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宋之我主沉浮 >

第267章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267章

小说: 南宋之我主沉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过跪拜礼之后,张文谦站起身来,依旧没有抬头。

  “张文谦,此番你代表朝廷去四川,是朕亲自决定的,朕希望你不负众望。。。”

  若是在以往,张文谦听见皇上这样的话语,肯定是感激涕零的,可现在他丝毫没有感觉,内心反而有了厌恶的情绪,无非是将他张文谦当作一颗可有可无的棋子扔出去了。

  张文谦当然也表态了,一定不辜负皇上和朝廷的期望。

  皇上召见的时间很是短暂,不过半刻钟的时间,张文谦就离开了。

  走出皇宫的时候,张文谦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作为幕僚出身的大臣,他很清楚任务的轻重缓急,若是皇上真的想着此番的商谈起到作用,必定会详细嘱托诸多的事情,或者是特别强调需要注意的事宜,而且还会征求他这个使者的意见,但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这样的使者,怕不是承担什么重要的使命。

  回到府邸之后,张文谦沉默了,尽管说他的夫人还在老家,跟随在大都的不过是妾侍,可这一切都顾不上了,可以预料,一旦他离开了大都,归顺了大宋朝廷,留在大都的家人,以及老家的家人,都是要遭受到惩戒的。

  这一夜,张文谦失眠了,他不知道将来如何面对自己的家人。

  翌日一大早,张文谦就径直前往酒楼而去。

  末哥亲王出使四川的事宜,张文谦是不知道的,若是知道这件事情,他会有着更多的感慨,会更加的为自身感觉到悲哀。

  佟卫华看着张文谦,好半天没有开口说话。

  酒楼里面,上午基本没有多少的客人,也让佟卫华有足够的时间与张文谦商议。

  “张大人,你真的下定决心,此番到四川去了,就不再回到大都了吗。”

  “我已经下定决心了,若是节度使大人不愿意收留,那我就浪迹天涯了。”

  “张大人倒是不必担心这些,我家大人肯定是欢迎的,只是张大人是否考虑过家人该怎么办,难不成抛弃家人独自到四川去吗。”

  佟卫华的话语,让张文谦低头了,这件事情是他的隐痛。

  佟卫华微微摇头,他知道吴邵刚的要求,想要让一个人归心,那么你必须设身处地的为他着想,如此人家来到你的身边,才会尽心竭力。

  张文谦的家人若是遭遇到蒙古朝廷的迫害,这将是张文谦一辈子的阴影,不可能消磨的。

  佟卫华并不想张文谦离开大都,毕竟张文谦是他情报的最好来源,一旦张文谦离开了,那么蒙古朝廷的很多事情,佟卫华都难以获知了。

  史天泽以及姚枢等人,佟卫华暂时不敢接触,害怕打草惊蛇。

  “张大人既然下定了决心,那我马上给大人写去信函,相信大人会做好一切的安排,不知道张大人什么时候出发。”

  “最多十天的时间,就要出发了。”

  “哦,那张大人出发的时候,我这里还不会有什么消息,那我就只能够祝张大人一路都很是顺利了。”

  “谢谢佟掌柜的安排了,请转告节度使大人,我一定尽心竭力做事情。”

  站起身来准备离开的张文谦,突然想到了什么事情,再次坐下了。

  “佟掌柜,不知道你们对于史天泽和姚枢两人,是不是有什么安排。”

  “暂时还没有,不知道张大人有什么建议。”

  “我离开大都的时候,会分别给他们两人写信的,信函就留在佟掌柜手里,若是佟掌柜觉得合适,可以亲自交给他们,相信他们看了信函之后,就算是不打算到四川去,也不会为难佟掌柜。”

  说到这里,张文谦再次起身,对着佟卫华抱拳了。

  “我所能够做的也就是这些事情了,想不到此番会成为蒙古朝廷的使者,出使四川,这乃是天意,我是不会违背天意的。”

  “张大人一路小心,张大人提供的诸多情报,我家大人是很清楚的,此番到四川去,张大人不用担心,刘秉忠大人和郝经大人等等,也时常问候张大人的情况。”

  张文谦微微点头。

  “好,也好,我也早就想着见到刘兄和郝兄了。”

