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帝国征服史 >

第78章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78章

小说: 大宋帝国征服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迦盏氖奔洌越恢汗そ车哪芰Γ茉斐稣庑┑浅翘荩菜闶悄盐橇恕
  在交趾人布阵时,东海军也没闲着。一队队士兵站上城头,守城的兵械也运了上去。除北门,其他三个方向赵瑜各放了四个都,又把绝大部分的油料和柴薪分配给他们,虽然人数不足,但凭着这些守城利器,也足以挡下几次攻势了。
  而北门处,虽然已确定是敌军的主攻方向,站上城墙的就只有两百人,隔着北门豁口正好一边一都,但在城内,除去守候在炮垒和胸墙两道防御工事的六百士兵,赵瑜手上的一千预备队却也是配置在北门附近待命。
  鼓声隆隆,从城内城外同时响起。在战鼓的催促下,一万多名交趾士兵呐喊着,同时冲向了清化城。上万人的嘶喊声由远及近,声威震撼,比起前面的高呼也不遑多让。
  一里的距离转瞬即逝,但面对进入射程的敌军,东海军却没有射箭的打算。数百架云梯靠上了城头,交趾兵们叼着刀剑,举着长枪,蜂拥而上。这时,城头上,一罐罐油料泼在了云梯上,一束束点燃的柴薪顺着云梯滚下了城头,火焰从云梯顶上燃起,顺了向下流淌的油路,转眼就烧了下去。正踩在云梯上的交趾兵,浑身着火,惨叫着落到了地面。几百个火团在地上翻滚嘶吼,很快便化作了一团黑炭。大部分的云梯都守候已久的东海军点着烧起,其余几十架云梯上的交趾兵,虽没有遭遇火攻,却也没能顺利登城,当他们刚刚把头探出城上雉堞,几把长枪便同时搠了过来,枪尖直贯入脑,没有一个得活。
  登城攻势不顺,而冲击北门豁口的三千交趾主力也没能讨得了好。就如同昨日来试探攻击的三批人马,刚刚冲过了城墙残骸,又步履艰难的从废墟堆上跋涉而过,却正正面对上六门加装了霰弹的火炮。
  火炮轰鸣,硝烟四溢。爆出炮口的无数铅子把靠得稍前的交趾军打得粉身碎骨。如此惨状,所有残余皆转身而逃,却被一批批弩箭留在了城中。转眼之间,三千精卒尽没。
  
  第二十六章 俘王(中)
  
  炮垒之前,碎肉横飞。残缺不全的尸骸,躺了满地。被铅子扯烂的肌肉和骨骼,在地面上铺出一条血腥之路。而胸墙中,弓弦连响,一排排箭雨飞出,箭矢形成的弹幕,横扫逃在最前的交趾兵,拦住了他们的退路。城头上,用油火轻松解决了攻城危机的两百军卒,配合着胸墙后的弩手,好整以暇、居高临下的攒射着掉头逃回的敌军。前后夹击,交趾人虽奋力奔逃,却始终难以逾越城墙一线。
  火炮再次轰鸣,硝烟在炮口化作云翳,迸发出的无数铅弹把杀戮散布到敌群中。垮塌下来的三十丈城墙豁口,真正能让人通过的地段,也不过十来丈。几千人蜂拥于此处,脚下又是嶙峋砖石,就算没有外力妨碍,想由此出城也是千难万难,何况此时又被东海军的火炮强弩覆盖,密集的人群反成了最佳的杀戮对象。
  红黑色的液体在瓦砾和土石间流淌,惨呼哭嚎在城墙处回荡。一刻钟的屠戮,攻入城中的三千人能逃出生天的不过百余,其余的尽数被留在城中。百来个东海士兵跳出胸墙,手持刀斧,上前补刀。
  赵瑜没有把北门处的碎石瓦砾清除,其目的本就不是为了阻止进攻,而是防止攻入城中的敌军逃窜。守城情况下,要想歼灭敌军,只有放进来打。不然交趾军攻打城墙不利,撤下去换个方向再来,来回往复。城里的守军可吃不住。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下损失三千精锐,李乾德就算是一国之君,手握数万兵马,怕是心里也要滴血。
  赵瑜站在炮垒中,等火药燃烧后地白烟散尽。指着倒在胸墙前的几百具尸体,问道:“那些人衣甲兵械都算精良。攻来时又冲在最前,可是哪支有名号的队伍?”
