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宋之我主沉浮 >

第272章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272章

小说: 南宋之我主沉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衡会根据自身的理解,以及与学习的官吏的探讨,提出来诸多的意见建议,可以说,云川学府一方面也是节度使衙门的参谋机构。

  吴邵刚也时常到云川学府去,一方面是看望那些在学府学习的官吏,勉励他们好好学习,一方面也是了解学府的运转情况,且将自身的一些见识提出来,与许衡和窦默等人探讨,在如何署理政务方面,吴邵刚有着一些较为前的认识,通过与窦默等人的协商,也将这些观点和认识灌输到平日的教谕之中。

  吴瑞坤等人准备请先生教授学业的消息刚刚传出去的时候,许衡和窦默两人就接到了吴邵刚的邀请。

  许衡和窦默很是激动,他们明白这其中的意思,成为吴瑞坤等人的老师,那可不是一般的荣誉,他们一定会成为帝师。

  两人做了精心的准备,沐浴更衣之后,才前往吴邵刚的府邸。

  进入府邸,管家吴林马上带着许衡和窦默进入到书房。

  吴邵刚正在书房等候。

  见到吴邵刚之后,两人马上稽行礼,想不到吴邵刚也给两人稽行礼。

  “今日请许学士和窦学士,乃是为了小儿学习的事宜,我意欲请二位学士成为小儿的先生,不知道二位学士是否愿意。”

  窦默的年纪大一些,他看了看许衡,马上开口。

  “大人如此重托,下官诚惶诚恐,一定会尽心竭力。”

  许衡也跟着开口,表示愿意教授吴瑞坤等孩子。

  这在吴邵刚的预料之中,只不过他还有一些想法要说出来。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先生对于学生之影响,无比深远,我期盼二位学士以平常心教授吴瑞坤等人,切不要因为他们身份的不同,而失之于娇纵,该训斥的地方训斥,该打板子的地方打板子,要让他们先学习到谦和、善良、淳朴之品质,也就是说,他们先要成人,接着才是成才。”

  看见许衡和窦默陷入到沉思之中,吴邵刚再次开口了。

  “我以前听说过一个说法,富不过三代,本以为这个说法颇为偏激,后来想想,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父辈拼搏努力,无非是想着让家人过上好的日子,不再风餐露宿,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过因为对子孙的娇宠,导致子孙不成器,从而毁掉了辛辛苦苦创立起来的家业,如此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远的不说,就说京城里面那些纨绔之徒,哪一个不是家大业大,父辈甚至是朝中的高官,家世显赫,他们依仗父辈的权势和富裕,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仅仅是毁掉了父辈创下的基业,也令家族蒙羞。”

  “吴瑞坤、吴瑞林和吴瑞博,绝不能够成为纨绔之徒,否则我都饶不了他们。”

  说到这里的时候,许衡与窦默连连点头,完全认同吴邵刚的说法。

  “不过有一点,也请二位学士多多考虑,吴瑞坤、吴瑞林和吴瑞博三个孩子,年岁毕竟还小,懵懂不懂事,也有着小孩子的天性,喜好玩乐方面恐怕是有些令人头疼,二位先生在教授他们的时候,循序渐进,慢慢来,不要让他们感觉到畏惧,如此他们定会想方设法逃避学习任务,让二位学士日后更加的头疼。”

  “传授学业方面,以二位学士为主,我只是提出一些建议,二位学士不管如何的管教,我都是支持的,至于说家眷,二位学士不必担心,一切都由我来出面说明。”

  说到这里,吴邵刚看着许衡和窦默。

  “不知道二位学士有何要求,只要是我能够做到的,绝不会推辞。”

  还是窦默开口回答。

  “大人拳拳之心,下官深为感动,许学士与下官没有什么要求,只是我们学识不够,在教谕之问题上面,还要时常与大人探讨,吴瑞坤五岁,吴瑞林和吴瑞博都是四岁,年岁还小了一些,取字尚不到时候,在如何教谕他们的事宜上面,许学士与下官也是要仔细斟酌的,下官只是有一个建议,这第一年之教谕,以半天为限,每日里能够保证一个时辰左右的学习,就很不错了,这教材方面,许学士与下官会专门编写,供大人过目。”