  十一月初十,张文谦作为蒙古朝廷的使者,离开大都,前往四川。

  而另外的一路使者,早就出发,他们手持四川方面与蒙古朝廷签署的协议,前往大宋的京城而去,他们的目的就是离间吴邵刚与大宋朝廷之间的关系,若是能够让大宋朝廷出兵四川,那就是忽必烈最为高兴看到的局面了。

  这个时候,京兆府路、临洮路、庆原路以及凤翔路等地,悉数都被四川方面的宋军占领,朝廷暂时没有派遣大军前去围剿,却让张文谦担任使者,前去商谈,的确有些奇怪。

  张文谦被任命为使者前往四川而去的事宜,知道的人不少,各种各样的议论都是有的,张文谦也与史天泽、姚枢等人商谈过,众人都是悲观失望,认为接下来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前途,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就在张文谦离开大都的前两天时间,一队商贾朝着张文谦的老家而去。

  张文谦的老家在河北路邢州,距离京城八百余里地。

  这一队的商贾,当然是佟卫华派遣出去的,他们的目的就是迅速转移张文谦的家人,首先将其家人隐匿起来,找寻适当的机会,送到四川去,这个动作必须要快,要在蒙古朝廷尚未察觉的时候就动手。

  没有谁会想到,就在张文谦离开大都接近一个月时间的时候,张文谦在大都的家眷,也悄悄的消失了,接近年关,根本就没有人注意到这件事情,等到有人注意的时候,府邸里面留下的就是一些下人了。

  为了能转移和保护张文谦的家人,佟卫华可谓是耗尽了全力,在接到了情报署的命令之后,他随即展开了进一步的行动,甚至不惜采取绑架的手段,转移张文谦的家人。

  消息是绝不能够泄漏出去的,当初张文谦从大都出发的时候,佟卫华就特地吩咐了,要求张文谦要走的快一些,路上不要耽误时间,佟卫华的借口是说四川方面已经做好一切的准备,其实就是争取时间转移张文谦的家人,只要张文谦进入到自家大人控制的地域,佟卫华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行动了。。

  a



第三百六十七章 准确分析

  

  咸淳四年眨眼就要过去了。

  吴邵刚控制的地域,再一次增大,这个消息,给朝廷带来了震动,应该说吴邵刚领军进攻京兆府路等地,对于朝廷是莫大的支援,对于在襄阳死死抵抗蒙古大军的军士是巨大的鼓励,一段时间,贾似道的情绪很好,皇上的圣旨以及枢密院的敕书,送往了四川,朝廷赏赐的钱粮,也运往了四川。

  贾似道不是糊涂人,他知道四川方面不断展开对蒙古朝廷的进攻,会最大限度的分散蒙古朝廷的注意力,导致蒙古朝廷无法集中大军进攻襄阳。

  可惜这样的情势没有能够维持多长的时间。

  蒙古朝廷派遣的使者,进入到京城,将四川方面与蒙古朝廷签署的协议呈奏上去之后,在朝中引发了轩然大波。

  一时间,整个朝廷都是群情激奋,认为吴邵刚这是投靠蒙古朝廷。

  当然,也有清醒之人,认为吴邵刚与蒙古朝廷签署的这个协议,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而且四川驻扎的大军,已经占领了京兆府路、临洮路、凤翔路以及庆原路等地,接下来就可以进攻河南路了,甚至能够收复开封府城。

  可惜责备吴邵刚的人还是居多。

  当然,不管朝中诸多大人是什么看法和意见,最终拍板的还是贾似道。

  四爷这段时间异常的担心,他发现贾似道的情绪很是不好,朝中的事宜,四爷当然是知晓的,围绕吴邵刚的事宜,朝中已经争得不可开交,有些激动之人,甚至喊出了口号,要求朝廷清君侧,明显就是想着对吴邵刚动手的。

  四爷对四川方面的情形,不是很了解,仅仅是通过小儿子赵启楠了解的,可是对朝中的事宜,可谓是了如指掌,这些年过去,四爷已经成为贾似道最为信任的幕僚之一,很多时候,贾似道大事小事都是征询他的意见。凭着丰富的阅历,四爷所出的主意,往往都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能够达到目的,故而贾似道愈发的信任四爷。

