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飘在大唐 >

第267章

飘在大唐-第267章

小说: 飘在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武眉儿已从靠在柱上变成靠在了李治身上,似是依旧没有察觉李治在身后,依然哼着怪调曲子,幽然自乐。

李治大概心中狂喜,虽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不知不觉中却已悄悄地伸手将武眉儿揽在怀中……

原来历史记载没有错,从武眉儿到武媚娘再到将来的武则天,这个武眉儿当真正一步步向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

杨悦一时心喜,却又有一丝失落。这个李治明明与武眉儿暗中传情,却又向自己大献殷勤,说他是“色魔”,当真是一点也不冤枉。

当下理了理情绪,摇头而笑。去看不远处的那个绿衫女子,却发现那女子不知何时不见了踪影。

正想四下查看寻找,突然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杨悦回过头去,远远看到一个宫人匆匆走来。

杨悦吓了一跳,意识到眼前的危险,若被人发现武眉儿与李治在此偷偷相会却不是玩的。毕竟李世民还在,李治与武眉儿之间还是奸情。无论哪个时代,奸情都不会成为风俗。

杨悦暗急,沉吟片刻,忙转身迎着那宫人走过去。

宫人见到杨悦,急忙上前行礼,道:“公主快,圣上急诏。”

原来是找自己,杨悦放下心来。不知李世民有何急事,忙跟着宫人回去。

回到翠微宫,得知是卫公病急,杨悦心中一沉,那里还有功夫理会其他,忙骑了“月光”往三原卫公府去。

第三百零四章 诉衷情

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着意中人。

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此时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

——晏殊《诉衷情》

春水绿波,苍山尽翠,烟雨微风,锁住朝云,化为暮雨。

不知何时,湖边翠亭里的那对年轻男女,已变换成相互依偎。

情浓意切,春意满楼。仔细看时,却不免令人发笑。那绿衫女子的绿萝幕帽不知何时落到了地上,而那年轻男子的的双眼反被一面绿色的锦帕遮住。

果然是在“捉猫猫”!

李治虽然看不到,心中却已美极。口角的香气弥漫,仿佛坠入了云端。反比双目看到,更觉有趣。

美人投怀,香吻送上,胸口又闷又热,李治只觉三魂已去了两魄。他的意中人最喜胡闹,如此古怪之事,除了她更有何人想得出来。明明要送他一个香吻,偏要将他双眼蒙住。

蓦然间,灵光一闪,李治突然开窍,心下一阵狂喜:“原来你是在怕羞。”

李治虽然情痴,但已不是青涩少年,嫔妃自不多说,儿女儿也已早有了四五个。这个时候,自然拚作万尺游丝,也要系住朝云。更何况香吻热烈,比之他还要热切几分……

此时此刻,纵是巫山神女来此,也定会艳羡几分。

等到云散雨收时节,叙依栏杆,李治怀抱美人,吻着香颊,细诉衷肠。

说不尽相思意,道不完柔情语,情话最堪消磨。已过晌午,二人竟然仍无去意。

阴雨霏霏,一池风光,更添无数缠绵。

“你怎一直不肯答话。你到底肯不肯嫁给我。”李治伏在美人耳畔,柔声笑问。

依旧不见美人作答,只觉双臂缠在腰间,微微收紧。李治会意,欣然一笑,道:“是了,你即肯与我……自然不用多问,定是愿意嫁我。父皇早已盼着今日,一会儿我就去对父皇说,让他为你我尽快主婚。”

“殿下,这事儿只怕还急不得。”突然,怀中美人双肩一抖,似是打了一个冷颤,脱口急道。

“为何急不……”李治大奇。

然而话到一半,突然一声惊叫响起,李治霍然站起身来,将怀中美人一把推开,踉跄几步,几乎跳出翠亭。

“你,你是谁?”陡然间李治脸色大变,失声问道。

“哧”,绿衫女子却轻声一笑,“殿下,取下锦帕一看便知。”

李治这才恍然,急忙扯下锦帕,眼光一闪,却不自主的浑身一颤,已是面如死灰,惊声问道:“你,怎么是你?!”

“不是我,殿下以为会是谁?”绿衫女子再次轻声一笑。

“不是,不是……”满池春雨顿时化做冰水,当头浇下。李治磕磕巴巴,几乎语不成句。

武才人?!什么时候他怀中的绿衫女子变成了武才人?

