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隋末 >

第450章

隋末-第450章

小说: 隋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下全力进军河北,虽然马邑雁门丢失,可只要太原城还在手中,那么他们一时就无法南下。李渊期待着这段时间内,能与突厥联兵,攻入关中。只要入了关,凭黄河、潼关天险,李唐有的是机会翻盘。

然后,直到天黑之时,他也没有等到刘文静的消息,反而等来了南面来的信使。在江汉称帝的杨暕亲率五万兵马北上,一路上连夺五郡,目前已经越过黄河,攻入了河东最北面的河东郡。而本来应当被李密所牵制了的王世充,却也在这个时候出兵两万,越过黄河,杀入河内郡。甚至已经抢占了轵关陉,随时可以攻入长平、绛郡二郡。甚至就连关中的宇文化及,都已经陈兵潼关,虎视眈眈。

这一连串的坏消息,让李渊差点再次吐血。

北面有王仁恭、、尧君素、刘武周、郭子和、西面则有梁师都,东面还有陈破军。如今连攻入关中的唯一机会也断了,杨暕、王世充派兵北上,已经将他入关中的机会阻挡。

!该进,还是退?继续南下进攻关中,还是回守太原?

李渊紧急召集部下,包括儿子建成和世民。特殊的经历最能使人成长,经过了这几年的磨砺,李建成、李世民已然成长。

众将齐集李渊军帐,严肃,不安!好半天也没有一人说话,众将沉默。

裴寂是李渊最为看重的谋臣密友,当初决定要起兵及各项具体部署,很大程度上是听取了他的意见。特别是入取关中,就是他的计策。现在,还是裴寂打破沉默:“杨暕虽然无能,但其麾下、鱼俱罗、吐万绪、裴仁基、杨义成都是一时名将。如今让他们越过了黄河,只要他们凭关据险,一时难以攻下;而且在一旁还是王世充长子所率两万兵马,更加现在宇文化及在关中已经有了准备,他们已经屯后潼关,我军一旦迁延日久,又会乏粮。李密虽说与我们联合,实则狡诈难测;突厥一向贪婪不讲信用,唯利是图,到现在都还没有得到回信,只怕事情有了意外;刘武周、郭子和、尧君素称臣于河北,兵势正强。梁师都更是得到突厥人的出兵支持,兵锋正盛。陈克复、杨暕、宇文化及、王世充、突厥、刘武周、梁师都,都在觊觎太原。太原一都之会,我们的义兵家属都在那里。”

裴寂犹豫不安的声音,此时充分的表露了这位当初最先提出攻取关中,舍弃河东的大臣的心声。而此时沉默的大帐,也表明了其它将领文臣们同样的心思。关中不可取,宜回师救太原。

“万万不可后退!”

李世民突然站出来,坚决地说,“太原城中粮草千万石,何必担忧粮食缺乏?杨暕轻浮急躁,不过是又一个杨广。虽然其部下皆为大将,但杨暕亲征,一帅无能,累死三军。李密正一意攻洛阳,顾恋当前的地盘,不会远攻太原。而王世充大兵也尽在洛阳,所派不过一偏师,又是其子无名之辈领军,一战可擒。刘武周与陈破军,梁师都与突厥皆是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我们大唐起兵,奈何河东四战之地,如今东面河北,北面马邑雁门、西面陇右,皆欲吞并我河东而不可及。“

当此之时,退后必然遭四面围困,前进,或尚有一线希望拿下关中。我们皆理应奋不顾身置之死地,夺关中方能后生。且我等必得先入长安,如此将来才能号令天下。现在一遇敌就要班师,恐怕起义兵众,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那是死路,不是活路。若安于一隅,终不可长久。那样将如何自全?”

“二弟说得正是!”李建成也站出来,坚决支持世民,“万万不可后退,自陷于一城之隅!无论从形势上、道义上,都要前进才是号令天下的出路。”

众说纷纭。建成、世民二兄弟力争。

s:看书的弟兄们,求两个打赏!!!

第547章李二夜哭

(这是木子今天的第六还是第七更?不记得了,码的糊涂了,弟兄们看过瘾了的话,打赏慰劳下吧!)

