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香江一九八四 >

第19章

香江一九八四-第19章

小说: 香江一九八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平安也知道得给记者点甜头,因此言论较为狂妄。他先是感谢了嘉禾前期支持,然后话锋一转,说嘉禾没有给他安排档期,而邵氏慧眼识珠不但把《警察故事》这部戏安排在圣诞档期,还答应十六家戏院全线联映。他保证自己这部戏能给邵氏带去丰厚的回报,会让嘉禾后悔当初的决定。

当有记者提出,陈平安此举有“有奶便是娘”之嫌后,陈平安很愤怒的将手上麦克风砸过去,把对方的脑袋都砸破了。

“我也想反问你们一句,你们这些人中有几个知道独立电影公司的艰难?黑马国际是很小的独立电影公司,《警察故事》是公司倾其一切的劳动成果,如果不能如期上画,那么公司就会有倒闭的可能,公司员工也要面临失业的危险。如果换成诸位,你们又会作何选择!”

虽然大部分观众都认为陈平安当众砸记者有失礼仪,但更多的观众却认可了他的解释。前几年因为中英谈判迟迟难以敲定,导致香港经济动荡,不少公司倒闭员工失业,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心有余悸。

“这个陈平安到底太年轻了,他的话是没错,可他怎么能当众打记者呢?”施南笙小声说道,“看着吧,明天那些报纸说不定怎么写呢。”

徐可亦点头道:“是啊,那个记者的话确实太恶毒,但他不该那么冲动。”

其实他们夫妻俩一样,对陈平安的话很认同。想当初他们夫妻俩创立电影工作室,嘉禾答应支持,工作室的创业作《上海之夜》可以开拍,可宣传上映等一大堆问题嘉禾都撒手不管。这让精明的施南生一筹莫展,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宣传以及谈院线上映。

施南笙后来去找新艺城三巨头,试图挽回老朋友间的默契,跟三人解释:“电影工作室可不可以就像一个小房间,还是在新艺城这栋大厦里?”

结果新艺城三巨头不置可否,他们似乎已经受够了徐可。用某个人的话说,队伍里有这么一个思想上的空中飞人,比带一个团的兵还累。

最后是雷觉鲲出手,《上海之夜》临开镜前,幕后金主从嘉禾换成了金公主,《上海之夜》才能在今年顺利开拍上映,并且取得一千一百六十多万的不俗票房。但徐可与新艺城三巨头的关系,早没有当年奋斗房内那种友情和激情了。

所以夫妻俩能够理解陈平安选择在邵氏上映《警察故事》,甚至还因为相同的境遇有几分惺惺相惜的感觉。

“你们太小看他了。”黄白鸣的声音再度响起,“你们又怎么能肯定,他砸记者不是故意的呢?”

“故意的?”

黄白鸣点点头:“你们不觉得之前的问题都没什么价值么?即便是他和林清霞的绯闻,都被他轻易化解。那帮记者为什么来?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如果不弄出些爆炸性新闻,明天怎么占据娱乐版头条,那些记者又怎么可能满意?现在好了,话题有了,等着看明天的报纸,肯定都是有关《警察故事》的。”

徐可夫妻俩消化片刻总算反应过来,施南笙疑惑道:“可他今年才二十岁啊!”

“所以我来了,就为看看他是怎样一个妖孽。你们知道他给新艺城送来几张票么,七张!”

“七张?”这倒是有点意识。施南笙若有所思的问道:“那他们呢?”

陈平安派人送去新艺城的七张票,早被麦加等人当做福利发给手下工作人员了。

功成名就的麦加、石添根本看不上名不见经传的黑马国际,陈平安在他们眼中不过是跳梁小丑,只会哗众取宠;泰迪罗斌则是对新艺城现状失望,无心电影拍摄只想着玩音乐;曾志韦远走台湾;至于徐克夫妇,麦加可没想过让人把票送到电影工作室。

只有黄白鸣感兴趣,但他感兴趣的对象是陈平安这个人,而不是《警察故事》这部戏。嘉禾出资出人出力拍摄,最后居然在邵氏院线上映;上映前搞个首映式还不忘给新艺城送来七张电影票,这个年轻人究竟想做什么?

听完黄白鸣的话,徐可莫名其妙丢出一句:“可惜了,早知道就不用花钱买票了。”

“是啊,我可是花了三倍价钱从别人手里买的!”黄白鸣也跟着抱怨一句。

记者提问环节即将结束时,最后一个问题是明报记者问的,询问陈平安对票房的期待。

“两千万——底线!”

