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盛世 >

第514章

崇祯盛世-第514章

小说: 崇祯盛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大旱自然变异非常明显,黄河和海河流域持续少雨。1640年年降雨量不足300mm,5…9月不足200mm。华北地区1640;1641年连续两年的降雨量均远低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0年)。1637~1643年降水距平值也显示出1637年开始急剧下落的趋势,1640年达到历史最低,1643年趋于好转。
  崇祯大旱是逐步发展,1637年主要出现在华北和西北地区,1638年向南扩大到皖、苏等省。北方地区许多县志的灾异记载显示,1640年出现数省特旱,核心旱区如山陕甘冀出现人相食的极旱情况。山西汾水断流,临汾夏季甚至“风霾不息”,即持续性沙尘暴。海河流域各河断流,晋、冀、鲁、豫大多州县伴随旱灾出现蝗灾、疫灾,甘肃省死人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可以说,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过的天灾,是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帝王都没有遇到过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深深的知道,什么才是大明的灭顶之灾,所以在对外抗争当中,他的经济投入始终都有所保留,即便他已经到了一个疯狂的地步,仍然不敢将全部的资源都用在对外战争上面去,首先是朝廷再打就是个亏,至于历史作用,当然是很大,可是在眼前,在朝鲜战场投入过多的话,会让他的经济陷入瘫痪当中。
  “皇上,老奴有急务。”王承恩的声音在办公室外面响起。
  崇祯皇帝朱由检将怀中的郑月琳放开,郑月琳示意自己要不要回避?
  崇祯皇帝朱由检摇摇头,“从今天开始,你白天也跟朕在一起,你已经入阁了,名正言顺。”
  郑月琳点点头,站在了一旁,她也想能够更多的替皇帝分忧。
  王承恩进来,看见郑月琳也在,并不意外,皇帝的每一个状态,他都是了如指掌的,对郑月琳点点头,因为没有正式的册封,所以也不用行见到了贵妃之礼。
  朱由检从王承恩手中将急务拿过一看,眉头紧皱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0994章 一手遮天

