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198章

执宰大明-第198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到这个谕令后龚思恩有些为难,翰林们可不比一般的官员,一个个傲气十足,风骨铮铮,李云天得罪了李清正使得不少翰林对其心生厌恶,他要是让那些人去接李云天,届时肯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因此他想了想,将这件事情交给了与李云天交好的翰林和庶吉士,毕竟不是所有的翰林都站在李清正一边。
  那些年轻的翰林就与李云天走得很近,算是翰林中的少壮派,思想比较开明甚至激进,给暮气沉沉的翰林院带来了一股清爽的气息。
  只不过一些翰林虽然暗中对李云天有好感,但是却与李云天没什么交情,故而也就不能前去相迎,反而那些与李云天有着同年之谊的翰林和庶吉士没有这么多顾忌。
  “来了!”谈笑间,一名年轻官员伸手指了一下远处的官道。
  随着那名年轻官员的喊声,众人纷纷抬头望去,只见一队打着锦衣卫旗号的车队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里,沿途的行人纷纷向两旁闪避。
  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前去通州提取石虎等一干人犯,顺便将李云天接回来,这也是朱瞻基对李云天的一种嘉奖,即使那些朝中重臣也无人享有这种荣耀,要知道锦衣卫可是皇帝的仪仗。
  而通常朝中重臣要是与锦衣卫有什么牵连,那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十有yankuai就是被锦衣卫北镇抚司请去喝茶,而北镇抚司的茶岂是那么好喝的?
  车队来到城门处后,李云天与北镇抚司的一名千户寒暄了几句告别,然后和等在那里的众位翰林院的同僚谈笑着进入了城里。
  此时,京城的官场上已经都知道李云天暗中去南京向朱瞻基传旨的事情,只不过很少有人清楚他为什么会在济宁府出事。
  不管怎么说李云天顺利完成了张皇后的懿旨,至于他为什么会在济宁府,又为何会与济宁卫指挥使石虎起了冲突已经没什么人去关注,因为谁都知道李云天这次要飞黄腾达,谁吃饱了撑的去打探李云天执行的皇命是什么,这可是犯了官场的大忌。
  虽然李云天很想回家看看,但他进城后的第一件事是进宫觐见朱瞻基,将济宁府的事情向他汇报,同时也要前去谒见洪熙帝的灵柩。
  到了皇宫,内侍们早已经给李云天准备好了孝服,有条不紊地伺候着他换上,朱瞻基,现在应该称为宣德帝正在寿皇殿等他。
  寿皇殿的一个偏殿,李云天见到了宣德帝,与前些日子相比宣德帝的身上已经多出了一份帝王之气,整个人威严了许多。
  李云天一五一十地将济宁府发生的事情向宣德帝进行了汇报,听得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着,如果不是陆韧及时赶到的话李云天可就凶多吉少。
  “陛下,汉王在军中故旧属下众多,石虎此次做下的事情虽然罪无可恕,但臣觉得应该给他一条活路,让汉王的那些属下故旧知道陛下虚怀若谷,皇恩浩荡。”汇报完,李云天冲着宣德帝一拱手,沉声说道。
  在他看来杀了石虎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可如果能通过石虎来彰显宣德帝不计前嫌的广阔胸襟,那么一旦宣德帝与汉王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爆发冲突的话,无形中会动摇汉王的军心。
  因此,李云天这才会答应石虎替其家人说话,倘若连企图谋杀宣德帝的石虎都能被宣德帝饶了一命,那么更何况其他的人?
