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盛世 >

第346章

崇祯盛世-第346章

小说: 崇祯盛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亲。文伯伯,郑爷爷,你们说的话,就没有站在大明的大局来考虑问题了,皇上的手段可能是有些冷酷,但是大明现在到处都是饥荒,如果不重视商业,那么怎么解决饥荒,要重用商业的话,不改变现在的陈法,又如何让商业得到发展?”郑月琳也不管这里有没有她一个小丫头说话的份儿,冷不丁的冒了一通为皇帝辩解的话出来。
  郑三俊暗自一惊,他作为吏部侍郎,朝中大员,当然知道郑月琳随同皇帝北巡的事情,但那之后,皇帝也没有招郑月琳入宫,这就让底下人都搞不清楚这郑月琳和皇帝到底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事情呢?听见郑月琳这样说,当然不敢再说什么,就想着要离开。
  郑鄤大怒,他和朋友说话,郑月琳从来不插嘴的,今日不知道怎么了!?“你放肆,这里都是伯伯和爷爷,有你说话的份儿了啊?”
  文震孟摆摆手,“唉,郑鄤贤弟,这天下事,天下人可以论之,不要说月琳,我倒是觉得她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月琳,你认为如今能够救了天下的,就只有皇上这样一味的重商抑农的新法了吗?让大家都不尊尊卑之礼,这也是可取的吗?让男女同校,让女子做官,让商人们可以有靠着勤学苦读得来功名的官员们等同的地位,单独的立法保护,这些都是对的吗?”
  郑月琳板着个小脸,并不去理会父亲的斥责,见文震孟跟自己说话,便道,“不错,我只是觉得皇帝的手段过于残酷了,重商抑农并没有问题,商人们怎么了?农民们怎么了?官员们又怎么了?学子们又怎么了?女子又怎么了?佛说众生平等,圣贤们的思想也并不一定全是对的,大明到了要改革的时候了,我不认为有什么问题,做事的人越多,让越来越多的人都参与到整个国家的建设当中去,这不是会让整个国家的发展速度更快吗?”
  这些话都是郑月琳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中看见的皇帝日志中提及过的,当时她就认同了这样的观点,只是她没有想到皇帝去实现他的观点的手段,居然是这么的残酷,所以,郑月琳虽然跟崇祯皇帝朱由检闹别扭了,但是她的内心,并没有反对皇帝的思想,在这个时代来说,郑月琳其实是一个很进步,思想很超前的女孩子,这也是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么喜欢郑月琳的一个原因。
  文震孟听见了郑月琳的话,和郑三俊,和郑鄤都是大奇!尤其是郑鄤,女儿原先其实也很反对皇帝的一套做法的,现在怎么忽然成了皇帝的解释者了啊?而且还能够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根上面!
  文震孟看了看郑鄤,又看了看郑三俊,他知道郑鄤也就是会说写华美的文藻,真的说到政治见解,其实并不怎么样,文震孟主要是想听一听郑三俊的看法,“郑大人,我觉得郑姑娘刚才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您怎么看?”
  郑三俊微微的叹口气,“这里没有外人,老夫也不藏着掖着了,其实老夫也已经对朝廷心灰意冷,皇上的想法,我们跟不上的,真的按照皇上的意思做了的话,即便是保住了大明,即便是暂时解决了一些棘手的问题,但是如果那样做的话,大明还是大明吗?不尊礼教,重商抑农,这样的市井社会,谁能够住的下去?老夫想想就觉得心寒。”(未完待续。。)