众人吵吵闹闹的争论之中,李渊坐在那里,却是目光无神,居然目光呆滞的出神发呆。

事实上,是进是退,这个问题已经在李渊的脑中想了千百遍。可不论给出选择进还退,推算起来,最终都是死路一条,最大的一点区别不过是早一点败亡,与晚几日败亡罢了。

在李渊的脑子里,何尝不存在着裴寂那样的担忧。无论他怎么推算,继续前进,那么此时军中人心惶惶,士气低落,这样的状态下与杨义臣、鱼俱罗、吐万绪、裴仁基这四个杨暕所封的四位元帅相战,必败无疑。而如果此时后退回太原,虽然如两个儿子所说,不过也只能是退入一隅,多挣扎几日罢了。

可李渊不是儿子世民,他从来不会在不该拼命的时候去拼命。

虽然退入太原,只是一条死路。可不到最后,李渊又怎么会放弃。多年的官场纵横,让他早就明白,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会知道事情怎么发展。只要守住太守,假以时日,又何尝知道会没有变化呢?

而在内心深处,他还中一直还有一个期待没死心,那就是期待着草原上的刘文静能传回与突厥结盟的好消息。只要能得到突厥支持,到时未必就没有机会。

最后,他不无沉重地摆摆手:“罢了,传令下去。班师回家!大家不要再说了。”

“父王,万万不可!一旦……”任李世民急急阻拦。李渊却是视而未见,一甩衣袖。低头头在护卫的拱卫下离去,只是留下一个沉重的背影。

夜幕降临,月黑无星,四野寂静。唯有被大雪覆盖的大地发出微光,隐隐还有冰雪结冰时传来的一丝丝若有若无的声音,却却添加了几分隐隐不安。

李渊的命令传到军中,先锋的游骑部队已经先一步出发探路,而左军也已经动身撤营。

霍邑城的城北军营唐王大帐之中,李渊已就寝。可躺在chuáng上,要安然入眠。又谈何容易?躺在chuáng上,翻来覆去,却是怎么也睡不着。李渊转了几个身,又爬了起来。对着shì卫大叫,让他们再加一个火盆。可火盆端进来了,没一会,他却又觉得燥热难安。叫亲兵送来了茶水,喝完后依然是烦燥不安。

最后干脆爬了起来,让亲卫送来了他随军带着的琵琶,一个人坐在那里一弦一弦的弹了起来。叮叮铛铛如走珠落盘的琵琶声,终于让他的心情平静了许多。正要放下琵琶。却隐隐听到外面有动静。

停下琵琶,竖耳细听。隐隐约约仿佛听到号哭的声音。李渊摇了摇头,翻身áng。可躺下没一会,却觉得军帐外的哭声越加清晰,烦心!李渊皱眉,yù不加理会,却难耐烦躁!那刚刚弹琵琶所平息下来的烦燥,却又被那哭声给全勾了起来。

当下咬牙切齿,掀开被子,翻身而起,披衣出帐。

“谁人在外号哭?”李渊走到军帐门口,厉声责问,声音中难掩心中的烦躁。

帐外的卫兵吱唔着没回应。

”把人带进帐来!”一阵冷风带着雪花刮过李渊的面庞,让衣着单薄的他打了个冷战。

没片刻,卫兵把人带了进来,却是次子李世民!

看到李世民,李渊很恼火,可是在内心里他也不无犹豫。他不确定,不确定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此时,他需要安静。又害怕安静?虽然他一向觉得世民做事太过冲动,有时欠缺思虑,可他却也不能否认,这个儿子越来越成熟了,虽然此时还不到二十。也许别的世家门阀的贵公子们在他的这个年纪,此时还整日游手好闲,四处浪dàng。就算出sè点的,也大多还在家中学文习武。

可是这个儿子,十五六岁就被自己留在辽东,原本那时只是让他体验几天军中生活。可最后却在辽东血战一年,大小战上百场。待回了中原,却又是一次次的苦战。

他看着李世民,他的爱子,以前年轻、英俊、有活力、也不乏魄力。

而现在,在这个儿子的身上却已经看不到英俊、活力的影子,那面上狰狞的刀疤,空dàngdàng的一边衣袖,都让他觉得心中一阵愧疚。这个儿子,这些年来在他身边,一天天长大,开始为父亲分忧,也让父亲为之骄傲。可是自雁门之战,断臂毁容之后,儿子却越发的深沉,父子俩之间也开始慢慢有了距离。他的脸不再英俊,人也不再活力,甚至从他身上感觉不到年青,那双深沉的眼睛,充满苍桑,父子相视之时,总会让他有种陌生的感觉。

可是现在,他的脸上挂着未干的泪水。他的明亮而深邃的眼睛中,藏着几多深远的忧虑!这种真诚的目光,他已经许久未从儿子眼中见过,甚至他越来越习惯儿子眼中那伪装的眼神。

“何以如此?”李渊皱眉道,言语间不无疼爱与怜惜。

“父王!”李世民“扑通”跪在李渊面前,“今军中人心惶惶,流言蜚语相传,如一意坚定军心,进战可克,后退则军心消散,兵马会散啊!军士们散于前,四周这么多敌人乘于后。到时候身死兵败,天地之间,无以援救,后悔都来不及啊!怎么能不悲伤?”

