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春秋战国 >

第131章

春秋战国-第131章

小说: 春秋战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惠王大惊,派大夫龙贾到秦军求和,卫鞅说:“魏王不肯用我,我才到秦国做官。秦君赐我高爵厚禄,现在又把军权交给我。我若不灭掉魏国,有负秦君重托。”龙贾说:“良鸟恋旧林,良臣恋故主。魏王虽未能重用左庶长,但也没有听从公叔痤之言杀害左庶长,左庶长怎能毫无情义?”卫鞅沉思半晌说道:“要我撤军也可以,但你们必须割让商邑等十五座城。”龙贾回奏魏惠王,谏道:“《周易》的易字,本身指蜥蜴,蜥蜴尚能断尾自救,我们魏国有何不可?”魏惠王听从龙贾建议,答应割让十五城。龙贾将版图契约送给卫鞅。卫鞅按图受地,凯旋而归。魏惠王因割地后,安邑距秦国太近,遂迁都大梁,从此魏国也称梁国。

    秦孝公表彰卫鞅之功,将从魏国夺来的商邑等十五城赐给卫鞅作封地,称为商君,加封大良造,世人因此称卫鞅为商鞅。




在此设立要塞,号函谷关

此时函谷被秦所得,当年老子与尹喜相遇时,晋国在函谷设立过一个简易关口,后被废弃。如今被秦国所得后,函谷成为秦国与崤山以东各国进出的必经之地。它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道路狭窄,地势险要。秦孝公下令在此设立要塞,号函谷关。函谷关修建成后,更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且说卫鞅谢恩回府,对众家臣说:“我以卫君旁支远族身份入秦,辅佐秦君治理国家,使秦国变得富裕强大,现在又领兵从魏国夺得七百里土地,秦君将十五城赐给我为封地,人生的荣华富贵可说是到了顶点了!”家臣们纷纷称颂,有一人厉声打断他们说:“你们寄居在商君门下,怎能谄媚奉迎陷害主子?”众人一看,说话的是赵良。卫鞅说:“先生说众人谄媚奉迎,你倒说说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如何?”赵良答道:“百里奚做秦穆公上卿,辅助他称霸西戎。百里奚仁慈爱民,深得百姓爱戴。去世之时,百姓沿途哭送,如丧考妣。现在商君您做秦国重臣,政令虽然得以实施,但因用法过严、杀戳太多,百姓只畏惧商君您的威严而不感激商君您的恩德,只知道追逐功利而不明晓大义所在,秦国世子嬴驷更因商君您伤害过他的师傅,对商君您仇恨入骨。一旦当今秦君去逝,商君您的性命都会难以保全,还说什么荣华富贵?商君您不如举荐贤能之士代替自己,辞去官爵俸禄,归耕乡野,这样或许还能有保全自己的希望。”卫鞅无语,心中不乐。

    不久,秦孝公去逝,世子嬴驷继位为君,即秦惠文公。卫鞅自恃是前朝老臣,举止傲慢。嬴驷的师傅公子嬴虔过去被卫鞅削去鼻子,心中怀恨不已,这时便与公孙嬴贾一同奏道:“人们常说:‘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重者身危。’卫鞅立法治秦,使秦变强,百姓只知有卫鞅之法,不知有秦国之法。如今卫鞅又得十五城为封地,权重位尊,将来必会有谋反犯上之举。”秦惠文公说:“寡人也深恨此贼,但他是先君老臣,如今谋反之心尚未明显,姑且再容他几日。”便派人将卫鞅的大良造印收回,让他退归自己封地商邑。

    卫鞅准备车马出城,其仪仗声势比起列国诸侯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官纷纷饯行相送,秦国朝堂为之一空。嬴虔、嬴贾将此事密奏秦惠文公:“卫鞅不知反悔,反而盗用诸侯车驾仪仗。如果让他返回商邑,必会谋反。”秦惠文公闻后大怒,当即命嬴贾领军士三千,追杀卫鞅,嬴贾欣然领命出朝。秦国百姓怨恨卫鞅已久,此时闻听嬴贾领兵追杀,纷纷跟随而去。




