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隋末 >

第466章

隋末-第466章

小说: 隋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卢家堡开始,渔阳等四郡之地中,一座又一座世族大家用了数百年时间经营起来的坚固坞堡纷纷被摧毁,所有的粮食已及财产被抄没,未被斩首的叛乱世族豪强宗族亲眷,也全都被关进了渔阳的临时犯人营中看押起来。

一场暴风雨一般的大清洗在渔阳率先展开,一个个的人头被砍下,一座座的坞堡被催毁。一个个的世家豪强被抄灭,无数的世族豪强的族人从过去高高在位的人上人,一下子成了犯人营中的待罪之身,等待着流放到最北面的韦州草原和最东面的罗州。

还有不少的被认定有罪的百姓也是心有戚戚,他们都被下令举族流放到韦州、罗州。到是不是被告之,要被举族迁往辽西、辽东的世族豪强的隐户、及佃农们,反而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虽然去辽东要背景离乡,但是这几年辽东已经不再是苦寒之地,一说起辽东,只会让河北的百姓向往。能离开这个混乱的河北,去辽东辽西,还能均田分地,百姓们心中反而隐隐激动高兴起来。

所有人中,心中最复杂最不安的也许就是那些并没有参与叛乱的世族豪强们了。他们也被下令,需放弃坞堡,需要被清量土地,清除隐匿人口。还要举族迁往京畿幽州,一个个的心里充满着愤怒与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铺天盖地起来造反的世族豪强们,瞬间就被朝廷灭掉了,那前车之鉴让他们心中畏惧。不过等最后听到,朝廷要将世族子弟中有学问之人,征僻为九品教员,调至各地县学郡学任教员,且任满五年后,即可参加朝廷吏部诠选官员时,又激动起来了。当李奔雷让手下隐晦的提醒那些世族们,此次朝廷征僻的名额有限,先迁到京畿才能先得时,大多数的家族立即就一改态度,无比主动的搬迁起来。





第569章摊丁入亩

第569章摊丁入亩

河北卢氏世族联军兵败第二天,高阳郡才传来李承义兄弟的捷报。

本来他们平定高阳郡的时间在李奔雷之前,不过因为跑掉了一个高开道,李承智不肯上传捷报,非亲率兵马追击高开道,一直在大雪中追了两天,才终于将高开道俘获。

等到他们的捷报一路传到北京时,已经比李奔雷的捷报晚了一天。

渔阳燕王卢彻二十万联军战败,卢彻自刎身亡。

高阳郡佛国大乘皇帝高昙晟鲜虞城兵败,只做了不到三天皇帝,就与他的尼姑邪轮皇后静宣一起人头斩落,去了他所宣扬的未来世界。

燕王、大乘皇帝、齐王死后,很快河北又传来了清河崔氏家主赵王崔贤兵败身死的消息,渤海魏王高奎、赵郡高邑王李竣、平原刘家家主平原王刘德,也先后被秦琼、罗士信二将击败被俘。

紧跟着,在李靖的五万大军,与张仲坚的五万水师舰队的联合进攻下,山东琅玡王氏家主鲁王王植,彭城兰陵县的兰陵王萧俨,齐郡的济南王郑经,纷纷如雪水遇到铁水,瞬间蒸发。

一个又一个傲立数百年的大家族,一个又一个的声望传于天下的大家族族长,仅仅过了一把自立为王的瘾后没多久,就纷纷被朝廷早已经秘密集结调拨隐伏好的兵马,一一击溃。

要么兵败自刎,要么直接战死,要么战败战俘。

涿郡卢氏、渔阳卢氏、河间卢氏、高阳崔氏、清河崔氏、上谷崔氏、赵郡李氏、渤海高氏、平原刘氏、琅琊王氏、齐郡郑氏、彭城兰陵萧氏。

这些传承了数百年,宗族千万的地方土皇帝一个个的倒下。

更多附庸在他们身后的世族豪强家族倒下,河北山东江淮再一次变了天。到处都在流血,无数的人头砍落,连天边的霞云都如血一般的鲜艳。

一个个坚固的坞堡被催毁,一个个强大的宗族被瓦解,更多被隐匿的人口被重新登记在册。

与此同时,河北山东淮北等地的佛门道教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寺庙的田产被丈量登记,寺中隐匿的户口佃农也被清查登记带走。就边寺庙中的浮财,也被当作历史积欠的税赋抄没,大量的僧尼观道被勒令出家还俗。甚至各郡县城中不少的寺庙也被拆毁清除。

