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314章

执宰大明-第314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云天在宁波知府和宁波卫指挥使等人官员的陪同下乘坐马车来到定海港时,港口停靠着五艘四层船舱的大船,一眼望上去甚是醒目。
  那五艘大船的周围还有十几艘体型小一号的船只,都有两三层船舱,与附近的渔船比起来简直就是庞然大物。
  此时此刻,码头上锦旗招展,数千名身穿卫所服饰的军士列阵而立,立在最前方的是一名身穿正三品武袍、身材显得有些消瘦的中年人。
  “卑职苏州镇海卫卫指挥使罗海,参见总兵大人。”等李云天从听闻的马车上下来,那名身材消瘦的中年人连忙领着身后的几位官员迎了上去,单膝跪在地上向李云天行礼。
  “起来吧。”李云天微微一笑,向罗海向上抬了一下手掌,目光随后落在了码头上的那五艘有着四层船舱的大船上,饶有兴致地问道,“这就是三宝太监下西洋时所乘坐的宝船?”
  “禀大人,中间这艘正是三宝太监的坐船。”罗海微微躬着身子立在李云天的身旁,指着中间体型最大的那艘船说道。
  “噢?”李云天闻言不由得感到有些惊讶,忍不住打量了中间那艘大船一眼。
  由于李云天选择走海路去广西的钦州,故而军阁要给他调派运兵的船只,李云天一直还以为军阁会调普通的海船给他,等到了定海港才发现原来是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也就是后人口中的“郑和宝船”。
  李云天从没见过郑和宝船,但是却知道大明只有郑和宝船是四层的,其余的海船皆在四层以下。
  因此,看见那五艘大船竟然有四层高后他立刻就清楚了五艘大船的身份,尤其令李云天没想到的是,军阁竟然将郑和下西洋时所坐的宝船调给他,使得他得到了一个意外之喜。
  所谓的郑和宝船,指的是郑和下西洋时用来装运货物的大型海船,货物里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
  为此,这种大型海船就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据记载,郑和下西洋时宝船最多时达到了六十二艘,最大的宝船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宝船最醒目的特征是有四层船舱,船上的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堪称当时海上航行的巨无霸。
  有关郑和宝船的尺寸,《明史?郑和传》中有记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
  明朝时编写的《国榷》中则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明末罗懋登所著的《西洋记》中曾经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郑和下西洋时的副使、南京守备太监洪保墓中的一块墓志铭文上记载了郑和下西洋时的情形。
  铭文中记载:“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
  料在古代是一种容量单位,五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2500多吨,这在明朝简直就是一个造船业的神话。
  而比郑和出使西洋晚了八十多年才出现在大西洋上的哥伦布船队,仅仅由三只帆船组成,最大的圣玛利亚号只有100吨,由此可见明代的造船技术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神话。
  可惜的是,明孝宗时由于内廷和文官集团的争斗,故而在文官集团的倡导下,明孝宗下令毁掉了全部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航海技术,包括造船术、航海图等等,再加上种种历史原因,使得明、清两朝的造船业一蹶不振,逐渐被西洋诸国所赶超。
  “大人,这是此次的出航人员,都跟随三宝太监下过西洋。”见李云天兴致勃勃地望着停靠在岸边的那五艘郑和宝船,罗海伸手指了一下那些列队而立的军士,沉声向李云天介绍道。
  “还不拜见总兵大人!”说着,罗海冲着那些军士高声喝道。
  “拜见总兵大人!”听闻此言,军士们立刻整齐划一地向李云天躬身拱手行礼,声音洪亮的喊道。
  李云天见状不由得赞许地点了点头,看来郑和下西洋时所率领的军队不愧是大明的精锐,时至今日依旧能训练有素,保持严整的军威,实在是不容易。
  “免礼!”随后,他伸手虚空向上一托,宏声向那些军士说道。
  “谢大人!”军士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齐刷刷地直起了身子。
  码头上的这数千名军士来自南直隶,是跟随过郑和下西洋的老兵,。
  虽然自从洪熙帝登基以来朝廷都没有再提及过下西洋的事宜,但身为南京守备太监的郑和却不敢懈怠,依旧对那些跟随过他出海的军士严加训练,万一宣德帝再度派他下西洋他能立刻启用那些军士。
  正是由于这些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军士训练有素,故而柳升才征召了一万人前去交趾平叛,谁成想柳升的平叛大军在交趾被叛军打得大败,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活着逃回广西。
  军阁之所以会调如此多的人和李云天一起出航,是因为要把李云天顺利送抵钦州不单单是几艘运兵船那么简单,还包括后勤补给和武装护航,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李云天能顺利到达钦州。
  由于郑和此时已经六次下西洋,故而出海的船队已经有了一套完善严密的体系,随行的人员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指挥部、航海部、外交贸易部、后勤保障部和军事护航部。
  指挥部: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
  航海部:航海业务、修船、预测天气等;
  外交贸易部:外交礼仪、贸易、联络翻译;
  后勤保障部: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
  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而且,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不同类型的船只供相关人员乘坐。
  第一种是郑和宝船,可载上千人,体式巍然,巨无匹敌。
  第二种是“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
  第三种是“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
  第四种是“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第五种是“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船只分工细致,有的载货,有的运粮,有的作战,有的居住,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应对海上突发的各种情形,进而使得船队能安全抵达目的地。
  因为军阁下发的是护送三千余人去钦州的军令,故而罗海就按照运送三千多人的标准来准备随行的船只和人员,这使得随行人员的数量达到了数千人。
  不过,令罗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云天竟然只带了两百多人前来,大部队由于晕船而不得不改走陆路去广西。
  由于护送的人数变少了,随行人员自然也要随之减少,那五艘郑和宝船原本是用来运送三千余名骁武军的,如今只要一艘足矣,这就使得后勤补给人员也相应减少。
  为了安全起见,武装护航人员则保持不变,李云天毕竟是堂堂的定南将军,万一路上遇上倭寇有个什么意外,罗海可担当不起这个责任。
  李云天急着赶赴交趾,故而没有在码头多待,与送行的宁波知府和宁波卫指挥使等人告别后就在罗海的陪同下快步登上了中间那艘郑和宝船。
  为了图个吉利,李云天给这艘郑和宝船取了一个名字――明定号,希望这次能顺利平定交趾的叛乱。
  骁武军的那两百多名军士兴致勃勃地上了明定号,三五成群地聚在甲板上谈论着码头上停泊着的郑和宝船,他们久居内陆哪里有机会见识到如此庞大的海船,无不被这种上巨无霸所震撼。
  此次前去钦州的船队中一共有船只12艘,其中郑和宝船1艘,粮船2艘,坐船2艘,战船7艘,所带物资足够船队持续在海上航行十天。
  船队的随行人员有三千五百多人,其中两百多人是明定号上的船员,后勤补给人员三百多人,其余船只的船员七百多人,剩下的两千多人是护卫。
  驶离港口的时候,船队开始变换队形,战船在最外面,其次是粮船和坐船,明定号在最中间,以此防止敌人的袭击。
  虽然船队的船只并不多,但一个个形体巨大,故而倒也气势十足,显得颇有威势,使得港口的渔船纷纷远远地躲避开。
  在渔船上渔民指指点点的议论声中,李云天的第一次航海缓缓拉开了帷幕。!^!