四周灯光熄灭,仅剩下正前方的大屏幕闪着白色光芒。突然间一匹黑马横空杀出,昂首扬蹄飞奔疾驰,黑马国际出品、陈平安自编自导的第一部戏,终于在1984年12月10日正式亮相!

第二十七章圣诞大战开幕

“恩怨再续,程龙出席利舞台,邵氏嘉禾恩怨升级!”——《明报》

“人体极限突破,视觉冲击突破,《警察故事》,香港最火爆的警匪片!”——《东方日报》

“两千万——又一部新戏出炉?”——《星岛日报》

12月11日一早,香港的所有报纸都对昨晚举行首映礼的《警察故事》进行了详细报道。从标题上很容易看出,跟邵一夫关系良好的《明报》,明显偏向邵氏,围绕70年代邵氏与嘉禾之间的恩怨大做文章。报道中先对《警察故事》这部戏大加肯定;然后特地指出程龙出席首映式,有蝉过别枝之意;最后套用陈平安昨晚回答记者的话——等到这部戏正式上映,嘉禾一定会后悔。

《星岛日报》是持怀疑态度的,从标题里那个问号就能看出来。报道中肯定了《警察故事》在许多方面的突破,例如飞车、爆炸还有打斗等,但在文末话锋一转,指出这样的突破,香港观众是否能接受还需要市场来验证。

《东方日报》是三大报纸中唯一一家从电影角度进行分析的,报道中指出《警察故事》以更加激烈的拳脚肉搏,突破了以往警匪片中枪林弹雨的套路,可以说是警匪动作片的开山之作。片中大量突破人体极限的动作,还有从未有过的爆炸场面,贯穿于整部影片,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观众的眼球……最后指出,虽然这部戏从片名上难以跟风,但笔者有理由相信,不用等到《警察故事》落画,一定会有大量的跟风片出现。

陈平安昨晚怒砸记者的事情,也被不少小报报道出来。这些小报很难跟《明报》等大报抗衡,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就有了《导演素质低下,首映礼上殴打记者》、《记者提问尖酸,现场引发群殴》等夸张报道。

一大早尚各云顿就从外面捧回来一堆报纸,一份一份仔细翻看。那么多报纸,竟没有一份报道他的,甚至连提都没提,这让他沮丧的把报纸推在地上。

陈平安对这些报纸也不太在意,随意翻了翻,虽然有些报道是针对他打人的,但没有一家报纸针对《警察故事》这部戏,说明这部戏还是得到了媒体的认可。到最后他发现了两篇影评,让他睁大了眼睛。

“……依然是抑恶扬善,最后以正压邪,俨然已经有好莱坞的叙事风格……紧张节奏铺垫开来,仍然不忘穿插幽默,即便激烈打斗时,也又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不同以往警匪片的枪林弹雨,这部戏完全是硬打硬拼,迅速而有力度……影片后部分陈家驹在逼上绝境后蓄埋已久的无奈,失望与愤恨后爆发的怒吼堪称经典……

——陈佰生”

“很喜欢这部戏中的打斗风格,首先这部电影将程龙个人的武术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动作设计上尽可能注重灵活性和对各类小道具的运用,这也正是程龙功夫喜剧的卖点。其次电影的动作场面都很真实,无论是开篇双层巴士上的动作戏,还是结尾处那惊心动魄的一跳,都是程龙亲自上阵……

——亦舒”

陈佰生是《电影双周刊》的主编,而亦舒则是倪匡的妹妹,这两人写影评完全是自身真实意思表达,从不会当枪手也不会受到外在因素干扰,他们说好,那一定是自己感觉好。

12月12日,圣诞档期正式拉开序幕,一场圣诞大战揭开序幕。

嘉禾院线上画的是德宝出品、洪金保导演并和林子详主演的《猫头鹰与小飞象》,走的是巧妙千术加城市喜剧的商业线路,聚集了大量明星,像叶德闲、扬紫琼、冯淬矾、午玛、陈新健、卢大伟等,被嘉禾寄予厚望。

金公主院线上画的自然是新艺城作品《圣诞快乐》。该片由新艺城新锐导演高志森导演,演员阵容之强大不逊《猫头鹰与小飞象》,网罗麦加,陈佰强,徐晓凤,李丽轸,张国容等一批当红明星,整容强大。

