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孺子帝 >

第234章

孺子帝-第234章

小说: 孺子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平定内忧外患。”
  门内又沉默了一会,“逃出临淄并不容易,如果说那是安排好的,圣军师得有未卜先知的本事。”
  韩孺子回房休息,心中感到遗憾,孟娥仍然是他最信任的人之一,可是她与叛军的联系太深,今后很难留在身边。
  自从“奉旨受贿”以来,泥鳅就将自己听说的每句话都转告给皇帝,尤其是他觉得有用的时候,更是滔滔不绝,“崔家三小姐这回真是有名了,十一位男子,都是有名的世家子弟,包括皇子皇孙,五死五伤一个进监狱,啧啧,谁有这种本事?”
  “谁也没有。”张有才冷淡地说,泥鳅光顾着说话,连服侍陛下的专职工作都给忽略了,“你上午还说是六名男子,现在就翻了一倍。”
  “这个……消息总是一点点听说的嘛。”泥鳅完全没察觉到异常,脸上仍挂着兴奋的笑容,“崔家三小姐现在可不得了,大家都说她命硬,专克男子,见者毙命,接近者倒霉……”
  “崔腾没事,崔宏更没事,崔家还挺兴旺呢。”张有才打断道。
  泥鳅一愣,挠挠头,“自家人不算,总之她命硬,一般人降不住她,非得是至尊之体——这说的是陛下吗?”
  张有才横眉冷对,韩孺子笑了一声,随后觉得不对劲儿,问道:“这话是谁说的?”
  “好多人都这么说,我在街上逛一圈,大家谈的都是这件事。”
  韩孺子决定明天搬出晋城,与北军将士住在一块,以免惹来更多的风言风语,可他觉得奇怪,这一轮传言来势太凶猛了些。
  刚刚上床,外面的琴声准时传来,这些天他几乎每晚都在琴声中入睡,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已经很少了,但是醒来之后精神倍增,令他越来越沉迷于其中。
  今晚有点奇怪,琴声依然悠扬,可他却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总觉得琴声过于低回,必须竖起耳朵倾听,结果越听越亢奋。
  “张有才。”韩孺子起身叫道。
  “在,陛下。”外间立刻传来回应。
  韩孺子本想让琴声放大一些,可王府里住着许多人,喜欢并享受琴声的人只是极少数,于是他改了主意,“传召琴师,父女二人。”他特意加上一句,以免张有才只叫来张琴言一个人。
  韩孺子已经清晰地感觉到,周围人对他的某些生活过于关心,进献女子就像是赠送天下难寻的贵重药材,而皇帝已经病入膏肓,必须要这一味药治病。
  他一开始十分生气,觉得这是佞臣所为,可是在一段史书中他找到了理由:前朝的一位皇帝登基多年未有子嗣,被认为有可能动摇国体,从皇宫到朝廷,所有人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进献的女子成千上万,请来和尚作法、道士传授房中之术,个别大臣甚至就在奏章中对皇帝提出详细建议……
  当今皇帝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他觉得自己还年轻,臣子却希望能够尽快见到太子。
  韩孺子能理解母亲与刘介等人的急迫,但他不会接受,因为前朝的那位皇帝最终也没有得到一个儿子,反而在三十多岁正值壮年的时候早逝,虽然史书中照例隐讳,但韩孺子已能看懂,那位皇帝死于纵欲过度。
  泥鳅进来点灯,在地面上铺席摆桌,琴师父女很快到来,拜见皇帝,准备抚琴。
  “且慢,朕听琴多日,却连琴为何物都不知晓,有劳张琴师为朕稍加讲解。”韩孺子一直在行军、劝农,直到今天才有闲心了解一下瑶琴。
  张琴言跟往常一样低头,张煮鹤跪在席上向皇帝磕了一个头,然后道:“草民之幸,请问陛下对瑶琴了解多少?”
  “一无所知……知道它有七弦,而且我听说抚琴的忌讳不少,张琴师倒不见有何推脱。”
  张煮鹤笑道:“琴师乃是美称,草民其实是琴匠,自幼专攻此艺,手熟而已,何来的忌讳?”
  “张琴师过谦,如有忌讳尽管提出,朕不会强人所难。”
  张煮鹤再次磕头,“谢陛下关心,草民出身于市井,周旋于馆楼府院数十年,遍访天下名师,不仅习得一门手艺,还有一门心艺。”
  韩孺子有点感兴趣了,“手艺是抚琴,心艺是什么?”
