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146章

执宰大明-第146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云天正襟危坐,身子微微躬着,以示对皇后的恭敬。
  皇后这次把李云天喊来就是让周雨婷与他重归于好,再怎么说李云天也是大明的御史和庶吉士,天子身边的近臣,老是有家不能回也不是办法。
  李云天和周雨婷自然要给皇后这个面子,两人反正就是在演戏,故而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不过,李云天并没有立刻回家,以近来事务繁忙要在翰林院官舍就近办公为由推迟一段时间回家,这使得周雨婷不由得冲着他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显得有些不满。
  李云天与其他唯唯诺诺的臣子不同,落落大方,谈吐风趣,逗得皇后很是开心。
  就在三人谈笑的时候,一群侍女和内侍簇拥着两名衣冠华贵的年轻女子走了过来,李云天和周雨婷见状连忙起身相迎。
  “儿臣给母后请安。”两名女子向皇后福了一身,娇声说道。
  领头的女子身穿太子妃服饰,端庄恬静,正是太子妃胡氏,永乐十五年被选为皇太子妃。
  胡氏身后的女子是太子嫔孙氏,婀娜窈窕,清纯靓丽,眉目之间有着一丝别样的妩媚。
  “见过太子妃、太子嫔。”李云天和周雨婷随后向胡氏和孙氏行礼,两人微笑着颔首。
  皇后笑着给胡氏和孙氏赐座,太子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启程去南京,一是镇守南京,二来也是在南京准备迁都的各项事宜,故而胡氏和孙氏每天都要来向皇后请安,已尽孝道。
  由于胡氏和孙氏身处宫城,所以李云天与两人只有过几面之缘,说过几句话而已,相互间并不熟悉。
  不过周雨婷与胡氏、孙氏私交甚笃,周雨婷怀孕期间和产子后两人都曾经亲自去国公府探望,可谓关怀备至,荣**无限。
  虽然孙氏只是太子嫔,但李云天却丝毫不敢怠慢,孙氏是张皇后的同乡,也是永城人,当年由张皇后的母亲看中推荐入宫,与太子一起长大,两人青梅竹马,感情深厚。
  正是与张皇后是同乡,故而永乐帝没有选孙氏为太子妃,否则永城一下子出了两个皇后,很容易促使外戚势力坐大。
  凉亭里的气氛十分轻松,李云天有条不紊地给皇后和太子妃、太子嫔讲着民间趣闻和风土人情,使得三人饶有兴致地聆听着,欢笑声不绝于耳。
  太子妃和太子嫔起身告辞的时候,李云天和周雨婷也一同告退,四人一同出了御花园,周雨婷和太子妃、太子嫔走在前方谈笑,李云天不动声色地跟在后面。
  “怎么?这段时间在外面乐不思蜀,都不知道回家了。”在一座宫门前与太子妃、太子嫔分手后,周雨婷柳眉一竖,收起了笑脸,伸手在李云天的手臂上掐了一下,恨恨地说道。
  本来周雨婷以为有皇后出面,李云天找了一个台阶,就可以就势回家,没成想李云天却要留在翰林院的官舍。
  “娘子,你这可错怪了为夫,要是我这么早回去,你的母老虎地位如何能奠定得了?”李云天揉了揉火辣辣的手臂处,一脸“委屈”地说道。
  “母老虎?”周雨婷微微一怔,随后噗哧一下笑出声来,自从上次拎着长剑追得李云天落荒而逃,现在不少公主、郡主都来向她请教御夫之术。
  在那些公主和郡主看来,李云天是大明堂堂的御史和庶吉士,精明干练,既然被周雨婷收拾得服服帖帖,连纳妾都不敢,那么从周雨婷那里学的御夫之术后,修理起她们的夫婿来还不是小菜一碟!
