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血淬中华 >

第42章

血淬中华-第42章

小说: 血淬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嗬幢ǎ登烨淄蹀瓤铩⒗袂淄跏李煊胄煊靡恰⑺镓广氲染蟪记蠹
慈禧放下烟枪,缓缓说道:“让他们进来吧!” 
奕匡、世铎、徐用仪和孙毓汶四人鱼贯而入,一字排开跪下叩头道:“恭请太后圣安!”
慈禧拉长声音说道:“起来吧,看坐!”
待四人就座后,才不紧不慢地问道:“有什么事啊?” 
庆亲王奕匡向来不抢先说话,还是徐用仪抬起头回答:“老佛爷,恭亲王、翁同龢及李鸿藻等人力主对前些日子接连取得三场大捷的冯华予以重任,破格迁升,而且皇上也有此意。可是臣等觉得冯华此人虽然功劳甚大,但其来历不明,又出身不正做过土匪,只做一般升迁就可以了,否则的话将来会对我大清的江山永固留下隐患啊!”
听到这儿,慈禧没有好气儿地“哼”了一声,抢白道:“江山永固?倭寇都快要打进紫禁城了,你们说怎么个固法啊!现在不用冯华,还用叶志超、卫汝贵、赵怀业这样的废物?要不,你们也上前线给老佛爷真刀真枪地打出个样子来!”
看到慈禧发火,四个人连忙再次跪在地上叩头不已,太后不说话他们也不敢起来。过了许久,慈禧才发话:“都起来吧!”
四个人唯唯诺诺地爬起来,像四颗霜打过的茄子,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见众人都不敢再说话,慈禧才把声音放缓和,安慰道:“行啦,都别哭丧着脸了,本宫也知道你们忠心耿耿。可冯华这个人是立了大功的,你们想想关东是我朝龙兴之地,要不是他挡住了日本人,盛京就危险了。盛京要是丢给了日本人,本宫也愧对老祖宗呀!记住了,现在是用人之际,有功者不升迁、不奖赏,岂不是杜绝了贤路,让天下人寒心?”
四个人重又俯下身子,把脑袋磕得像捣蒜似的:“太后圣明!”
慈禧摆了摆手:“坐着说话吧!”
待他们重新入座,慈禧才又慢条斯理地说道:“其实也不只是皇上有这个意思,刘坤一、长顺和吴大澂等人都有密折来京,他们皆众口一词的大力举荐冯华,这些意见如何能不加以考虑?况且辽东大捷的消息已经传扬了出去,如今全国上下群情激愤,都把冯华看作是‘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人心所向啊!冯华这人我也派人专门调查过,他祖上确实是出海去了西洋,后来又辗转到了欧洲。他回国后因为搭救了一伙落难的土匪被奉为首领,尔后又引导这些人组织起团练走上了正路,这是引恶向善的好事啊!何况不是还有那么一句‘英雄不看出身’的老话嘛!”
当初冯华就考虑过:他们的身世来历如果不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将来必会影响自己兄弟三人和义勇军的发展。为此,他在义勇军走上正轨之后,没少通过贺国光给吉林将军长顺和各地相关的大大小小官员送礼,不断的将他们三人的身世来历灌输过去。而这些人虽然觉得有些地方尚有疑问,但既然收了人家的重礼,自然一切都没有问题。现在,这一切的布置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挪动了一下由于久坐有些僵直的身体,慈禧继续说道:“托列祖列宗的福荫,天佑大清啊!闹长毛时出了个曾国藩,回疆作乱幸亏还有左宗棠,平捻、洋务又有李鸿章,如今倭寇入侵国家危难之时,平地里突然冒出个冯华,你们说这不是上苍佑护我大清吗?”
四个人连声称是,一起说道:“恭喜太后,洪福齐天,福星高照!”
面带微笑的慈禧摆了摆手,略作沉吟后又接着说:“你们说得也不是全无道理,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冯华一则年轻,二则嘛……到底是留过洋的人,不比你们这些老臣子,须有个老成持重,知根知底的人辅佐他才好。”
下边坐着的几个人都是老狐狸了,哪里还不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徐用仪抢先说道:“太后见教得是,臣等再多思考一下,考虑一个圆满的处理方案。”
慈禧刚笑着点了点头,就看见庆亲王有些犹豫地接口说道:“太后,按照防军、练军组建的规矩,兵将自召自选,兵部无权过问啊!”
看着这位脑筋不知道转个弯儿的王爷,慈禧皱了皱眉头道:“你们几人看着办吧!”
几个人都明白,太后的话已经点透,无需再多言,当下四人一齐叩头退出。

