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405章

执宰大明-第405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白银,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虽说李云天负责查办牛飞一案,但是他身兼多职,根本没有时间亲自查案,故而就抽掉了谢恒等人来协查,其中谢恒是众位参与协查的御史之首。
  由于李云天与谢恒有着会试的同年之谊,故而虽然李云天现在位高权重,又是谢恒的上司,但私下里谢恒还是亲切地称呼李云天的字,这是其他官员所不能比拟的,年谊之交是朝廷里最为重要的一层社会关系。
  “都说江南富商富可敌国,看来传言不假。”李云天微微一笑,抽出信封里的公文慢条斯理地查看了起来,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惊讶的神色。
  其实,李云天早就知道了张贵逃走一事,故而丝毫也不感到意外,心中反而感到一丝轻松。
  由于张贵涉及到了牛飞一案,而牛飞一案是锦衣卫北镇抚司负责协办,因此此次前去捉拿张贵的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
  为了避免消息外泄,审完牛飞的第二天李云天就让锦衣卫的一名百户带着公文和人手前去扬州缉拿张贵。
  与此同时,杨云贵也让手下的人秘密前往了扬州,赶在锦衣卫进扬州城的半个时辰前将此事通知了张贵,与张贵打了一个照面后就匆忙离开。
  张贵得知此事后大吃了一惊,他并不知道前来报信人的身份,不过他在京城也结交了一些官场上的脸面人物,想必有人担心他犯事后受到牵连,因此才派人前来报信。
  再者说了,他与牛飞之间的事情属于绝密,报信的人既然能讲出其中的细节,想必牛飞是出事了。
  由于牛飞一案事关重大,据报信的人讲已经惊动了宣德帝,而且锦衣卫随后就要抵达扬州城,因此张贵不敢怠慢,慌忙让家人带上细软等物出城躲避。
  就在张贵领着家人逃出扬州城不久,那名奉命前来抓人的锦衣卫百户气势汹汹地领着手下进了扬州城,将张家团团围住,不过张家此时只剩下丫鬟下人。
  因为张贵逃得太过匆忙,故而只带走了一些轻便的细软,绝大部分的财物还都留在家中,故而被锦衣卫一举查抄。
  那名前去抓人的锦衣卫百户已经通传了扬州府府衙和扬州卫指挥使司衙门,让两者协助其搜查张贵一家的踪迹。
  “张贵不过是江南一个普通的大盐商而已,竟然能积累起百万银两的身家,足以抵得上我大明户部一年三分之一的税收,实在是令人感到震撼,想我大明每年从盐道收上来的税银也不过才一百万两而已。”
  谢恒在一旁的座位上坐下,神情凝重地望着李云天,“复生,看来两淮盐道里的内情触目惊心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从太祖起两淮盐道就是贪腐的重灾区,太祖杀了多少两淮盐道的官吏商贾,可情况却丝毫没有好转。”
  在谢恒的面前李云天并没有掩饰他对两淮盐道的看法,放下手里的公文后颇为无奈地摇了摇头,“太宗皇帝多年用兵,江南的那些盐商每次都捐输甚多,故而太宗皇帝对他们采取了优待,这无疑使得使得那些盐商有恃无恐,尤其是太宗迁都后两淮盐道的那些龌龊更是变本加厉。”
  “太宗皇帝岂非不知两淮盐道里的那些弯弯道道,可太宗皇帝需要那些盐商提供军饷,也唯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谢恒闻言不由得苦笑了一声,“时至今日,两淮盐道的事情恐怕已经成为了一堆牵扯甚广的烂帐,不仅两淮盐道的转运使不敢轻易触碰,就连巡盐御史也避之唯恐不及。”
  “谢兄,盐商的跋扈你是没有见过,当年婉柔回扬州见她大哥时,雨婷竟然在一家金铺被一名盐商子弟调戏,后来还被抓进了两淮盐道衙门,有了短暂的牢狱之灾。”
  说起江南的那些盐商,李云天禁不住想起了一件往事,沉声向谢恒说道。
  他口中的盐商子弟指的是盐商总会副会长魏振南的次子魏德光,调戏周雨婷不成,恼羞成怒后让两淮盐道衙门的人讲周雨婷抓进了盐道衙门的大牢里,由此引发了一起风波,连扬州卫的部队都惊动了。
  “他们竟然连郡主都敢得罪?”谢恒闻言顿时面露诧异的神色,虽说几年前周雨婷不是郡主,但当时已经贵为县主,那些盐商子弟竟然敢将她关进大牢,足见其在地方上是何等的飞扬跋扈。
  “民间有一句话,强龙不压地头蛇,那些盐商背后都有人撑腰,行事未免就有些肆无忌惮。”
  李云天微微笑了笑,所谓的狐假虎威也不过如此,不要说盐商了只要是市面上那些有所倚仗的人莫不如此,随后他沉吟了一下,笑着问道,“谢兄,你说我该回奏皇上?”