可怜卫鞅变法,使秦国富强

卫鞅乘车出城,刚走上百余里,就听到后面喊声大作,派人探听,知道是秦惠文公派兵追杀。卫鞅心中大惊,慌忙扮作一位普通百姓匆匆逃去。

    卫鞅逃到函谷关,见天色已晚,便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向他要身份证明,卫鞅说没有,店主说:“商君立法,不许收留没有身份证明的客人,违者斩首。我不敢让你留宿。”卫鞅不由叹道:“我制订这一法令,实是木匠做枷、自作自受啊!”

    卫鞅连夜奔行,混出函谷关,来到魏国。魏惠王深恨卫鞅欺骗魏昂和逼魏国割地,便下令将他囚禁,转送秦国。卫鞅闻听,未等魏人行动,就抓紧往商邑逃走。

    此时,黄鹰在上空盘旋,卫鞅自言自语道:“我要像黄鹰那样飞得高、看得远,不愁栖息之地多好啊!”此刻,卫鞅想到秦国先臣百里奚崇尚黄鹰精神,便哀叹自己:“秦国出了两位名臣,一个是百里奚,一个是我。我不如百里奚呀,我比他少了一项最重要的能力,这就是如何保护自己。”此时的卫鞅后悔没有听从家臣赵良之语。

    卫鞅到了商邑,想起兵反秦,结果被嬴贾率兵拿获。

    秦惠文公宣布了卫鞅之罪,命人将他押到闹市,五牛分尸,百姓纷纷争抢着吞食其肉。秦惠文公又下令将卫鞅灭族。可怜卫鞅变法,使秦国富强,但却遭秦国分尸灭族之祸。

    卫鞅死后,六国闻讯,纷纷庆贺。秦惠文公由此知道卫鞅变法利秦不利六国,于是用魏国阴晋人公孙衍为秦国大良造,继续推行卫鞅变法。

    公孙衍就任大良造后,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魏国既无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再学蜥蜴断尾,割让魏国阴晋求和。这阴晋位于魏国与秦国的交界之处,也是公孙衍的家乡。五十多年前,魏国名将吴起正是在这里以区区一万魏武卒打败了秦国十万大军,从而长期占据河西之地。如今吴起不在人世了、魏武卒灭亡了,阴晋转到了秦国手中。秦惠文公高兴地说:“河西是秦国通向中原的门户。魏国占据河西之地,就像一根棍子别在了秦国腹地与函谷关之间,死死压制着秦国,卡死了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迫使秦国只能与魏国做生意。如今魏国割让阴晋与秦国修好,虽然河西还有几座城池被魏国所占,但秦国东进中原的阻碍被拔除了。”秦惠文公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立即把“阴晋”这个具有“三晋”意味的名字,改为了带有秦国色彩的“宁秦”。




江乙智斗楚国令尹昭奚恤

魏惠王在庞涓及魏武卒灭亡后,关于“今后魏国必处处受欺”的判断很准。在秦国征讨魏国后,楚国也在计划前来讨伐魏国。经过桂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开始走向衰落。而楚国战胜越国后,军力进一步增强。此时楚国昭阳担任上柱国。这“上柱国”是楚国新设官名,为楚国最高武官,地位仅次于令尹,司马一职废弃不用。昭阳也是楚王家族之人,其祖父昭奚恤为楚宣王时期令尹,曾经权倾一时。此时许多楚国人还记得当年楚国大夫江乙智斗楚国令尹昭奚恤的故事——

    江乙痛恨昭奚恤飞扬跋扈,便对楚宣王说:“有户人家养了一条狗,这狗向井里撒尿。邻居看见了,想到狗主人家相告,无奈被狗堵在门口。现在昭奚恤常常阻挠臣来见大王您,就像恶狗堵门一样。”楚宣王笑了笑,从此对昭奚恤的印象打了折扣。江乙接着说:“大王您非常圣明,但有一样不好,就是一有说别人好话的人,大王您就说‘这是君子啊’,便亲近他;一遇到爱指出别人缺点的人,大王您总是说‘这是个小人’,便疏远他。然而人世间有儿子杀父亲、臣下弑君主的恶人,大王您却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大王您只爱听对别人的称颂,不爱听对别人的指责呀!”楚宣王听后说:“你说得对,今后寡人要听取两方面的言论。”