李治愣愣地盯着武眉儿的碧绿衣衫,似是不认识她一般,一时不能理解。

武眉儿见到,娇声一笑:“殿下难道不认得臣妾?”重又投向李治怀中。

“不是!”李治急得再次惊叫一声,如触雷电,忙退后几步,避开武眉儿。

武眉儿重心失衡跌倒在地,眼中一黯,面色惨然,凄婉言道:“殿下刚才极尽缠绵,为何此时却又如此无情?”

“我,我……”李治怔怔不能言,只是摇头,一时急得汗如雨下。

见到武眉儿上前几步,似是又要投身过来。李治忙冲出翠亭,雨水落下,打在云上,顿是有些清醒起来。

“殿下莫不是以为臣妾是隋国公主吧!”见李治避之若蛇蝎,武眉儿脸色突变,眉头微扬,微微冷笑,“原来殿下约了公主在此淫乱!难怪上来便将臣妾抱住!没想到却被臣妾赶上……”

“淫乱?”李治吃了一吓,抬头望向武眉儿,摇头急道,“不,不是……”

两情相悦怎会是淫乱!正因为杨悦这个理论,李治才敢有今日之事。然而,送上热吻的并非杨悦。而是她武眉儿,这才是真正的淫乱。

突然想起那晚的话,心下只感到一阵阵绝望。杨悦称他是“色魔”,没想到自己当真成了“色魔”!李治但觉背后冷意嗖嗖,缠绵细雨顺着亭角汇成细流化作冷箭,滴滴打在他的背后。

今日之事,只怕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你怎会在这里,你是故意!”一阵慌乱之后,李治稳了稳心神,倒抽一口冷气,突觉怒气上升。

难怪武眉儿要将自己双眼蒙住,原来是早有欲谋,要让自己落入她的圈套。偏自己还以为是杨悦害羞,当真是糊涂之极!

李治性情柔弱,却并非弱智。武眉儿平日对他的心思他又如何会不知。更况前朝故事可鉴,父皇临危,宫中美人以及年少嫔妃,对太子暗示眉目者并非一人。只是李治心中只有一个人,而且只想做个仁孝之君。

“武才人为何非要陷我于不孝境地!”李治越想越气,已是勃然大怒。

“不孝?!”武眉儿冷哼一声,道,“刚才似乎是殿下先来招惹臣妾!”

“可,可我以为是隋……”李治不由气势一弱,再次磕磕巴巴。

“哈哈哈!”武眉儿突然长声大笑,“你果然以为是隋国公主!我没有说错,你原本是要来会隋国公主,只是她定然不知道太子会如此心急,看来公主所言一点不错,太子的确有点急色……”

“你……”李治心下气苦,然而武眉儿所说一半却是事实,一时难以辩驳,不由气咽。

“眉儿还以为殿下对眉儿有意,也是眉儿对殿下痴心一片,才会随了殿下之意。”武眉儿见李治气极,突然语气一转,变作掩面哭泣起来,“都是眉儿不好。才会误会了殿下之意。若是悦姊姊知道,不知会不会怪眉儿。只是悦姊姊向来疼爱眉儿,或许也会怜惜眉儿一片痴心……”

武眉儿口口声声,搬出杨悦,立时令李治束手无措。见到武眉儿大哭,更觉烦躁。李治向来最见不得女人泣哭。先前因为萧良娣哭闹,还曾退了与隋国公主的联姻。

见武眉儿泣哭不止,又怕心她真会去向杨悦说出此事,李治不由大急,说道:“今日之事,实在是阴差阳错。你千万不要说与隋国公主。是我对不住武才人,还请武才人多加原谅……”

“原谅?”武眉儿听了,哭声反而更响,“殿下要眉儿如何原谅?早知道殿下要的不是眉儿,眉儿决不敢……如今大错已成,眉儿还有何颜面面对殿下。”

