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帝国征服史 >

第86章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86章

小说: 大宋帝国征服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瑜一把把文件接过。虽然心知除非天灾,否则此战不会有失,但一天没得到消息,他的心就一天放不下来。
  这份公文上墨迹淋漓,显然是刚刚转译过来的。东海军情一向都用密码书就。领军的将领在出征前都会收到一本新印制的书册。所有地前方军报上的文字,都从这本书册中选出。然后用一串数字来表明这个字是书册上的第几页、第几行的哪一个字。而一串串数字组合起来,就是一份完整的军报。
  等这些军报送回基隆,再由参谋室重新转译。这样的密码书册通常为一式三份,都为活字印刷——赵瑜一心想发展的活字印刷术,到现在为止,除了印刷邸报和公告,也只有这一个用处——分别存放在前线主将、参谋室、以及赵瑜地书房中。东海所用的这种密码传信方式。比起大宋军中,用战前挑选地一首五言律诗中的四十个字。来代表四十种不同的军情(注1),却又要进步许多。
  赵瑜把文件粗粗一看。上面的文字倒也简洁,不过百余字。只写明了二月廿五攻克占城——占城国都即名占城——歼敌五千余,伤亡十数。这一切,虽是可算大胜,但对比了双方的战力差距,再考虑到出兵的时机问题。有这个结果也是理所当然,赵瑜也仅仅是高兴罢了,最多也是略略讶异于比预计要多上几倍歼敌人数。但在公文最后,俘获占城国王制皮啰笔那一段,却着实令他吃了一惊。
  “怎么连占城王也抓来了?”赵瑜皱眉问道:“他不是率军往乂安、清化趁火打劫去了吗?怎么还在占城?”
  “也许是占城王刚好回城,给二营、三营碰上了。”赵文推测着:“毕竟占城人出兵北上是在元月初,离我军攻击已有近两个月,其中军情有变也不足为奇。而且此战歼敌五千余。如果不是正好碰上占城主力回师,城中应该不会有这么多人。由此看起来占城王要么是胃口不算大,要么是后勤不济,反正是在吞了清化,收编一些残兵后,就收兵回师了。”
  赵瑜想了想。点点头:“应是这样罢!”以占城的后勤能力和国中财富,应该也不足以支撑持续三五个月地对外战争,打了两个月,占城的仓储和国库怕是都空了。这也是清化城被东海焚毁的后果,流窜交趾南方的残兵在乡中四处劫掠,定然如蝗虫过境,所到之处被一扫而空,否则,占城军至少也能从所占领地中得到一些补充。“只不过把占城王都抓了来,那一带的局势。不知又要变成什么模样!”赵瑜叹道。
  “要不要下令把他放回去呢?”赵文问道。
  赵瑜摇头:“来不及了!都已经在回程的路上了。再过十来天就能回岛,现在给谁下令?”传回捷报的是随军出征的梭型快船。虽然这种快船载货量不大,但仗着船型优良、以及比其他船只要高得多地桅杆,张起帆来,航速却是普通海船的两倍多。不过就算如此,两千余里的海程,这快船也只能比大部队早回来十余日,占城王现在肯定已经在海上待着了。
  “那就给他在基隆造间宅子,养上两年好了。如果感觉还算恭顺。就放他回去。如果心怀怨恨,直接斩了也无所谓。”自从斩了李乾德后,赵文、以及所有东海百姓,都对海外各国国主没了什么敬意,那些蛮国也都不放在眼里——连大宋亲封的交趾国王都如同杀猪屠狗般宰了,其他蛮夷国主还不是想杀就杀?
  对赵文这种口气,赵瑜不是太喜欢,不过也没必要特意指出来:“占城王又没得罪过东海,斩他作甚?我们攻击占城,本意也只是为了维护那片土地的势力平衡罢了,只希望占城王就此回军,不要干扰交趾局势。但现在占城王被俘,占城国内肯定也乱了,毗邻两国的真腊,怎么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不过见到占城王也被俘,真腊应会收缩一阵罢?”按照早前预计,真腊和占城都会在东海军攻下占城国都后停止进军,而回师自守。而北来地大宋官军也可以乘机在交趾立足。但占城王被俘,占城国内混乱,真腊会不会不顾东海的威胁,而继续进兵,顺便吞并垂涎已久的占城,这一点赵文也没有把握,所以他的声音中却有些发虚。
  “没错,真腊必然要收缩一阵!不过吴哥毕竟不靠海。深处丛林中,我们与其交易,也只能在窊里、登流眉两地行商,从没深入过其国中。他们也不会怕我们乘船突袭。况且真腊那个刚登基没几年的新王……叫什么来着?”
