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战枭在唐 >

第456章

战枭在唐-第456章

小说: 战枭在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飞鹰奉命渡海过来,苏紫紫肯定知道,理应让他带来家信。
  李怀唐摇头,东北望,一脸的惆怅。
  “紫紫姐很坚强,或许,她不愿意让李郎忧心。”裴若兮柔声安慰道。
  “嗯,我答应过她的,一年为期,最多两年,必与她团聚。她一定是在坚信中等待。度日如年……”
  李怀唐说不下去了,默然。
  “李郎!”裴若兮动情拥抱,俏脸贴在爱郎的胸膛,轻轻说道,“等随陛下打完突厥人,我们回家,回宁远城好吗?”
  “嗯,回家,回我们的家,无须看任何人的脸色。”
  李怀唐紧拥怀里的娇妻。是时候一家大小团聚了,宁远城还有他的两位妻子,两个儿子。李隆基废太子一案提醒了他,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如果长期在外,只顾着争权夺利,难免与自己的骨肉生疏寡情,从而关系上下级化,最终破裂导致人间惨剧的上演。
  秋风中,李怀唐在与娇妻们享受着远征前的温馨甜蜜……
  与此同时,洛阳城上东门门外,群臣送别安禄山。
  朝臣相送安禄山乃圣旨,体现着厚重的皇恩。尽管荣耀至斯,安禄山难得保持着低调谦恭,给大臣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安胡儿并非骄横跋扈之辈!
  “诸位留步,安禄山粗鄙之人,承蒙陛下看得起,始有今日。请代为转告陛下,安禄山回去整军,誓死追随陛下圣驾扫除突厥叛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内阁之首李林甫代表同僚回答:“安使君忠勇,有安使君伴驾,我等安心。望使君牢记以大局为重,务必照应陛下周全。”
  开元二十三年夏,东突厥内乱,毗伽可汗被实力派梅录啜毒杀,其子继位,名伊然可汗。新君上位,威望难以服众,伊然可汗的两位叔叔趁机收揽部众,逼迫伊然可汗分别立他们为左右杀,掌控了整个东突厥,其中左杀劳斯与契丹人眉来眼去,以使者哥舒拉被害为由极力反对向唐称臣,并杀死奉大唐为尊的新可汗。
  伊然之弟登利仓惶逃至洛阳求援。由是与李隆基干柴遇烈火,一点即燃。朝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李隆基拍案而起,怒不可竭提出御驾亲征,誓灭反唐者。
  皇帝的想法吓坏了众大臣,御驾亲征可不是随便说说,兹事体大,甚至可以说事关国家兴亡,然而,大臣们的苦苦跪求哀劝均无效果。李隆基吃了秤砣,铁了心。随着李林甫一派与安禄山的表态支持,御驾亲征得以强行通过。
  结果虽然与预期吻合,李怀唐还是难免感到吃惊。事态发展之快,超乎想像。
  随着幽州随风,以及随后潜伏在突厥内部的阿塔接踵而来的密报,李怀唐嗅到了一丝阴谋气息,突厥内乱的背后有安禄山的魔爪,唆使梅录啜下毒,蛊惑左杀劳斯反唐的似乎均与阿史那氶庆有关,而阿史那氶庆是安禄山的心腹部将。
  如果真是安禄山所为,那么一定离不开毒秀士高尚的策划,以高尚的能力,难道祸乱东突厥仅为讨好皇帝而已?
  李怀唐越想越多,越想越乱,理不出一个头绪。没有时间供他思考,老皇帝意气风发,迫不及待点将备战,李怀唐不幸在其中,以皇帝的顾问身份随驾,只能带少量亲兵前往。
