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血淬中华 >

第39章

血淬中华-第39章

小说: 血淬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日军在人数上有很大的优势,但目前大部分的鬼子兵已经没有了子弹,而且这种近距离的厮杀,步兵怎么都不是骑兵的对手。而那支来历不明的友军,看到骑兵大队与鬼子兵纠缠在了一起,也义无返顾的冲了过来。他们大概有八、九百人,武器也是参差不齐,既有一部分新式快枪,也有不少土枪火枪,但更多的是大刀长矛。不过在混战中,这些武器倒也不怎么吃亏,凭着一股不怕死的勇气,他们与小鬼子打了个旗鼓相当。
大岛义昌果然就在这股日军中间。正当他趁着骑兵大队再次被缠住准备逃跑之际,一营和二营的追击部队赶到了。一阵密集的弹雨,再次堵住了大岛义昌逃命的退路,他只得在一大群士兵的拥簇下退向附近的一片树林。
与骑兵大队厮杀在一起的日军看到支那军队又来了增援,刚刚凝聚起来的抵抗意志又一次崩溃了,他们迅速向着海城方向溃散了下去。而骑兵大队则再次上演了一出“雪夜追残敌”的好戏,把溃败的日军杀了个魂飞魄散、尸横遍地。那支来历不明的友军,却与追来的一营、二营一起,形成了对大岛义昌的包围。

在树林的中间,一个稚气未脱的年轻鬼子兵看着地上被打死同伴的尸体,惊慌失措地对大岛义昌说:“将军,我们被包围了,可能永远都回不到日本去了!”
“慌什么!”大岛义昌两眼通红,大吼一声抽出了战刀,一股寒光和冷风吓得年轻士兵连连后退。出乎意料,他长刀一挥将身旁的一棵小树齐腰斩断,他声音沙哑地向着周围的士兵喊道:“诸君,你们曾经为天皇陛下立下赫赫战功,今天打得很辛苦,也很光荣!我们的奋战天皇陛下很清楚,现在是我们为陛下尽忠的时候!”
由于从小就受到军国主义教育,本来已经失去斗志的鬼子兵们在听了大岛义昌充满鼓动性的话后,就犹如吃了兴奋剂一样立刻恢复了对战争的狂热。
此刻他们仅余的一点儿人性已经完全被骨子里的兽性所掩盖,所有的日军士兵都犹如一群困在陷阱里的豺狼,妄图在血还没流干之前再进行一次垂死反扑。

第三十五章  历史的偏离
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那片树林更加显得死寂幽暗。林中被战火燃烧着的树木还没有完全熄灭,不时的发出树枝爆裂的噼啪声,闪烁飘忽的火苗映得树林里忽明忽暗,越发让人恐惧莫名。由于敌暗我明,邢亮、李九杲决定待天亮以后再发起最后的攻击。
东方终于现出了鱼肚白,义勇军向被围困的日军残部发起了总攻。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义勇军先以密集的火力对这片小树林进行了一阵猛烈的轰击:步枪、机关枪的子弹如雨点般倾泻向仍然有些黑黢黢的林中,一堆堆的手榴弹不断投向顽抗的日军,刚刚赶来的炮兵营也立刻对树林进行了炮火覆盖,一时间小树林里爆炸声不断,很快就再次冒起了浓烟和火光。在义勇军强大火力的轮番攻击下,日军的抵抗力度越来越弱,活着的日军愈来愈少,反击的枪声逐渐稀疏了下来。
当激昂的冲锋号吹响的时候,各营的突击队从不同的方向,像几支迅猛的利箭射向树林中央。已经被调到十连担任排长的孙宝礼,率先带领着一队战士冲进了硝烟弥漫的林中。
在前不久鬼子突围的战斗中,受冲击最厉害的十连可以说伤亡惨重,伤亡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而且深受大家爱戴的营长连顺至今生死未卜。在消灭完包围圈中的鬼子后,十连中尚有战斗能力的战士在孙宝礼的带领下也匆匆的赶了过来。
进入树林后,活着的小鬼子已经不多了。孙宝礼和手下的战士们勇猛异常,面对着尚想垂死挣扎的小鬼子,他们下手毫不留情,很快就势如破竹的冲到了树林中间。
突然,一个被手榴弹震昏又苏醒过来的鬼子兵向着孙宝礼猛地扑过来,他回手一拳将这个矮小的日本兵击退,随手抽出惯用的匕首从那个鬼子兵肋骨下方斜插了进去,然后刀尖往上一挑直刺心脏。鲜血喷了他一身,那个小鬼子的身体软软地倒了下去。
还没来得及拔出匕首,孙宝礼就感觉到一股冷风向脑后袭来。猎人的机警,使他下意识的就地一滚,躲过了致命的一刀。接着又用枪托尽力隔开了敌人凶狠有力的第二刀,对方刀式很猛,震得他虎口发麻。借着林中燃烧树木发出的火光,孙宝礼看到一个手持日式战刀的日军军官,再一次恶狠狠的向他扑来。正当他算计着要如何应付对方的这次攻击时,一个义勇军战士用枪托狠狠的砸在了那个日本军官肩上,日本军官身体一晃第三刀劈偏了。几乎同时,一阵密集的枪声响了起来,一连串的子弹射进了鬼子的身体,他颤抖了一下,然后怦然摔倒在雪地上。
惊魂未定的孙宝礼在一个战士的帮助下站起身来,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他向着那个已经被打成马蜂窝似的尸体走去:“他奶奶的;还是个当官的呢!”
闻声赶来的邢亮看到尸体军服肩章上的那颗巨星,不由得叫出声来:“少将!啊,是大岛义昌。”
一时间“大岛义昌死了”的欢呼声响彻了小树林的内内外外,大岛义昌成为了日军在东北战场上阵亡的最高级别指挥官。

