然出现在朝堂上支持越王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皇上,有人想要跟太子争位?”孙皇后此时已经听明白了宣德帝的意思,双目顿时流露出震惊的神色,由于朱祈镇是太子所以她从未想过这种事情会发生。
  “但愿是朕错了。”宣德帝没有正面回答孙皇后,嘴角流露出一丝苦涩,他最不愿意看见的就是太子与越王争夺皇位,一个是儿子一个事亲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
  与此同时,李云天混在苏伯朗所带来的道士里从西华门出了宫,在西华门外他停下脚步凝神望了一眼笼罩在夜色里的紫禁城,心中有一种难以抑制的伤感。
  宣德帝的身体比李云天预想得还要糟糕,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宣德帝已经时日无多,这恐怕是他最后一次见宣德帝,因此显得有些伤感,再怎么说他与宣德帝也有着十来年的君臣之谊。
  出了皇城,李云天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离开了队伍,很快就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里,他现在有很多的事情要做,首先就是从京畿都督府大火和越王被劫走两件事情中寻找蛛丝马迹,找到那个可恶的幕后指使者。
  李云天很想知道究竟是谁暗中策划了这两件事情,单独看上去这两件事情好像放马牛不相及,可是考虑到李云天和越王的身份,那么对方的目的也就呼之欲出,很显然是冲着皇位而来。
  以李云天对越王的了解,越王还没有实力策划京畿都督府的那场大火,更没有胆量杀了那些护送他回藩地的锦衣卫,因此李云天怀疑这是朝廷中的某方势力所为,他要将其挖出来摧毁,既是为了大明政局的稳定同时也是让对方因为招惹自己而付出相应的代价。


第820章 托孤

  夜深人静,一座宅院后院的厢房。
  有些昏暗的灯光下,李云天微微皱着眉头坐在圆桌旁品着茶,杨云贵则背着双手来回踱着步子。
  身为李云天手下情报网络的主管,杨云贵此时也已经意识到京城里有一股隐藏很深的势力策划了京畿都督府大火案和越王被劫走一事,只不过他并没有什么头绪,这意味着对方行事异常小心和谨慎。
  虽然过了这么些年,但李云天依旧觉得茶水是苦的,无论再好的茶叶也不能祛除其本身自带的这种苦涩的味道。
  李云天之所以品茶自然不会是因为喜欢茶道,而是想以此凝神静气来思索心中的一些疑问。
  “云贵,对方有备而来咱们不能操之过急。”见杨云贵的心绪有些焦躁,李云天放下手里的茶杯微笑着劝慰道。
  “国公爷,对方处心积虑地想要置你于死地,恐非一般的权益之争。”杨云贵停下脚步,神色显得异常凝重,如果联系起来李云天近来身边发生的事情,可以看见对方对李云天是处之而后快。
  令杨云贵感到疑惑的是,他把京城各方势力来来回回地捋了好几遍,始终无法找出有谁会对付李云天,而且竟然采用破釜沉舟的搏命式方式,在他看来李云天与朝中各派的势力的共同利益要远远大于分歧和矛盾。
  虽然杨云贵认为朝中各方势力都没有与李云天拼命的动机,可李云天接连受到诬陷,甚至差一点葬身于京畿都督府的那场大火,使得其不得不相信有人暗中想要害李云天。
  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杨云贵感觉对方好像与李云天之间有过什么私人恩怨,不过由于手头的信息有限他一时间不知道对方是何许人,因此提醒李云天。
  “无论他们隐藏得再深,再过两天也会露出狐狸尾巴,届时咱们就知道是谁在暗中捣鬼了。”李云天与杨云贵一样,意识到躲在幕后的人好像对他有着什么深仇大恨,眉头皱了皱后说道。
  “皇上的情况很糟?”杨云贵闻言怔了一下,下意识地开口问道,现在京城的气氛虽然很压抑和沉闷,但总体上波澜不惊,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轻举妄动以免惹怒了宣德帝,因此唯有等宣德帝驾崩后才敢跳出来干预朝政。
  “油尽灯枯,恐怕撑不了多久了。”李云天叹了一口气,神色间显得有些伤感,再怎么说他与宣德帝共过生死,因此此时心中感到有些唏嘘。
  “皇上是一个好皇帝,可惜在位的时间短了点儿,如果他能活到先皇的年纪那么大明必将国泰民安,四海升平。”杨云贵闻言摇了摇头,为此感到惋惜,他认为宣德帝处理政务的能力是大明开国来几位皇帝中最好的一个。
  李云天在杨云贵家里待了半个时辰,与杨云贵商议了应对京城的事宜后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离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要潜伏起来观察京城的局势变化。
  第二天上午,宣德帝的病情毫无征兆地突然恶化,这吓坏了在身旁服侍的内侍和宫女,金英一边让人去传太医,一边把这个消息向张太后和孙皇后禀告,整个乾清宫乱成一团。
  张太后闻讯后大吃了一惊,急匆匆地赶去乾清宫,并且通知朝廷的文武重臣悉数来乾清宫候旨。