  阴谋乎?从李隆基当时的表情来看,李怀唐有此感,老皇帝恐怕是等不及了,欲行借刀杀人之计。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备战充分,飞鹰带着“白玉爪”及时赶到,而且,亲兵们还装备了大量的“杀手锏”,对付千军万马不成问题。
  安禄山出城了,李怀唐回城了,两条消息先后送到老皇帝面前。
  小李他出城干啥?
  密探答曰:左牵黄,右擎苍,怀抱美人,不亦乐乎。
  出征在即还有心思走马鹰犬携美游猎?
  李隆基想冷笑却笑不出,心中的烦躁更多一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至今日,他终于明白,要美人就得放弃贤名,要贤名,那就忘掉美人。
  按李林甫的献策,宜借出征之机尽早除掉李怀唐,避免养虎为患。
  加害功之臣非李隆基所愿,但是,三十六计使尽,仍然无法得到梦寐以求的美人,还处处碰壁落尽颜面,简直不识抬举,他不由恼羞成怒。杀意虽起,却在明灭间难以定夺,毕竟影响极大,牵连甚广。
  到目前为止,对于是否采纳李林甫的借刀杀人计,李隆基尚在左右摇摆中,令李怀唐随驾充作顾问更多是出于害怕他趁洛阳空虚携带美人逃跑的担忧,或多或少也有视具体情况而定的意味。
  鱼啊,熊掌啊,美人啊……
  午后,李隆基召集所有将帅以及重臣询问备战细节。
  此次出征,兵部尚书王珙被钦点为帅,副帅,屈居于李隆基之下,另调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为副帅辅佐。
  在皇帝面前,王珙满嘴全国山河一片红,形势大好,数个代表,几个先进,天花乱坠,总之,最高领导出马,众望所归,胜捷轻而易举信手拈来。
  报告令李隆基相当满意,唯有崔希逸不知道河蟹为何物,流露出忧心忡忡的神色,实话实说。
  “臣观之御林军军纪不佳战斗力不高,带有怯战情绪者为数不少……”
  讨伐突厥人的大军由三部分组成,从幽州,朔方各调五万将士组成左右两翼,李隆基亲率关洛的八万御林军居中。
  然而,大唐腹地承平岁久,关洛地区的御林军绝大部份将士未曾受过战火的历练和考验,不识刀兵。加上驻地所在繁华,天天被暖风熏,军纪松弛,意志疲弱。
  崔希逸所言太实在,毫不顾及到领导的脸面,最后居然以“豆腐兵”作为总结。
  “啪!”
  李隆基满脸黑线,手掌与龙椅狠狠地亲密接触。时至今日居然还有人劝他知难而退,虽然很委婉,却依旧触动他的龙鳞。
  侍中裴耀卿见势赶紧救火,“陛下息怒。崔副总管所言恐有过其实,但并非一无是处,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李隆基吞下怒气,没好气问道:“既然存在问题,诸位有何办法解决?”
  这还不简单?
  王珙等人争相献策,中心围绕着一个赏字。
  崔希逸摇头,认为王珙的建议纯属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作用不大,单靠赏赐无法持续提高战斗意志。
  有难题,找顾问啊!
  王珙不服气,将担子撂给了李怀唐,丫的不是啥顾问么,自诩作战经验丰富,总不能学徐庶进曹营吧?张嘴只吃干饭。
  焦点不约而同集中到了李怀唐的身上。
  只见这位小李同志施施然禀告:“请陛下阅兵。”
  阅兵?!
  新概念,很潮。众人眼睛发亮,然后抚须颌首。
  
