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孺子帝 >

第261章

孺子帝-第261章

小说: 孺子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甚至恢复了练功,对孟娥说:“不为别的功效,只凭它能提振精神,内功就值得修炼。”
  孟娥比以往更沉默,教得也更认真。
  “瞧,你想学帝王之术,看到的却是帝王之困。”
  “我在这些天学到的东西比任何时候都多。”孟娥一点也不后悔,甚至暗暗感到庆幸,自己及时逃出了临淄,否则的话,她现在就只能在千里之外悬念晋城了。
  “如果城破,你要想办法逃出去。”离大单于的通牒日期只剩一天,韩孺子觉得自己必须对一些事情做出安排。
  孟娥疑惑地看向皇帝,她从未想过要独自逃生。
  韩孺子叹息道:“家事难断,如果我平安返京,需要保护的人是皇后,如果我不能,需要保护的就是我母亲了,她很坚强,也不会受到迫害,我只希望你能替我转告母亲,我在晋城死而无憾,请她不要太伤心,更不要记恨任何人,这是我的选择,与他人无关。”
  孟娥想了一会,点点头,隔了好一会,她低声道:“我未必逃得出去。”
  韩孺子微微一笑,这种时候,他没有什么可强求的。
  天亮之后,韩孺子主持朝会,时间不长,群官也没多少事情可说,完毕之后,韩孺子起身,命太监端来酒水,分给每一个人,然后道:“诸君共饮此杯,能与诸君共守晋城,朕不虚此行。”
  不分文臣武将,所有人都穿上盔甲,没人跪下磕头,也没人失声痛哭,大家举杯共饮,然后退出王府,各去自己的位置。
  韩孺子巡城一圈,所过之处,山呼万岁,晋城男子胜兵者都已登城守卫,勉强凑够了八千人,兵甲不够,许多人只能赤手空拳,但是准备好了石块、铁球,也能一战。
  回到王府,韩孺子向随行的太监、侍卫等人敬酒,受皇帝和全城气氛的影响,没有太监敢哭。
  韩孺子对崔腾说:“朕将琴师张琴言赐与你,希望你不要觉得太晚。”
  崔腾已经跟着皇帝喝了几杯酒,豪情万丈,说:“不晚,春宵一度,价值万金,我崔腾早就没有遗憾,剩下的就都交给陛下了。”
  韩孺子笑着摇摇头,对东海王说:“你有何心愿?”
  “我没有心愿,只有遗憾。”
  “什么遗憾?”
  “没能向我母亲告别。”
  崔太妃亡于宫中,与儿子多日未见,最后时刻,东海王只在意这件事,对谭家,他没有什么可说。
  韩孺子轻声叹息,他也没向自己的母亲告别,东海王笑道:“不过我没什么可着急的,反正总能再见到她。”
  皇帝和身边的所有人也都换上盔甲,登上南城,在城头与将士们一块吃午饭,所有旗帜都被拿出来,密密麻麻,几乎绕城墙一圈。
  城外,大批匈奴骑兵聚集在攻城器附近,只等天黑,只待令下,他们就将发起最后一次攻城。


