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隋末 >

第691章

隋末-第691章

小说: 隋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东一战,吴军兵马尽失,折损三十万之众。回到九江之后,吴国差不多就是不设防状态了。

好在陈克复在夺得江东九郡之后,似乎并没有继续追击之意。凭着着先前留在江夏、九江的最后一点兵马,沈落雁才算勉强在九江、江夏一带布起一条薄弱的防线。

虽然陈克复不来攻,吴国勉强支撑着,可失去了江东大本营后,虽还有江汉等二十余郡,可吴国却是真正的空虚到了极点。沈落雁知道,凭借着最后的这点不到十万人的老弱,陈克复只要把他过江的那十来万人继续向西推进,他的吴国就绝撑不了半年。

好在陈克复一口吃下江东之后,似乎也在担心着北方的战局,并没有继续推进。

不过就算如此,沈落雁也是寝食难安。

她知道,就算陈克复暂时不进攻她,那也是因为陈朝现在有突厥这个大敌。一旦等到陈克复与突厥人决出胜负,那时就真的是谁也救不了吴国了。

她不甘心,她不甘心看着吴国就这样眼睁睁的毁在自己的手中。

恰在此时,曾经与她议过一次的窦红线又派人找上了她。自然还是突厥与中原其它各方势力联盟,共同灭掉陈朝之事。上次沈落雁因为江东之事,只是与窦红线简单的谈过一次。而且在她心里。也觉得要想中原七国联盟。似乎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不过江东战败之后,七国联盟已经成了沈落雁最后的救命稻草。没有半分犹豫,沈落雁立即与窦红线一拍即合。对于沈落雁来说,只剩下两三万精锐可战之兵的吴国,已经再也无法和陈克复独自对抗了。唯有联盟其它势力,才有那么一线机会。

甚至为了达成为个联盟,沈落雁还主动的联系了正在攻打蜀中的杨暕。对杨暕提议,只要杨暕肯支持联盟,一起出兵对付陈克复,那么吴国便将江汉长江以北的九个郡割让给杨暕。并对杨暕攻打蜀中一事表示支持。甚至沈落雁向杨暕表示,如果将来联盟成功击败陈克复,那么中原河南各郡,沈落雁会支持由杨暕分得。

这些提议。杨暕说不动心是假的。虽然吴国江东一败之后,似乎已经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可越是这个时候,他却越不敢小视。临死反击,却也是十分厉害的。而如果直接得到沈落雁的承诺,这却是可以让他无东面后顾之忧,可以直接夺取蜀中之时,只须防范关中宇文氏一家即可了。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一次陈朝与吴国的江东一战,让包括杨暕在内的各方群雄都是震惊无比。

当各方势力都以为陈朝已经将全力调到北上,应付突厥人之时。陈克复却只凭一支偏师就一举渡过长江天险。前后不过短短时间就击败了沈落雁的三十万大军,并一举将吴国大本营江东占领,差不多一下子占领了吴军三分之一的领土。

而且再联想到先前襄阳的鲁世深更是只凭着三万兵马就夺了江陵,灭了董纯的五万兵马,再一举夺下五郡。

陈朝表现出来的这般强悍武力,已经让所有人都暗自心惊了。

所有人都知道,陈朝的主力部队尽皆北上,在北方一线已经布下了过三十万精锐大军。谁都没有想到,顶着四十万大军压境,陈克复居然还在南方同时打了两人次大仗。而且两次还都是他主动。

两战,差点灭了吴国,前后夺了十四个郡,歼敌将近四十万。

先前各方豪强还有种想看戏的想法,想着陈朝再强。可是对上突厥的四十万大军,也是得全力以赴。却不曾想。陈克复对上突厥人之后,不但先来了个主动出击,一举灭了近十万突厥人,又随后只以三万人就灭了后隋与东吴近十万人,夺了五郡。稍后,又以十万二线兵马,强渡长江天险,一举灭了三十万吴军,夺了整个江东九郡。

强悍,太强悍了。

强悍到所有的豪强们心中忍不住发抖,今日之前,又有哪个人知道,陈军居然会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心中还抱着看戏的想法了。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一种迫切无比的压力感,他们都清楚,突厥人与陈朝一战,似乎还没有真正开始,结果就已经出来了。

在强势扫荡了江东和江汉之后,陈朝的东南和西南方向都已经再没有人可以牵制陈军了。陈军无后顾之忧了,虽然西面还有关中和陇上,可因为地势原因,基本上只须一支不多的兵马,陈军就可以守住西面阵线了。

没了后顾之忧的陈军,放开手全力对付突厥人,谁强谁弱?

