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是傀儡皇帝 >

第32章

我是傀儡皇帝-第32章

小说: 我是傀儡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等杜如晦回答,就拿着自己的孔雀翎开始计算。

杜如晦欲言又止,想为自己辩解几句,却见代王殿下并没有搭理自己,只好停在那里。

整个房间寂静起来,只有沙沙的纸张与笔的摩擦声在房中回响。

看着杨侑的快速的运算,杜如晦不由得好奇起来,现在整个官场都知道代王殿下是个算术天才。

听说是一回事,亲眼见又是一回事,代王殿下不用算盘,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足亦。

不到一刻钟,杨侑就已经完成了计算,杜如晦偷偷的一瞄,二百一十万七千五百六十一贯。

来到赈灾司之后,杜如晦也下了苦功夫来学习天竺数字,现在虽然运算不行,但是已经认识了这些数字,还有个十百千位。

看着长长的一串数字,杜如晦知道这和自己计算的一样,甚至比自己的还要准确。

杜如晦心中的震惊无以言表,这可是自己耗费了一天一夜的心血,代王殿下竟然一刻钟就完成了,这也太逆天了吧!

杨侑停下来,看了看自己的计算的数字,和杜如晦的实际数字,直截了当的说道:“一次性拿出两百一十万贯太多了,朝堂的大臣是不会同意的!”

赈灾司虽然独立与朝廷,但是如果真的一次性拿出来二百多万贯,估计又要又大臣围堵自己了。

杜如晦听见杨侑的话,不忧反喜。因为他听出代王殿下没有反对的意思。

既然代王殿下没有反对,那就代表一切都还是有转机的。

杜如晦又从怀里拿出一份折子,递给杨侑。

“微臣也知道,一次性拿二百万贯有点匪夷所思。所以微臣又重新做了一份……。”

杨侑哈哈一笑,对于杜如晦的小把戏也不在意。翻开一看,仔细的阅读起来。

“分期拨款!”杨侑语气之中带着欣喜。

杜如晦道:“微臣发现很多的大型的工程工期很长,并不需要将钱财一次拨完,赈灾司可以分段来拨款,只要不间断的拨款,工程是不会受到影响的。这样一来我们先付一部分钱财,就能开始工程了,也就七十万贯左右!”

这个时代的拨款一般都是一次性的全额发放,这样不仅占用了大批的资金,还很容易造成贪污和挪用。

所以后世大都采用了分期拨款的方式,先做好预算,然后在随着工期的进程在发放款项。

“七十万贯!”杨侑思考了一下,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你先做一份预算出来,到时候按照”

“预算。”杜如晦疑惑的问道。

杨侑给杜如晦说了说预算的含义和好处。

杜如晦一听,心悦诚服的赞道:“代王殿下果然是天纵奇才。”

两人相互吹捧谦虚一会,杜如晦这才转身离开,去准备代王殿下所说的预算。

望着杜如晦刚刚离去,杨侑按下身边的一个按钮,王喜如同鬼魅的出现在房间之中。

杨侑将杜如晦的折子扔给王喜,吩咐道:“去外面,将赈灾司准备花费二百万一十贯来安定流民的消息传出去。”

“是。”代王殿下

王喜接过折子,没有问什么原因,随即消失在角落里。

“二百一十万贯,”

沉闷压抑的大兴城如同投入了一刻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凡是听到了这个消息的人,都不由自主的惊呼。

这也太大手笔了吧!这样的单笔巨款在整个大隋朝也仅仅出现几次,那还是在修建大运河和三征高丽的时期。

所有人都相信了不敢相信这个消息,却又不得不相信,因为这个消息的传的太详细了,连杜如晦准备开设哪些工程都说的有板有眼的。

据那些长期和杜如晦打交道的那些秀才志愿者们经过一上午的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整个消息来源的确是出自于杜如晦之手,但是至于代王殿下有没有批准那就不得而知了。

又有小道消息说,杜如晦从代王殿下房门走出去的时候,面带喜色。

赈灾司的和大兴宫的沉默更是助长了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大兴城之中,普通百姓议论的沸沸扬扬,官员三缄其口。

