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血淬中华 >

第115章

血淬中华-第115章

小说: 血淬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议进行得紧张激烈,以伏见宫贞爱亲王为代表的军方势力与以陆军局长官大岛久直、海军局长官角田秀松为代表的总督府势力,针对如何应对台湾义军在台北地区的袭击活动,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鉴于台北地区的治安形势日益恶化,陆军局长官大岛久直主张暂缓南进作战行动,先集中优势兵力,对台北、基隆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扫荡,待北部地区的治安稳定下来,以及第三旅团投入到台湾战场之后再展开新的攻势;然而伏见宫贞爱亲王却对这一方案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南进作战已经全面展开,为了占领新竹,大日本皇军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怎么能因支那人的一些袭击骚扰就半途而废呢?其实皇军可以南进与扫荡并举,只要坚持到第三旅团投入战场,这场战斗的胜利就一定会属于大日本帝国……
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各持己见谁也不肯让步。然而,就在他们没完没了的吵嚷声中,基隆、瑞芳、八堵以及金包里、深坑、锡口街、龟仑岭等地几乎同时被袭的噩耗相继传到了台北总督府:狮球岭隧道遭义勇军袭击被完全炸毁,基隆通往台北的主要交通线已告断绝;基隆港军火仓库发生大爆炸,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瑞芳、八堵煤矿矿井相继被台湾抵抗力量炸毁,短期内无法恢复生产;陈秋菊“匪部”在中秋前夜攻打了深坑的宪兵屯所,杀死宪兵警察十多人,並占領了深坑庄;许绍文“匪部”在中秋节那天混进金包里街,袭击了宪兵分驻所,二十名日本宪兵全部为天皇尽忠;同日,詹振率部攻入锡口街,捣毁了设在街上的一个电报线路维护站,总督府直属通讯中队的六名通讯兵被杀,同时还切断了台北、基隆间的电报通讯线;晚一些时候,林李成、王秋鸿袭击了龟仑岭的樟脑工厂,杀死守卫工厂的警察三十余人,焚毁樟脑上千斤……
     这一封封如雪片般飞来的军情电报,犹如平地里响起了一连串的炸雷,使得台湾总督桦山资纪、伏见宫贞爱亲王以及陆军局长官大岛久直、海军局长官角田秀松等日军在台的高层官员受到了无比强烈的震撼。在一阵头晕目眩之后,桦山资纪终于明白了支那军的战略企图,然而知道又如何,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一切都已经不可挽回。
会议室中鸦雀无声,大岛久直、伏见宫贞爱等人也没有了再争论地兴致,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桦山资纪,静静地等待着总督兼台湾军务司令官做出最后的决定。
此刻的桦山资纪只可以用万刃穿心来形容。天皇选择自己作为台湾的第一任总督,其中寄予了多大的信任和希望啊!然而这几个月以来,不但南进行动损兵折将,屡受挫折,而且连已经占领的台北地区也出现了如此大的纰漏,真是愧对天皇、愧对帝国呀!虽然放弃南进已取得的战果,确实令人心有不甘,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仅仅依靠台北现有的军队,显然没有能力将占领区的抵抗力量一举荡平。再说狮球岭隧道断绝、基隆港军火仓库被炸,已经使得皇军继续南进的战略难以为继,再打下去也只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桦山资纪暗暗叹了一口气:亡羊补牢,但愿还不算晚!