  他的身后,一个身着朱袍、腰缠金玉带的交趾人毕恭毕敬地答话:“回大王的话,他们都是护卫宫掖的天子兵。观其旗号,应是御龙、捧日两军。我大越仿上国之制,兵甲最精者为殿前班直,为数不过两千。前日在北港和清化被大王所部歼灭地约有五百人。再加上倒在这里的两军,几近千人——由此算来,乾德地心腹精锐已是十去其五。”
  此人熟悉交趾内情,又身着重臣官服,自然不是他人,正是前日被俘的交趾太尉黎伯玉。这交趾太尉虽是位高权重,但人品却极是不堪。被俘之后,不待拷问。仅仅是被刀在脖子上一架,便滔滔不绝的把其所知的军情机密、杂事传言统统说了出来。从各军的番号人数,到各个州县的驻守兵力,从各重臣的性格习惯,到宫廷中地一些绯闻亵事,没有一点遗漏的都交待了个通通透透。
  由于他实在是太配合。赵瑜反倒有些生疑,使人反复询问了数次,却不见差错;拿着口供,与其他俘虏对质,也能一一对上。赵瑜这才知道,这次是碰上了一个胸无气节、腰骨如棉的国之重臣了。
  这种人,对赵瑜来说当然是奇货可居。日后安抚交趾内部肯定要用上,而今日命其着官服随侍,也是为了让所有部下都看着,连一国太尉都降了。李乾德也没几天好活。提振士气。亮出这个降臣的身份,比赵瑜说一万句话都管用。
  回答了赵瑜的问询。黎伯玉又指着城墙处的其他尸首絮絮说着,比昔日在交趾朝中时,尤要卑躬屈膝数倍:“这三千人,除了捧日、御龙二军外,其他两千余人,也皆是天子兵出身,多是在延边各州经历过战阵的老兵。这三千人一去,乾德麾下的真正可战之兵,就只剩四五千,其余三四万地部领、征卒,若是打顺风仗还可,要是让他们硬拼,几箭下去便会溃散。此阵大败,乾德军中士气必损,由此推断,今天怕是不会再来攻城了。”
  赵文点头道:“太尉言之有理。冲锋陷阵必得敢死之士,非精锐不能为之。一下歼灭了核心主力,乾德再能,一时之间也无法再展开新一轮攻势。今天看来便可以歇一下了。”
  “今天如果没能破城,到了明日,李乾德就再也不会有机会了。”赵瑜想北面河道的方向看去,“下面就看他们的表现了。”
  桨轮击打着河面,无数水珠随着桨叶转动而飞溅。十五艘车船越过已被交趾军收复的清化北港,直向上游驶去。八百料的车船被船身中部的七对桨轮驱动,其速快逾奔马,在南桑河上疾驰。十余艘船影在水面上一掠而过,船头破水之声,在河边地芦苇荡中惊起一群鸥鹭。
  自昨夜驻留在河上的两艘车船,收到清化城中的烟火传讯,把军令传给远避海上的主力船队,再待船队赶回南桑河中,已过去了近一天的时间。不过时间虽久,却也是为了防备截断粮道的计谋被识破。
  从北港至上游的胥浦渡,不过三十里。以车船的高速,仅仅花了一个多时辰。此时夕阳西下,绯色的霞光照得满江红艳。胥浦渡两岸上不过千人守卫,几十条渡船,正满载着粮草往返转运,全没察觉从东而来的东海船影。
  “这是今天地最后一趟!”看着民伕把最后一束大禾(注1)搬上渡船,负责在胥浦渡转运数万大军军需用粮地押粮官张汉超,向西看了看天色,叹了口气:‘还好赶上了!’夜间不便行船,如果在日落前不能把今日的粮草定额依数发去,围攻清化城地大军转眼就会断粮。但要是真的断粮了,他张汉超就只有死路一条。
  前线突然多了两三万张嘴,他的工作随即繁重了一半。本来绰绰有余地运力,现在一下紧张了起来。每日安排江中往返的渡船次数也多了许多,驾驶渡船的船夫军汉个个怨声载道。但渡船就这么多,要想把满足大军需要的粮食都运去,不增加摆渡次数,根本就完不成转运的定量。
  他只盼着大军早一日把清化城攻下,只要清化城中的粮仓无事。他肩上的担子也就能卸下来了。至于占了清化城地贼人会不会顺手在粮仓放把火,张汉超根本就不愿去想。
  “校尉!”他身后的一个亲兵突然打断了他地思绪。
  “敌袭!是敌袭!”没等张汉超反应过来。一连声的叫喊在河道两岸同时响起。
  张汉超顺着众人目光的方向向东望去,只见十几艘比他手下的渡船大上十余倍,且模样怪异的船只直奔渡口而来。那些船没有帆,也看不到桨,只有在船身两侧有几对水车轮子样的东西在打水,在水上的速度竟比骑着马还快。“那是什么?”他大张着嘴,惊问着。
  没有人回答他。两岸地渡头早乱作一团。正摆渡在河中的渡船也如没头苍蝇四散乱窜。那些船来势汹汹,绝不是自己人的样子,而且其船高大无比,速度又快,看到这样的巨舟,渡口中的民伕、军卒根本不敢生起抵抗之心。
  张汉超一把扯过一个亲兵,把自己腰牌递给他,大声命令道:“快。快去向大王求援!”他转头向河中看了看,又道:“有十五条敌船……不,就说有三十条敌船、三千敌军来袭,请大王速速发兵来援!”