  “就依卿家所言。”宣德帝闻言沉吟了一下,冲着李云天微微颔首。
  说实话他本来想趁着这次机会杀了企图暗害他的石虎,不过觉得李云天言之有理,故而改变了心中的想法,毕竟他现在是天子一切要以皇权为重。一


第264章 加衔与实职

  七月下旬,洪熙帝的大丧结束,在宣德帝主持的第一次朝会上,杨士奇被晋升为少保,杨荣和金幼孜为太子少保。追书必备
  这可谓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不仅使得内阁大学士通过加衔再度提升了品阶,而且内阁首辅杨士奇由于少保的加衔,在品阶上已经超过了那些加衔低于少保的六部尚书。
  洪熙帝时,为了提高内阁的地位,给正五品的内阁大学士都进行了加衔,以提高其官阶。
  于是,杨士奇兼礼部左侍郎,杨荣兼太常寺卿,金幼孜兼户部右侍郎,官阶从正五品跃升为正三品。
  有一点必须要明确的是,大学士“兼”的尚书、侍郎等职务为虚职,只是一个加官而已,用来提高本身的品级,并不处理所加官职部院的事务。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内阁是一套机构,内阁阁员在文渊阁当值,拥有着大明政务的议政权。
  而府六部是另外一套机构,尚书、侍郎和都督在各大部院衙门当值,拥有着大明政务的行政权。
  双方是两套平行的系统,互不统属,各司其职。
  先不说有人要是同时在这两个机构担任要职的话会分身乏术,如果相互间可以进行兼任的话,那么也没有必要设立内阁了,直接让六部尚书来充当内阁阁员的角色皆可。
  可如此一来,议政权和行政权还是都落在了六部的手里,使得六部权力过大,容易滋生yankuai,尾大不掉,故而皇帝要进行分权。
  必须要先说明的是,礼部尚书的情况有些特殊,另当别论。
  因此,内阁和六部的关系就很好理解了,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
  至于后来为何内阁时常会凌驾于六部之上,要想弄清楚这里面的关系,还要从内阁的特殊性质来说起。
  内阁成立之初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的阁员并不一定要在五府六部里做过事情,例如杨荣和杨士奇,就从未在六部里担任过职务,而是以翰林的身份直接入阁。
  后来,由于内阁权势日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规定只有翰林出身的侍郎、尚书才有资格入阁,这就使得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了起来。
  而一旦六部的侍郎、尚书入阁后,那么他们将从六部离职,不再担任六部中的职务,会有新的尚书或者侍郎来取代他们,不过他们在六部的职务通常成为一种表示荣耀的加官。
  例如,嘉靖二十三年,吏部尚书许赞在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后,吏部尚书一职由熊浃接任,这意味着许赞不再是吏部的人。
  入阁后,许赞的身份是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由此一来,大明看上去就有两个吏部尚书,但由于许赞是大学士,故而他的吏部尚书只是一种加官,并不能干涉吏部的部务,吏部的部务由熊浃主管。
  进入内阁后,许赞手中的权力大减,这使得他不由得哀叹,“何夺我吏部,使我旁睨人!”
  故而,许赞在嘉靖二十四年就引职乞休,并且忤逆了嘉靖帝让他留任的旨意,落职闲住,足见其在担任吏部尚书和大学士时权力待遇的巨大反差。
  通常来说,吏部尚书位于六部尚书之首,号称“天官”,故而吏部尚书一般不入内阁,以免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而以次之的吏部的侍郎入阁。
  因此,像许赞从吏部尚书的位子上入阁其实已经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现象。
  而那些挂着吏部尚书头衔的大学士,基本上都没有在吏部担任过尚书,只是一种表示荣誉的加衔而以。
  在六部尚书中,最为清闲的礼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反而最容易入阁,而礼部尚书通常会成为首辅。
  如果六部的官员入阁后依然“兼任”着六部的职务,其在六部的职务没有被新任的官员取代,那么官衔之间就不能用“兼”字,而是用“掌”或者“判”等差遣用词。
  以高拱和方献之为例,两人是大明历史上仅有的两个以吏部尚书入阁,并且还依旧在吏部担任着尚书的人,名为“掌”部事。
  不过,方献之很快就不再兼任吏部尚书,而高拱则属于隆庆皇帝的特殊照顾。
  至于严嵩和张居正等人,他们担任大学士的时候虽然都有吏部尚书的头衔,但那是加官而已,并不负责吏部的事务,吏部有一位实职尚书在处理日常事务。