抬起头扫视了一眼与会众人,桦山资纪沉声说道:“台北地区是大日本皇军立足台湾的根本,它的稳定对帝国未来在台湾的命运至关重要。目前,台北各地的兵力十分紧张,很难应付支那人此起彼伏的骚扰和袭击,不解除这种威胁,大日本皇军将永无宁日。我建议,暂时停止对竹南的作战准备,从各地临时抽调到新竹附近地区的兵力都各归其部,务必保证台北地区治安的稳定。”
会议室中一阵沉默,众人都明白桦山资纪这番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意味着此次南进行动将再次无功而返。扫荡部队撤回,新竹-台北之间的粮道必将重新断绝,没有了物资弹药的补给,第二旅团也只能从新竹撤退。之所以没有直接下命令,只不过是不想太扫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和伏见宫贞爱亲王等军方将领的面子而已。
10月6日,日军在台北-新竹间的扫荡部队全部撤回台北各地。10月10日,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率近卫师团及东路军残部黯然从新竹、大湖口、龙潭陂等地撤退。自此,日军进攻新竹的第二次南侵行动终以失败告终。
第四十九章  国士总相惜
随着汽笛一声长鸣,张謇漫步走出了船舱。极目远眺,只见在苍凉寥廓的暮色之中,处于黄金山和老虎尾半岛环抱中的旅顺口军港已经依稀可见。
旅顺口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是我国北方的天然良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602年,明朝便在这里设立水军,1714年,清朝再次设立水师营。1880年,李鸿章经多方考察,决定在旅顺口营建海军基地,以之扼守北洋门户。
“轩辕号”缓缓驶入了旅顺口,此刻船舱中的乘客大都涌到了甲板之上,争相眺望这重新飘扬起大清龙旗的著名军港。旅顺口内由老虎尾半岛延伸,天然地分为东西两澳,北洋海军的基地主要都在东澳。东澳亦称东港,东南北三面以及西面的拦潮大坝,让港口形如一个方池,只在西北留一口门,以便军舰出入。港湾内风平浪静,四周的堤岸全由大石砌成,平整结实。由北到南,规模宏大的旅顺船坞,修船所用的锅炉厂、机器厂、吸水锅炉厂、吸水机器厂、木作厂、铜匠厂、铸铁厂、打铁厂、电灯厂,备储船械杂料的仓库以及丁字式的大铁码头一字排开,整齐威严。然而只要细细观察,一种无比凄凉的感觉便会油然从心中升起,这个曾经堪称远东一流、配套最为完善的海军基地,如今却只剩下一个空架子。船坞、工厂和码头虽未损坏,但只要是能够拆卸的东西都已悉数为日军运走,只有那孤零零的大铁门、大起重架、汲水机器等还在显示着它昔日的宏伟与辉煌。
拥裹在纷乱嘈杂的人群中,张謇和自己的贴身长随赵五走出了船码头。将行囊放在肩头,赵五躬身询问道:“爷,咱们是不是先在旅顺找个客栈歇一宿,明儿个再赶往金州?”
张謇抬头看了看天色,点头道:“坐了半个月的船了,也该好好休息一下了。明天到也不急着去金州,咱们先在旅顺口周围转转。”
张謇主仆二人正说着话,忽然一个清朗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对不起,敢问您可是张啬庵先生吗?”
张謇一愣:自己才刚到旅顺,怎么就会有人问起自己?此次北上旅大,自己并没有知会别人呀!抬眼望去,只见一个身材挺拔、面容俊朗、普通士子打扮,但举止却异常闲雅沉毅的年轻人正彬彬有礼地向自己作揖相询。
按下心中的疑惑,张謇一拱手道:“不才正是南通张季直,敢问您是……”
年轻人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灿烂微笑,一躬身道:“晚辈冯华,终于能够得见啬庵先生,真是三生有幸啊!”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饶是张謇向来从容镇定、胆魄过人,此刻咋一知道眼前这个谦恭有礼的年轻人就是闻名天下、声望如日中天的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冯华,也不由得心中一惊,脸上露出了诧异之色。
这半年多以来,不要说是在大清国,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冯华也是当之无愧的热点人物。辽东三战三捷、《变法自强疏》、创建旅大经济特区以及义勇军渡海援台接连重创日军,每一次都带给人们以无比的震撼,更让他的名字成为了人们言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本来,单凭“冯华”两个字就已经会让所有的人都不自觉地高看他一眼,而且这一年多风霜血雨的磨砺,更是让他的气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即使是随随便便站在那里,周身上下也充满了一股难以言语的独特气质。
不等张謇有所反应,冯华再次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语气异常诚恳地说道:“啬庵先生一路舟车劳顿,冯华已为您安排好车辆及住宿之所,还望先生对晚辈的鲁莽之举勿要见怪!” 