没有人会觉得突厥人比陈军强,陈军那些稀奇古怪的各种武器,根本不是马背上的突厥人可以对付的了的。而且这一次河东之战,陈军更是又展示了一种超级威力的巨炮,传说这种炮能在十里之外直接轰破包铁的城门。

正是因为这种恐惧,所以在沈落雁和窦红线两人派出的使者说动下,中原其它七方势力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犹豫,立即点头同意。

不过要想共同对付陈克复,简单几句话也是说不清楚的。

因此,也才有了这一次的七国之盟。

会盟之地选在了西京长安,这个居于七方势力之间的地方。

要对付陈克复,就得七国共同出兵,而且七国出兵还不够,必须还得与突厥人联合,一起出兵。

如何出兵,怎么出兵,每家出多少,谁来指挥,这些都是需要商议的问题。不过与这些问题相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需要商议,那就是如何分割战利品。

七国与突厥联盟,共同对付陈克复,众人已经不觉得陈克复能够顶的住了。现在各方势力更关注的是,在击败了陈克复之后,如何瓜分陈朝的土地、人口与财富。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在战前就定下一个详细的协议,如此一来,才不会在事后无据可依。

瓜分最强大的陈国,这可是一个让七国皇帝都心动无比之事。因此,这一次的会盟,除了杨暕和薛举、李轨这三人没有亲自到来,其余的如蜀中杨浩、江汉沈落雁、陇上刘武周都是亲自前来长安会盟。

马车隆隆,骑兵滚滚。

六国使者自四面而来,纷纷汇聚于西京长安城。

西京长安,这座如今被宇文氏家族盘踞的雄城,一直以来都是北方的重镇。甚至在南北朝之时,长安更是重镇中的重镇,与中原洛阳、河东晋阳三城可谓是北方最重要的三镇。

而这三城之中,洛阳居于天下中心,在南北对峙之时,却是属于险地,常有被攻击到的危险。因此有关山四塞之险的长安,更是自西魏以来的西魏、北周、隋数朝的都城。

长安曾经一直是北方第一大城,后来杨广登基后在洛阳新建新都,规模比长安更大,一下子将天下第一城的名头抢去,更是连国都的身份都抢了去。

这件事情一直以来都让居于长安的人心中不高兴,尤其是那些世代于长安城中的关陇贵族们。关陇贵族们早已经把根扎在了长安,当洛阳成为新都之时,长安顿时冷清了许多,连带着长安城中的关陇贵族们也觉得似乎那种高贵和优越感少了许多。

也正因此,当宇文化及这个关陇门阀大贵族起兵造反,据长安而称国之时,长安城中的贵族们非但没有几个反对的,反而一个个很快的就投效在了宇文化及之下。

宇文化及以关中而称国,定都长安,一下子长安的贵族平民们一下子又感觉到身上的优越感回来了。

而当这几天,六国的使者们一批批的从四方涌入长安之时,他们的这种天下中心的优越感更是一下子越发高昂了起来。

第878章七国会盟

长安,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天下第一大城,甚至是世界第一大城。

自西周定京沣镐到如今的许国都城,长安城前前后后已经有二十一个王朝在此定都。前后做为都城的时间已经超过千年之久,这块关中之地,是真正名符其实的龙兴之地。

虽然隋皇杨坚早年兴建新城,将新城改名为大兴城,但实际上长安的百姓们还是更习惯于称这座千年之都为长安城。长安城下的万年和长安二县,合起来更是有万年长治久安之意。

开皇年间,长安城中人口更是多达百万人口,城中人口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其它各部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数万人。当初来长安与隋通使的国家、部族多达300多个。