  “返心自守,不为外物所动,草民抚琴之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处悬崖之上,如在广厦屋中,纵有电闪雷鸣,草民只闻淙淙琴音,外人可断琴音,不可扰琴意,草民谓之心艺。”
  “好一个心艺,倒比手艺更难些。”
  “知我者陛下。陛下欲知琴,手艺、心艺两样,陛下对哪一样更感兴趣?”
  韩孺子听过《乐经》,对宫、商、角、徵、羽不是很喜欢,于是道:“愿闻心艺之道。”
  张煮鹤伸出左手,在琴弦上轻轻一拨,整个人顿时一变,之前还是跪在席上毕恭毕敬的老琴师,突然间已是能与帝王分庭抗礼的世外高人,腰身笔直,神情淡漠。
  韩孺子听过一次父女二人的现场抚琴,当时只在意琴声,如今却看到了人的变化。
  “音者生于心,心者动于音。千万将士,闻角而起、闻鼓而进、闻金而退,其音虽易,其动甚大。”
  韩孺子点头,“天下四方的军旅,莫不以乐器为号令,必有道理,朕不通音律,却能为空音曲所动,也是同样道理。”
  “陛下高见。”张煮鹤的手只要一离开琴弦,立刻就恢复为察言观色的老琴师,“仍以将士为喻,鼓声振奋,只需反复训练,将士一闻鼓声必生踊跃前进之意。”
  “张琴师的心艺与此相同?”
  “正是,鼓声动人心,但‘反复训练’才是关键,常人闻鼓心动,声消心静,将士闻鼓一振,再闻再振,如攀高峰,步步上升,直至巅峰,弃生死、忘悲欢,一心杀敌。草民初学琴时,也学庸人立下许多规矩,非得焚香沐浴,选一静室,专为一二知音而弹。此后偶遇名师指点,将这许多规矩一一纳入心中,又一一忘却,琴音一起,如战士闻鼓,琴音再起、三起,草民心中已在浴血奋战。待到人声一响,草民如战士闻金,舍兵退后,绝无眷恋。”
  韩孺子赞道:“好一个‘心艺’,非学琴如此,各行各业莫不如此。进可攻,退可守,身处其中时心痴若狂,置身其外时形同陌路。”
  张煮鹤拨琴数下,颇有喜悦之意,张琴言也拨挑琴弦,她一柔弱女子,却奏出慷慨之志。
  韩孺子原本只是闲聊,兴致却越来越高,“空音曲为何唯独对朕影响如此之大?”
  “空音曲精奥之义在一‘空’字,因人而宜、因心而变,陛下身为至尊,心怀天下,急欲有所作为,因此初听曲时,会有飞升之感。陛下一路巡行,所过之处万民敬仰,平乱、劝农皆有所成,陛下心事渐稳,再听此曲,应该无所感动,静心而已。常人无陛下之志,自然也无陛下之心境。”
  韩孺子觉得自己早就该找张煮鹤聊聊。
  “如此说来,空音曲未变,朕的心境却变了。”
  “万变不离其宗,皆是一个‘空’字,请陛下再听此曲。”
  张氏父女同时抚琴。
  韩孺子有意放松心境,听了一会,渐觉心事凝重却不沉重,那是一种胜券在握的自信,他很喜欢。
  正因为如此,琴声被打断时,他感到愤怒。
  “我要见陛下!我知道陛下还没睡,耽误大事,你们负得起责任吗?”
  张氏父女只能停止。
  “让他进来。”韩孺子大声道。
  崔腾笑呵呵地进屋,对跟进来的张有才说:“早跟你说过……唉哟,张琴师也在,琴言姑娘别来无恙。陛下真有闲情逸志,夜里听曲,也不叫上我,一边喝酒、一边听曲才有意思……”
  “崔腾,你有何事?”韩孺子问道,心中怒意渐渐消散,对他来说这也是“心艺”,听到崔腾的喧哗就该撤退。
  崔腾看到张煮鹤也在,放心不少,上前几步,说:“我也是刚想起来,下个月初七是皇后的生日,陛下有准备吗?妹妹很在乎这种事……”
  “皇后的生日是五月十五,还有一个多月呢。”韩孺子冷冷地说。
  崔腾一拍脑门,“瞧我的记性,我给记错了,那下个月初七是谁的生日?”
  “崔腾,你又喝多了?”
  “没有没有,今天一杯也没喝。”发现自己的借口太烂,崔腾有点害怕,急中生智,说:“其实我来,是要建议陛下巡视城墙。”
  “为什么?”
