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73章

宋王-第73章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宗咏道:“找你来自然是有重要的事情,是要告诉你,荆湖南路与江南西路的客商都到了!”

“啊?王爷的意思是?”陈琦顿时一惊,已经明白了七八分,依旧是小声探询,同时心里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了。

“你也知道,我们辛苦建立起这块招牌不容易,总不能自己亲手毁掉吧!”赵宗咏轻叹一声,已经表明态度。

尽管已经猜到,可陈琦还是心里一惊,忙道:“现在是非常时期啊,方家村的案子风头正紧,林昭在一旁盯着,苏轼与沈括也即将到来……”

赵仲晔沉声道:“陈县令是怕了?”

陈琦确实有些怕了,但嘴上自然不能承认了。说道:“那倒不是,只不过小心驶得万年船。是否该避避风头,小心行事,还请王爷三思。”

“可若是迟了交货,今年的生意就全完了,以后还会有人相信我们吗?难得建立起来信誉也会大受打击。”赵仲晔显然很是不甘。

赵宗咏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是从神情上看似乎是赞成的。

疯了!

陈琦第一时间的反应正是如此,赵宗咏父子这是典型的要钱不要命啊!

眼下两浙路最敏感的就是一个“盐”字,皇帝正紧紧盯着。好几个亲信注视着此杭州,还敢顶风作案?这几年赚得已经不少了,还不肯收手吗?

不过人家赵宗咏不怕也是有道理的,毕竟是皇帝的亲伯父,太宗子孙,皇室贵胄,即便是案发也不至于出大事。相对安全的多。

至于自己,虽然国朝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但要是犯下了惊天大案,龙颜大怒之后结果如何还不得而知。即便是判个流放南海岛屿,也是生不如死啊!

陈琦怎么能不怕?自从林昭来了杭州那日起,他这心里就七上八下的。一直不安定。尤其是前几日方家村那莫名其妙的杀人案,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更加整夜难以安枕。

钱赚得多了噩梦也就多了,说实话,陈琦心里迫切愿望赶快收手。

可是赵宗咏父子根本没有撤手的意思啊!自己能走得了?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千古不变的道理啊!

无可奈何啊,如今赵宗咏父子还要顶风作案。胆战心惊那是轻的。

“多年好不容易积攒的信誉不能毁于一旦啊!”赵宗咏轻叹一声,算是表明了态度。说的轻描淡写,在陈琦心里却无疑是巨大的石头从天而降,险些喘不过气来。

“王爷不担心安全问题吗?”陈琦抹了一把额上的汗水,低声询问,他想知道赵宗咏凭什么有如此把握。到底是狂妄自大,还是已经有万全之策?这将会是他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兴许这样能安心一点!

客商的到来,意味着白花花的海盐将会转化为大把的金银。赵宗咏爱财,这一点都不假,以前敛财是为了支持十三弟赵宗实登上太子之位。

后来是因为自己的爵位比别的兄弟低,心里不平衡。也许只有大量的赚钱才能舒服一些,才能填补心中的那种失落感。

久而久之,心理也发生着微妙的变法。到最后,甚至连赵宗咏本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对钱财会有着如此挚爱。

也正是这种缘故,才让他难以放弃这些客商,更怕毁了自家金字招牌,以至于敢在皇帝眼皮子底下铤而走险。当然了他也并非无的放矢,胆大包天,敢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到现在,赵宗咏依旧不认为皇帝侄子敢把自己怎么样,或许皇帝有不满,顶多也只是警示。大不了,今年的盐税多给他小子留点就是了。

否则……

濮王府二十多位王爷,当初为了他老爹登上皇位,可都是出过大力的,如此恩将仇报,难免寒了叔伯们的心。虽说那小子是皇帝,却也不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吧?

濮王一脉可是他最有利的支持,自断臂膀的傻事不会发生。

何况还有那位稳坐后宫的高太后,这个女人不简单,至少她会比较理智的。

给皇太后的信函已经送去了汴京,所以赵宗咏让心大胆,并不觉得危险。也正是因此,他才有底气顶风作案!

陈琦见赵宗咏如此笃定自信,这才放心不少,不过心里依旧在打鼓,战战兢兢。

赵仲晔吩咐道:“按以往的常理办,陈县令准备货吧!”