紧接着朝廷的圣旨下达,无数的告示从涿郡贴到了江都。在这一张张的通告上,朝廷宣布,下达分家令,所有的宗族百姓,两代以上者,必须分家立户。并且下达禁止蓄奴令,废除奴隶制,改为雇佣制,所有的大隋子民不得再蓄养买卖奴隶,对于家中的佣人仆从,也全部更改为雇佣制。并下令,在各地兴建学堂,并每三年一次科举考试,选拨人才为官。同时更改税法,田赋改为摊丁入亩制度,将百姓所有的田赋丁役等各种各样的税收,通通合并为田赋及丁税一样,并且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田地多,则需要缴纳的丁税也多,田地少,则需要缴纳的丁税也少,并将每年的税赋改成春秋两季征收。

一道道的朝廷政令,让人看的眼花缭乱。

一道分家令,却是在破除宗族世族举族共同居住,实行大宗族制度的一项法令。这法令的目的很简单,破坏宗族的凝聚力,拆分宗族的实力,避免世族越聚越大。且在分家开户后,能增加户数,增强户籍统计,减少隐匿,偷逃避税。这一道法令要是放在以前,绝对是会引起世家豪强们的齐齐反对。不过如今河北世族刚受到灭顶之灾,已经没有人敢,也没有人顾的上反对这条法令了。

而禁奴令,对于普通百姓同样影响不大,甚至是有好处。往年碰到天灾人祸之时,破产的百姓最后往往自卖为奴,进入那些世族豪强们的庄园作工。如今禁奴令一出,却是能减轻一些这种情况。

而那个建学堂,与重新举办科举考试的告示,却是让不少的士子读书人眼前一亮。大隋朝首创科举制度,将推荐制度进行了修改,加入了以科举考试选拨人才为官的新方式。这科举制度一出,却是打破了贵族世家们以往的出仕垄断,给了普通的文人们一个鱼跃龙门,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不过大隋朝的科举因动乱,已经停了许久没再开科考试。

自天下出了七个皇帝之后,更是没有哪方势力再提这科举考试。却没有想到,如今河北朝廷首先重开科举,不仅让那些读书人一个个看到了希望。就是那些这次逃过一劫的世族豪强子弟们,得到这个消息也是纷纷动心。如今他们想再如以前一般的靠着世族的地位,举荐入朝为官,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是如果能通过朝廷的科举。却是一条阳光大道。

一条条的通告让整个河北朝廷统治下的郡县都沸腾了,这连番的大变革,让无数的人惊讶。

不过真正让无数人关心侧目的还是最后一条摊丁入亩制度,前面的几条,基本上就是奔着那些世族们去的,不过是痛打落水狗,一举绝了他们再次坐大的机会,而从根本上瓦解削弱他们的政策罢了。

可这后面的一条,可却不光光是对付原先的地方世族豪强了。

摊丁入亩制度,看似简单,可实际上却是将自先秦有记录以来的税赋制度彻底的改变了。简单一点的说,就是以前的税赋制度虽然也多有变动,但有核心的一条,即是以丁为基础,按丁纳税。不管田地多少,只以丁收税。

丁是古今以来的税赋基础,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二十一岁到六十岁为正丁,中男为次丁,老小黄免课役。所有的税赋都是按这丁来算,正丁是一份,次丁则纳一半。

这样的制度对普通百姓是最不公平的,因为百姓的地越来越少,可要交的税赋却从来不变,都是按人口纳税。但对那些地主贵族们来说,这样的制度却是对他们最有利的,因为他们田多,一家几口几十口人,却拥有着成千上万亩地,把要交的税摊到自己的田地中,实际比例并不多。

而现在,这新出的摊丁入亩制度,却把这千年来的税赋制度改变了。征税不再以丁为基础,而以田地为基础。田地越多的人,需要交的丁税越多,相应的,百姓如果地少则少交,如果没有地,则不用丁税交。而且在这新锐中,是把所有的杂税捐役,通通纳入了丁锐之中,所以,百姓除了需要承担自己相应田亩的田赋,即粮食税外,其实的税收也全部按田亩数转成了相应的丁税。