  “苏耶跋摩(注2)!”赵文想了一下,随即答道。他这段时间一直都在翻看占城、真腊的资料,对两国的头面人物,也多有了解。
  赵瑜点头:“对,就是苏耶跋摩!他好像也是个有野心的人物。若是有占城牵制,由于有山林阻隔(注3),真腊的兵力很难大批的派遣到交趾本土,不过一旦真腊攻下占城,那摆在真腊大军面前,可都是易于行军地平地了。”
  赵瑜抓着脑袋。大不列颠在欧洲玩了两百年地势力平衡游戏,把德法俄奥等大国像棋子一般在棋盘上移来移去,两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得心应手;但当他想学着来玩的时候,摆着大宋、东海、交趾、占城、真腊这四国五方地棋盘,却一下子便被他掀翻了。都说穿越者是蝴蝶,但赵瑜这只蝴蝶好像比大象还重,当他坐上名为中南半岛的天平,天平的横杆登时就被他压坏掉。‘玩势力平衡,怎么也比不上约翰牛啊!’他暗中自愧不如。
  赵文也在苦恼,苦苦思索半天,他颓然问道:“那怎么办?”
  赵瑜叹了口气:“也只能希望朝廷早点动作起来,只要官军出现在交趾地面上,真腊人想必也不敢再有什么动作。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得在交趾设立个据点!防着真腊人来的时候,影响到我们的计划!”
  “据点?来得及吗?”赵文眉头紧锁。真腊军的推进速度不明,而建造一个最简陋的木寨,如果从本地征集人手和物资,也要有半月时间。而在异国他乡,一切都要转运,恐怕要三五个月才能完工。
  赵瑜点点头:“我想应该还来得及!真腊人也得考虑着后勤的因素,不论是夺占城,还是攻交趾,都有河流、丛林阻碍,再加上要收服攻占下来的敌国百姓,他们的进军速度也不可能太快。只要尽速选好地址,派人去建个能驻扎一都兵力的寨子,有四个月时间也就够了——不过最好在七月以前完工。如果这时候黎伯玉黎太尉还活着,也可以顺便帮他一下。”
  “黎伯玉吗?”赵文笑了一声,“那条老狐狸滑溜得紧,又会看风色,肯定能活得不错!何况他家族势力在交趾也是派得上号的。”他边说着,边从怀里掏出个小册子,把赵瑜的命令记录下来。
  赵瑜看着赵文运笔如飞,同时说道:“具体怎么做,还得靠你们参谋室来计划。反正我也认命了,这么些年来,一开始的计划能顺顺利利完成的情况,好像一次也没有。但只要事先做好应对的准备,最后总能有解决的办法。”
  赵文放下笔:抬头笑着,“的确,好像是被人下了咒一般,真真是一次都没顺利过。不过回想起来,每次却都能守到云破月开、柳暗花明的那一刻……这应该也可算是天命罢!”
  “天命吗?”赵瑜摇头失笑:“与其靠老天,不如靠自己!还是那句老话,只要事先做好万全的准备,就算老天不帮忙,单靠我们自己,也能找到翻盘的机会!不仅是现在对南洋,将来对上大宋、契丹,也一样如此!”
  注1:《武经总要》中载:‘军中咨事,若以文牒往来,须防泄漏;以腹心报覆,不惟劳烦,亦防人情有时离叛。今约军中之事,略有四十余条,以一字为暗号……临发时,以旧诗四十字,不得令字重……如有报覆事,据字于寻常书状或文牒中书之,加印记所请。’
  注2:苏耶跋摩二世:真腊吴哥王朝国王(1113年—1150年在位)。其在位期间,军事上屡败于占城,但著名的吴哥窟却是从他开始修建。
  注3:即划分越南、老挝边境、纵贯南北、长达两千余里的长山山脉。
  
  第三十二章 局势(中)
  
  政和七年三月十三日,辛丑。
  夜。
  汴京,皇城,睿思殿。
  巨烛熊熊,兽香袅袅。
  殿东的御书房中,一个身穿道服、发插玉簪的中年男子端坐在细木精雕的御桌之后。这中年男子,不过四十上下的样子,蓄着三缕清须,眉清目秀,看上去风神俊朗,乃是一个难得一见的美男子,正是大宋当今的天子赵佶。
  御桌之前,高高矮矮的站着七八个大臣,皆是身着朱紫,分作两班,左右侍立。站在左首最前的是一个年过花甲但仍不失风仪的老者,也是当今天下权力仅次于赵佶的人物——公相蔡京,其后二人则是太宰郑居中、少宰刘正夫(注1),而立于右首最前便是掌枢密院事的检校太尉童贯。这七八个人,就是领导大宋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政事堂、枢密院两府的全班人马。
  几个宰臣突然在夜中被唤入宫内,互相之间都是面面相觑,都不知发生了何事。童贯偷眼上望,见着赵佶脸上的表情有喜有忧,却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只有蔡京一人,显得气定神闲,看上去早已知道内情。
  磨蹭了一阵,郑居中当先出班:“陛下夜召臣等入宫,却不知为了何事?”