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八水绕长安,雄据龙首源。

关山四塞,百二秦关。

居于关中的长安,不仅仅是一天下雄城,更是坚固要塞。

虽两汉之际的混乱使关中破坏较大,故东汉、曹魏、西晋都洛阳而未都长安。但东汉行三京之制,曹魏行五京之制,均以长安为西京,西晋晋武帝则作石函之制,规定非宗室不得镇关中。南北朝时,西魏、北周、大隋皆都于长安。除了长安的繁华之外,更多的是因于长安的险要。

在两晋末年,匈奴刘汉大将刘曜入攻关中,俘晋愍帝,西晋灭亡。刘曜代刘汉而建前赵,徙移关中,定都长安。前、后赵在北方对峙。后赵统一北方,不久分崩。氐族人西行入关,建立前秦,定都长安。前秦在苻坚的时候统一北方肥水之战后,前秦瓦解.羌人姚苌略定关中。建立后秦,定都长安,改名常安。后秦覆亡后。关中又为赫连夏所据。北魏入主中原,统一北方。“河阴之变?”后,北魏陷入动荡,高欢继尔朱荣崛起。欲召关西大行台贺拔岳移关中。贺拔岳部下薛孝通劝岳不赴召,说:“今关中豪俊皆属心于公,愿效其智力。公以华山为城,黄河为堑,进可以兼山东。退可以封函谷。奈何欲束手而受制于人!”贺拔岳从其计,遂与宇文泰抚定关陇。后来宇文泰迎北魏孝武帝入关中,建立西魏,定都长安,与高欢建立的东魏对峙。北周代西魏,亦都长安。北周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

隋代北周,仍都长安。

隋灭陈。统一天下。隋末杨玄感起兵。问计于李密,李密以隋炀帝远在辽东,主张长驱入蓟,扼其咽喉,或者直取长安,他说:“关中四塞。天府之国。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个帅众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可徐图也。”

杨玄感未从,兵败被杀。后来李密、翟让在中原起兵,却迟迟未打开局面。李密部下柴孝和建议说:“秦地山川之固,秦汉所凭以成王业者也。今不若使翟司徒守洛口,裴柱国守回洛,明公自简精锐西袭长安。既克京邑,业固兵强,然后东向以平河、洛,传檄而天下定矣。方今隋失其鹿,豪杰竞逐,不早为之,必有先我者,悔无及矣!”

李密因顾虑重重而未行此策。

后来,李世民又曾建议李渊说:“关中豪杰并起,未知所附,公若鼓行而西,抚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李渊从其计,南下西行准备入关,结果却在河东被杨暕与王世充、宇文成都三军阻击,最后兵败龙门,不得入长安。

隋末群雄争霸,宇文化及原本不过是一纨绔,可却在得到了关陇贵族们的争持之后,却依靠关中天险,坐守长安,反倒是笑看天下风云起。当中原各处烽火不断之时,宇文化及都稳坐关中。

甚至几次出兵,有夺河东,吞汉中,并蜀中的野心。

虽然陇上、陇右的诸雄不止一次的垂涎于关中,想要争夺长安。可凭着关中四塞之险,区区纨绔宇文化及却反而屡屡化险为夷,当天下义军盟主李密、枭雄王世雄,窦建德、孙长逊、梁师都等人纷纷兵败倒下之时,这个论能力明显不及他们的宇文化及反而笑到了最后,成为了如今的天下八雄之一。

这一切,自然都缘于关中之险。

关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天下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分为三个阶梯。关中位于天下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背靠第一级阶梯的高原山地,下临第三级阶梯的平原地带。关中南有秦岭横亘,四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百二秦关”正是用来形容关中险要的说法,意思就是以百万之众攻关中,二万人足以拒之。以两万之师挡百万之众,所恃者乃在其地形地势之险。关中对中原,在地势上呈高屋建瓴之势,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从而形成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态势。

百二秦关,以两万能拒百万人的险要之势,这正是宇文化及能有今天的结果。

也正因有着山河四塞,百二秦关之险,关中的中心长安城的百姓在这隋末的战火纷飞之中,到现在都还从没有真正经历过战火荼毒。最危险的一次,也不过是西秦霸王薛举十万大军攻到长安百里之外,就再也没有寸进过。

当天下的诸多雄都名城,如河北蓟城、邺城,河东晋阳、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