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558章

执宰大明-第558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为了弄清楚宣德帝对朝鲜王国的真实意图,朝鲜王准备趁着宣德十年向大明朝贡的时候派人前去大明京师打探消息。
  就在猛哥帖木儿和金宗瑞在咸镜道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宣德九年八月,南直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令宣德帝动了雷霆之怒,撤了南直隶和浙江都司一批将领。
  八月上旬,四五十名倭寇悄悄从浙江的平湖入境,然后向杭州进逼,在杭州抢掠了一番后逃向了淳安。
  本来,这只是一起普通的倭寇劫掠事件,也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四五十个倭寇在一路上劫掠,在路上晃荡了大半个月后居然进了南直隶的地界,在常州和苏州烧杀劫掠,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恐慌。
  在当地驻军追击下,这伙倭寇竟然跑到了南京城附近,结果使得南京城的守军如临大敌,关闭了南京城的城门,全城处于战备状态。
  后来是驻守龙江船厂的骁武军紧急出动,这才灭了这伙四处流窜的倭寇。
  事后,南直隶参与围剿的部队纷纷上报剿灭倭寇的功劳,汇总了各方的数据后可以知道,围剿这四五十个倭寇的明军已经超过了两万人,而被倭寇前前后后杀死的军民则近千人。
  四五十个人在浙江和南直隶大摇大摆地晃荡了一个多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南直隶和浙江的明军竟然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倭寇横行霸道,这顿时激怒了宣德帝,将那些上奏请功的奏章一股脑地摔在了地上,他实在是想不到那些明军将领还有脸邀功。
  与此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南直隶和浙江的明军训练松懈,士气低落,以至于战斗力低下以及畏战心理,倘若有一个卫所的明军拼死力战,那伙倭寇岂能在南直隶和浙江如入无人之境?
  天子震怒,后果非同凡响,那些等着朝廷赏赐的南直隶和浙江都司的将领顿时倒了大霉,被宣德帝撤职查办,军阁在宣德帝的御命下开始追查此起事件存在的怠战和畏战等事情,后来又一股脑地牵扯了一大批武官出来,震动了江南军界。
  为了清除一直困扰大明沿海的倭患,宣德帝召集了军阁阁员、内阁阁员和六部尚书前来议事,准备对倭寇进行大力打击,以确保大明东南沿海的安全。
  李云天虽然不是军阁阁员,可宣德帝在结束与鞑靼、瓦剌的战争后下了一道御命,让李云天“权军阁事”,这意味着李云天虽不是军阁阁员但拥有军阁阁员一样的权力。
  本来,以李云天所立下的功绩和他在军中的威望完全能够担任军阁的阁员,不过如此一来李云天就要放弃讲武堂的职务,因为按照规定军阁的阁员不能统兵。
  宣德帝既想让李云天进军阁参与军务大事,同时又想让李云天继续给大明练兵,故而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给了李云天一个加衔“权军阁事”。
  反正天下间的事情都由宣德帝说了算,既然宣德帝说如此办理此事可行,那么朝廷里自然没人再多言。
  宣德九年十月上旬,乾清宫,东暖阁。
  李云天首次以“权军阁事”的身份参与了大明这次最高等级的廷议,商议清剿为祸沿海的倭寇的相关事宜。
  不过,李云天的心思并没有放在廷议上,而是神色担忧地望着坐在暖榻上不停咳嗽、神色憔悴的宣德帝。
  近一年来宣德帝的健康很不好,不仅咳嗽的次数增加而且也越来越剧烈,根据李云天得到的消息宣德帝现在每天都会咳出血来,而太医却束手无策,只能对宣德帝的龙体进行全力调养。
  在李云天看来,如果宣德帝的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抑制的话,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大明将进入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毕竟太子现在才七岁而已,根本无法承担起执掌大明的重任,届时就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张辅和杨士奇、蹇义等人看来,如果要清除大明沿海的倭患,那么就必须要扫荡了倭寇在海上的据点,使得倭寇无法远航。