  
  


 第671章 精锐

  皇帝的生日很热闹,数万北伐大军为其庆贺,以别开生面的刀兵致礼仪式为其助威。 热书阁
  李隆基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创意和手段,选择在八月十五天长节阅兵,事半功倍。能参加最高领导人的生日会沾染皇气,何其荣幸!何愁将士们不嗷嗷大叫奋勇杀敌?
  秋风中,洛阳城西,旌旗飘展,刀枪林立,铠甲鲜明,威严之气感染天地,震撼人心。
  来自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神武军合计八万人马演绎着气势恢宏,数万人排列成的密集方阵让来打酱油的市民们啧啧称赞。
  在皇城西门与城外的数万人之间,第一支横行通过的是威武的神武军代表,由五百精锐双骑组成,这些从边军轮换下来的精锐杀气凛凛,令行禁止,动作整齐划一。
  五百骑经过城门正中央时,唐刀高举,集体爆发:大唐必胜!陛下威武!
  吼叫嘹亮惊天动地如出一人,观者为之动容振奋。
  “怎样?朕的亲卫堪战否?”
  城墙之上,李隆基洋洋自得。
  问题引发重臣们成片的恭维和赞叹,李怀唐立于众人之间,只笑不语。
  好戏在后头。是马是骡,拉出来遛遛就知道。这一遛,高下强弱立判。
  北伐的三支部队全部是皇帝直辖的亲卫,以神武骑的战斗力最强悍;其次为龙武军,龙武军由万骑改编而成,因为乌知义麾下数千名参加过渤海战役的将士的加盟而引人瞩目;最次的乃羽林军,这支部队人数最多,高达三万余,皆为关中地区的父子兵,志在吃皇粮,从他们的集结速度,排列阵型以及气势的表现上就可看出他们平时缺乏训练,拿把刀吓唬平民还行,真正到战场上,李怀唐自信一千骑即可对付他们。
  李怀唐不明白老皇帝为啥要带这样的“豆腐军”出征。兵贵精不贵多,军神李靖用万人破突厥,其弟子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也不过数万人,而且,此次的作战对象是马背上民族,羽林军非骑军,作用有限,还得消耗大量的粮食资源,得不偿失。
  或许皇帝讲究排场,人多力量大嘛,不经打也能起到壮胆的作用。
  李怀唐正想着,羽林军的代表们果然响应他的猜测,关键时刻掉链子。
  百人步射,十不中五,同样,长枪刺垛仅仅勉强及格。
  老皇帝的面子布满了黑线。羽林军新任主将陈玄礼满头大汗……
  神武军的出场多少挽回了脸面,百骑骑射和劈杀均精准有效,赢得全场喝彩。经过千锤百炼的大唐边军精锐不是吃素的。
  光彩重新跑到李隆基的老脸上。
  “王忠嗣不愧是朕的周亚夫啊!”
  高兴之下,李隆基给予神武军殿前将军王忠嗣很高的评价。周亚夫,西汉大将,文帝,景帝以其为肱骨栋梁,治军严谨,只可惜功高震主,兼且性格耿直桀骜不驯死于景帝之手。李隆基以王忠嗣媲美周亚夫,只想说明小王同志的能耐,疏忽了周亚夫的下场。
  历史上,王忠嗣与周亚夫的经历极其相似,功高震主,手握重兵,最后,王忠嗣也逃不过成为帝皇家玩弄权术的牺牲品的命运。
  王忠嗣这几年战功赫赫,升迁飞快,李隆基有心亲征时,暗中将他调回洛阳神武军,并擢升为殿前将军,负责练兵。
  王忠嗣治军有方,用人唯才,先后提拔了一批年轻将领,如在安西混过,战绩傲人的来瑱等人,以及来自贫民无背景以左青龙为代表的的老兵等,同时在他以身作则的带领下,神武军的骄兵悍将以及混吃的纨绔们很快糅合一起,或许整体作战能力尚有待提高,但是,论军纪这一项,确实无可挑剔。
  “陛下的神武骑真利害,不知较之宁远铁骑如何?”
  久观觉得兴趣索然的杨贵妃忽然神来一问,媚眼瞥向李怀唐。或许问者无意,听者有心,都起了攀比之意。
  “膘骑大将军可否露一手?”
  李隆基人老心不老,好胜心强烈。
  想低调都不行。李怀唐苦笑。
  陛下既有口谕,岂能不遵?
  当人们以为李怀唐将亲自去传令亲兵演示时,只见他向城头上的仪仗兵要来了牛角号。
  在众人的惊疑中,雄壮的号角声响起,节奏时急时缓,长短结合。
  “啊?!快看,宁远铁骑!”
  有人指向远处。密集的军阵当中,一支骑兵应声剥离而出。
  神了!无须口口相传,闻号行动,果断且准确。
  三百骑宁远骑士扬尘奔驰,队形紧凑默契,畅顺如行云流水,气势犹胜千骑卷平岗。
  整个表演过程如神武骑精锐的重复,张弓搭箭齐射,收弓拔刀砍劈,一气呵成,从容不迫,极富效率,训练有素体现在一举一动之间。
  精锐无匹!
  即使是不懂兵事的杨贵妃,李林甫之流也不得不承认。单是传令接令这一项,宁远铁骑冠绝天下。
  其余的细节上,相对于神武骑的百人,宁远铁骑三倍于他们,引弓发射次数较之多了一轮,准确度相差无几。别小看一轮羽箭,有时候,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往往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别。
  李隆基不由为之一凛,宁远铁骑的强大由此可见一斑,难怪能横扫西域诸强!
  还有一点,李隆基看在了眼里,这三百骑都装备了锋利无比的汉刀。在宁远送来的贡品中就有一把汉刀,造型精美削铁如泥,今天他还特意佩戴在腰间。
  “宁远铁骑都配汉刀?”
  李隆基的心七上八下,如果答案肯定,真难以想像如何与数万这样的骑军作战。
  是的。李怀唐童心大起,恶作剧式点头。
  事实是,即使有了天竺特产乌兹钢的供给,汉刀的产量也只能装备到骑军部队以及步军军官。
  点头取得了效果,李隆基脸色为之一变。
  许多人,如李林甫王珙等的反应是,小李款爷!要知道,汉刀贼贵!
  李隆基的反应是惊愕。还让人活吗?清一色的汉刀!
  他做过比较,在对砍中,唐刀远逊色于汉刀,差距明显,基本上断成两截,而汉刀丝毫无损。战场上,近身搏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