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孺子帝 >

第205章

孺子帝-第205章

小说: 孺子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等几年,如果他们还是不肯来见陛下,陛下颁布旨意表扬他们几句,恩情就算两清了。”
  “又是名声?”
  “江湖中还有人在乎名声,陛下应该感到高兴,否则的话,世上将只剩下逐利之徒。”
  江湖毕竟不是韩孺子在意的领域,他点下头,将这件事放下,问道:“望气者呢?有消息吗?”
  在帝位之争中,江湖人没有创造奇迹,过于依赖他们的东海王一败涂地,连带着,望气者的力量也显得渺小了许多,除了杨奉,没人特别在意那群江湖术士。
  京城之乱的那一晚,杨奉选择帮助韩孺子夺回帝位,这让他失去了一次将望气者一网打尽的机会。
  “林坤山在上官盛手里,其他人——还会露头的,迟早而已。”
  杨奉认准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韩孺子顺其自然,开始商议最重要的事情,“关于宰相人选,殷无害怎么说?”
  杨奉昨天探视了病重的宰相,按照惯例,询问殷无害对继任者的意见,如今宰相已亡,这个问题变得迫在眉睫,“殷宰相一开始说相信陛下的选择,经我一再询问,他推荐了一个人。”
  “谁?”
  “瞿子晰。”
  韩孺子一愣,“瞿子晰只是国子监博士,而且人在关东……殷无害这是什么意思?”
  “陛下的确看好瞿子晰吧?”
  “嗯,但我没想过要让他现在就当宰相,总得慢慢观察一段时间,逐级给他升官。”
  “我猜殷无害是想提醒陛下:选择宰相并不容易,即使陛下最看重的人,也不能一步登天。”
  “所以他推荐瞿子晰,其实是告诉我不能任用此人?真是一只老狐狸。”韩孺子想了一会,问道:“我真不能将瞿子晰立刻任命为宰相吗?”
  “能,但那会是一件大错。”
  “真正的皇帝也不能这么做?”
  “真正的皇帝尤其不能。”杨奉站起身,拱手行礼,然后道:“人的一生大致有两次成熟,第一次成熟知道能做什么,想的是快意恩仇、为所欲为,第二次成熟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要的是举重若轻、无迹可寻。陛下想当真正的皇帝,务必先弄清自己不能做什么。”
  韩孺子生出一股恼怒,但他没有发作,而是说:“好吧,就让我看看自己不能做什么。”