  “今日朕连夜唤诸卿入宫,却无他事,只为了两份刚刚递进来的紧急军情。”赵佶说着,抬了抬手。示意侍立在身后地一个内侍把摆在桌案上两份奏折传下去。
  ‘紧急军情?!’众宰臣的脑袋里都转着问号,尤其是童贯,更是满头雾水。他看赵佶的神情,并无怒意,应该不是地方叛乱的消息。但若是从西夏、辽国这一西一北的两个地方传来的情报,却绝不可能绕过他这个统领大宋西北两面防务的河北陕西宣抚使,‘那还有何处有军情?值得官家把宰相们都连夜召进宫中?’童贯强忍着想抢先翻看奏折地焦急。看着郑居中把两份奏章接到手中。
  郑居中从内侍手中接过奏章,腰部却不由自主的微微弯了一下。这个内侍也并非常人。而是当今朝中权位仅次于童贯地大宦官——梁师成,若说到天子的宠信,他也许还在童太尉之上。所以朝堂百官,都对其礼让三分,就连他身为宰相,也免不了要弯弯腰。
  郑居中拿着奏章,先习惯性的看了看首页上的上奏者。一份是来自广西帅司,而另一份则来自泉州知州,又看了看尾页的时间,两份奏折,一份写就于元月下旬,一个则出自于二月末。位置、时间相差甚远,但在最后一面,却都有银台司收讫的印章。
  他瞥了前头垂手恭立的蔡京一眼。银台司是掌受天下奏状案牍地衙门,同时负责把奏章目录抄送御览,归属于门下省管辖。作为兼领门下侍郎的太宰,他如果没收到哪份奏章,就只会是一人从中作梗。为了限制蔡京不断膨胀的权势,郑居中刚刚受命卸下了领枢密院事的职务。转而专任太宰一职。但今日的两份军情奏章,即未经过政事堂,也没有上报枢密院,而是被蔡京当先捅了上去。郑居中心中明白,这是蔡元长在示威啊!
  暗暗叹了口气,抛开对蔡京专权的愤恨,郑居中重又把心神集中到奏章上来,‘两地相隔千里,时间差距近月,蔡元长却又要故意避开两府。到底是什么紧急军情?’他皱眉深思。一边一目十行的检看起奏折。不移时,两份都已翻看完毕。抬手按序次把奏章交给童贯。他这时的眉头,却锁得更紧。
  童贯不顾礼仪地一把将奏章拿过来——此时并非在朝堂之上,也没有太多的规矩,并不用担心哪个不开眼的御使奏他君前失仪——只展开一看,几个熟悉的字眼就登时蹦入他眼中。
  ‘东海!’
  ‘赵瑜!’
  童贯的眼皮忍不住跳了一下,忙静下心来细读。等两份奏章一齐阅毕,他已是面沉如水:‘好你个赵二!竟然能玩出这等花样。’他怎么也想不到,数年易过,赵瑜的势力膨胀得竟如此之快,竟然能破国俘君,而且还不是小国,而是当年神宗派了三十万大军都没能攻下地交趾。也难怪蔡元长是那副神情——并不因为蔡京知道他与东海有点瓜葛——而是因为东海、交趾之乱,必然会把赵佶的注意力转移到南方,从而耽搁童贯他最在意北方之事,也是蔡京到现在为止一直在反对的事情。
  童贯脸色难看至极。自西征党项,拓土青唐,从而得掌枢密院之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领军北伐燕云,光复十六州,从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封王的宦官。财与权,他童大珰都不缺,若论色,他二十岁才入宫,少年时也不是没经历过。唯一让他遗憾的,就是不能在史书上堂堂正正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