还有一种人最为疯狂,那就是商人。

二百万贯那可是一个天大的生意,就是稍微漏个零头,也能让他们吃的钵满盆溢。

同时还有二十万人的吃穿住用,这些都是大生意。

陆家。

陆季同焦急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对着儿子喝道:“派人,给我派人,都给我全力收购粮食。”

陆季同自从被代王殿下解围保住了家产之后,对于杨侑可谓是盲从的信任,而且根据他的推断,这个消息的可能性几乎为百分之八十。

他判断的依据和别人不同,不是因为消息来源多么可靠,还是谁谁谁亲眼看见了杜如晦面带喜色。而是认为这个消息内容之中浓浓的爱民之心,这才是代王殿下的风格。

有见识的不只他一个,几乎敏锐一点的商人都意识到了商机的到来。

招工,扩产。

提早一天准备,就能抢占一分先机,从冯翊郡来到大兴的那些‘打工者’刚到大兴,就被商户一抢而空。只要你愿意干,就能够找到工作。

下手晚的人不得不花高价,雇用京兆郡本地的人来做工。

一时之间,整个大兴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

就在洛阳第一批流民到达潼关的时候,一批快马送来了宇文述的病逝的消息。

杨广身边的第一红人去世,要是放在平时那可是了不得的一件大事,可在京兆郡仅仅泛起一点涟漪,随即被抛在了角落里。

就连大兴宫也是象征性的发送了一封哀悼信,更别说其他人了。

所有人都在关注着流民的消息。这对于他们来说才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在近二十万人的求生和一个高官的死讯相比,谁都知道该怎么选。

第五十五章十五万流民

“一万流民已经越过潼关啦!”

一匹快马飞奔进入大兴城,马背上的人大声的喊道。

有好事之人专门跑到潼关,去记录流民的人数,每个一个时辰就传到大兴城。

随着时间的推移,报数的人喊的数字也越来越高了。

“三万。”

“十万。”

“十五万。”

……

听着报数的人一点一点的往上加,人们的心也往上提了起来,

十五万过后,流民数量的增长速度慢了下来。

十五万人是什么概念。那几乎是周边小国一个国家军队的人数了。

三天之内,十五万流民全部涌入京兆境内,万一不小心出现骚乱,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所有人的将目光投向了赈灾司,真正的考验就要来了,都想知道代王殿下亲自去请的人才是否物有所值。

之前大兴宫里面已经有声音发出,认为杜如晦以前不过是一个小官,根本不足以担当安抚十五万流民的大任。

还是代王殿下力挺杜如晦,驳回了要求替换杜如晦的折子。

甚至为了防止出云公主捣乱,亲自将她押回东宫,将整个赈灾司交在了他的手上。

这一刻,杜如晦就是赈灾司的主人,所有的资源任将任由他调配。

事实证明代王殿下的慧眼依旧精准,整整三天三夜,杜如晦不休不眠,如同一个不知疲惫的机器在高速运转。

在他高超的运作下,十五万流民在三天内平缓的融入了京兆郡,没有出现一点的波澜。

“十五万流民已经完全进入潼关。”

当最后一个报数的人高喊着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整个大兴城都欢呼起来。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十五万个生命,至此,整个京兆郡的流民已经超过了四十万人,几乎占了京兆人口的五分之一。

“啪啪!!”

掌声如雷。

当杜如晦拖着疲惫的身躯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所有钦佩的看着杜如晦,拼命地鼓掌。

这一刻杜如晦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任何一个人放在他的位置,都不能保证能比他做的好。

大兴城内人们兴奋异常,毕竟十五万人进入了长安,就代表这些人能够活了下去。而且这十五万人还是从东都洛阳过来的。

作为曾经的帝都,大兴城对洛阳总有那淡淡的敌视,近十多年,洛阳已经从政治军事经济上全面的超越了大兴,这让很多的大兴人都不服气。

现在大兴做到了洛阳做不到的事情,终于压过了洛阳一头,多年的恶气终于出了。

洪福酒楼中,王博士和几个秀才同伴正在高谈论阔,

“杜如晦真厉害。”一个秀才由衷赞道,这几日杜如晦表现出来的能力已经完全征服了他们。

“之前,我还嘲笑杜如晦及不上杜克明十分之一的才能。现在看来是我小看人了。”另一个略微高点的秀才懊悔的说道。

王秀才一拍桌子大声的道:“杜克明和他比起来,连提鞋都不配!”