第二百七十二章 意外消息
  韩孺子睁开眼睛,看着熟悉的崔小君,朦胧中,那是一张微微起伏的侧影,只有鼻尖稍显清晰,韩孺子伸出手臂,想要轻轻触碰一下,临到最后,他却笑了笑,悄悄下床,准备进行这一天的工作。
  他有许多事情要做。
  朝廷积累了大量奏章,必须一一批复,像是一座山,等着皇帝一个人铲平,由于还没有正式恢复帝位,手里也没有宝玺,韩孺子还不能正式批复奏章,但是可以提前审阅。
  凌云阁几乎成了仓库,堆满了一箱箱、一摞摞的纸张,每一张都在相应的部司衙门里存留副本,有据可查,皇帝想偷懒藏起几张的话,很快就会被发现。
  宰相府、勤政殿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皇帝处理奏章,韩孺子希望能在朝廷恢复运转之前了解一下各地情况,因此一直没有恢复勤政殿议政,至于宰相府,更是瘫痪已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韩孺子并非漫无目的地乱看,命令中书省将有关各地灾情的奏章集中在一起,他要优先查阅。
  情况不是太好,韩孺子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外面天亮了,张有才熄灭蜡烛,等到皇帝放下一份奏章之后,轻声道:“陛下,该用早膳了。”
  韩孺子点点头,表示就在凌云阁里用餐,抬眼望向窗外,花园里已有几分春意,他不由得想起自己被迫读书时的场景,脸上露出一丝微笑,随后向张有才说:“杜氏爷孙离开京城了,你听说了吗?”
  “嗯,杜穿云请蔡大哥送给我一封信,说……说什么时候在宫里待得无聊,就去找他玩儿,只要在江湖中提起‘杜穿云’三个字,没人不知道,肯定能找到他。”
  韩孺子大笑,一听这就是杜穿云的狂妄口吻,“可惜他们不肯留下,我正想重用他们呢。”
  食物早已准备好,韩孺子去隔壁房间用膳,等他吃得差不多,张有才接着刚才的话说:“杜氏爷孙,尤其是杜穿云,还真重用不得。”
  韩孺子的思绪已经转到别的事情上,听到这句话微微一怔,“为什么?”
  “他们爷俩儿都不守规矩,一次两次行,次次这样,陛下可就为难了,放过他们,其他人也不守规矩了,不放过他们——所以他们还是行走江湖更好。”
  韩孺子怅然若失,这世上真有他想用而不能用的人,杨奉说得或许没错,皇帝必须了解哪些事情是自己不能做的,但不是就此放弃,而是绕过“不能”,用“能”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一名太监匆匆跑上来,跪在地上,双手呈上一份文书,打断了皇帝的思绪,“兵部加急。”
  文书已被拆开,兵部显然已经看过,觉得十万火急,于是加盖印章,直接送到皇宫里,而不是按照正常程序逐级上交。
  韩孺子看了一眼,脸色骤变,“去勤政殿。”
  皇帝虽然不来,勤政殿的议政大臣们却不能旷工,每天上午都要过来打声招呼,彼此说几句客气话,然后再回本衙办公。
  殷无害一直病重,韩星和崔宏在外,勤政殿因此变得冷清,只剩下右巡御史申明志、吏部尚书冯举和礼部尚书元九鼎三人,元九鼎尤其尴尬,他是太后选入勤政殿的,如今太后失势,他的位置变得非常危险,不能不来勤政殿,又不敢表现得理所应当,每次都像被罚站一样守在门口,随便什么人一口气就能将他吹出去。
  韩孺子在路上下达了几道命令,召集兵部尚书蒋巨英、南军大司马崔宏、北军将领柴悦和刘昆升,一同来勤政殿。
  南、北军大营都在城外,将领们来得慢一些,兵部尚书离得近,比皇帝到得还早。
  消息已经传开,大将军韩星兵败,函谷关已被上官盛夺去。
  韩孺子想不明白这种事怎么会发生,韩星拥兵数万,又有城池之坚、地势之利,面对只有残兵数千人的上官盛,断无大败之理。
  他一走进勤政殿,在场的四位大臣和中书省的数名吏员立刻跪下,韩孺子挥手示意他们起身,大步前行,没有坐在一边的宝座上,而是站在桌前,向蒋巨英道:“给我一个解释。”
  四位大臣面面相觑,皇帝所处的位置平时是属于宰相的,他站在那里可有点不同寻常,但是没人敢吱声,兵部尚书蒋巨英尤其不敢,他曾经受冠军侯指使,公开与当时的倦侯对抗,收获一场惨败。
  冠军侯最后起事的时候,蒋巨英没有跟随,可身上毕竟有过污点,十分害怕,一听到皇帝的质问,立刻跪下,“臣……”
  “起来说话。”韩孺子道。
  蒋巨英起身,什么都没做,已是满头大汗,偷瞥了一眼右巡御史申明志,心中稍安,“前线混乱,第一封信是商县送来的,有可能是失误,再等一等,才有更准确的消息……”
  “嗯,可以等,但不能干等,不管什么原因,假设大将军兵败、函谷关失守,朝廷该如何应对?”
  几名大臣你瞧我我瞧你,都希望对方先开口。
  杨奉走进来,站在皇帝身后,他不是议政大臣,用不着通报。
  蒋巨英是兵部尚书,只能先开口,“依臣愚见,上官盛即便获胜,也是侥幸,无需朝廷大动干戈,稍假时日,大将军定能反败为胜。”
  申明志、冯举都支持兵部尚书的看法,礼部尚书元九鼎嗯嗯了几声,甚至不敢确定自己有资格站在这里,直到皇帝的目光看来,他才说:“大将军……必能……反败为胜。”
  韩孺子听得不太认真,他知道这些大臣的才智不在战事上,肯定拿不出好主意,他只是利用四人说话的工夫,回想自己看过的奏章。
  北军军正柴悦和北军都尉刘昆升赶到,路上已经听闻函谷关兵败的消息,参拜之后,柴悦立刻道:“函谷关必有异常,要么是消息有假,要么是大将军本人出了问题。”
  在大臣们听来,“出了问题”另有含义,吏部尚书冯举吃惊地说:“不至于吧,大将军乃宗室重臣,对朝廷向来忠心耿耿……”
  柴悦解释道:“我是说大将军有可能意外亡故,给了上官盛可乘之机。”
  韩星年纪不小,的确有突然病故的可能,只是时机太巧了一些。
  柴悦继续道:“事不宜迟,朝廷应立刻派大将东行,还有机会招聚败兵,夺回函谷关。”
  韩孺子早有选择,就是柴悦本人,正要开口,身后的杨奉轻轻踢了一下皇帝的脚后跟。
  韩孺子马上明白了杨奉的用意,柴悦只是皇帝心目中的“大将”,对于天下人来说,柴悦的职务、名声与威望都不够高,由他东行,很难聚集起韩星的旧部。
  他收回嘴边的任命,说道:“如果上官盛真的夺取函谷关并且固守,问题反而不大,再夺回来就是,朕只担心一件事:关东灾情严重,放粮赈灾太晚,执行又不得力,入春以来,流民必然增多,上官盛若与各地盗贼同流合污,才是大麻烦。”
  韩孺子曾经想方设法让各地开仓放粮,可是这几天看到的奏章,表明他的努力只成功了一部分。
  没有圣旨终究是个死结,各地官员对开仓态度不一,灾情越严重的地方,官员反而越不愿意开仓,害怕粮食不够,最终引发更大的混乱。
  韩孺子早就想补发圣旨,可是没有宝玺的“圣旨”能让京城官吏承认,送到京外,效力就会减弱,信与不信又变成地方官员自行选择了。
  申明志建议将户部尚书、左察御史萧声也都叫来。
  两人很快赶到,尤其是萧声,好像就等在大门外面,一叫就到,而且态度也比其他人积极得多。
  事实表明,大臣都不笨,当他们努力思考的时候,还是能想出好主意的,“当务之急是昭告天下:大楚拨乱反正,陛下重返至尊,朝廷稳定,军民同心。上官盛大逆不道、劫持宗室子弟,人人得而诛之,他无路可逃,必然兵散人亡。”
  户部尚书到得稍晚一些,没提出什么意见,倒是佐证了皇帝的猜测,关东的形势不容乐观,流民数量的确在减少,但是极不稳定,这些人无地可种,一旦过了春耕季节,发现今年还是难有收成,很可能再度转为流民。
  崔太傅来得最晚,路上几次改主意,最终还是来了,心里打定主意,如果皇帝又要派自己去平乱,无论如何也要拒绝,除非女儿崔小君生下一位太子,崔宏是不会感到安全的。
  崔宏连理由都想好了,皇帝却没有派他出兵。
  将近午时,崔太傅刚到不久,函谷关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直接送到勤政殿,兵部尚书拆封,当着皇帝的面读出来。
  柴悦猜对了,大将军韩星的确发生了意外,却不是病故,他的身体一直不错,无病无灾。
  韩星遭到了暗杀,时机恰到好处,正是两军即将开战的时候,楚军无主,因而大乱,给了上官盛以少胜多的机会,如今他已占据函谷关,下一步动向不明。
  韩孺子忍不住转身看了一眼杨奉。
  杨奉昨天刚得到消息,孟氏兄妹和十几名侍卫一路东奔,在函谷关附近消失不见。