糊里糊涂做此错事儿,李治也唯有自愿自艾。见到武眉儿哭声甚哀,一时竟然不知是应该上前相劝,还是更加生气。呆立当场,一时进退维谷,无所适从。

“眉儿更无颜再去伺候圣上。为今之计,唯有一死!”武眉儿偷眼见了李治神色,突然急转身形,猛然向湖面跳下。

翠亭临水而立,武眉儿毫无征兆,突然如此。李治不由大惊,一呆之下,忙上前去拉。却已来不及,一把没有拉住,武眉儿落下湖面,转瞬不见了踪影。

情急之下,李治不及细想,也纵身跳下。

待到将武眉儿拉出水面时,武眉儿已呛水闭过气去。被李治一阵捶胸捣背,半晌才幽幽转醒。

武眉儿一声长啼扑到李治怀中,依旧哭声不绝。李治心中苦极,却也唯有好声安慰。一面见武眉儿如此心诚,却也不无感动。答应武眉儿定然好好对她,不会负她……

武眉儿这才停了悲声,不再寻死觅活。反破泣为笑,依在李治怀中细细诉说这些年来对他的倾慕衷情。

念及自己的痴情,李治不知不觉对她竟然生出一丝怜惜之情。一时将她抱在怀中,反而有了些温暖。

然而转头想到自己当真变成杨悦所说的“色魔”,不由又心如死灰……

“其实悦姊姊喜欢的人是蜀王。”武眉儿见李治不言不语,只有自己在喋喋不休,突然说道。

“嗯,我知道。”李治怅然说道。

“眉儿才是真心对待太子殿下……”

“嗯,”李治皱了皱眉。

……

武眉儿满意地笑了笑,眼神突然不经意地落向不远处的绿丛,冲它眨了眨眼睛。

绿丛里,有一个翠绿身影望着这一切,始终一动不动。只偶尔嘴角抽动一下,眼中闪出一丝古怪。那古怪似是心伤,又似是欣喜。

……

第三百零五章 国恤

杨悦并不知道那日在翠微天池,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也无暇去顾及这些。她回到卫公府没几日,卫公李靖便去世了。

李世民赠以司徒之职,给班剑、羽葆,以最高军礼陪葬于昭陵。谥号“景武”,配享武庙。坟同卫青、霍去病故事,筑成燕然、积石二山形状。燕然山乃是突厥境内之山,积石山在吐谷浑境内。以旌卫公一生战功。

杨悦虽然是卫公孙女,但并不姓李,只是义孙名义。按制守丧顶多是“齐哀不杖周”,也就是守丧一年即可。然而却杨悦自请“斩哀三年”,守最重的丧期。

古人重孝道,丧期不得娱乐、嬉戏,连做官的也要丁忧,回家守丧。自然婚礼更加不能举行。

杨悦此举虽然是孝心,却也不无存了他意。她不想嫁给太子,同时也免去嫁给他人之忧,一时间也可令众朝臣放心。到是个拒婚的极好借口。

杨悦原以为此举会被李世民反对,准备好许多说辞以待辩驳,没想到李世民竟欣然应允。反令杨悦有些诧异。

然而,更令杨悦诧异的是,再见到李治之时,发现李治似是突然一下子老了许多,鬓角微霜,竟然生了许多白发出来。

听宫人传说,圣上突然疾甚,太子李治昼夜侍寝,急得一夜生了白发,乃是仁孝之极。

但也有宫人悄悄传说,见到太子李治跪在圣上面前。不知为何圣上大怒,太子慌恐之下,一夜之间生了许多白发出来……

无论是何原因,都已不是杨悦关心之事。

三年之期不算长,然而三年之后将会怎么?至少太子李治的地位大概已经攻固,杨悦的身份或许不再如此敏感。

杨悦还知道也许到了那个时候武眉儿早已做了皇后,太子李治早已对她忘情。也或者用不了三年。李治从现在便已开始躲着她,尽量不与她相见。看向杨悦的眼神,也不再像原来那般只是痴迷,更多的是无奈与凄苦。

李世民则已病入膏肓。等不及彻底办完卫公丧礼,李世民也磕然长逝。年仅五十三岁,按照后世的周岁计算,才刚过五十一周岁而矣。

举国哀痛,四夷入吊。闻者恸哭、剪发、割耳……流血洒地。阿史那社尔、执思失力等胡将上书请求殉葬。李世民却早已有遗诏,不准任何人行殉。只得作罢,长城内外一片哭声。

诸子亲王,除蒋王李恽、濮王李泰之外,皆回朝奔丧。

十日之后,于太极殿发丧,宣读遗诏。

令杨悦万分诧异地是,李世民虽然答允她服丧三年,却又遗诏将“殿中侍中”一职正式列为官名,职同门下省的“侍中”。并且不准杨悦丁忧。不由令杨悦莫名其妙。却也无可奈何,只好同先前一般,每三日到朝中报道一次。

太子继位,大赦天下。朝中重臣皆有调迁。

其中礼部尚书、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门下省侍中,太子少詹事张行成也兼任侍中之职,吏部尚书高季辅兼任中书令之职,加上原来的中书令褚遂良以及杨悦这个“殿中侍中”,实则参知政事的阁臣,有三个侍中,两个中书令。

司徒长孙无忌更是封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三省之事。虽位高权重,却不见得是好事儿。长孙无忌还算自慎,上表再三固辞,李治才允许,令其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

叠州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