  窦默说完之后,扭头看着许衡。

  许衡点头之后,跟着开口了。

  “窦学士所言,下官完全赞同,大人对于吴瑞坤、吴瑞林和吴瑞博要求之严格,下官很是佩服,不过他们年岁尚小,所谓欲则不达,刚开始学习之时,不宜要求太高,这方面窦学士与下官都要想办法的。”

  。。。

  许衡和窦默说完之后,吴邵刚微微摇头。

  “二位学士还是小心了一些,你们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有一点,我是清楚的,吴瑞坤将来承担之重任不一般,若是纨绔了,吃亏的是百姓,是身边的官吏,故而对于吴瑞坤,要求应该要严格,我还计划,两年到三年之后,要求他们出去游历,去体察百姓的疾苦,知晓百姓生活的不易,如此他们才知晓民生之重要,知晓农户种出来粮食,要经历多少的艰辛,唯有这样,他们才知道体恤百姓,才知道珍惜稳定之局面。。。”

  窦默和许衡的脸都有些微红了,这些话的意思,他们不可能不明白。

  只不过吴邵刚的要求还是太高了。

  “大人之规划,下官是赞同的,只是这两年到三年之后的游历,下官觉得还是早了一些,就算是读书人,游历也需要在成年之后。。。”

  窦默还没有说完,许衡也连连跟着点头。

  吴邵刚再次摇头。

  “这不是要求高,谁叫他们是我的儿子,那就要准备吃苦,那就要懂得民生之重要,游历不是一次两次,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到农户之中,深入到田间地头,去真切的体会百姓生活的不易,他们自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在繁华城池之中,住在豪华的府邸之中,怎么可能知晓民生之重要,这方面,恐怕要麻烦二位学士,届时跟随他们一道,也好好的教诲他们,让他们真正明白其中道理。”

  说到这里,吴邵刚拿起了桌上的纸张,递给了窦默。

  “这是我抄写的唐朝诗人李坤的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诗,就是他们的启蒙教谕,要让他们明白此诗的意思,知晓百姓的疾苦,不知道二位学士意下如何。”

  窦默双手捧过纸张,仔细看看这耳熟能详的诗词,颇为感慨的开口了。

  “大人的苦心,下官完全明白,请大人放心,许学士与下官一定会尽心竭力,不辜负大人之期盼。”8



第三百七十四章 襄阳之危


  “蒙古鞑子从正月中旬到二月底,对襄阳府城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虽说进攻都被打退了,可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朝廷已经派遣夏贵和范文虎等人,分别率领大军驰援襄阳,可驰援的大军悉数被蒙古鞑子打败,被迫撤离,情报署预计,接下来蒙古鞑子将要展开更大规模的进攻,争取尽早攻陷襄阳府城。。。”

  “京城方面,朝廷和枢密院的意见倒是统一,都是想着全力救援襄阳,夏贵与范文虎率领驰援襄阳的大军悉数遭遇失败之后,兵部提出调遣驻扎在四川的大军驰援襄阳,不过这个建议没有得到枢密院的准许,枢密院之意思,依旧是调遣驻扎在两淮的御前诸军,以及驻扎在京西路的其他方面军队,驰援襄阳。。。”

  “大都方面,蒙古亲王哈必赤依旧驻扎在开封府城,不过其麾下的两万蒙古军士,已经抽调一万人回到大都,蒙古亲王塔察儿依旧驻扎在漠北,据传从开封府城抽调的一万蒙古军士,很有可能已经开赴漠北草原。。。”

  袁世春禀报的很是详细,这些情报的获取,都是经过情报署大量的归纳和整理,特别是有关大都方面的情报,获取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需要综合以往获取的诸多情报,经过详细的整理,做出精确的推断,才可能得到。

  李庭芝、郝经和曹文刚等人,听的非常仔细,吴邵刚则是陷入到沉思之中。

  吴邵刚根本想不到,蝴蝶的翅膀一旦扇动了,历史的进程就会发生改变。

  在吴邵刚的印象里面,襄阳府城城池坚固,蒙古大军不可能很快拿下的,而且蒙古大军数次强攻襄阳府城,都是遭遇到失败,最后转移进攻樊城,拿下了樊城之后,在朝廷不愿意继续驰援襄阳府城,襄阳府城守军绝望的情形之下,固守襄阳的吕文焕选择了开城投降。