全部的战斗都结束了,大地与天空又恢复了它既有的宁静与深邃。即使已经有三十多个小时没有好好休息,身体几近虚脱,可魏光焘却一点儿睡意都没有,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几乎被全歼的消息,直到现在让他还有一种在梦中的感觉。他有些不相信,但这又确确实实的发生在他眼前。
虽然冯华的身份与他比起来相差甚远,但魏光焘还是忍不住想在第一时间见见冯华,看看这个创造了如此奇迹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时,魏光焘恰巧遇到了当过信使的王承斌,当得知冯华现在已经到了狼岩寨时,他不顾有失身份和身体的极度疲乏,在王承斌的引导下亲自来到义勇军指挥部的临时住地狼岩寨会见冯华。
听到魏光焘来见,冯华大吃一惊,连忙出去迎接。他可知道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不知不觉间他对魏光焘生出了一种好感。对于魏光焘,熟悉中国近代史的冯华并不陌生,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先驱者魏源的族孙。
第一次晤见朝廷大员,让冯华多少有点儿紧张,不过现代社会的经历和这一年来的风风雨雨,让本就沉稳的他越发的成熟稳重起来。很快将心情平稳下来,冯华开始细细的打量刚从门外进来的这位新疆布政使:看起来是五十开外的年纪,清癯矍铄、冷峻平和,给人一种儒将的感觉,第一印象还算不错。
赶上前一步,冯华向魏光焘拜了下去。“下官吉军统领冯华参见大人”
“不必多礼,实在是老夫来的唐突。冯统领真是年轻有为,如此年纪就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战果,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拦住冯华下拜的身形,魏光焘连声夸赞道。
“不敢不敢,下官何当大人如此赞誉。” 冯华谦逊的答道。
分宾主落座,两个人又寒暄了几句,然后互相询问起对方的情况。湘军在牛庄打得很苦,魏光焘带出三个营的精锐后,牛庄城内只剩下两千余人的老弱残兵;在了解到冯华也是连续行军作战多日未曾好好休息后,魏光焘以虽然倭人新败,但牛庄守军过于单薄担心有失为由,告辞而去。临走前还一再嘱咐,明日一定要到牛庄叙谈叙谈。