“啊!哪里哪里,恭敬不如从命,一切就有劳冯将军了!”张謇虽然有些书生意气,向来不屑于阿谀权贵,但却并非不通世事之人。再说冯华这一阶段的所作所为以及眼前所表现出来的谦恭平和、真诚热情,都使得张謇对冯华十分具有好感。当下,他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就爽快地点头应允了下来。
张謇出身农家,虽文才优长,16岁即中秀才,但科场却并不顺利,直到1894年他41岁时方才得中状元。张謇之前曾长期担任庆军统领吴长庆的幕僚,其在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中表现出来的非凡才干,以及事后所拟《朝鲜善后六策》、《壬午东征事略》、《乘时规复流虬策》等文章,使之一时间声誉鹊起,全国自重一方的督抚和权倾一时的重臣都纷纷召请他入幕。然而素重操行、鄙薄趋炎附势之徒的张謇,却一一予以拒绝。
1894年,张謇高中状元之际正是中日交战正酣之时。忧患愤闷之中,张謇以对时局的敏锐观察和过人的胆识,甘冒“自绝仕途”的危险,上书弹劾身居要津的李鸿章,其胆气与文风再次赢得了世人的交口称赞。1895年,张謇由于父亲去世,返回老家南通守制。在回籍丁忧期间,由于甲午战败的刺激、对国家前途的迷茫以及丧父的悲哀,使得张謇的心绪败坏之极,再也无意于在仕途上苟且沉浮,只愿如一只自由野性的“海鸟”在四方任意翱翔。不过,张謇尽管已不愿再受官场的束缚,却也不甘心就此终老林间泉下,自己的一身所学,怎也要做出一分一毫的有用之事来。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张謇迎来了冯华的殷殷相邀,两江总督刘坤一受冯华所托亲至南通,延请他前往旅大经济特别区供职。
冯华的邀请立刻让张謇心中再生波澜,虽然他刚刚下定决心不再出仕,但此次邀请自己的是唯一让人感到大清国还有希望的冯华,自己先前的那个决定是不是还要继续坚持?最初,张謇也只以为冯华是在大清生死存亡之际,横空出世的一员中兴名将。虽然他也对义勇军在辽东的几场大胜振奋不已,但并没有对冯华特别加以关注。可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变法自强疏》以及旅大经济特别区的设立却让张謇感到了极大的震动和鼓舞,冯华的一些想法不但与自己不谋而合,而且还有许多观点十分新颖和发人深省。
不过,冯华最让张謇感到由衷佩服的还不是以上这些,义勇军千里迢迢,渡海援台所展现出的凛然大义才最让他心动。对于这样一个既有经邦济世之才,又有为国为民之心的“国之英杰”,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几经考虑,张謇终于决定先到旅大特区看看,然后再决定自己今后的去留。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刚至旅顺口就被冯华探知了行踪,一下将他原来的计划和安排全部打乱。
马车缓缓由南门进入到旅顺城中,张謇禁不住为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此时虽已距离“旅顺大屠杀”将近一年,但旅顺通衙却仍是一片颓垣断壁、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街上行人寥寥,异常冷清,被日军炮火蹂躏的痕迹比比皆是,坍塌的房屋,长满荒草的废墟,让人怎么也无法想象这就是北洋海军曾经引以为傲的两大海军基地之一的旅顺口。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下有洼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鲸鹏相摩图一啖,伸手欲攫终不敢。谓山可撼海易填,闻到敌军蹈背来。”长长舒了一口气,张謇喟然一叹:“此刻再读黄公度(黄遵宪,字公度)的这首《哀旅顺》,心中方才别有怀抱,真是写尽了旅顺口的盛衰与荣辱。唉,我中华何时才能一雪前耻,再扬国威呀!”
闻听此言,坐在张謇身旁的冯华,脸上的神情也是倏然一暗。稍微沉默了一小会儿,他语气无比沉重的应道:“其实如今旅顺的面貌,与义勇军刚接收它时相比已经好了许多,真正令人至今想起来仍倍感愤懑的是倭贼曾经制造的旅顺大屠杀。当时的旅顺尸骨如山,血流成河,无处不是火光血海、焦土废墟,致使苍天都为之流泪,大海亦为之悲鸣。此仇不报,何以面对国人?此耻不雪,何以振兴中华?”
张謇被震撼住了,从冯华异常沉痛的话语声中,他感觉得出来这一番言语确确实实发自肺腑。冯华那渴望中华崛起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自己的心湖也不自觉地随着他激昂而又深沉的话语荡漾起伏、心潮彭湃……
秋夜是如此凄清,几度乍起的萧瑟秋风不停地摇曳着树枝,将枝头那开始变黄的树叶一片片吹落。看着一片、一片在秋风中飞舞飘零的黄叶,张謇宁静的心头微微泛起了一丝对故乡的思念。不过,这淡淡的乡愁也只是稍闪即逝,很快他的思绪就再次回到了刚才与冯华的那番至今仍令自己感到兴奋的长谈上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