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盛世 >

第406章

崇祯盛世-第406章

小说: 崇祯盛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入中国的海外白银另一个主要来源地是日本。日本不仅用白银购买中国货物,而且用白银交换中国钱币。日本白银流入中国,年代早于美洲白银,流入途径有民间走私贸易和葡萄牙人开展的转口贸易两途。有明一代,中日关系一直谈不上热络,倭患频仍和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更使两国关系落到冰点以下,明廷因而将对日贸易悬为厉禁,隆庆元年重开海禁时仍将日本排除在外。然而,商人的趋利本性最终使这种制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纸虚文,走私贸易屡禁不止,成为中日直接贸易的主要形式。在西班牙人征服菲律宾之前的嘉靖年间,正当中国白银需求日增之际,中日走私贸易已经使不少日本白银流入中国。尽管如此,中日直接贸易毕竟因为明廷的禁令而受到很大制约。与明廷和日本沿海各大名均有良好关系的葡萄牙人遂乘虚而入,利用中日两国给予的优惠待遇,在中日贸易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入据澳门后就主动招引日本人赴广东方面贸易,最终建立了以澳门和长崎为轴心的葡日贸易网络。中国学者全汉升、李龙华估计,16世纪最后25年间,日本生产的白银半数外流,其中大部分为葡萄牙商人运走,每年数量达50…60万两;到17世纪前30年,每年运出100多万两,有时高达200…300万两。 葡萄牙历史学家在17世纪初估计葡萄牙大商帆每年从日本输出的白银价值超过100 万金币。而根据日本学者新井白石调查,仅庆长六年至正保四年(即明万历二十九年至大明王朝尾声,西历1601…1647年)的47年间,日本白银输出总量即达7480余万两,大半输入中国。日本白银外流中国数量之大,使日本政府为之不安。为减少白银外流,日本政府于1689、1715年两度颁布法令,限制中国赴日商船数量和贸易额。
  中国对日的贸易,有许多事情都还没有发生,崇祯皇帝朱由检也并不解释,只是以假设性的方式向众人阐述,他不用说的很具体,也不用说的很负责任,只需要将具体的情形,大概的描述出来便可以,他是皇帝,他不需要对任何人交代什么?这就是他这个老师当的容易的地方。
  “日本人已经停止了对大明的贸易,这弹丸小国,太过放肆,他们的海盗劫掠,对大明的影响原来如此之大!”在听崇祯皇帝朱由检深入浅出的解释了半天之后,提出了对日贸易的话题。
  崇祯皇帝朱由检点点头,“不错,侯大人的话说到点子上了,只有大明自己掌握海外贸易的主导权,才能够根本扭转对外贸易的局面!”(未完待续。。)