庆亲王等四人刚走了一小会儿,传门太监又来报,说是皇上驾到。慈禧听了一愣,忙让人通报请皇上进来。
门外传来光绪响亮的声音:“子臣叩请亲爸爸吉祥!”
慈禧不冷不热地说道:“皇上辛苦了,看坐吧!”
“谢亲爸爸!”
“皇上这个时辰过来可是有急事?”
刚坐稳了的光绪欠起身子,把一摞奏折送到慈禧面前说道:“主要是有一些重要的奏折还需要亲爸爸过目定夺。”
听了这话,慈禧心里很是舒服:看来他心里还是有我,遇到大事不敢自己独断做主,必要请示我才敢做。不过,她嘴上却装着很不在意的样子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呀?皇上自己决定然后报到母后这里就是了,非得皇上跑这么远的路到母后这里垂问?”
“人员的任命升迁事关国家根本,还是请亲爸爸定夺为好。况且,刚才军机议事时,徐用仪和孙毓汶提出这个取得辽东大捷的冯华来历不甚清楚,让子臣也有些犹豫。可是又想如此大功都不大力封赏,岂不让将士寒心、让天下人非议,所以此事一定要请亲爸爸给拿个主意。” 
为了打消慈禧的疑心,光绪按照与翁同龢提前商量好的办法将这件事的决定权彻底交给了慈禧。光绪皇帝亲政以来,担心权力有失一直是慈禧最大的心病,此时听到光绪如此说她心里更舒坦了。
先点了点头,然后慈禧拿起几卷奏折随手翻了翻说道:“这件事我知道了,赏罚分明是应该的。让军机处好好议一议,务必要人尽其才,不可让刚振奋起来的士气,再低落下去。”
“是,子臣知道了。” 光绪恭敬地说道。
颐和园玉澜堂中一时间气氛异常的融洽,随后两个人谈论的一些轻松话题,让光绪和慈禧不时的发出两声轻笑,这些日子本有些冷淡的母子关系又好似恢复到了从前……

与慈禧共用过晚膳后;辰光已迟。面带着微笑光绪回到了景仁宫,珍妃赶忙奔出来迎接。看到皇上心情很好,行过礼后珍妃笑着问:“皇上,今儿个又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可以告诉臣妾吗?”
光绪笑道:“当然可以了!卿卿,朕可有事情瞒过你吗?”
“人家知道皇上是最疼臣妾的嘛!”珍妃撒娇地说道。
二人并肩坐下后,光绪轻轻揽住珍妃的纤纤细腰,说道:“迁升冯华等人的事情,太后已经点头了。”
珍妃噘了噘小嘴道:“您是皇上,连迁升官员的事都做不了主?”
光绪解释说:“不是的,徐用仪、孙毓汶都是太后的人,在这件事情上一直作梗。本来朕是想一纸手诏就解决了,是翁师傅劝朕谨慎行事,师傅说这样的事情太后也未见得就会阻拦,何必非要硬对着干,现在一看果真如此。师傅是老成持重之人,有他在朕身边时常提醒,朕今后会少犯很多的错误。” 
欢娱的时间总是非常短暂,光绪与珍妃卿卿我我的说了一会儿体己话,一转眼就到了他与翁同龢约定的见面时间。
看了看条案上的座钟,珍妃说道:“皇上快去毓庆宫吧,别让翁师傅久等,否则师傅会笑话皇上‘从此君王不早朝’,臣妾可担当不起!若再让太后知道,准会说我是‘狐媚偏能惑主’的!”
光绪笑道:“好啊,朕不早朝要晚朝,晚朝后我倒要看一看你这个小狐狸精是怎样惑主的?” 

在毓庆宫的书房里,光绪和翁同龢为了冯华的擢升问题再次进行了细致的谋划。两个人在灯下娓娓而谈,一如往昔师徒二人在书房中的授读岁月。
听到翁同龢同自己探讨究竟将冯华任命到何处,光绪沉思了一下后说道:“师傅的意思,可是想让冯华离京师近一点儿或者能镇守一方要地?”
眼见皇上成熟多了,翁同龢心下甚是欣慰,点点头道:“皇上聪明睿智!”
“能留在直隶是最好的,不过想放到京师附近恐怕很难办到;放到辽东吧,按祖宗的规矩东北又不设总兵,这可如何是好呢?”光绪从小对师傅依赖惯了,遇到事情总想听听师傅的主意。
翁同龢早已胸有成竹:“皇上,临榆军政诸事虽划归奉天锦新营口道代管,但地属直隶,临近山海关。皇上有权根据国防、军事需要设置新的镇台,太后也没有理由反对,徐用仪等人更是没得话说。”
光绪闻言大喜:“对呀!朕就封冯华为新设置的临榆镇总兵,进可威慑辽东,退可护卫京畿。好办法,好办法呀!”