此话一出,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酒楼中欢乐一片。

……

大兴宫中。

潘文林一如既往的彬彬有礼,语气平缓的向卫文升汇报。

“时至今日,十五万流民已经完全进入了京兆郡,没有出现骚乱,流民情绪稳定,正在休整……。”

卫文升听完,沉默了良久,最后悠然的叹了一声:“后生可畏呀!”

潘文林跟着卫文升也有很多年了,在他的印象里面,能够让他称赞的人无一不是当今顶尖的人物。没想到竟然听到了一位。

“恩师所言甚是,学生和杜如晦年纪相当,之前还曾经碰过几次面,当时只觉得对方不是池中之物,现在看来是学生自大了,相比起来,杜如晦远胜于学生。”

潘文林语气中带着苦涩,他是相当自负的人,在同辈之中一直都是佼佼者,今日竟然碰到了杜如晦这个名相胚子,大受打击。

卫文升用欣慰的眼光看着潘文林,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杜如晦的确是宰相之才,再给他十年的时间,我的位置定然是他囊中之物,不过他还不够格让为师用上后生可畏。”卫文升摇摇头道。

潘文林疑惑的问道:“那恩师指的是?”

卫文升轻汲一口茶水,道:“你只看到杜如晦的才能,却忽视了是谁给了他这个机会来施展才华。”

“代王殿下!”潘文林心中一震,脱口而出。

卫文升点了点头道:“不错,从聘用一个辞官在家的人来管理赈灾司,到眼也不眨的就就批出去二百万贯,面对朝堂的人的质疑,力挺杜如晦。每一步都完美无暇,这样的人还不足以让人畏吗?”

“可代王殿下才十四岁!这些计策岂能是他能够想出来的?”

潘文林和大多数朝堂的官员一样,都不相信这是代王殿下的本事,都在猜测他的背后一定有高人在指点。也有人怀疑是姚思廉,但是随即被否定了,因为姚思廉有多大的才能他们还不知道。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代王殿下最近在走狗屎运。这个说法在官场上被嗤之以鼻,但是普通的百姓都是相信的多。

这一次真相是掌握在多数人的手里。

“糊涂”卫文升呵斥道。“哪怕是代王殿下背后有高人指点,那他能够采纳,就是天大的本事。”

“恩师所言极是!”潘文林霍然惊醒,又行一礼道。

卫文升又坐下沉思一会,悠悠的道了一句:“天下又要起波澜了,。”

潘文林心中一惊,不确定的说道:“恩师所说的是皇上那边?”

卫文升神秘一笑,没有回答。

江都,

也就是后世的扬州。

此刻的江都笼罩这一种沉闷的气氛,代王殿下最宠信的大臣宇文述去世了。

临死前还为自己的犯事的两个儿子谋了一个官位。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前者做了右屯卫将军,宇文智及做了将作少监。

二人曾经违反杨广的命令,私自向突厥走私东西,这在当时可是杀头的大罪,但南阳公主出面求情,杨广才免他死罪,将他赐予宇文述为奴,饶了他们一命,。

杨广却不知道他这一心软,给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此刻的杨广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正在乘坐舒适的四轮马车,行驶在江都城内。

当四轮马车运到杨广的面前的时候,他第一眼就喜欢上了。

香车宝马,好名字!

杨广也是饱读诗书之人,慢慢品味,越觉得妙不可言。

第五十六章台田鱼塘模式

江都十月的天气最为适宜,虽然没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丽,在北方渐渐寒冷的季节,这里依然温暖如春。

杨广半卧在软榻上,感受着马车轻微的晃动,底盘的简易弹簧抵消了大部分的颠簸,比坐轿子快,比坐马车舒服,的确很不错。

想到这里,杨广拿起一个奏折,这是洛阳的一个御史大夫的折子,满口的仁义道德,之乎者也。

最后的几句话终于暴露才说出了他的目的,弹劾杨侑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功课马虎,玩心太重。

杨广想起杨侑发给自己的捷报,不由得笑出声来,貌似这些都很对呀!

可选继承人的标准文官和帝王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那些满口仁义的腐儒们总是满口的仁义道德。将帝王当成一个不食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