  倭寇的据点有日本的对马岛、壹岐、平户岛和五岛列岛,以及大琉球、小琉球、琼州,再加上大明和朝鲜王国近海的一些岛屿。
  值得一提的是,前期的倭寇是以日本海盗为主,主要活动范围为臣服于元朝的高丽王国的海域。
  这是因为高丽国的军队在元世祖忽必烈两次征讨日本的行动中对日本的对马、壹岐、松浦和五岛列岛等地的居民进行了屠杀,因此前期倭寇以这些地区的幸存者为主要力量,对高丽沿海进行含有报复式的掠夺和杀戮行为。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夺回被高丽军俘虏回国的岛民,另一方面也可以掠夺高丽王国的粮食以弥补因高丽军的破坏而变得更加羸弱的农业。
  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朝鲜王国在史料中将对马岛、壹岐岛和平户岛上的日本人称为“三岛倭寇”。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倭寇的产生是为了报复高丽王国。
  随著大明与日本间勘合贸易的盛行,以及对马岛与后来的朝鲜王国之间开放了贸易,前期倭寇也逐渐式微。
  后期的倭寇指的是靖难之役后袭扰大明沿海的海盗,由日本人和沿海那些因为海禁而失去生计的大明百姓所组成。
  这个时期的倭寇首领有日本浪人,也有日本大名扶持的代理人,还有大明的武装船主,有着各自的活动区域。
  因此,为了剿灭那些倭寇大明要做的就是攻占倭寇们赖以生存的岛屿,迫使倭寇无法在海上续航,以确保大明海域的安全。


第748章 放宽海禁

  按照张辅等军阁阁员的提议,大明首先要荡除盘踞在小琉球岛和琼州岛的倭寇,这两个岛是大明最大的近海岛屿,也是倭寇最大同时也是最活跃的据点。
  由于李云天已经组建了大明水师的三大舰队,因此这次对倭寇的作战正好可以给水师进行练兵。
  按照地理位置,驻扎在浙江宁波港的海鹰舰队将负责清剿小琉球岛,驻扎在交趾多海港的海狼舰队将负责清剿琼州岛。
  “镇国公,水师能否清剿小琉球和琼州的倭寇?”宣德帝见李云天默不作声地坐在那里,于是不动声色地开口问道,其实他在这次廷议中最想听的是李云天的建议。
  “皇上,倭寇乃一群乌合之众,绝对我大明水师的对手。”李云天闻言向宣德帝一躬身,沉声说道,“不过水师创建伊始,现在正在操练战法,而小琉球和琼州又远离陆地需要筹备诸多事宜,因此臣觉得明年夏季倭寇猖獗之时出海清剿为宜,可将其一网打尽。”
  “明年夏天?”宣德帝清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彻底清除倭患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觉得李云天言之有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就依卿之所言,明年夏季出兵围剿小琉球和琼州倭寇!”
  张辅、杨士奇和蹇义等人也暗自点着头,同时心中感到一阵感慨,盛怒之下的宣德帝竟然会赞同李云天明年清剿倭寇的提议,足见对李云天的信赖,在大明的文武百官中恐怕无出李云天其右者。
  “皇上,臣觉得倭患一事缘由复杂,从长远来看应以抚为主,以剿为辅,从根源上清除倭寇。”见宣德帝同意明年夏季出兵,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后开口说道。
  “哦?”宣德帝闻言不由得饶有兴致地望着李云天问道,“如何抚之?”
  张辅和杨士奇等人也狐疑地看向了李云天,对李云天的“以抚为主”感到有些好奇,想看看他有何解决的对策。
  “皇上,据臣所知,为祸沿海的倭寇中有七成是我大明百姓,他们本是沿海的海民,而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沿海百姓赖以生存的手段有限,故而海禁令后无以谋生,在有人之心的蛊惑下干起了劫掠和走私的勾当。”
  在现场众人的注视下,李云天神情逐渐变得严肃,有条不紊地向宣德帝说道:
  “太祖皇帝之所以禁海,一是我大明繁华富庶,勿需从海外获得所需品,但要防备市面上的紧缺品流出,再加之大明商税低微国库从中无利可图。二是张逆、方逆的残部为祸海上并与国内逆贼勾结,再加上倭寇袭扰,危害大明海疆,最终使得太祖皇帝决意禁海。”
  “皇上,如今时过境迁,我大明通过与南洋诸国的海上贸易可获得超千万两白银的利润,再加之张逆和方逆残部经过太祖皇帝禁海后已然迁至南洋诸国定居,无法再袭扰大明,故而如今对我大明海疆造成危害的就剩下倭寇。”
  说着,李云天向宣德帝一拱手,沉声奏禀道,“臣觉得可放开海禁,以安海民,平倭患!”