“备货不难,关键是如何运输?”陈琦说道:“不管怎么着,得避过众人的视线才行。尤其是官家派来的那几位。”

“这个你不必担心,本王来想办法!”赵宗咏似乎已经成竹在胸,淡定地端起茶杯,一饮而尽。随即又问道:“对了,那件案子查的怎么样了?”

“我一直拖着呢,可新任的通判一到,肯定就压不住了,迟早会牵连出唐庆元的。”陈琦低声回答,这是他烦恼的最大来源。

赵宗咏道:“难道你不觉得此事发生的蹊跷?没想着查访一下是谁在背后设计?”

陈琦摇头道:“属下失误,回去就着手进行。”

“对了,新任的苏通判现在走到哪里了?”赵宗咏似乎是随口一问。

“在苏州时遇上大水,延误了几日,估计这几日就能到!”

“嗯,知道了,苏子瞻名扬天下,本王什么时候给为他接风洗尘才是,哼哼!”赵宗咏表情阴鸷,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苏轼担任杭州通判的消息早已传来,可本人却一直不见踪迹,等了差不多一个月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这日接到苏通判即将到来的消息,杭州各路官员,并许多士子名流全都赶到码头迎接。身为提举官的林昭自然也去了,苏大才子的风采,当真让人期待!

第一一一章苏轼

有的人生前蹉跎,郁郁不得志,死后却扬名立万,甚至名垂千古。有人生前盛名不凡,死后却默默无闻,逐渐被人遗忘。相比之下,最幸运的莫过是生前风风光光,死后流芳百世。

苏轼,苏子瞻就是这样的人物!

唐宋八大家,大词人,大文豪,“苏辛”这些头衔足矣让人敬佩,赞叹,不过都是后世称号与评价。然而此刻的苏轼才子之名满天下,甚至蜚声海外,那是大宋朝首屈一指的明星人物,不同一般的风光。

嘉佑二年进士,制科考试第三等,百年来的杰出人物,加之又是与兄弟苏辙一起高中,传为美名佳话。其词作在大宋朝可是风靡一时,无论是青楼楚馆的名伎,还是待字闺中的小姐,亦或者文人骚客都甚为喜爱。甚至连太皇太后曹氏都是他的粉丝,文人到这个地步,苏轼算是翘楚中的翘楚了。

也许晚年仕途会不得志,但至少现在,苏轼算是春风得意。尽管很多人认为他这次出任杭州通判,是贬官。可是苏轼自己很乐意,内中原因他自己很清楚,故而并没有什么负面情绪。

自从接到任命,便从汴京出发沿着运河南下,准备直达杭州的。奈何苏轼实在太有名,各处口岸上邀请不断,尽管苏轼一直推脱,依旧是耽误了不少时日。不幸又在苏州一带遇上水灾,耽误数日。四月底接到了任命,等真正到了杭州已经是五月底了。

今日苏轼到杭州。消息一传出,码头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围了一大片。林昭来的稍微有些晚了,以至于只能远远坠在后面。瞧着眼前的景象,笑着一声感叹:做名人还真是辛苦啊,古往今来,莫不如是啊!

瞧着情形,苏大才子要想在杭州顺利开展工作怕是不容易啊!皇帝派他来主持杭州盐务案件调查似乎是个错误……

不多时,座船终于出现在视野里,岸边顿时欢呼声一片。倒是让杭州府的出差役们一阵好忙,生恐秩序混乱,有人落水。现场氛围,似乎不亚于后世超级明星出场,苏大才子的魅力可真不是一般的大啊!

林昭也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准备好好一睹苏大才子风采。长长见识。

船只终于靠岸了,船舱终于打开了,最先出来的是一位麻衣短打的汉子,想必是随从一类的人物。只见那人走到船舷边,大声喊道:“感谢杭州父老如此热情,只是……只是苏通判在苏州时已经弃舟登陆。也不知到杭州否,此刻并不在船上。”

什么?苏轼并不在船上?

码头上顿时一阵惊呼,这是怎么回事?苏大才子把所有人都耍了?码头上顿时各种呼喊,叹息,秩序也陡然间无比混乱。

前来迎接的杭州众多官员也面面相觑。互相看着对方,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苏通判这是做什么?摆架子还是把人当猴耍?感情在这晒了半天太阳白等了?这么大热天的。唉!官场上可没有那么狂热的才子崇拜,苏轼这么虚晃一枪,某种程度上已经得罪了一些人。

林昭在后面都看在眼中,些许不解之处也明白了许多。苏轼才学能力都不错,何以在神宗一朝一直起伏不断,仕途坎坷呢?未尝不是没有这方面的原因。不过这也不能怪他,瞅今日的架势,即便他本人真的到了,情况只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溜之大吉,另从它途来杭州未尝不是一个好办。凡事具有两面性,说到底,苏轼未尝不是被其才子之名所害啊!