  因此,周雨婷现在已经俨然是京城有名的“母老虎”,这使得不少人都对李云天颇为同情。
  李云天这样做其实是一箭双雕,一是推掉了汉王的保媒,二来也是挡去一些“桃花劫”,让那些想打他主意的女人知难而退。
  “晚上回家,父亲有事找你。”周雨婷知道自己错怪了李云天,随即莞尔一笑,她就知道不会无缘无故不回家的。
  周征找李云天是为了迁都的事情,一旦大明的京师迁到了南京城,那么京畿都督府肯定也要跟着去南京。
  北京城是大明北方最重要的一道屏障,不能将那些精锐的部队都撤走,否则谁来守护大明的北方门户。
  故而,京畿都督府麾下的那三十多万精锐部队至少有一半要伴驾南下,剩下的一半在北京城留守,成为留守部队。
  周征现在不仅为了调那些部队去南京头疼,而且也为了北京守备一事而苦恼,京城不少资历深厚的勋贵现在已经四处活动,想要将这个位置揽入怀中,其中不乏与周征密切之人。
  “岳父大人,依小婿来看,此事毋须烦恼,虽然皇上想要迁都,可是太子久随先帝,耳濡目染下与先帝性情相似,十有yankuai不想迁回南京。”李云天自然清楚周征现在遇到的麻烦,因此晚饭后在书房里微笑着安慰道。
  “话虽如此,可是迁都的事情迫在眉睫,两年之内就要成行,太子恐怕劝不住皇上。”周征的眉头皱了皱,微微摇了摇头。
  “岳父大人,说句大不敬的话,小婿觉得皇上近来神色有恙,恐怕身有隐疾,没有时间执行迁都事宜。”李云天沉吟了一下,望着周征低声说道。
  “你能确定?”周征吃了一惊,万万没想到李云天会有此惊人之言,神情愕然地望着他。
  “皇上心宽体胖,又有脚疾不善运动,导致体质薄弱,再加上近来颇为操劳国事,诸多因素累积,对皇上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李云天点了点头,郑重其事地说道,“皇上如今已近半百之年,倘若小婿没有猜错,六个月之内皇上可能会有一劫!”
  周征的脸色变了几变,他知道李云天绝对不会危言耸听,不由得站起身来回在房间里踱着步子,神情严肃地琢磨着李云天的这番话语。
  虽然李云天没有明说,但是很显然对洪熙帝的身体状况无比担忧,毕竟洪熙帝已经四十七岁,又身材肥胖,肯定患有多种隐疾,日夜操劳下难保会出什么意外。
  “既然如此,那么不如未雨绸缪,本公就让你二哥追随太子南下。”良久,周征停下了脚步,他已经拿定了主意,沉声向李云天说道。
  周征口中的“你二哥”自然不会是李云天的二哥,而是周雨婷的二哥周丰,现在在京畿都督府任职。
  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他之所以把这个惊天的消息透露给周征,就是为了让周征提早一步在太子身边布局,只要周丰成为了东宫的僚臣,那么太子登基后绝对会提拔任用,这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哪个皇帝都会启用自己的亲信大臣来担任要职。
  如果李云天没有记错的话,洪熙朝的年号就到元年为止,他虽然忘记了洪熙帝在这一年驾崩的时间,不过想来也不会超过年底,故而大胆猜测驾崩的时间应该在六个月以内。
  或许,这就是李云天与其他人相比的最大优势所在,有谁能够想到刚刚登基不久,正当壮年的洪熙帝会忽然之间驾崩?
  面对着洪熙帝驾崩后的局势,李云天早在永乐帝健在的时候就已经进行了布置,让周雨婷将汉世子朱瞻圻送来的玉马像献给了当时还是皇太孙妃的胡氏,而不是当时的太子妃张皇后,此举寓意深远。
  正是在李云天的安排下,周雨婷这种大大咧咧性格的人才耐下心来接近太子妃胡氏和太子嫔孙氏,现在双方的关系甚为融洽和亲密。
  另外,李云天也对身边的人做出了布置,李满山已经从北京的北镇抚司调往南京的南镇抚司,将以护卫的身份跟随太子南下,对于李云天来说,锦衣卫这种大杀器他势在必得。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司苑局的内侍宋大山,如果他真的有几分本事的话,那么应该能够凭借着那五百两银票调到太子的身边,毕竟与宫里的二十四衙门相比,到太子身边伺候是一个冷门差事,天知道什么时候能熬出头。一


第198章 南北之争

  就在朝堂上都在为迁都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四月中旬的一次大朝上,李云天在太和殿上完成了他的处子首秀,第一次上奏言事。讀蕶蕶尐說網
  “皇上有旨,有本启奏,无本退朝!”当各大部院上报完了各自的事务后,一名洪熙帝身边的近身内侍尖着嗓子高喊道。
  “启禀陛下,臣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李云天有本启奏!”通常情况下,文武百官都会躬身而立等待洪熙帝退朝,可就在内侍的话音刚落后不久,一个宏亮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
  随即,李云天出班,在殿上众臣的注视下大步走向了殿前,自从担任监察御史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还是他首次在殿上奏事,因此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想看看他有何事上奏。
  “陛下,臣出身北方,又在南方任职数年,在任之时虽别无建树,但对南北士子所处环境之差异感概颇深。南方富庶,教学资源优厚,北方简朴,教学资源微薄,两者相较,差之甚矣。”
  在殿前站定身形后,李云天冲着洪熙帝一拱手,宏声说道,“臣以为,南北士子先天才智并无差异,然,受后天教学所累,故会试成绩所有差异,臣恳请陛下根据地域设立定额,会试之时分南北取材任用!”