  急务写着的事情是广东水师和英国人发生了冲突。
  他怕什么就来什么!内帑已经告罄,国库想要抽调个十万两银子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再也没有实力随意的发动一场战争了!发动战争,比拼的就是一个国力。
  大明的国力,现在是肯定不行的,虽然大明现在是整个地球上最牛逼的经济体,但这个经济体如今的局面,没有人比崇祯皇帝朱由检本人更加的清楚,一个勤勉的皇帝,是很容易做到知己的。
  朝鲜战争不打则已,要打就不能输!输不起!输了的话,建奴将再无后顾之忧,皇太极的实力会倍增,因为朝鲜被皇太极给吞并了的话,可以得到大量的人力物力。就要全面的对辽东进行大规模的作战。
  17世纪初,葡萄牙人在远东的商业霸权已经衰落。他们的商船在远东屡次遭到荷兰舰队的的劫掠,也想联合英国人的力量以牵制荷兰人。英国人决定另辟蹊径,打开局面,企图借助于长期垄断对华贸易的葡萄牙人打入中国市场。
  英国东印度公司同果阿的葡萄牙总督达成协议,同意英商自由出入澳门从事贸易。英王查理一世颁布训令,任命威德尔上尉为指挥官,率领6艘船舰前来大明。
  威德尔船队从伦敦启航。船队到达澳门以南的十字门外停泊。英国商船的到来使葡萄牙人感到为难,他们在中国官员面前极力诋毁英国人,说他们就是荷兰人。企图前来捣乱。应予驱逐。葡人又从澳门派出巡逻艇在英船附近巡弋。阻止英国人进行贸易。威德尔见到澳门贸易已无希望,启碇前往广州。
  英船到达虎门亚娘鞋停泊,虎门炮台守军鸣炮示警。威德尔蓄意挑起事端,下令扯下圣佐治贸易旗,升起英国国王的军旗,摆出一副准备战斗的架势,随即指挥船队炮轰虎门炮台。攻上炮台后,英军扯下明军旗。挂上英王旗帜,并拆下35门大炮,作为战利品搬到船上。英船继续深入广州内河,这种侵犯主权的行为,激起广州当局的愤怒。
  广东海防当局派出3艘战船冲向英国船队,发射火炮和火箭,迫使英船仓皇溜走。但威德尔侵犯内河更加变本加厉地滥施暴虐。
  在虎门地区纵火烧毁了三艘明的帆船,焚毁一个市镇,抢夺30头猪。又攻占并炸毁虎门亚娘鞋炮台,焚毁了大帆船一艘。后来。船队驶行澳门,请求葡人出面调解。
  英商在广州答应明的要求。赔偿白银2800两。30日,威德尔向大明官员提交了一份保证书,对虎门事件表示歉意,并保证完成贸易后即行离去。
  崇祯皇帝朱由检重重的将奏报摔在了桌子上面,本来当着郑月琳的面,他想保持自己的形象的,但是这样的奏本,实在是让他没有办法保持形象,“朕的大明,缺这2800两银子吗?打了一巴掌,可以用道歉来解决吗?立刻回复邹维琏,吃掉英**舰,一个都不要放走,杀光所有的英**人,收回澳门,驱逐葡萄牙官员和军人,胆敢反抗,杀无赦!”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生气是有来由的,也是忍了好几世的!在现代,他不是帝王,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但是在大明,他要行驶自己一手遮天的权力!
  王承恩一惊,急忙端过一杯茶给皇帝,他是知道皇帝有时候火气上来了的时候,什么都不会管的,你今天驱逐了葡萄牙人,吃掉了英国人,明日两方联手,甚至是荷西英葡四方联手,大明吃不消啊!“皇上,既然已经道歉了,也赔款了,是不是就算了,以大局为重啊?况且现在对欧贸易发展良好?”
  崇祯皇帝朱由检大怒,将那茶杯重重的放在桌上,因为他生气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触发体内纪纲九毁的内力,那茶杯像是一顿糖块制成的一般,瞬间碎裂成颗粒状,茶水洒出,“朕的圣旨你听不懂吗?这不是意气用事,这是大国之威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什么事情都随随便便的话,那么人家就会将你当成是一个随便的人!如此之国家,如此之民族,何以自处于世界之林?”
  王承恩虽然见皇帝震怒,还是大着胆子将要说的话说了出来,他是皇帝的大伴,对皇帝的忠心,天下无双!王承恩跪着道,“万岁爷,荷西早就对大明夺取台湾不满,双方的摩擦不断,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对葡萄牙和英国人动手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啊,朝鲜的战争正在胶着阶段,大半个大明正处于大旱当中,许多地方颗粒无收,据情报,高迎祥等匪首已经重新集结了旧部,在中原肆虐啊。而南方新近才纳入朝廷管辖,政局依然不稳,又正值整风运动期间,所以在这个时候对洋人动兵的话,老奴恳请皇上,还万望皇上三思。”
  郑月琳觉得王承恩说的话很有道理,但也觉得皇上做的没有错,如果让人冲到家里打杀一阵,事后只是道歉了事的话,对大明的尊严构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崇祯皇帝朱由检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王承恩,他没有生王承恩的气,王承恩说的这些,他当然知道,王承恩提醒他,是担心自己忘记了眼前的局势,再看了看郑月琳,“你说说看,你是不是也和王承恩是一个观点,认为已经被打这一巴掌而不吭声?”
  郑月琳摇摇头,也跪下道,“皇上,臣跟王公公不是一个看法,洋人离着大明远,他们恣意挑衅不能纵容。大明就是要树立不可侵犯的姿态,如果不给洋人以教训,对皇上的威严影响极大,对正在进行的整风运动影响极大。大明现在困难虽然多,老百姓生活也很艰难,但大明的人口基数大,只要能凝聚一分力量,都足矣对抗洋人,臣看过地图,也通过几个渠道了解荷西英葡等国,臣相信,就单单是广东福建能够形成合力,便足矣对抗洋人。凡事退让,形成传统的话,将来要想再扳回来就更困难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大喜,听见郑月琳跟自己的看法一致,非常高兴,点点头,对两个人道,“都平身吧,你说的很好,王承恩一面在大明报上面明发此事始末,不要说明朝廷的态度,让老百姓自己去评论此时,一面让邹维琏动手,动作要快,立刻去办。”
  王承恩点点头,急忙按照皇帝的吩咐去办事。
  崇祯皇帝朱由检将郑月琳招到身边,又抱入了怀中,“你知不知道大明现在有多难?上千万灾民无法安置,纵然这上千万人不会都谋反,但反民的根基尚在,而且朕还可以告诉你,大明的气候将会持续恶化,对洋人的战事一开,到时候中原反民再乘机做大的话,加上建奴是永远不会消停的,朕和大明都要三面受敌。”
  郑月琳的目光如水,点点头,“臣妾都清楚,但臣妾相信,只要皇上不气馁,只要皇上将大明的百姓都团结在朝廷的周围,遇到再的困难,总有闯过去的时候。”
  崇祯皇帝朱由检点点头,心道,这可不是什么三年自然灾害,而可能是还有十五年的自然灾害啊!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郑月琳的粉脸上面亲了亲,将她的军装解开两粒扣子,露出了郑月琳粉嫩的酥胸,丰满动人。(未完待续。。)