第二百七十三章 无人可用?
  韩星之死与函谷关失守,令刚刚稳定下来的局势一下子又变得紧张起来,韩孺子能够明显感觉到,宫廷与朝廷都不像前几天那么雷厉风行了,他发出的命令倒是无人违背或是反驳,但是得到的反馈明显变少、变慢,好像水下的诱饵被聪明的小鱼一点点吃掉,岸上的垂钓者一无所觉。
  韩孺子与大臣们商议了一整天,参与者逐渐增多,最后达到了三十多人,大家的意见倒是一致,都认为必须尽快消灭上官盛的势力,而且这一战并不难打,可是派谁去却成为纠缠不休的难题。
  大臣们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争执不休,一位大臣推荐的人选,必然遭到至少两位大臣的反对,理由总是非常充分,或是威望不高,或是能力不足,或者身体不适……
  韩孺子一开始还参与争论,后来干脆冷眼旁观,他明白,并非大臣们能力不足,也不是胆小怕事,恰恰相反,这些人经验丰富,一嗅到帝位变动的气息,立刻想方设法置身事外,互相帮助,既不能显得太消极,也绝不能显得太卖力,以免留下口实。
  韩孺子心里很气愤,他对大臣的印象向来不好,如今变得更加恶劣。
  明天是太庙告祖之日,无论怎样,韩孺子必须先正式恢复帝位,天黑之前议政结束,做出的唯一决定就是各军加强防备,等函谷关传来更详细的消息之后,再做决定。
  皇帝可以乘轿回宫,韩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