  四川方面的事宜,贾似道一直都没有在府邸里面说及,这让四爷感觉到纳闷,按说如此之大的事情,贾似道早就应该在幕僚之中说起了。

  绝大部分时间,贾似道都是在府邸里面署理政务,很少到大内去,可最近一段时间,贾似道时常到大内去。

  四爷的身份,是无法进入到大内去的,更是不可能进入到皇宫之中。

  牵涉到四川以及吴邵刚的事宜,四爷是最为关心的,他需要探听到实际的情况,快速禀报给四川方向,让吴邵刚能够快速做出决定。

  终于,焦急的四爷,等到了机会。

  回到府邸的贾似道,一边揉着脑袋,一边吩咐管家,让几个幕僚到厢房去,这里面就包括四爷,得到了消息之后,四爷迅速赶往了厢房。

  四爷是第一个进入厢房的幕僚,看见贾似道正在看着手中的文书。

  贾似道抬头,看见了进来的四爷,微微点头,示意四爷坐下。

  很快,其他几个幕僚也进入到了厢房,管家关上了厢房的门。

  贾似道终于抬头,看着众人,慢慢的开口了。

  “近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我不多说,云川节度使吴邵刚,此人真的令人难以捉摸,率领大军攻陷了京兆府路、临洮路、庆原路以及凤翔路等地,让朝野振奋,可转身又与蒙古鞑子商谈,竟然同意了暂时不驰援襄阳府城,这令朝中大人愤怒,我思索其中的原因,想到的是吴邵刚自保,希望保全自身的实力,可吴邵刚不想想,若是朝廷遭遇到危机,吴邵刚岂能自保,有些话,我不想说出来,希望诸位帮忙我分析一番。”

  贾似道说的很明白,话语之中隐含的意思呼之欲出。

  话语刚落,一名幕僚迫不及待的开口了。

  “魏国公,属下以为,吴邵刚难道想着造反吗,或者是隔岸观火,看看朝廷与蒙古鞑子谁能够取得胜利,若是谁取得胜利了,就归顺谁。”

  贾似道看看这名幕僚,没有开口,脸上也没有多少的表情。

  幕僚的话语还没有说完,看了看贾似道之后,再次开口了。

  “魏国公刚刚说到了,吴邵刚率领大军收复了京兆府路等地,属下认为,这不过是吴邵刚想着扩充自身的实力,期望得到朝廷或者是蒙古鞑子的重视,刚刚属下也分析了,认为吴邵刚有可能造反,这一点属下不是特别的相信。”

  这名幕僚开口之后,其余的幕僚纷纷跟着开口了,大致的意思都是如此,认为吴邵刚要么就是想着造反,要么就是观察局势,等待时机,不过绝大部分的幕僚,都是认为吴邵刚观察局势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只有四爷没有开口,贾似道看了看四爷,没有专门开口询问。

  商议进行了一个多时辰的时间,贾似道挥挥手,示意诸多的幕僚退下。

  四爷站起身来的时候,贾似道再次对着四爷挥手,示意四爷留下来。

  其余的准备退出去的幕僚,看了看四爷,眼神有些特别。

  四爷倒是无所谓,他知道自身没有发表意见,贾似道一定是想着刨根问底的。

  四爷之所以不说,不明确的发表意见,就是因为与其他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就是因为掌握了贾似道的心思。

  贾似道是谈判的高手,鄂州之战、两淮之战等等,贾似道都是派遣使者前去商谈,为何坚持要商谈,贾似道肯定是有自身想法的,在得知吴邵刚与蒙古朝廷谈判的时候,贾似道会换位思考,探究吴邵刚的心理,其实贾似道的第一句话就显露出来了矛盾,他弄不清楚吴邵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刚刚那么多的幕僚提出的意见,贾似道其实都是不满意的,因为这些幕僚没有详细分析吴邵刚为什么会与蒙古朝廷谈判。

  “四爷,说说你的看法,实话实说,不必有什么遮掩的地方。”

  “魏国公,属下仔细看了吴邵刚与蒙古朝廷商谈的时间,有一点属下觉得很是奇怪,这份协议签署的时间是六月底,而从节度使衙门收到的奏报来看,七月初合州御前诸军就开始进攻京兆府路了,也就是说,刚刚签署了协议,吴邵刚就领军收复了京兆府路。”

  贾似道的精神一下子提起来了。

  “嗯,说的不错,我怎么一直都没有注意到啊,接着说。”

  “还有一点,属下也很是疑惑,蒙古使者前往京城而来,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