李渊一时顿悟,原来只是先有了裴寂他们一样的担忧,忧思太深,其他的意见都听不进去了。却差点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他一意想着回太原坚守,却不曾想过,如果将士们眼看着不能前进,反而退守。必然人心惶惶,都道再无胜算。这乱世之中,聚兵容易,散兵也易。

真的流言一起,军心一散。到时只怕兵马还未回到太原,就已经逃的差不多了。没了这乱世中倚之为根本的兵马,他又拿什么来守太原。又拿什么来谋翻身,只怕前脚退入太原,后面就会有人将他们父子首级砍了,拿去献降了。

“可是军令已下,军队都开始撤退了,如何是好?”一向稳健的李渊,此时在爱子面前也不掩饰内心的慌乱。

“右军都还没有动,左军虽然已经出发,也还没走远,让我去追。”

李渊看着李世民,的确,这个少年已经长大,能够为自己解难分忧了。

“就算能追回来,可面对杨暕与王世充的七万兵马,我们又有几分胜算?到时如果不能击败他们,又有何用呢?”李渊还是有些忧虑,说到底,他并不是一员马上战将,他长的是帝王心术,缺的却是这般的沙场谋略。虽然自己有八万人马,杨暕与王玄应两人的兵马加起来也只有七万,可他依然没有多少信心,语气中充满忧虑。

“父亲,我河东军铠甲精良,何惧杨王二部。更何况此二人并不统属,只要我们用兵得当,即可各个击破。破此二部,我等到时挥兵直攻潼关,关中可得。”

看到儿子充满信心的样子,李渊lù出欣慰笑容:去吧,我派人通知你大哥一起去。”

李世民得令,迫不及待地告辞而去。

这一刻,云渐渐散去,霍邑空旷的夜空,也仿佛清新了许多。李渊的心渐渐平静,并且踏实了许多。

而李世民,一匹骏马奔驰在月夜的路上,内心虽翻江倒海,他明白自己的根基就是李唐。他与父亲一体,只要李唐强大了,他才有未来。沙场百战,他如何看不出父亲的想法。

他无法同意那般如乌龟一样的缩在太原城中,一日日的等死。就算要败,他也要轰轰烈烈的争一把,哪怕战死,也无怨无悔。在这一点上,他的内心一直认同陈克复的观念。如果当年陈克复在辽东时,看到高句丽的大军,就此退缩,退入新城中死守。那又如何会有后来的辽东大捷,又如何会有后来的平定高句丽,又如何会有现在的陈破军?

他欣赏陈克复这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也一直把他当作了自己的信条。不到最后一刻,他永远不会放弃。哪怕前面挡着的是陈破军的辽东军,就是死,他也要率兵冲锋杀过去,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

两天后,太原军粮运到。而下了许久的河东第一场雪,也终于停了下来,一大早,天空一轮红日当空,暖暖的阳光照在积雪之上,更添几分jiāo艳,整个军中听士气也回升了一些。

随即,李渊下令,全军杀猪宰羊,分发美酒,人人饱餐痛饮一顿,第二日再次整军出发。八万大军接经临汾,下绛郡,到达河东郡的西北角上黄河边龙门。

李渊大军刚到龙门,已经占据了河东郡的杨暕立即率五万大军缓缓向北推进,最后到达龙门,五万大军与李渊的八万大军,在黄河与汾水河的入河口上游二十里,隔汾河对峙。

隔着汾河,两支兵马遥相对峙,旌旗招展之间,大战一触即发。!。

第548章河北内乱

(今天七更完成,眼花了,弟兄们安慰一下,票票支持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是封建时代,身为大一统王朝皇帝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可事实上,汉末起,这句话已经渐渐变了味。

特别是自西晋灭亡,中原就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之中。分裂,战乱,混乱的年代,也开始渐渐产生了世家。

“旧时王谢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