    一日,楚宣王问群臣:“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我楚国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答道:“老虎是森林之王,一天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那么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而逃走。现在我们楚国国土方圆数千里,大军十几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您呢,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楚宣王哈哈大笑,便既使用昭奚恤,又限制昭奚恤。

    这昭阳继承了其祖父昭奚恤的权势和地位,向楚威王奏道:“现今天下纷争,雄视天下者当属战无不胜者。要想战无不胜,除了兵强、粮足外,还应器利。臣闻听鲁国有个鲁班,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利器。如果将其请来为我楚军制造武器、战船,则我楚军无往而不胜。”楚威王采纳其言,便派人携重金前去聘请鲁班。




鲁班,擅长创造发明

鲁班,又称公输盘,出身于世代工匠家庭,擅长创造发明。一次攀山时,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便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他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鹞,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时飞的时间短,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鲁班善于动脑,在建筑、机械等方面都有出色的技术。鲁班还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工具。

    鲁班到了楚国后,为楚国水军发明了“钩”和“拒”,当敌军处于劣势时,“钩”能把敌军的船钩住,不让它逃跑;当敌军处于优势时,“拒”能抵挡住敌军的船只,不让它追击。楚军有了“钩”、“拒”后,无往不胜。鲁班还将梯改制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攻城。楚威王见到这些新式武器个个厉害,不由大喜,厚赏鲁班。

    楚威王召见昭阳说:“你推荐了鲁班,为我楚国制造了这么多进攻利器。这次将你召来,一来表彰你的贡献,二来和你商讨一下现在进攻哪个国家用以检验这些利器。”昭阳答道:“一是魏国可选,二是宋国可选。魏国衰落,当今有机可乘,前段时间就与大王您计划攻打魏国。宋国和楚国曾有世仇,如今其势也是低滑。这二个国家,都可以检验云梯的效果。”楚威王想了想说:“二国相比较,还是宋国更弱些,而且为孝子,不能不报先仇,就先进攻宋国吧。”即便昭阳准备进攻宋国事宜。

    此时,身在鲁国的墨子听说了鲁班发明云梯和“钩”、“拒”,楚国准备用它们来进攻宋国的消息,便行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新郢都会见鲁班,同时派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到宋国相助。

    墨子,鲁国人,曾经学习孔子之术,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创立了提倡“兼爱非攻”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其弟子必须听从指挥,做到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其亲信弟子达到三百人之多。墨子博学多才,早年与鬼谷子一同采药修道,现今与鲁班是好友,一起切磋过手工技艺。墨子常常自称鄙人,但人们常称其为布衣之士。




鲁班盛情接待墨子

鲁班盛情接待墨子,向其说道:“您千里赶来,将对我有什么吩咐吗?”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鄙人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鲁班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不高兴。墨子说:“鄙人愿意献给你十镒黄金。”鲁班说:“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学君子,不做小人,行义忘利,决不杀人。”墨子站起来,对鲁班行了拜礼,恭敬说道:“请向你说说这义。鄙人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认为是智慧;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知道这些,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争辩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你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的百姓,不可说是明智之人。”鲁班听了墨子的言语,不由由衷信服,说道:“您说得对!”墨子问他:“既然相信鄙人所说,那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鲁班说:“我没有这个资格,我做不到。”墨子说:“你做不到不要紧,你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鄙人呢?”鲁班点头称好,第二天就向楚威王引见墨子。

    墨子拜见楚威王,说道:“现在这里有个人,舍弃自己华美的车子,却想去偷邻居的破车;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却想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舍弃好饭好菜,却想去偷邻居的糠糟。这是什么样的人呢?”楚威王说:“一定是有偷窃毛病吧。”墨子说:“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