  李云天话音刚落,东暖阁的众臣们就一阵骚动,相互间交头接耳地低声议论起来,纷纷觉得李云天所言甚是。
  明初实行海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大明物资富饶,立国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能满足大明自身的需求,故而没有对外贸易的必要,因为明太祖不仅定下了三十税一的超低商税,而且对海外贸易通常不征关税或者征收具有象征意义的微薄关税。
  据史料记载,“永乐初,西洋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徵其税。帝曰:“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因此,大明与海外诸国互市的时候无法从中获取应有的税收利益,自然朝廷也就对与海外诸国了无兴趣。
  另外,由于海外诸国缺少硝黄、铜和铁等重要的军事物资,因此明间的海商们通常走私这些被大明严令流出的物资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大明禁止不绝,甚至官商勾结,使得朝廷大伤脑筋。
  二,明初,被明太祖击败的张立诚和方国珍等元末起义军的残部被迫逃亡海上,在南洋一带建立了众多据点,与大明内部的反明势力遥相呼应,使得明太祖十分警惕,再加上倭寇自从元朝就不断到沿海侵扰,大明后为祸更重,这可谓是明太祖海禁令的最重要原因。
  不过,虽然永乐年间朝廷仍数次“严私通番国之禁”,但其声势已经不如洪武年间严厉,而且禁令的范围也逐渐缩小,对朝贡贸易中的违禁事件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明初洪武帝实行的海禁政策固然很好地解决了违禁物资外流的顽疾,并且切断了张立诚和方国珍等残部与大明内陆的联系,但却使得倭寇激增,逐渐成为了困扰大明沿海的倭患。
  按照大明“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令,沿海的一切与出海有关的产业悉数断绝,再加上地方官员的贪酷,这使得饥寒交迫的沿海居民不得已加入到了海盗的行列。
  毕竟,自古以来百姓们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明朝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增加迅速,而土地增长却有限,一旦无法出海谋生其生活必将陷入困顿。
  而自宋朝以来,东南沿海的居民一直将出海贸易视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运等等,养活了可谓百万计的百姓。
  在福建有句话叫做:“海者,闽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无疑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
  故而,对当地的百姓来说只有两条路走,一是甘受饥寒交迫的困顿生活,一是铤而走险当倭寇,从事海上走私或者对大明沿海进行劫掠。
  听了李云天的话后,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虽然沿海的地方官府从未有过辖地内的百姓因为生活贫困而沦为倭寇的奏报,但是他很清楚李云天并非危言耸听。
  很显然,沿海的那些地方官府为了政绩同时也是害怕担责,自然不可能把百姓们因生活贫困而成为倭寇的事情上报,那样的话他们难辞其咎。
  所以在宣德帝得到的奏报中,最多也是沿海有百姓利欲熏心加入倭寇,至于那些百姓生活窘迫之事绝口不提,否则岂不是自讨苦吃。
  对于地方官吏那些欺上瞒下的行为,宣德帝已经早有耳闻,只是没有想到沿海居民会有如此多的人沦为了倭寇。
  这也怪不得大明的海防防线成为了一道摆设,在当地人的里应外合下那些海防卫所的军士根本就无法得知倭寇的行踪。
  再者说了,以海防卫所松懈的训练和低落的士气,恐怕也没人肯跟那些倭寇拼命,巴不得不知道倭寇来袭的消息,等到倭寇劫掠完了再去收尾,装模作样地追杀一番。
  “诸位爱卿,朕是否应该放开海禁?”沉吟了一下后,宣德帝看向了在座的大臣,毕竟海禁事宜是大明的头等军国大事,故而他需要征询朝中文武重臣的意见。
  “皇上,臣也曾听闻沿海百姓加入倭寇一事,如今促成太祖皇帝禁海的事由只剩下倭寇一项,臣觉得海禁可开。”
  张辅抬头看了看周围的众人,见没人有开口的意思,于是不动声色地向宣德帝说道,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