第0688章 摸不透

  文震孟很是欣赏郑三俊的见解,这也是天下读书人共同的见解!转头对郑月琳说,“郑老大人说的,郑姑娘都听见了吗?”
  郑月琳点点头,“听见了,郑老大人说的的确有礼,但是如果君王自己都保不住,大明都亡了的话,我们都被建奴这些蛮族给统治了,难道就能够遵循圣贤礼法了吗?”
  郑鄤,郑三俊和文震孟同时语塞,他们总是站在道德和圣贤之道的制高点侃侃而谈,这是他们的强项,至于说郑月琳的这个问题,真的没有人想过,郑月琳自己也没有想到过,这都是她和皇帝聊天的时候,皇帝辩驳她的话。
  想起了自己跟崇祯皇帝朱由检相处的点点滴滴,郑月琳心里也不知道做何感想,只觉得一阵的怅然若失,她摸不透皇帝的心。
  郑三俊苦笑一下,“这是一个没有发生的事情,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了吧?我大明虽然现在暂时困难了些,但是建奴也没有强大到可以侵占我整个大明的地步,你怎么可以说用了皇帝的新法,大明就能够好起来,如果不用皇帝的新法,大明就不能够靠着励精图治重拾太祖爷,重拾成祖爷时候的辉煌了呢?”
  这又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题,郑月琳也为之语塞,她虽然聪明,但是郑月琳并没有将心思都放在如何治国,如何施政上面去,她只是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因为检荀楼的关系,如果不是因为皇帝的关系。她可能永远都不会接触政治的。
  郑鄤一看见女儿说不出话来了。顿时大喜。他是说不过郑月琳的,现在听见郑月琳没有说过郑三俊,自然喜欢,“郑伯伯,还是您老人家的理据更还好一些。”
  郑三俊苦笑着叹口气,“不是我的理据更好一些,只是现在说的都不是眼面前的事情,而以皇上的那一套。变数太多,真的有利于朝堂治理天下吗?谁也不知道,用祖宗的陈法就不能复兴我大明的辉煌了吗?也是谁也都不知道的,但是既然都不知道的话,又何必擅改?还是应该守住祖宗的陈法,毕竟,我大明曾经的盛世是被证实过的啊!老夫相信,以皇上的睿智勤政,只要少去想一些异想天开的东西,不会输给大明之前的任何一个皇帝的。”
  郑月琳不是说不出话来辩驳。而是她觉得这样的辩驳毫无意义,而且。她本身也没有像是看到过未来发展的崇祯皇帝朱由检那般立场坚定,郑月琳同样认为郑三俊的话,也很有道理的。
  郑月琳忽然就不说话了,粉脸瞬间的红了。因为她看见了一个她既想看见,又怕看见的人。
  郑家的宅邸不大,除了外围有锦衣卫密探暗中守护,就只有几个老家奴,这些人都认得检荀楼,所以崇祯皇帝朱由检带着面具,穿着七品小旗的服饰进来,并没有遇到什么拦阻。
  郑鄤也微微的一怔,他有很长时间都没有见过检荀楼了,按理说,他能够有现在的差事和地位,是和检荀楼以及王承恩的关系有着莫大的关联的,但是郑鄤就是很不喜欢被人家知道,他得来官职是因为检荀楼的关系,所以在一怔之后,转而是不快,不要说是女儿有可能入宫为妃子,即便是女儿不能入宫,郑鄤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让女儿嫁给一个太监的外甥。
  虽然不快,但是郑鄤这样的文人,礼数上面还是周全的,“检大人,多日不见啊。”
  崇祯皇帝朱由检微微的一笑,“郑大人好,我是来找月琳的。两位大人,你们好。”
  郑三俊和文震孟虽然是第一次见到检荀楼,但是王承恩有这样一个外甥,是他们早就知道的,而且但凡皇帝有重大举措,这个检荀楼都是排头兵,虽然检荀楼只是一个七品小旗,但是在京津地区的大名如雷贯耳!
  郑三俊连忙站起身来,“检大人客气了。”
  虽然检荀楼是王承恩的外甥的这么一个身份,但是王承恩并不是魏忠贤,即便是皇帝的许多政令都由着王承恩来发布落实,但是王承恩居中是起着一个调剂作用的,还经常帮官员们说话,王承恩在大明官场的名声不差。
  文震孟没有官身,却也站起来做了一个礼。
  崇祯皇帝朱由检知道文震孟这个人,崇祯皇帝登基后励精图治,试图振兴大明帝国。但局势的发展却与他的愿望背道而驰。对山海关外的金人,不但没有力量进攻,连防御的力量都没有了;在关内,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起义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崇祯皇帝忧心如焚,他渴望一批贤人来辅佐他挽救危局。文震孟忠心事主,且有才干,是当时少有的人才。
  但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最大的悲哀来自于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都跟他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他们有才干,也仅仅是在封建礼教的范畴内,相比于文震孟这样的人,他更欣赏周延儒这样的狂徒,温体仁这样的真小人,这些人敢任事,敢办事,为了上位,可以说丧心病狂,不择手段,这反而更为崇祯皇帝朱由检所需要。
  崇祯皇帝朱由检微微的一笑,“刚才诸位的谈话,我不小心听到了一点,不才,能否说说自己的看法?”
  郑月琳美目流波,她心里又酸又甜,那日因为他在山东大开杀戒,实在是将自己给气坏了,差忍不住动的手,后来一直很后悔,现在他既然能够来找自己,自然是欣喜多过仇怨了些,只是那责怪他不将天下百姓的性命当回事的怨气,还下不去罢了。
  郑三俊点点头,“检大人但说无妨,正好老夫也十分想听一听王公公有什么高见。”
  崇祯皇帝朱由检虽然听得出来郑三俊的这话中,已经多多少少的有了怨气在内,朝堂之上的矛盾并不可能因为推后商议而化解,这帮东林党老臣还是去意已决的!(未完待续。。)