得!既然人家苏大才子无意见面,咱也只好失望而归了,林昭转身便走!直奔西湖而去,没事去看看风景,再到沐思虹那里打个转也不错嘛!

从最初的试探,再到后来的明示暗示,已经在花船上提及多次。林昭总觉得沐思虹会对自己说点什么,奈何美人儿一直不为所动,浑然没事的人一样,只字不提。

说起来林昭还真是怀疑,到底是沐思虹耐性足够好,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压根就是自己想多了,她真的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为时尚早,林昭有的是时间,耐性也足够,经常上船去看看佳人美貌,听琴品茗,也算是一种乐趣吧!

林昭骑着白龙,很快就来到西湖边,正要往断桥边而去,却被人叫住了。

“敢问可是林昭公子?”一个小厮出现在路边,出声招呼。

林昭点头道:“怎么,有事吗?”

“我家主人想请公子过去一叙!”小厮恭敬回答。

“不知你家主人如何称呼?”林昭有些疑惑,不知是什么人突然出面邀请。

“家主人就在那边……”

顺着小厮的手指看过去,远远见到一个青年文士,纶巾长衫,手摇折扇走过来,看起来那是风度翩翩。

“久闻林东阳大名,可惜一直无缘得见,深以为憾,今日总算是有机会了。”青年文士走近了,手中折扇一合,拱手见礼,动作十分潇洒。

林昭翻身跃下马,拱手道:“阁下客气了,林昭当不起,不知尊驾如何称呼?”

“哈哈,我嘛……”

青年文士尚未回答,林昭脑中猛地灵光一闪,试探道:“尊驾可是贵姓苏?”

“素问林东阳聪慧过人,果然名不虚传啊!”青年文士微微一愕,旋即哈哈大笑。

如此风度,如此打扮,如此言谈,眼下杭州地面上,除了苏轼,苏子瞻还会有别人吗?此刻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这位大才子,虽算不上面如冠玉,但也算是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平易近人。

一身寻常书生服饰,虽然已经年过而立,看起来却不过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文士。蜀中读书人的文秀气质很明显,总而言之,那股子气息完全能对上号,不是一般人可以冒充的了。何况苏轼随即出示了皇帝赵顼的圣旨,证明身份。

林昭摇头道:“和苏通判相比,在下实在甘拜下风……因为在下刚刚从码头回来,阁下真是高啊……不过这回我应该是杭州城里第一幸运者才是!”

旋即两人又是相视哈哈大笑,苏轼自然清楚,原来自己把聪明伶俐的林东阳也耍了。

“也是没办法啊!”苏轼道:“此番奉皇命南下办差,可途中却多有耽搁,生恐延误了皇上交待的重任。无可奈何,才出此下策的。”

“在下深表理解!”林昭笑道:“可是如此一来,可是让不少人失望,对苏通判的名声怕是不大好。”

“些许浮华虚名理他作甚?”苏轼倒是大义凛然,一摆手道:“管不住那么多,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官家的旨意重要。”

“嗯,苏通判说的是!”林昭现在算是有些明白了,为何古代所谓的才子,都会拼了命了想要考科举,出人头地。

才子名气再大,终究只是虚名而已,并非后世人们想象的那样有多风光,柳三变一生潦倒就是最好的明证。

进入仕途为官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一个有功名就有身份,受人尊崇,社会地位比较高。最重要的是,可以为官主政,古代的书生们读书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经世致用。只有入仕为官,才能实现理想和抱负。

苏轼亦不例外,所以眼下对他而言最在意的便是杭州的案子,甚至不惜得罪众人,悄然到杭州。

“苏通判是怎么认出在下的?请恕在下冒昧,莫非尊驾是在这里等我?”林昭对此颇为疑惑。

苏轼笑道:“在汴京时便听说过阁下的长相容貌,至于今日,初到杭州,一来是想要欣赏一下西子湖的如画美景。二来,听闻林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