  由于牛飞一案是宣德帝过问的御案,因此没有重大案情李云天都要向宣德帝禀告,他这么一问使得谢恒眉头随即就是一皱。
  如果如实禀告宣德帝的话,那么无疑是给宣德帝找麻烦,试想一个小小的盐商都能积攒起如此多的财富,那么两淮盐道的问题有多严重也就可见一斑了。
  “避实就虚!”凝神想了良久,谢恒抬头望向了李云天,口中吐出了四个字。
  通俗一点儿的话来讲,也就是报喜不报忧,李云天可以向宣德帝禀告张贵逃走一事,但是将在其家中搜出巨额财富一事压下来,这也是官场上通用的一种做法。
  “如此一来的话,两淮盐道得事情将积重难返,他日必将成为我大明的一大隐患!”李云天闻言沉思了一会儿,神情凝重地感慨了一句。
  “怎么,你想彻查两淮盐道?”谢恒闻言顿时吃了一惊,一脸诧异地望着李云天,两淮盐道的事情牵连甚广、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是一个没人愿意招惹的烫手山芋,搞不好就要引火烧身。
  “如今大明最大的弊端就是两淮盐道,两淮盐道的贪腐不除,难以对文武百官形成威慑。”面对神情惊愕的谢恒,李云天微微颔首,沉吟了一下后神情凝重地说道,“皇上锐意进取,与民休息,你我身为臣子理应为皇上、为天下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别看李云天说的颇为慷慨激扬,但其实这只是官面上的话而已,要彻查两淮盐道还有另外一个隐秘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打击六部阵营的势力,进而使得内阁与六部达到势力均衡。
  谢恒闻言顿时呆在了那里,他万万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真的要对付两淮盐道,心中是倍感震惊,以李云天的身份和地位完全没有必要去招惹这样的事端,那样他会受到那些
  “复生,既然你有此雄心壮志,那么我愿意与你一同前去江南彻查两淮盐道,上报君恩,下抚黎民。”随后,谢恒噌地站起身,郑重其事地向李云天说道,虽然揭开两淮盐道黑幕之事有着极大风险,然而一旦成功的话必将扬名立万,名留青史。
  “好,有谢兄这句话我的心中就踏实了许多。”李云天闻言一拍桌面,起身沉声向谢恒说道,“咱们兄弟联手,一起将两淮盐道搅个天翻地覆!”
  “来人,将湖广道监察御史韩亮请来,本官有事要对他说。”随后,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冲着门外的亲卫高声吩咐道。
  “有了韩御史助阵,我等必将如虎添翼。”谢恒顿时明白了李云天的意图,微笑着向李云天说道。
  李云天闻言笑了笑,韩亮处事稳重,心思缜密,否则李云天也不会选他来揭发牛飞,有他在的话能在彻查两淮盐道的事务中帮上不少忙。
  除此之外,韩亮是六部阵营的人,有他从中回旋的话不至于使得两淮盐道的事务变得失控。


第546章 义无反顾

  五天后,航运繁忙的京杭大运河上,一艘挂着都察院大旗的双层大船在河道里顺流直下,沿途的船只见状纷纷闪避。
  都察院是大明的监察机关,里面的监察御史一旦出京那就是奉了宣德帝的御命外出办案,可谓是宣德帝的钦差,因此除了那些高官显贵外,路上的贩夫走卒和文武百官通常都要给他们的车马让路。
  尤其是这艘挂着都察院大旗的双层大船,无论规格还是制式都是大明官场上的顶级配置,那么船里的官员无疑是都察院的堂官,不是左右都御史就是左右副都御史,这就使得河道上的来往船只无不回避,以免冲撞了这艘官船。
  此时此刻,大船二层的船舱内,李云天和谢恒、韩亮围坐在桌前一边剥着花生一边谈笑,三人奉了宣德帝的御命前往江南巡查两淮盐道,其中李云天是巡盐正使,谢恒和韩亮是巡盐副使。
  李云天将张贵积攒了百万家财的事情禀告了宣德帝后,宣德帝是大为震怒,他可不认为张贵家里的那些钱财都是大风刮来的,肯定来自所贩卖的官盐。
  如果说一个盐商都能从官盐中赚取百万家财,那么大明每年的盐税绝对不仅区区的数十万两,这里面显然有着不少黑幕。