第0689章 没有发生谁知道?

  “刚才谈到是该墨守陈法,还是应该推行皇上的新法,郑大人的意思是,不管是继续墨守陈法还是推行新法,效果如何,都是没有发生的事情,既然说不清哪种法更能够带领大明走出目前的危局,应该用陈法,至少不会天下大乱,对不对?”崇祯皇帝朱由检淡淡的一笑,在经过了一阵失落之后,在跟王承恩谈话之后,他已经逐渐的恢复了往日的斗志。
  郑三俊点点头,他也很想听听检荀楼是怎么说的,从检荀楼的话中就可以知道王承恩和皇上的真实想法,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检大人,事实摆在眼前,大明并没有到难以为继的地步,大明的问题,也并不是出在法上!建奴没有吞并中原的能力,中原的一小撮反民也不可能推翻我大明,只要皇上维持陈法,励精图治,终有一日可以将这世道反转过来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点点头,“郑大人,我跟你说这天灾不但不会一时半会就过去,还要持续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你信吗?二十年的时间,足够反民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直到壮大到大明都装不下的地步!还有那建奴,一旦时机成熟,京师一旦被反民给包围了,建奴就有实力问鼎中原!”
  郑三俊摇摇头,“检大人是如何知道这天灾还要二十年的呢?即便如此,这跟新法有什么关系?老夫是看不出其中的联系。”
  崇祯皇帝朱由检微微的叹口气,拿出十足的耐心,“不管你信不信我的话。凡事应该往坏的方面去打算。这总是没有错的吧?新法保护农耕。鼓励商业,推行男女平等,都会在极大的程度上增加赋税,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就拿一个家来说,这家人明显靠种地无法为继的情况下,还要死死的抱着不断地震,不断旱涝的一亩三分地吗?不能将家里人都分成几个发展方向。该制造实业的去制造实业,该经商去用东西换粮食的去经商换粮食吗?大明为什么永远都打不过建奴,因为建奴根本不怕天灾,他在同等的情况下,可以跑到大明来抢东西,这样的局面永远都不会改变,在这种永远无法改变的局面中,为什么我们不自己主动寻求改变?”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一席话说的十分的透彻,除了他,一般人说不到这么的清楚。也不敢这样说,文震孟首先就听进去了。点点头道,“我也认为检大人说的有些道理,其实皇上的新法,我看过了,是值得商榷的,只是有些改制过于惊世骇俗了一些,鼓励商业,保护农耕,保护私产,这些都是好的。”
  郑鄤听了个懵里懵懂,没有说什么,郑月琳却心中喜欢,看了检荀楼一眼。
  郑三俊微微的叹口气,“谈何容易?任何法度要见效,都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够见效,大明此时已经危如累卵,整个国家经得起这么三番五次的折腾吗?老夫还是保有自己的看法,大明应该墨守陈法,即便是要改,也得等到太平盛世的时候,逐步的去改。”
  崇祯皇帝朱由检大汗,自己眉飞色舞的说了这么一大通,纯粹是对牛弹琴,即便是如同文震孟,对自己的观点觉得有些道理,也不会骤然认同,而且文震孟还算的上是这个时代中的文人当中的佼佼者了!
  郑鄤也点点头,“不错,我已经将皇上的小学语文教程都编写完成了,对于皇上的想法,多多少少也有些体会,皇上是想尽快的将大明的力量都调动起来,什么东西都平民化,但是皇上似乎没有想过,老百姓可不管这个法那个法,真正的财富和知识,都仅仅是掌握在极少数的世家子弟当中,天下的读书人的数量十分之一都不到,这十分之一都不到的人,才是真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