第421章 敌情

  清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碧波荡漾,波澜不惊。
  在朝霞的掩映下,明定号船队保持着队形,有条不紊地在海面上行进着,经过数天的航行后,船队已经抵达福建水域。
  李云天伸着懒腰从船舱出来,立在船头的甲板上一边活动着手脚一边望着前方辽阔的海面,迎面吹来的清爽的海风使得他倍感惬意。
  由于明定号形体庞大,再加上几天来海面上也没有什么大的风浪,船体在水面上非常稳当,使得李云天几乎感受不到什么颠簸。
  片刻之后,穿着一身少校军装的雷婷打着哈欠走出船舱,在活动着身体的李云天身旁站定,展开双手懒洋洋地伸了一个懒腰。
  她的这个动作使得笔挺的军装紧紧地绷在了身上,将她凹凸有致的身材一览无遗地衬托了出来,胸前两座耸起的山包显得异常醒目。
  李云天无意中注意到了雷婷胸部的那两处高耸的饱满,微微怔了一怔,随后就心虚地移开了视线,装模作样地望向了一旁的护航船队,生怕被雷婷觉察他刚才的行为,以前他可从没有发现雷婷的身材竟然如此之好。
  雷婷现在的身份是李云天身边的参谋,这样李云天就能在交趾照顾她,保护雷婷的安全。
  骁武军的那些武官并不清楚雷婷的来历,但是谁都看出来李云天与雷婷之间的关系不简单,相互间显得很亲密,不仅平常的时候两人时常在一起谈笑,而且雷婷在船上的房间就在李云天的隔壁,。
  由于女扮男装的雷婷模样太过俊俏,因此两人之间亲昵的举止自然而然就使得船上的人们产生了误会,暗地里纷纷怀疑李云天有龙阳之好,喜欢雷婷这种俊俏秀气的小白脸。
  李云天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和雷婷之间的关系会被外界误解,他是堂堂的定南将军,有谁敢在船上乱嚼舌头根子?
  “大哥,他们的阵形保持得真好,平常的时候没少苦练。”雷婷活动了一下颈部,见李云天望着周围的护航舰只,笑着称赞了一句。
  古代通讯技术不发达,海上船只之间的通讯依靠旗语来传,非常不方便。
  尤为重要的是,船只之间的航速需要控制适当,否则队形就会凌乱,只有那些训练有素的船员才能使得航速趋于一致。
  “三宝太监已经六下西洋,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出航体系。”李云天闻言笑着点了点头,船队中各船只间的协同运作已经非常成熟,看来郑和在远洋航行上投入了大量心血。
  就在这时,行进中的明定号忽然放缓了速度,渐渐停了下来,四周护卫的船只也都停止了航行,静静地浮在水面上。
  “禀总兵大人,前方发现多艘不明身份的船只。”李云天见状眉头微微一皱,预感到可能出了事,果然,罗海急很快就从船舱急匆匆地走出,来到他的面前沉声禀报。
  “不明身份的船只?”听闻此言,李云天的脸上顿时流露出一丝意外的神色。
  大明实行海禁,非官船不得出海贸易,而渔船无法抵达这么远的海域,因此在大明这片海域航行的船只只有三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外国到大明朝贡并且顺带贸易的贡船,一种是商人走私的走私船,最后一种就是海上劫掠的海盗船。
  通常来说,由于朝贡国家的国力有限,因此贡船的数量不会太多,如此一来遇到多艘船只的情形就剩下后面两种可能,不是私船就是海盗船。
  而无论是走私船还是海盗船,对明定号船队来说都有攻击性,不得不小心行事,摆出了戒备的姿态。
  在大明海域内活跃的海盗,人们通常将其称为倭寇。
  值得一提的是,倭寇并不单单指由日本人组成的日本海盗,还包括由明朝人组成的明朝海盗,他们活跃在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期,以琉球和日本本土为基地,劫掠朝鲜半岛及明朝沿岸的城市。
  与西方海盗不同的是,倭寇的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还劫掠陆上的城市,使得大明沿海城镇一度出现倭患。
  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
  明初时,日本处于战国时代,大量战败的流浪武士及日本贫民无处谋生,因此结群成队地来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