  有一点值得一提,由于礼部事务清闲,而且权力有限,故而礼部尚书入阁后时常会保留其礼部尚书的职务,既是内阁的大学士,同时也是礼部的尚书,属于特例。
  洪熙帝时,杨士奇、杨荣和金幼孜的官阶还位于六部尚书之下,与六部侍郎平齐。
  以杨士奇为例,他担任大学士只是正五品的官阶,加官礼部左侍郎后成为了正三品的官阶。
  当然了,杨士奇的礼部左侍郎是一个加官,并不是实职,故而不管理礼部的事务,礼部的事务由一名实职的礼部左侍郎处理。
  正是由于有这种加官的体系,故而明朝历史上同一时期会出现几个人拥有同一职务的现象,不过其中只有一个人的官职是实职,其他的都为虚职,属于加官。
  少保属于三孤,即少师、少傅和少保,是从一品的荣誉官职,只用来晋升官衔,并没有实际的职务。
  故而,有了少保的加衔后,杨士奇的官阶已经提升为了从一品,超过了六部尚书的正二品官阶。
  纵观有明一代,正二品已经是官员的顶级官阶,至于从一品的和正一品的能获得者非常少,通常是死后追授,再或者是享受无上的皇**。
  因此,六部中只有两个人的官阶位于杨士奇之上,那就是有着少师头衔的吏部尚书蹇义,以及有着少保兼太子少傅头衔的户部尚书夏元吉。
  即使有着太子太保头衔的礼部尚书吕震,官阶都要位于杨士奇之下,因为少保和太子太保虽说都是从一品的荣誉官职,但是少保属于三孤,位于太子太保的太子三师之前。
  说到三孤和太子三师,那么必须要明确明代正一品、从一品和正二品的荣誉官职体系。
  正一品有三公:即太师、太傅和太保,除了极个别人外,只有死后追授。
  从一品有两个:三孤和太子三师。
  三孤即少师、少傅和少保,太子三师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其中三孤为尊,位于太子三师之前。
  正二品有太子三少: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
  在这些荣誉官职体系里,同一级中,“师”为尊,“傅”次之,“保”末等,由此给官员进行排位。
  宣德帝此举无疑是再度提升了内阁的档次,明确表明了他对内阁的支持,希望能尽快打破内阁和五府六部对峙的僵局。
  像洪熙帝一样,宣德帝之所以要扶持内阁,并不是希望内阁凌驾于五府六部之上,而是想要分五府六部之权,让内阁和五府六部相互制约。
  进而使得皇帝拥有决策权,内阁拥有议政权,而五府六部拥有行政权,间接分薄了臣权,也对内阁和五府六部进行了制约。
  五府六部的堂官们岂会坐以待毙,故而群起抵制,使得内阁现在的处境颇为尴尬。
  其实,内阁和五府六部是两个平行的机构,在明代并不是像人们所想的那样,由内阁统帅五府六部,内阁只不过拥有议政权而已,双方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局面,相互制约。
  自从五军都督府衰败以后,与内阁相抗衡的就只有六部,逐渐演变成了内阁与六部的明争暗斗。
  值得一提的是,在朝堂上,百官之首并不是内阁首辅,而是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在礼制上与内阁首辅相同,不分尊卑,六部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对抗内阁,这也是吏部尚书不进内阁的重要原因。
  后来,随着内阁阁员皆由六部尚书、侍郎选拔的,这就使得阁员们与六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所推行的政策在六部受到的阻力也会小了许多。
  故而在人们看来,内阁时常会凌驾于六部之上,也会有像张居正这样的权臣出现。
  不过,在吏部尚书的率领下,六部并不甘心受制于内阁,双方的争斗从来都没有平息过。
  以张居正为例,他虽然成为了明神宗时期的权臣,但是却不得善终,不仅被明神宗抄家,而且也险遭开棺鞭尸,其所用的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归根基地,张居正之所以会被明神宗如此嫉恨,是因为他将皇帝的决策权批红)、内阁的议政权票拟)和六部的行政权奏章)收归一体。
  虽说令行禁止,推行了新政的实施,但无疑也触犯了皇帝的大忌,这可是只有皇帝才能拥有的大权。
  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元吉可谓是六部的中流砥柱,不过两人清楚洪熙帝和宣德帝的心思,自然不会动手打压内阁。
  说白了,内阁现在争的是大明政务的议政权,而行政权却牢牢地抓在六部堂官的手中,只要内阁不做出令六部堂官们“天怒人怨”的事情,两人也不好介入此事,任由双方在那里争斗。
  除了杨士奇外,还有几名重臣也被授予了从一品的荣誉官职,其中包括周征和鲁仲乾。
  周征被晋升为太子太师,可谓荣光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