而那些地主贵族们,他们不论人多人少,也一律将按照他们的田亩数量来征收田赋以外的丁税,这是一笔庞大的丁税,过去百姓所承担的杂税,基本上全都转嫁到了他们的头上。

如同一记重锤,不但敲击在了世族地主身上,再一次狠狠的打击了他们。这一记重锤,同时也将所有朝廷的文武大臣,贵族等田产多者都打击到了。

这是一记大范围的大杀伤性的新政,也是陈克复考虑许久,酝酿再三之后,才最终挑选在了这个时候公布的。此时地方强大的世族豪强地方势力已经瓦解,明知是打击他们的,他们也无法再反对。

唯一可能反对的就是内部的文武功勋们,不过为了抑止以后再次产生那些强大的世族豪门,陈克复还是祭出了这个杀手锏。摊丁入亩,就是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去抑制他们的兼并。也是减轻那些百姓们的负担,避免那些无地的百姓因承担不起赋税最后造他的反。

不过如果得不到内部文武们的支持,再好的政策也是无法施行的。

这一点,陈克复深知。

为了能得到朝廷内部文武们的支持,他考虑许久之后,又颁发了一项新诏令,以换取内部势力的妥协合作。

在元旦的元会大朝会之上,陈克复不等那些大臣们发言反对新税制,率先拿出一道诏书交给了宣旨官。

“大隋皇帝令,奉天承运,皇帝诏日:为表彰朝廷功勋之臣的社稷军功,朝廷特重新制定封爵制度。凡封爵为十二等,一十八级。第一等为王爵,非皇子不得封,明定正一品,封食邑万户口,并授永业田万亩。第二第上为嗣王,为王爵之子降级袭封之爵位,明定从一品,封食邑五千户,并授永业田五千亩。第二等下为郡王,皇太子之子为郡王,嗣王之子降级袭封为郡王。明定从一品,封食邑五千户,永业田五千亩。所有王爵,非皇族不得封,异性臣子不得封王。。。。。”

大元会之上,殿中监安排的今日议事内容并没有这一项。但是宣旨官的话音一出,仍然是引得无数的大臣心神激荡。封爵,历来是大多数大臣所最终奋斗向往的目标。

……

第570章封建边疆

“第三等国公,明定正二品,食邑四千户,授永业田四千亩。”

宣旨官站在御案之下,手中捧着明黄色的皇帝诏书,声音抑扬顿挫,洪亮的宣告着诏书。

正二品的国公,已经是人臣所能得到的封爵的最高一级,正二品的高品,更兼还有四千户的食邑与四千亩的永业田。让殿中一个个穿着紫袍的大臣们都目光发亮,从某些方面来说,三品以上的大臣,都有机会获得这个国公爵位。毕竟此时是开朝之时,爵位的封赏,绝对会比普通的时候来的更大方。

虽然之前朝廷也有加封了一些爵位,但一来数量少,二来也有些混乱,是以,所有人都对这次的封爵更加看重。

宣旨官不急不缓的念着诏书,不少的大臣们则在底下心中思量着。

没有多久,这次的爵位制度已经全部宣布完毕。

十二等十八级爵位,从正一品的王爵,到从六品的县男。足足有着十八个爵位,除了皇族专封的王、嗣王、郡王,还有十五个爵位是臣子可以获封的。

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之下,各自下面还有着郡、县爵位。正二品的公爵后面是从二品上的郡公和从二品下的县公。其次是正三品的侯,下面还有从三品上的郡侯与从三品下的县侯。然后就是正四的伯,下面有从四上的郡伯,与从四品下的县伯。然后是正五的子,下面是从五上的郡子与从五下的县子。最后才是正六的男,与从六上的郡男与从六下的县男。

封邑与永业田也是从正二品的四千,到从二品的三千。正三的两千,从三的一千,正四八百,从四六百。正五四百,从五三百。正六两百,从六一百。

这些食邑与永业田都是十分的丰厚,反正比起隋朝以前的爵位制度是大方了。大年三年时。朝廷只保留了王、侯、伯三级封爵,且不给封邑与永业田,只领一些俸禄。成了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号却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可眼下朝廷的新爵位制度。却是给出了丰厚的食邑与永业田。就算按惯例,到时真的实封食邑不会有这么多,可是这世代可以相传的永业田却不会有假。

等宣旨官念完之后,陈克复却没有让他继续念封爵诏书,而是站了起来,“封爵,乃是国之重事。封爵之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为酬谢我朝文武大臣们的奋力拼博。今日特定此十二等十八级封爵之位。封爵地位尊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