  蒙古大军围攻襄阳府城足足持续了七年时间,一直到咸淳九年,才攻克襄阳府城,不过在这个过程之中,大宋朝廷也遭遇到沉重的打击,数路援军驰援襄阳,都遭遇到失败,导致最终贾似道不愿意继续派兵驰援,而且蒙古大军在拿下襄阳府城之后,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攻陷了临安府城,导致谢太后决定投降,大宋朝廷至此基本灭亡。

  而且蒙古大军围攻襄阳府城,显得不急不躁,一直牢牢的围困襄阳府城,大量的进攻在咸淳七年左右才开始的。

  可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蒙古大军围攻襄阳府城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开始了对襄阳府城的总攻,而且攻势很是激烈,朝廷派遣夏贵与范文虎先后驰援,都遭遇到失败。

  吴邵刚知道,驻守襄阳的吕文焕很是骁勇,而且襄阳府城的百姓也很是团结,同仇敌忾,抵御蒙古大军的进攻,让蒙古大军迟迟不能够攻陷,可是这种坚持,还是抱有一丝希望的,那就是襄阳府城的背后是大宋朝廷,能够给与有力的支持,一旦蒙古大军展开大规模的进攻,朝廷驰援的大军迟迟不能够攻破蒙古大军的包围圈,给与希望,那么情况就会发生改变。

  现在看来,情况在朝着这方面发展。

  合丹应该是下定了决心,或者说是被忽必烈和蒙古朝廷催促了,必须要尽快的攻陷襄阳府城,所以才会在正月的时候,就加强了对襄阳府城的进攻。

  驰援襄阳的宋军,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夏贵和范文虎悉数都失败了,两人可谓是朝廷之中最为骁勇的战将了,接下来,朝廷想要驰援襄阳府城,将变得更加困难。

  袁世春说完了,屋子里面陷入到沉默之中。

  醒悟过来的吴邵刚,看着李庭芝等人,每当他沉思的时候,众人都是不会说话的,因为这个时候,正是他思考对策的时候。

  眼见吴邵刚停止了思索,李庭芝开口了。

  “我认为,朝廷和枢密院,怕是很快就要给四川方面下敕书了,要求驻扎四川的大军驰援襄阳,退一步说,就算是驻扎四川的大军不愿意驰援襄阳,也要开始在河南路方面发起进攻,以牵制蒙古大军对襄阳府城的进攻,或许忽必烈和蒙古朝廷没有办法了,抽调进攻襄阳府城的大军,应对中原出现的问题。。。”

  李庭芝论述观点的时候,郝经频频点头,曹文刚则是在沉思。

  “岳父大人认为,我们是不是该发起对河南路的进攻。”

  李庭芝稍稍沉吟了一下,脸色慎重的开口了。

  “我认为,一切都要以节度使衙门的战略决策出发。”

  李庭芝的这句话很是干脆,意思也很明确。

  吴邵刚点点头,看向了郝经。

  “大人,下官认为,李大人的决定是正确的,目前情况之下,节度使衙门不应该被朝廷和襄阳拖累,应该按照自身的战略部署行事。”

  郝经说完之后,吴邵刚看向了曹文刚。

  这样的情形是很少见的,一般来说,李庭芝和郝经两人都说出自身意见之后,综合考虑的情况之下,吴邵刚就会拿出自身的意见,而一直都在节度使衙门做事情的曹文刚,很少直接发表意见,毕竟从资历上面,以及是阅历方面,曹文刚都无法与李庭芝等人比较。

  可是吴邵刚看向了曹文刚,明显是要求曹文刚也说出自身的意见。

  曹文刚还是犹豫了一下,终于开口。

  “大人,李大人,郝大人,下官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说到这里的时候,曹文刚看了看众人。

  吴邵刚的神色很是平静,明显带有鼓励的意思。

  曹文刚终于咬牙再次开口了。

  “下官觉得,四川驻扎的大军,还是应该有所行动,若是没有任何的动作,恐怕会引发其他一些议论的。。。”

  曹文刚还没有说完,郝经就开口了。

  “曹大人,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够意气用事,你的意思我是明白的,无非就是想着朝廷对四川方面不驰援襄阳的看法,无非就是想着诸多百姓眼睁睁的看着四川没有驰援襄阳,可是你想过没有,京城、两淮以及京西路等地的百姓,对各级官府以及朝廷大军是多么的失望,此外,京兆府路、庆原路、临洮路以及凤翔路这些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