  但那个亲兵却呆愣愣地看着他,一动不动。
  张汉超抬手一个耳光过去,“傻站着作甚。还不快去!”
  那亲兵捂着一下肿起的半边脸,一手指着对岸,口舌不清的说着:“校……校尉,王驾在对岸啊!”
  胥浦渡渐近,已经可以看到两岸是一片慌乱。立于船头,马千祖冷笑出声——他在担任了几年义学学监之后,终于转回军籍,现在正担任东海军基隆舰队的都督——:“看来是完全没准备啊!”他拔出指挥刀,举刀大喝,“船速减半!火炮预备!”
  船速应声稍减。在船底踏着车轮地奴工。终于也可以歇一歇脚了。而船艏船艉两处炮室中——由于车船两侧安置了明轮,故而无法向其他海船一样在舷侧开窗。置放火炮,只能在船头船尾各隔出一个舱室,作为炮室——都舱口亮出了‘准备完毕’的红旗。
  十五艘车船排作一列纵队,冲向了河中的渡船队。马千祖向下一挥指挥刀:“开火!”随即从炮室敞开的舷窗口,有火光闪过,伴随着硝烟和巨响,一颗颗弹丸飞向百米外的渡船上。
  ……炮止声静,两轮炮击之后,残余在河面上的交趾渡船就只剩下一堆碎木残骸在随波而行。
  几艘车船缓缓停在了渡口边,火炮再响,一刻不停,驱赶着岸上地人群,同时一排火箭射向了码头边堆积如山的粮草。转眼之间,胥浦渡便陷入了烟火之中。
  这一刻,不论是李乾德还是赵瑜,都清楚的看到,在北方,有浓烟滚滚,直上云霄。
  政和六年十二月十七,丙子。
  大禾饭,鲜鱼鲊。这就是李乾德今日的菜谱。
  虽然作为一国之主,就算在全军断粮的情况下,他也照样能够享受到山珍海味,但持国四十余年的交趾明王毕竟可算是明君,当然明白在手下的兵将已经吃不饱的情况下,自己再酒肉不断,这仗可就必败无疑了。
  用筷子夹起一小块鱼肉,放进嘴里细细咀嚼,淡淡的咸鲜味在嘴中化开。尽管交趾王的伙食看起来与下面地将领毫无区别,但做菜地却是御厨,口味比起大锅烧出的菜肴,仍要强出许多。
  拨了两口饭,帐外隐隐传来人声。守在帐外地一个小宦官掀帘进来,“大王,派去南面的杨嗣明将军回来了。”
  李乾德闻言便停箸不食,用丝巾擦了擦嘴:“唤他进来!”他的声音有些急切。杨嗣明于三天前被派去清化南方地乂安、茶虏二州征粮,今日回来。不知能不能带回什么好消息。
  小宦官领命出帐,很快,一个风尘仆仆的年轻将领快步走了进来。在帐中跪下行礼如仪。
  “杨卿平身!”待杨嗣明叩拜之后,李乾德连忙问道:“乂安、茶虏有粮否?”
  杨嗣明轻轻摇头:“禀大王。乂安、茶虏并无多余粮草,今年的贡赋又在一个月前送进清化城中,能带来的加起来也不过三百石,却都带回来了。”
  “三百石?还不够一天的份!”李乾德闭眼叹气。脸上难掩失望之色,手挥了挥。“朕知道了!你下去罢!”
  待杨嗣明拜后离帐,李乾德挺直的脊背一下垮了下来,老态毕露。自五天前起,胥浦渡的囤积地存粮被一把火烧尽,他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天天地苍老了下去,原本半黑的头发,现在全白了。若不是用乌纱巾遮掩,下面的兵将见了定会惊到。
  他悔恨无比,若是当初没有听信黎伯玉那个叛贼的谗言,哪会有今日之事。若不出兵,他现在还在升龙府中,享受着美酒佳肴,全不用担心下面的士卒会因无粮而做反。现在五万大军坐困死地,进退不得。就算三万清化百姓被赶出了营帐,但下面士卒的口粮仍已经缩减到定额的三成。按着个速度,再有两日,军粮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