安乐院线上画的是美国电影《圣诞故事》。由于旗下戏院较少,又主要放映西片,所以一般档期大战都不会将安乐戏院考虑在内。至于一些独立电影院就更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前几年的圣诞大战,一直是嘉禾和新艺城争锋,只是《最佳拍档》系列一出,新艺城就有了谁与争锋气势。已经被新艺城压了两年的嘉禾,如果今年圣诞档期不能翻身,那可就让新艺城三连冠了!到目前为止,霸占年度票房排行榜冠军的,还是新艺城的《最佳拍档女皇密令》,票房高达两千九百多万,差不到八十万就能跨入三千万行列,当时让新艺城众将一阵扼腕叹息。

至于曾经的巨头邵氏,基本沦落到安乐院线层次,已经没资格参与嘉禾、新艺城的档期大战了。但今年例外,《警察故事》的横空出世,让邵氏再度杀入圣诞大战行列,三强争霸的局面即将开始!

“阿玉,我们去看《警察故事》吧,听说那里的飞车和爆炸场面很刺激。”

“不去,我要看《圣诞快乐》,我要看张国容!”

……

“如花,《圣诞快乐》的票没有了……别打我,要不咱们去看《猫头鹰和小飞象》吧?”

“看个屁,去看《警察故事》,我最崇拜程龙的功夫,可惜他不收徒弟。”

……

“老豆,我想看《圣诞快乐》,下回再看《警察故事》好不好,我求求你了。”

“乖仔,今天咱们先看《警察故事》,等到圣诞节咱们再看《圣诞快乐》。乖,听话。”

……

“给我来两张七点场的《猫头鹰与小飞象》。”

“这是你要的票,请拿好。”

……

“我要五张七点场的《圣诞快乐》。”

“抱歉,七点场的卖完了,九点场的要不要?”

……

“买三张七点场的《警察故事》,快点。”

“七点场的只剩一张了,要不你买九点场的?”

“嗯,那就先给我一张七点场的,再来三张九点场的,等我先看完,等会再看第二遍。”

……

连续数年的成功,新艺城已经在香港市民中竖立良好的口碑,形成一票“新艺城之友”,不少人说只要是新艺城的电影,不管名字是什么主演是谁,他们都会去看。

所以圣诞大战刚开幕,新艺城就独占鳌头,将嘉禾和邵氏压在下面。不过陈平安的各种宣传,还有程龙的号召力也不遑多让,《警察故事》上画后虽逊于新艺城的《圣诞快乐》,不过却超过了嘉禾的《猫头鹰与小飞象》。

当然也有例外。

例如油麻地某戏院,一个纹满纹身的年轻人推开正在排队的市民,气势汹汹走到售票口拍出一沓钱:“七点场《警察故事》,五十张,快!”

“对不起,七点场没有那么多票了,九点场的好不好?”

“九点场?”年轻人转头冲街对面吼道,“老大,七点场票不够,九点场行么?”

“你个衰仔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老子说过要看七点场的,你自己想办法!”

“哟,我以为是谁呢,这不是佐敦熊仔么?”买票的队伍里一个中年人讥笑道。

“马勒戈壁的,你敢这么跟熊哥说话!”

“去尼玛的,有你开口的份么!”熊哥一脚踹翻小弟,跑到中年人面前,“梁sir,小弟不懂事您别见怪,您怎么也来了?”

梁sir绷着脸道:“让你的人都老实点,处长发话了,让我们有空都来看《警察故事》,你们再不收敛,小心全把你们请回去喝茶。”

“明白明白。尼玛的,老子说过要排队,你小子耳朵塞驴毛了!”

警察被提议来看《警察故事》,完全出乎陈平安意料,因为这是邵一夫的能量体现。自从嘉禾崛起后,70年代后期邵氏被嘉禾压得喘不过气,大名鼎鼎的brucelee,最早是想加盟邵氏的,结果因为邵一夫的“节俭”,被嘉禾挖了过去。

邵一夫是打算将精力投入无线,但不代表他对嘉禾的恩怨完全放下。如今有机会反戈一击出口恶气,他又怎会错失良机?因此前两天一次名流宴会上,他跟警务处长简单提了《警察故事》这部戏,并且送给对方四张首映式的票,正好是警务处长一家四口。

去过首映式后,警务处长对《警察故事》交口称赞。一半是因为邵一夫的面子,还有一半是因为《警察故事》本身。到目前为止,香港影坛还没有一部像《警察故事》这样正面讴歌新时代香港警察的电影,自从70年代中期廉政风暴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