第三十八章  云起紫禁城(下)
第二天清晨,在位于隆宗门五间房的军机值庐内,军机大臣们就辽东有功将士的迁升再次进行了讨论。
对刘坤一、长顺、魏光焘和李光久等人的迁升及封赏,众人很快就取得了一致意见,可对于冯华这些军机大臣们再次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虽然因为知道了太后的想法,徐用仪、孙毓汶等人在破格擢升冯华的问题上不再阻挠,但在冯华的具体任职上几个人的意见再一次出现了不同。
翁同龢奏道:“皇上,直隶提督叶志超现已革职逮问,遗缺可由冯华递补。” 
他的话音刚刚落地,徐用仪马上跪奏道:“皇上,不可啊,此事万万不可!臣以为直隶乃拱卫京畿的重地,提督之职须由忠勇可靠之人担任,方为妥善之计。”
“冯华为国为民出生入死、血战辽东,大家都有目共睹,此等忠勇之士不可靠,谁人可靠?”翁同龢反唇相讥道。
看到翁、徐二人又要争论起来,不明就里的恭亲王奕訢虽然对徐用仪、孙毓汶三番五次阻挠对冯华的任用不满,但也觉得冯华担任直隶提督有点儿不合适。咳嗽了一声,他上前奏道:“皇上,老臣有话要讲。”
看到满脸皱纹,花白胡须的皇六叔给自己跪下,光绪皇帝忙说道:“恭王爷不必多礼,有话请讲。” 
奕訢道:“冯华虽功在社稷,然毕竟任职时短,一下子即委以直隶提督的要职并不妥当。臣以为直隶提督遗缺可由聂士成递补,卫汝贵日前已被斩首菜市口,河州镇总兵遗缺可由冯华递补。” 
这一番话,说得在座的大部分人都纷纷点头,觉得提议甚好。
翁同龢其实也知道由冯华出任直隶提督的可能微乎其微,之所以还提出来,一方面是抱着个能争则争的想法,另一方面则打着以进为退的算盘,希望在总兵的任命上能多掌握一点儿主动。见此情景,他再次奏道:“恭王爷所言极是,聂士成也确是直隶提督的恰当人选。但是,臣以为我朝主要衅端来自海疆、来自东北边境,将冯华的这样一支精锐之师放在陕西有点儿可惜了;况且现在辽东倭寇还需冯华之威予以震慑。”
虽然翁同龢绕个圈子反驳了自己,恭亲王倒也不以为忤,反觉得翁同龢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只是东北不设总兵是祖宗定下来的规矩不能违背,一时间他也不由得沉吟起来。
奕訢心中顾虑的事情早有庆亲王奕匡和孙毓汶抢先说出:“皇上,东三省不设总兵,这是祖宗立下的规矩,万万不可违背!”
由于早已与翁同龢统一了意见,光绪闻听此言也点点头:“祖宗的规矩确实不能轻易废除,不过当此国家危难之际,有些事情也不可过于墨守成规。朕到有个想法,可以在直隶临榆加设一个新的镇台,任命冯华为总兵,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皇上圣明,此乃一举两得之法,臣以为这个提议甚妥。”光绪的话音刚落,因为资历浅很少在军机会议上多说话的文廷式立刻站出来支持光绪的意见。
翁同龢、恭亲王奕訢和李鸿藻也随后附和起来,而翁同龢更是将此事的利弊分析的清清楚楚,当然是利多弊少了。
虽然隐隐感到这样的处置还是有所不妥,但庆亲王奕匡、徐用仪和孙毓汶一时之间也想不出合适的反驳意见,看到众人都不停的点头称是,他们也就默认了这个提议。
当下,按照刚才会议商定的结果,光绪皇帝命令李鸿藻拟定对辽东大捷有功之臣的任命封赏诏书:两江总督、节制关内外防剿诸军特命钦差大臣刘坤一抗倭有功,特旨加衔少保;吉林将军长顺指挥有方,调任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俱受其节制);节制关内外防剿诸军特命帮办大臣宋庆加衔太子太傅;节制关内外防剿诸军特命帮办大臣吴大澂加衔太子少师;新疆布政使魏光焘和浙江按察使李光久作战有功,分别升任闽浙总督和浙江布政使;吉林防军统领冯华战功显赫,破格擢升冯华为正二品临榆镇总兵之职;前金州副都统连顺戴罪立功,精忠报国,官复原职仍为正二品金州副都统;擢升贺国光为锦新营口道,加正三品按察使衔;邢亮、李九杲为从二品副将之职;周天宇、黄德贵为正三品参将之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