第三百四十六章 飞石
  冯世礼率领本部楚军一路逃亡,回到营中时,全部兵力只剩下一万七千多人,一想到那些凶悍的匈奴人,他仍心存余悸,打定主意在此死守,除非朝廷明确下令,不再出营半步。
  朝廷的命令没有来,却来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读书人。
  瞿子晰从洛阳出发,赶到前线时,身后的十七名弟子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十多位,他们被楚军斥候拦下,直接送到了军营里。
  瞿子晰年纪不大,官职也不高,名声却很响亮,冯世礼虽是武将,却也早有耳闻,听说瞿子晰来了,立刻出营相候,以主人之礼迎入正厅。
  瞿子晰也不客气,寒暄几句之后,问道:“陛下被困晋城,将军可有救驾之策?”
  冯世礼长叹一声,“瞿先生由洛阳而来,应该听说了朝廷的安排,塞外楚军尽在马邑城,关内楚军或是支援燕国的大将军,或是守卫洛阳以东诸城,我这里小小一座关卡,只是诸城之一,兵力不过两万——心有余而力不足。纵然如此,几日前我们仍出营与匈奴人一战,实不相瞒,惨败而归。”
  瞿子晰点头,他的确听说了这些事情,知道冯世礼麾下兵力不足,可这仍是马邑城与燕国之外最为强大的一支楚军。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将军之败非战之罪,天下人无不敬佩将军的胆量与谋略。”
  冯世礼一下子警惕起来,在这种时候,吹捧比斥责更有杀伤力,小心问道:“瞿先生是奉旨而来吗?”
  “陛下人在晋城,朝中一片混乱,我哪来的圣旨?如今人人自行其事,将军也该早做打算。”
  冯世礼纳闷,“瞿先生此言何意?”
  “据说匈奴人给陛下了通牒,明日即是期限,将军以为晋城一战之后,朝中形势有何变化?”
  冯世礼笑而不语,这种事情可轮不到他来议论。
  瞿子晰不怕,“无非两种结果,或者陛下平安无事,返京之后论功行赏,或者陛下殉国,京城另立新君,新君登基必然要为先帝报仇,惹不起匈奴人,只好拿自己人下手。无论哪种结果,将军离晋城最近,按兵不动都是下下之策,论功无功,论罪有罪。”
  冯世礼倒吸一口凉气,“可是……可是……我已经……”
  瞿子晰轻轻地冷笑一声,“将军出身世家,久在朝中为官,难道不明白‘时机’的重要性?明日是决战之时,平时的一分功劳届时将变成五分、十分功劳,将军如若不信,可去打听一下,马邑城与燕国的楚军明后两日必然进攻匈奴人,以示天下。”
  马邑城、燕国离此遥远,冯世礼可没处打听去,可是听瞿子晰一说,他恍然大悟,腾地站起身,抱拳道:“若非先生一言,冯某险误大事!”
  瞿子晰嗯了一声,喝口茶,说:“剩下的事情将军自会处理,请将军将我送到匈奴人军中。”
  “这、这是为何?”冯世礼惊问道。
  “陛下坚守晋城,将军挑战于外,我要去劝说匈奴人退兵。”
  冯世礼更加吃惊,“瞿先生,劝您一句,如果围城的是大单于,或许还有劝说余地,如今城外的匈奴人由右贤王做主,他一直不支持围城,早想攻城,绝不会听劝。”
  瞿子晰淡淡一笑,“别人劝不动,我的话他一定听。”
  冯世礼完全被瞿子晰震住,寻思一会,说:“好吧,我可以派人送瞿先生一程,可是匈奴人愿不愿意见瞿先生,我不能保证。”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将军肯派人护送,瞿某感激不尽。对了,我那些学生——他们肯跟我走到这儿,足见师生之情,我将他们留在军中,请将军代为看护。”
  “瞿先生高足日后必是朝廷栋梁,冯某自当奉为上宾。”
  瞿子晰致谢,立刻就要出营,也不与弟子们告辞,在十名士兵的护送下,以使者身份直奔匈奴人营地。
  冯世礼下令全军备战,三十余名弟子等候多时不见师父,纷纷求见冯将军,听说瞿子晰已经离开,无不痛心疾首,一名弟子道:“瞿先生哪是要与匈奴人谈判,他是要死在匈奴人军中,为陛下殉忠啊。”
  冯世礼愕然良久,他无意殉忠,可瞿子晰话仍然在理,明天那一战不是死战,而是活战,自己只需摆出架势,然后及时带兵逃回来就行,无论皇帝的结果如何,自己都能摆脱追责。
  瞿子晰很快就遇上了匈奴人,听说是使者,匈奴人倒是没有为难,要求楚军士兵原路返回,他们只收使者一人,连夜赶路,次日午时将使者送到晋城外的大营里。
  同一时刻,皇帝正在城头与众将士吃午饭。
  时间一点点过去,匈奴人攻城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太阳才落下一半,十几座高大的抛石攻城器开始在众多奴隶的推动下,缓缓向晋城移动。
  匈奴人大概不想浪费时间了,他们已经明白大楚皇帝无意接受屈辱的和谈条件。
  城内的楚军也开始准备防守,樊撞山和蔡沧海分别负责不同地段的城墙,城下的楚军则由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和军吏指挥,他们利用城内的材料,临时搭建五座抛石器,拆掉临城的房屋,腾出大片空地以容纳这几架器具。