第0806章 金本位

  崇祯皇帝朱由检并不是不满意大明现在的银本位制度,对于中国这么庞大的国家!其实采取哪种经济体制,都不是一个单单的方面所能够形成的,这是历史造成的!
  白银流入中国,并非仅有贸易一途,欧洲人在中国、日本、欧洲之间开展的套汇业务也是一条重要渠道。16、17世纪间,中国、日本、欧洲三地金银比价存在较大差价,中国金银比价为1∶5。5…7,日本为1∶12…13,欧洲为1∶10。,欧洲商人将日本、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可获利一倍以上。
  在需求方面,首先出口市场的迅速扩大,使手工业发达的南直隶南部(今苏南、上海)、浙江、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又通过联锁效应进一步带动了北方和广大内地的经济发展。今日相对贫穷的赣南,当时是通往广东外贸口岸的商道,百业兴旺。对外贸易对明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之大,从中国商品外销与内销规模比较中可见一斑。众所周知,苏杭丝织业与松江棉织业是明代后期商品率最高、产值最大的两个产业部门,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一书提供的资料,当时苏杭民间机户年产丝绸约20万匹,价值白银16万两;松江棉布运销量为2000万匹,价值白银300万两,两项合计316万两。而根据中国学者张铠计算。17世纪初。不计荷兰人经台湾输往日本、东南亚的中国商品以及葡萄牙商人运销果阿、欧洲的中国货物。每年仅直接出口菲律宾和由葡萄牙商人输往日本的中国商品价值即达白银427…487万两。
  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种稳定的通货,但明政府发行的宝钞和铜钱币值都不稳定。就宝钞而言,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的宝钞,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实际价值就跌落到面值的5 %…16%,后世所发行的宝钞实际价值就更加低落。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一贯宝钞竟然只能兑换一文铜钱。就铜钱而言, 明朝中叶以后。钱法日趋紊乱,腐朽的统治集团将滥铸劣币、大钱,获取‘铸息‘作为一条搜刮人民、缓解财政危机的财路。从钱币重量上看,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记载,明末钱重由1钱2分改为1钱,后又减至8分,南京所铸,有轻至4分以下者。从成色上看, 天启年间铜钱成色由规定铜七铅三降为铜铅各半,甚至铜二三而铅砂七八。凭借这种手段。天启年间南京铸钱年获利达12万两白银,‘铸息‘达60%以上。而万历以前铸息通常为20%…30%。加之私人盗铸猖獗、政府货币政策变动无常,致使宝钞和铜钱信誉都不高。隆庆初年高珙就指出:“钱法朝议夕更,迄无成说,小民恐今日得钱,而明日不用,是以愈更愈乱,愈禁愈疑。”苏州市民就曾发起席卷苏南各州县的拒用天启钱运动,持续10个月之久。海外白银源源流入,提供了一种供给随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并摆脱政府干预的稳定通货。
  白银为本位币、铜为辅币的货币体制确立后,历经明以及明朝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至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改革时方才废除。
  崇祯皇帝朱由检将银本位的历史跟众人说了之后,众人都有些茫茫然了,即便是心思最细腻的王承恩和曹化淳,也并不是听的很清楚,很明白。
  “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在今后的两三百年当中,国家的货币政策,就会经历这样的趋势!你们就脑子里面大概有个概念便可以。”崇祯皇帝朱由检并没有要停止的意思!开始阐述金本位!
  金本位即金本位制 (gold 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
  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本位币的含金量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成金币。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的支付手段的权利。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的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由于黄金可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这就保证了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金本位是由牛顿创立的。
  从这些内容可看出,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等三大特点:随着金本位制的形成,黄金承担了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金本位制是黄金的货币属性表现的高峰。
  这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年至1914年间。
  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作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其它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
  金币本位制消除了复本位制下存在的价格混乱和货币流通不稳的弊病,保证了流通中货币对本位币金属黄金不发生贬值,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国境,并在输出入过程形成铸币——物价流动机制,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作用。这种制度下的汇率,因铸币平价的作用和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波动幅度不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两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这两种制度下,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
  金块本位制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可见,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未完待续。。)


第0807章 把握未来的眼光

  金本位,银本位究竟哪种好,崇祯皇帝朱由检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哪种对大明货币将来统治这个世界的经济更为有利!
  如何用一堆堆的白纸便可以控制这个世界!这才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崇祯皇帝朱由检实际上已经开始在向这帮大臣和重要的太监助手们讲解历史的发展趋势!
  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持有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成该国货币的金本位制。在该制度下,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块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国际储备除黄金外,还有一定比重的外汇,外汇在国外才可兑换黄金,黄金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要使其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块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率,通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两种货币制度在1973年基本消失。
  最早实行金币本位制的国家是英国(牛顿最早提出这一制度),英国政府在1816年颁布了铸币条例,发行金币,规定1盎司黄金为3镑17先令10。5便士,银币则处于辅币地位。1819年又颁布条例,要求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在1821年能兑换金条,在1823年能兑换金币,并取消对金币熔化及金条输出的限制。从此英国实行了真正的金币本位制。到19世纪后期,金币本位制已经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用。它已具有国际性。由于当时英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这种国际金本位制度持续了30年左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宣告解体。在金本位制度的全盛时期,黄金是各国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英镑则是国际最主要的清算手段,黄金与英镑同时成为各国公认的国际储备。英镑之所以与黄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由于当时英国强大的经济力量,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英国也是国际经济与金融活动的重心。于是形成一种以黄金和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也有人称之为英镑汇兑本位制(sterling exchange standard system)。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典型的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这个国际货币体系大约形成于1880年延续至1913年,它是在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金币本位货币制度之后自发地形成的,其形成基础是英国、美国、德国、荷兰、一些北欧国家和拉丁货币联盟(由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瑞士组成)等实行的国内金币本位制。
  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发展,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因素也日益增长起来。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美国在南北战争期间都曾经停止黄金与纸币的兑换。到1913年底,英、法、美、德、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2/3,绝大部分黄金为少数强国所占有。这就削弱了其他国家货币制度的基础。到1913年,全世界约有60%的货币用黄金集中于各国中央银行。各国多用纸币在市面流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