  “因为……因为匈奴人可能会打来。”崔腾认真地说,想不出别的理由。
  韩孺子盯着崔腾看了一会,“好,你去备马,随朕一块巡城。”
  崔腾后悔不迭,早知如此,他应该找别的借口,可是瞥了一眼低头的张琴言,他又觉得值,“是,陛下,我这就去……”
  崔腾跑出去,琴师父女也告辞,张有才送行之后回来说:“陛下真要去巡城?”
  “反正也睡不着,北军初至,主力尚在路上,我的确也有一点担心。”
  张有才在心里痛斥崔腾,众多卫兵起床之后,也都埋怨崔腾。
  崔腾自己不知道,高高兴兴地骑马陪着皇帝出王府、登城墙,东海王没跟来,更让他高兴。
  所有人此时还都不知道,崔腾今晚立下了大功。


第三百一十一章 夜袭晋城
  北方的夜晚还剩几分寒意,身上的披风呼呼作响,韩孺子双手按在墙上,望了一眼远处的军营,那里的灯光很少,好像是座只有十几户人家小村子,却能给迷路的旅者带来起死回生一般的希望。
  夜风吹在脸上,韩孺子一动不动,所谓巡城只是借口,他想出来走走,琴声固然能在心中引起慷慨悲凉之意,但是只有真正走出房间,才能对“慷慨悲凉”有切肤之感。
  崔腾躲在墙垛后面,他约了几位好友打算夜饮,现在计划全被打乱了,“北方真冷,陛下去过临淄吗?”
  “应该没有。”韩孺子出生在东海国,离齐国都城临淄不算太远,但他不记得自己曾经去过那座城。
  “几年前我去过一次,临淄可是个好地方,要说城厚池深,肯定比不上京城和洛阳,可城里一多半地方都是商铺,半年也未必能逛完。洛阳出歌伎,临淄产舞伎,啧啧,那身段、那舞姿,美得能让人连手里的酒都忘了喝。”
  崔腾裹紧披风,脸上红扑扑的,真像是喝了一坛好酒。
  韩孺子遥望远方的黑夜,“如此说来,卖酒的人肯定不喜欢舞伎了。”
  “呃……也不是,酒虽然忘喝,可是举在手里都流在了地上,卖酒的人照样收钱。唉,陛下将自己看得太紧了,领略不到酒与色的好处,我跟你说……我还是别说了。”崔腾突然醒悟,现在若是将皇帝说通,第一个被临幸的人大概就是张琴言,对他来说那可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韩孺子没有注意崔腾的鬼心事,他只是暗暗感慨江山广大,走了这么久,才经过一小块地方,像武帝那样巡遍天下,大概需要十几年,而且他还没有武帝的资本,必须等国库充实、百姓安居之后,才能遍访名山大川。
  这是大楚的江山、自己的江山,韩孺子的这种感觉无法向外人讲述,只能自己默默感受。
  “陛下,匈奴人……今晚大概不会来了,咱们明天……再巡城吧。”对临淄城的幻想不够用了,崔腾迫切需要几杯真正的热酒。
  韩孺子向前俯身,崔腾吓了一跳,急忙转身拽住皇帝的一条胳膊,“陛下小心。”
  韩孺子指着远方一点移动的光亮,“深夜前来晋城,必有要事。”
  “那咱们也去城楼里等吧。”
  城门楼上下三层,里面的人已经看到迅速接近的光亮,守门将官正在二层临窗眺望,听说“陛下驾临”,急忙与十几名士兵跪在两边,韩孺子命们起身,该干嘛干嘛,他与卫兵站在门口,想听到第一手消息。
  光亮到了城门下,有人大声喊道:“开门!紧急军情!”
  若是在平时,守门将官不会多废话,顶多看一眼,也就下令开门了,可皇帝就在身后看着,他可不敢敷衍行事,忍着后背的火烧火燎,一本正经地问:“从哪来的?所为何事?要见哪一位?”
  城下的人不耐烦地回道:“马邑城求助,城里谁能做主我就见谁。”
  守门将官微微皱起眉头,就算是十万火急的军情,这名信使的语气也显得太狂傲了些,可他不能发火,扭头用余光瞥了一眼皇帝,回道:“我这就派人开门,你把军牌、军签准备好,以备检验。”
  “快点,军情紧急,耽误不得!”
  将官更显尴尬,还是不敢发作,正要命人打开城门,韩孺子道:“告诉他皇帝在此,让他先说军情。”
  将官急忙转身,躬身听命,然后又朝城门下说道:“陛下就在这里,你有紧急军情现在就说吧,马邑城遭到匈奴人进攻了?”
  外面沉默了一会,“大楚皇帝在你身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