  此言一出,大殿之内顿时一阵骚动,众人交头接耳地小声议论着,谁也想不到李云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竟然拿大明的科举制度试刀。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在众臣的议论声中,一名身穿正四品文官官服的中年人从队列中走出,高声说道,“开科取士凭得是真才实学,焉能设立定额,如此一来岂不是对南方那些十年寒窗苦读的士子不公?”
  李云天认了出来,真名中年人是通政使司正四品的右通政沈宏,南直隶人,永乐前期考取的进士,他是南方人,自然要替南方人说话。
  “陛下,此举一出,必将打击南方士子士气,不利于我大明取士。”
  “陛下,臣认为此乃谬论,万万不可实之。”
  “陛下,倘若李御史所言,我大明何须再有会试,直接让各布政使司上报乡试优良者入朝为官即可。”
  ……
  随即,一群文官出班,纷纷表示反对,毫无例外他们都操着南方口音。
  面对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众臣,李云天并没有急着反击,因为他提出的这个议案事关北方士子的科举前途,故而不会孤军奋战,肯定会有北方出身的官员出言相助。
  “陛下,臣认为李御史所言乃实情,不应拘于一格,每次会试中榜者十yankuai都是南方举子,长此以往,北方士子必然大受打击。”
  果然,就在那些反对的大臣出列完毕后,一名正四品的中年文官站了出来,开口启奏道,他是太常寺少卿卢羽,山西太原府人。
  “陛下,正如李御史所言,南北士子先天才智并无差异,成绩之所以优劣不齐,实乃后天差异所累,北方士子已然处于下风,如何能与南方士子一争高下?”
  “陛下,臣觉得李御史言之有理,倘若北方有南方富庶,北方士子绝对能与南方士子一较高低。”
  “陛下,若论才干,北方士子并不差于南方士子,如今科举南强北弱,实则外力使然,请陛下明察。”
  ……
  在卢羽的带动下,北方出身的官员纷纷出班,支持李云天的提议,与南方出身的官员泾渭分明,形成了对峙之势。
  这场关于南北士子之争的较量,已经跨越了朝中的各个派系,是南方官员和北方官员的一次角力,而立在他们背后的是千千万万的士子。
  目睹了眼前的一幕后,不少年长的朝臣禁不住想起了洪武三十年会试时的南北榜之争。
  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二月会试,洪武帝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等为考官,当年三月份发放的春榜中,因为榜单上的五十一名进士皆为南方人,故而称之为“南榜”。
  虽然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导致双方教学环境差异巨大,南方举子比北方举子成绩更胜一筹,但同时也夹杂了个人的因素,否则岂会没有一名北方举子入榜,乃历科未见。
  故而,南榜一出,在京城的北方举子一派哗然,随即联名上书,状告刘三吾、白信蹈偏袒南方举子。
  洪武帝特此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等人,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举子入榜。
  出乎洪武帝预料,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实在与南方举子的试卷难以相提并论。
  后来,有人向洪武帝举报,说刘三吾、白信蹈暗中嘱咐张信等人以北方举子陋卷以呈,后经查实,使得洪武帝大怒。
  洪武三十年五月,追刘三吾为蓝玉党,因刘三吾年老故而被罚去戍边;白信蹈、张信等人被凌迟处死;刘谔、宋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