魏光焘刚刚离去不久,邢亮、李九杲就陪着另一个客人回到了狼岩寨,他就是那支来历不明友军的指挥官王英楷。
那是个三十出头的汉子,大概是风餐露宿,劳累过度的缘故,人有些黑瘦,两颊微微塌陷,但双目炯炯有神。此人性格很是率直,并没有常人的做作,见到冯华只是双拳一抱,随即笑呵呵的自我介绍道:“参见冯大人,在下王英楷,字绍宸,海城南关人,现在忝为海城商团统领。”
来到这个世界后,冯华是很注意当时礼节的。现在,他受到王英楷豪爽的感染,不由自主地紧握着王英楷的手,使劲地摇了几下:“先前听说倭寇受到一支不明身份友军的拦截,我还在想究竟是什么人有如此的勇气,现在一看王兄果然是英雄了得。”
看到冯华如此热情,握着自己的手始终没有松开,王英楷虽然不太习惯,但也不由得深受感动。他连忙说:“我如何称得上英雄,只有冯大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你的大名我早就如雷贯耳了!”说完“呵呵”地笑起来。
冯华有些诧异:“让王兄见笑了,冯华区区微名何来如雷贯耳之说?”
“我在海城地区,虽说不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倒也消息灵通。大人在浪子山打倭寇的事情,已经传遍了吉林、盛京!”王英楷认真地说道。
冯华倒是未曾想到义勇军已经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嘴上虽然谦逊着,可心中还是为义勇军声名远播而高兴。
原来这王英楷早年曾以教书维持生活,在海城一带很有声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海城县令设立商团以维持地方秩序,请王英楷督军,任统领。海城失陷后,王英楷带领一部分团丁撤退到辽河西岸,继续坚持反抗日军侵略的斗争。在收束了锦县和义县一带的溃兵数百人后,海城商团的人数达到了近一千人,力量反而比原来的商团更为壮大。这次听说倭寇进犯牛庄,他就带着自己的人马前来助战,这才上演了小杓口阻敌的壮观一幕。
其实这王英楷也不是平常之人。历史上,袁世凯督练新军时,他曾任武卫右军全军执法营务处总理,与当时的王世珍、段祺瑞、冯国璋齐名,被合称为“北洋四杰”。后来,王英楷历升至直隶大名镇总兵、署理陆军部右侍郎、补授蒙古镶白旗副都统,钦命南洋陆军大臣等职务。只是因其积劳成疾去世较早,而不像段祺瑞、冯国璋那样为常人所知。
不很了解这一段儿历史的冯华,显然并没有把眼前这个汉子与“北洋四杰”联系起来,但从交谈中他还是感到了王英楷见识与气度的不凡,也产生了将他招揽过来的念头。

血与火的一夜终于过去了,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朝阳如血一片殷红,红色的朝霞染红了城墙,染红了沙河,染红了整个大地。
在狼岩寨村东的一处小山坡前,除了重伤员和值勤放哨的,几乎所有的义勇军战士都不顾身体的伤痛与疲乏再次集结了起来。他们整整齐齐的排列着,脸上的血迹与征尘尚未来得及洗去,还是黑一块儿红一块儿的。冯华、邢亮和李九杲等义勇军高级领导人在看望完伤势已经趋于稳定的连顺后,也来到了山坡旁。洁白的雪地上,一具具牺牲的义勇军战士的尸体排成了很多行。
战士们是那样的年轻,很多人的脸上还露出孩子般的稚气,可是如今他们却永远的闭上了自己的眼睛。其实,有许多战士的眼睛并没有闭上,他们那已经失去神采的双眼仍然怒目圆睁的望向碧蓝的天空。
突然,冯华在一具尸体前停住了他的脚步。不,应该是两具,一个义勇军战士和一个日本兵,他们两人直到死仍然紧紧的搂抱在一起,谁也不能将其分开。年轻战士的双手是那样的有力,牢牢的掐着那个同样年轻、脸上充满恐惧的日本士兵的脖子。
轻轻的抚摸了一下这个战士粗糙干裂的双手,一向感情不外露的冯华眼睛也不由得热了起来:多么朴实可爱的东北汉子啊!再艰苦的环境他们也只是憨厚、爽朗的笑几声就过去了,从不过多的抱怨什么……
就在冯华仍在为牺牲的战士伤感不已之时;跟在他身后的贺菱儿和龚芳再也忍不住了:晶莹的泪水夺目而出,两个人同时呜咽地哭了起来。犹如两个导火索,本来就异常压抑、悲哀的气氛,在她们两人的引导下一瞬间爆发了起来。这些平常流血不流泪的粗豪汉子们,一个个也鼻子发酸,眼泪终于不受控制的流了下来。尤其是李九杲,心中更是难受得如刀扎一般,一边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悔恨不已,一边悄悄地抹去眼角的泪水。
今天实在是冬日里难得一见的好天气,天空是如此的净朗,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可是此时,在战士们悲切的哭泣声中一切都显得黯淡了许多。极力控制着自己就要流出的眼泪,冯华缓缓的将身体转向了全体义勇军战士。他知道眼前的一幕虽然是战士们真情流露的表现;但如果任由这种情绪持续发展下去的话;对部队未来的建设将极为不利;必须尽快将战士们的士气重新振奋起来。
冯华先扫视了一眼全体战士,然后大声吼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哭能换得回战友们的生命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的战友是为了民族的危亡、为了抵御倭寇而死,他们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大家仔细看看,很多的战友到现在还没有闭上眼睛,这是为什么?”
稍微停顿了一下,冯华接着高声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