  得知宫里紧急召见的谕令后,京城的那些文武大员不敢怠慢,立刻乘车赶去了紫禁城,在宫门口遇上后寒暄了几句后就快步前去乾清宫,一路上寂静无声,一个个神情凝重,谁都猜到他们这个时候进攻肯定与宣德帝有关。
  由于太医正在全力抢救处于昏迷状态的宣德帝,朝中的文武重臣就在偏殿的厢房里休息,私下里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小声地说着话,看样子宣德帝这次凶多吉少是时候该谋划一下宣德帝驾崩后的朝局了。
  在杨云贵庞大的情报网络下,李云天很快就知道宣德帝病情恶化的消息,一个人躲在胡一图给他在太仆寺典厩署找的住处里喝着闷酒,他知道宣德帝已经无力回天,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
  此时此刻,由于是大年初三京城的百姓依旧沉浸在新春的喜悦氛围中,根本就不知道大明朝即改朝换代。
  一直到下午,乾清宫东暖阁一直紧闭的宫门才打开,一名内侍慌慌张张地从里面跑出来前去请在偏殿休息的张太后、孙皇后和朝廷的文武重臣。
  当众人簇拥着张太后急匆匆进入东暖阁后,看见宣德帝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几名太医大汗淋漓地侍立在一旁。
  “太后,皇上时日无多,有什么话请太后尽早告诉皇上。”一名太医迎了上去,躬身向张太后说道。
  张太后闻言神色顿时就是一黯,虽然她知道宣德帝久病缠身无法治愈,但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还是有些无法接受,毕竟宣德帝现在还未到不惑之年实在是太年轻了。
  “皇上,现在朝中的文武重臣都在,你有什么要说的尽管交待。”走上前在暖榻旁落座后,张太后一脸慈爱地拉住了宣德帝的手。
  “母后,孩儿不孝,这些年未能向母亲尽孝,实在是惭愧之至。”宣德帝的脸上流露出一丝笑意,不无遗憾地轻声说道。
  “皇上日理万机,政务繁忙,将大明治理得井井有条,国泰民安,这是对哀家最大的孝。”张太后闻言摇了摇头,微笑着安危宣德帝。
  “有母后这句话孩儿也就安心了。”宣德帝笑了笑,目光落在了立在张太后身旁一侧的胡皇后身上,有些愧疚地望着她,“朕亏欠你甚多,希望你能原谅朕。”
  “皇上此言差矣,是臣妾没有做好。”胡皇后闻言心中一酸,眼泪顺着脸颊就流了下来。
  “皇后,你以后要好生善待胡姐姐。”宣德帝见状心中暗叹了一口气,当年他执意废后现在颇为后悔,当时确实太过鲁莽,心中对胡皇后是颇为愧疚,随后嘱咐立在张太后另外一侧的孙皇后。
  “皇上放心,臣妾定会好好善待胡姐姐。”孙皇后红着眼眶点头答应了下来,她很清楚宣德帝当年为了立她为后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两人之间感情之深厚无人能及,她自然会满足宣德帝的这个遗愿。
  “太子,你要切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善待天下的百姓。”宣德帝闻言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阵安慰,向站在孙皇后身旁的太子招了招手,等他来到病榻前后抓住他的手沉声嘱咐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遇事你要多听朝臣的奏禀,三思而后行。”
  “父皇,儿臣记住了。”太子已经八岁,已然清楚宣德帝命不久矣,郑重其事地向宣德帝点了点头。
  “宣旨。”宣德帝见太子虽然年幼但十分懂事,不由得感到非常欣慰,向立在一旁的金英说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金英先向宣德帝一躬身,随后展开了手中的圣旨,尖着嗓子高声读出了圣旨的内容。
  这是一道宣德帝用来托孤的旨意,由于太子年幼故而宣德帝要找一些朝中的文武重臣来辅助太子处理朝堂上的政务,直至太子可以亲征。
  宣德帝一共给太子挑选了十二名顾命大臣,分别是内阁的杨士奇、杨荣、杨浦和陈山,六部的吏部尚书郭琎、礼部尚书胡滢、户部尚书刘中敷,军阁的首辅张辅、次辅王骥和辅臣周征,五军都督府的京畿都督府大都督张昊和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宋海。
  郭琎是新晋的吏部尚书,接替不久前病逝的蹇义,虽然其资历和威望不及胡滢,但其身为大明的天官自然要成为宣德帝所选的顾命大臣。
  本来,宣德帝想要让胡滢来接任吏部尚书,胡滢在六部文官中的资历首屈一指,不过由于他与内阁之间的关系很僵,所以宣德帝左右权衡了一番后还是认命郭琎担任吏部尚书。
  郭琎与蹇义一样,都是性格平和、行事低调的人,宣德帝需要一个人来缓和六部与内阁之间的紧张关系,故而郭琎是最佳的人选。
  虽然看起来内阁的四名阁员都成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