  城头有人负责观测距离并定位,城下的人发射石块,希望能给城外的匈奴人一点威慑。
  匈奴人的攻城器停住了,远在城头弓弩的射程之外,他们可以从容地装弹发射,大批的匈奴骑兵守护在附近,楚军若是敢出城迎战,则正中他们的下怀。
  每次战斗开始之前的那段时间,都是最令人紧张的,东海王勉强笑了一声。
  “呵,你胆子大了,这种时候还能笑出来。”崔腾半是敬佩半是怀疑地说。
  东海王又笑了一声,“你不感得奇怪吗?”
  “没有,就是觉得匈奴人真多。”崔腾迷惑地说。
  两人并肩站在皇帝身后,韩孺子头也不回地说:“瞧那些匈奴人,从容不迫,好像是在踏青狩猎,谁能想到待会就要展开生死之战呢?”
  东海王点头,这正是他感觉奇怪的地方,战争充满了残酷与混乱,可是战前却总是那么的井然有序,就连不擅阵势的匈奴人,也排列得整整齐齐,至于城内的楚军更是如此,细致到每一个士兵的位置都有详细安排。
  这就像两个人衣冠楚楚地准备进入火海。
  匈奴人准备好了,离天黑还有一会,他们不打算再等,也不打算派人来向皇帝询问。
  第一枚石弹远远飞来,落在了护城河里,激起的水花挺大,但是对城墙没有威胁。
  一群老兵带头,城头的楚军发出嘘声。
  其实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不算什么,攻城器很难瞄准目标,需要多次定位。
  同一架攻城器第二次抛出石弹,这回从城头掠过,落在了城内,只听一声巨响,不知砸坏了谁家的房子。
  城头仍有嘘声,不如第一次响亮。
  第三、第四枚石弹都落在城外,第五枚石弹正中一段城墙,轰的一声,碎石飞溅、尘雾升腾,南城上的所有人都感到明显的震动,击中点上方的士兵急忙向两边躲避。
  城墙没有垮塌,但是出现一块巨大的凹陷,城上的人看不到,匈奴人却瞧得清清楚楚,这回轮到他们发出兴奋的啸声。
  十几架攻城器开始同时进攻,小山一样的石弹在空中飞行,每个人都觉得它要落在自己头上,谁也不能无动于衷,可是没人逃避,因为皇帝也在城头,跟他们面临着同样的危险。
  韩孺子下令,城内的五架抛石攻城器开始反攻。
  城内也有巨石飞出,着实让匈奴人吓了一跳,他们没有城墙保护,石弹落处,人仰马翻,血肉模糊。
  匈奴人立刻后撤一段距离,只留少量骑兵监督奴隶们继续发射石弹。
  双方互射石块,楚军器具数量太少,只能起到惊吓作用,想要击中对方的攻城器,几乎没有可能,对匈奴人来说,城墙却是一个极为明显的目标,可以尽情攻击。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楚军的坚持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不肯就这么屈服。
  离韩孺子十几步,一枚巨石砸中城墙,城头的好几名士兵被震得飞起,重重落地,韩孺子与身边的人也都感到脚下摇晃,站立不稳。
  “陛下……”好几个人同时发声,想要助说皇帝离开危险之地。
  韩孺子迅速稳住身形,下令道:“通知城内,准备修补城墙。”
  城墙坚持不了多久,城内有一支队伍,准备了大量土石,专门用来堵塞坏城。
  夕阳西下,城外的进攻持续不断,他们不需要重新瞄准,只需一遍遍抛出石弹。
  匈奴人几无伤亡,城内死伤却在逐渐增多,城墙也塌了两处,虽被及时堵住,但都是权宜之计,等到再多几处垮塌,神仙也补不上。
  匈奴人胜券在握,不急于派兵进攻,点燃大量火把,将城外照得如同白昼,谁也别想趁乱逃走。
  石弹仍在飞来,守城将士对它们已经麻木,各做各事,甚至不再抬头查看,也不互相交谈。
  崔腾喃喃道:“咱们到底为什么要守城啊,还不如冲出去拼个你死我活。”
  韩孺子双手按在城砖上,平淡地说:“死很容易,但是要让匈奴人知道杀死楚人并不容易、夺取大楚领地更不容易,这就是咱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他还不知道,许许多多的楚人正为他而战斗。


第三百四十七章 互不知情
  北有匈奴,南有叛军,柴悦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这支楚军的统帅是大将军崔宏,若在平时,崔宏断不会听从一名后辈的建议,这回不同,除了大将军印,他将几乎整支军队都交给了柴悦,任其安排,自己坐在旁边点头同意。
  少数了解崔宏的人明白,大将军又要逃回京城,那里才是权力之源,只要崔家还想继续拥有权势,就必须在京城获得胜利。
  柴悦不想那么多,京城对他来说乃是落魄之地,只有在军中,他才能得到梦寐以求的地位与尊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