  宣德帝自然清楚两淮盐道存在贪腐,毕竟那可是天下间最有油水的衙门,如果没有贪腐的话反而不正常。
  只不过宣德帝万万想不到两淮盐道的贪腐之风竟然如此严重,可谓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连一个不是盐商总会执事的盐商就能从中捞取了百万家财,那么其他盐商的情形如何做也就可想而知了。
  虽然心中感到恼怒,但是宣德帝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两淮盐道的贪墨之风由来已久,是从洪武皇帝时期就有的弊端,数十年来屡查不止,里面的利益纠葛错综复杂,要想彻底将其整治绝非易事,而且还会引发官场上的动荡。
  故而,宣德帝打算敲山震虎,按照惯例派人下去到两淮盐道巡查,抓一些贪官和奸商来治罪,以此来平息此次的事态。
  当然了,被抓的那些官吏和盐商只不过都是一些小角色而已,真正的核心人物能从容逃过这一劫。
  然而,令宣德帝没有想到的是,李云天竟然主动请缨前去彻查两淮盐道,想要趁机整顿两淮盐道的吏治,严查相互勾结的盐道官员和盐商。
  “皇上,两淮盐道贪腐之风日趋严重,倘若不施以雷霆手段快刀斩乱麻,那么假以时日必将成为我大明的一大隐患,不如趁早除之。”
  李云天清楚宣德帝的顾虑,因此不动声色地劝慰道,“皇上,臣觉得内阁的诸位大人一定会支持皇上彻查两淮盐道。”
  听闻此言,正在苦恼是否对两淮盐道施以重手的宣德帝眼前猛然一亮,“内阁”二字使得他猛然间想起了一件事情,两淮盐道现如今掌控在六部阵营官员的手中,倘若李云天彻查两淮盐道那么内阁一定会鼎力相助。
  随后,宣德帝的眉头又是微微一皱,一旦两淮盐道的事情处置失当,那么必将引发内阁和六部的火拼,后果如何恕难预料。
  “皇上,不破不立,两淮盐道积弊一除,臣预计朝廷每年能增收数百万两税银。”
  见宣德帝在权衡利弊得失,李云天再度开口,沉声说道,“江南向来富庶,可历年来向朝廷上缴的税银却寥寥,大笔钱财流入了地方士绅商贾的口袋,被他们用来贿赂朝廷的官员,臣觉江南商界必须严加整顿,而两淮盐道就是一块敲门砖。”
  “噢?”宣德帝闻言双目流露出一丝惊讶的神色,“朝廷每年能从两淮盐道增收数百万两税银?”
  “依臣之见只多不少。”李云天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有条不紊地说道,“如果再加上查抄的那些涉事案犯的家产,恐怕大明的国库将会有数千万两的充盈!”
  “数千万两?”宣德帝被这个数字给惊呆了,虽然他贵为大明天子,但由于连年支出,大明现在户部国库和皇宫内库的钱财加起来也没有一千万两,而仅仅江南的盐商和盐道的贪官就能有数千万两的不义之财,简直令他感到匪夷所思。
  “皇上,张贵不过是盐商的中上层人物而已,竟然坐拥百万家财,两淮盐道税银流失之巨可见一斑,在臣看来数千万两只是一个保守数字而已。”
  李云天自然清楚由于大明实行了中央和地方分别收税的政策,再加上聊胜于无的商税,因此从立国起朝廷就缺钱,而地方的士绅商贾则获利颇丰。
  这就造成了中央财政困难、百姓生活困苦的局面,因此要想国富民强,必须由朝廷来统掌税收,并且提升商税。
  然而,要想这样做谈何容易,先不说江南的那些士绅商贾会群起反对,单单朝廷里那些与之有染的官员就足以制造出巨大的阻力。
  因此要想破除当前的困局,李云天不仅需要借助内阁的力量,而且还要获得宣德帝的绝对支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破两淮盐道的这块坚冰。
  听了李云天的话后宣德帝的眉头不由得皱得更深,李云天说的没错,这么些年来两淮盐道流失的税银何止数千万?
  如果有这数千万两在手,大明的国库将会无比充盈,他的很多休养生息的政策就能得以顺利实行。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