第0995章 皇太极的盟友

  郑月琳娇羞的看着皇帝,没有想到在说了一大篇大明的困难之后,皇帝会居然有兴致要这样?她越发的觉得自己不是很了解皇帝,似乎皇帝跟天下人都不一样,仿佛他已经很喜欢面对压力,越是压力大的时候,越是能够平静心情,这样的皇帝,让郑月琳从心底里面佩服,也觉得很幸福。
  “皇上……”郑月琳娇吟一声,主动的跟朱由检亲吻在一起。
  皇太极没有停止行动,皇太极是一个政治天才,这点是不容质疑的,可以说任何一个朝代的奠基者都一定是一个政治天才。这也是建国者和和平时期的君主的一个不公平之处,倒台的皇帝,无论是付出了多少,人们都看不见,都会各种诟病,这么有本事,为什么还要倒台?就这一个论调,就可以将人顶到墙上去。
  皇太极招来多尔衮,“朝鲜的王室都被崇祯皇帝朱由检给抓到大明去了,现在朝鲜各地的百姓持着两种观点,一种是亲明,一种不亲明,这两者人数相当,现在崇祯皇帝朱由检将朝鲜的几个亲明的大臣都握在手中,这点是他占了先机,但是我们要动起来,立刻成立一个朝鲜督府,扶持一个在老百姓当中有虚名的人来任职,我们加以控制,不能让崇祯一个人占便宜,至少要将一半的朝鲜民众拉拢过来,另外,要想办法拉拢日本人和荷兰人介入,日本海盗时常在济州岛,对马岛,釜山。光州一带活动。这是有政府在背后支撑的!”
  多尔衮听的暗暗心惊。却也很佩服,没有想到皇太极会想到这样的法子,拉拢朝鲜人,在多尔衮看来,是可以,却没有必要下太多力气,边打边摸,这本来就是老法子。而拉拢日本人介入,就更不需要了吧?日本人在八旗的眼中,就连狗都不如。
  “皇上,有必要拉日本人介入?现在是德川家光幕府,他们正忙于岛原天草之乱,弹丸小国还混乱不堪,哪里有什么实力?如果是我们将明军打退的了话,如何分他们一杯羹?”多尔衮舍不得。
  皇太极微微的叹口气,指了指多尔衮,“你还是不懂事。枉费了朕在你身上花了这么多心血,对你寄予厚望。让多点人来帮手,利用完了,分一杯羹的事情,还不简单?到时候朝鲜在我们的手里,到底是大明强大?还是日本人强大?不懂吗?有荷兰人能够介入,再说动德川家光幕府介入,只要能来个三五万人,情形就大不相同,崇祯就不得不靠拢撤兵!”
  多尔衮佩服的紧,“臣弟对日本的情况并不熟悉,具体要怎么做,请皇上讲一讲?”
  皇太极点点头,“态度不错,不知道不打紧,关键是不能不去了解。你要记着,这个世界是很大的!不要怕朋友多,我们人虽然在东北,但朕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大明,甚至是对大明的邻居们的监视。朕就给你讲讲日本现在的情况。”
  德川幕府又称江户幕府。1603年由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户(今东京)所建。至1867年德川庆喜被迫宣布还政天皇为止(即大政奉还),共经十五代征夷大将军,历时265年。最强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治组织。在此之后,日本基本结束了将军及幕府统治的时代,为后来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提供了政治前提。
  德川家光(1604年8月12日-1651年6月8日),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二代将军德川秀忠长子,巩固了德川家族的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宽永三年(1626年),秀忠和家光领伊达政宗等多位大名上洛,在二条城拜见后水尾天皇和中宫和子,并升为左大臣。
  家光和同父同母的长弟忠长并不亲,也不信任他,反而比较信任异母弟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