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885章

大明武夫-第885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

马冲昊笑着回答说道:“因为是将主这边想要议和,既然是咱们要议和不想打,那么肯定就有不得已的难处,想必在这天津占不了多久,只想着多捞点好处快走,反正都是要退,那不如等到将主这边退了就好,何必去担这丧权辱国的罪责,甚至还会觉得我军虚张声势外强中干,再纠集兵马来战都有可能。”

吉香愕然,想要反驳争辩,可仔细一想,马冲昊说得没什么错,赵进缓缓点头说道:“还是你对朝政熟悉,我们这边太直接,又太想当然了,你想到什么都说出来。”

得了赵进的鼓励,马冲昊坐正了些,肃声说道:“将主,官军静海大败之后,朝中大臣第一要做的就是推卸罪责,那王在晋必然要获罪下狱,第二就是试图翻盘,这场大战本就是东林清流为了压倒阉党而发起,遭遇大败之后,位置已经岌岌可危,若是和我们求和,那就成么众矢之的,成了丧权辱国的罪人,再也没有复起的可能,不要说继续立于朝中,搞不好都身败名裂,获罪下狱,他们肯定不甘心,我们主动求和,必然会被认为是心虚底弱,他们肯定还要冒险。”

“真是不知好歹的糊涂混账!”边上的石满强听得有气,用力拍了下桌子。

“四爷说得是,这些清流文臣的确是糊涂,可其实他们也不糊涂,静海大败之后,再想想年初那几次大败,他们每个人都知道事不可为,可为了保全自家名位,还是要不管不顾。”马冲昊笑着接话道。

第1270章国难当前政争为先

赵进沉吟着点点头,对陈昇说道:“看来还是要大战一场,只是把官军打的太狠,我怕塞外关外还有变数,到时候反倒麻烦。”

“该打那就打,我们都已经打到这里,再做几场也是没什么,但的确不能在外面耽搁太久了,大军孤悬在外,徐州根本很容易有风险。”陈昇说得很实在。

马冲昊扫视众人神情,又是开口说道:“这次大败之后,若是魏忠贤一党肯趁机发动,掀翻朝中的东林党人,这议和倒是能进行了。”

“这些太监倒是比什么文臣明白事理,知道进退,倒是和平常人说的不同。”吉香笑着感慨了句。

马冲昊点点头附和说道:“文臣们也明白事理,只是要维护自家权位,要顾虑清议乡党,有些事就不能做也不敢做,那太监们再怎么煊赫也是天子家奴,为主家办事,脸面什么的自然可以不要,而且他们和天家祸福与共,自然知道从大势上考量。”

宴席上每个人都在点头,别看席面上没什么精细材料,可那大厨手段非凡,寻常的猪羊鸡鱼也做得美味非常,可现在没什么人在意这个,那边马冲昊沉思片刻,又是开口说道:“将主,此时还有一种可能……”

※※※

王在晋回到京城之前,京城已经知道了静海大败的消息,那京营兵马虽然不堪战,可跑起来却不逊色于边军精骑,也没耽误沿途发财就那么直接跑回京师,主将去官署高级,下面的将校则是到处传播,没过多久,整个京城都知道近十万大军在静海县被二十余万贼军打的落花流水,已经没办法收拾了。

对于京城的上层来说,这二十余万的徐州贼军是虚的,他们都知道贼军不过两万余,但下面的人却不知道实情,大家都觉得匪夷所思,怎么就突然出现了二十余万贼军,官军怎么就被打的大败,据说还在几个时辰内,当年萨尔浒惨败,四路官军也是在七天内才被击败溃逃,这贼人难道还强过了鞑虏?

不信归不信,可大家都是惊慌恐惧,有人想要逃,也有人觉得与其逃还不如在这城池内躲避安全,毕竟靖难迁都以来,这京城还从未被攻破过,可和大明其他地方的历次兵灾一样,城内还是乱了起来,京城之外也有大片的民居,已经是这城市的外延,在这个时候都要进城躲避,富人自然有住处,穷苦百姓则是无处可去,在不能免俗的流言刺激下,京城内出现了打砸抢掠,甚至有官员都被波及。

顺天府一府两县的差役,五城兵马司的巡城兵卒,东厂、锦衣卫甚至禁军四大营都被派了出来,严厉镇压,一颗颗脑袋落地,总算让局势安定,能驱使这些的都是宦官,而且还是魏忠贤一党的人物,若是在前几天,意图谋反不轨的大罪名已经扣上去了,在前几天,魏忠贤一党根本就不敢放手做这等事,但那大败的消息传回后,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先前慷慨激昂发动此次会剿的清流文臣们此刻都是灰头土脸,有人咬牙说这是妖言惑众,或许只是京营先逃,那边还在激战,即便是败,也没可能被贼人以少打多这么快的全盘崩溃,所以必然有假,要再等等消息。

还有人在推卸责任,开始在朝堂上和各种场合说自己有先见之明,当时就不建议出兵,可惜自己的话没有人去听,没办法只好违心的从众,说这等话的往往还要暗地里联络魏忠贤一党,为自己的将来做些准备。

真正焦头烂额的是兵部筹划的那批郎官和文吏,当时纠集各处兵马的前提就是剿灭贼军会速胜,然后回归各处防务,可现在却是大败了,等于京城两翼对草原的防御都有了大空洞,怎么腾挪去补充,那察哈尔和女真会不会有异动,到时怎么应对,这都是艰难。

但让他们焦头烂额的还不止这些,主政的大佬们已经吩咐了下来,让他们再次筹划,这京城要守住,那贼军后劲不济,明显不敢再次向前,还要调集兵马再战!

当王在晋回到京城之后,所有台面下的暗流都被掀到了明面上,督师王在晋也是挂着兵部尚书衔的顶级大员,他带来了徐州贼军的条件和书信,也证明了静海那场匪夷所思的大败是真的,这下子,京城彻底震动。

以任何朝政议论瞒不过当天的习惯,当晚京城各处都已经知道了这个,甚至出现了用“徐州贼杀进来了。”这样的谣言掀起混乱,然后趁火打劫的匪类,没奈何只能提前关闭城门,然后用各支力量进行严厉的镇压,不然不等贼军打过来,京城自己就要彻底崩掉。

一直沉默的阉党们在这个时候开始发声,他们不提怎么处置后续,只是攻击东林祸国,贸然出兵,失却招抚良机,让江山社稷陷于危机之中,现在贼军已经逼近京城,这个责任谁来负,当政诸公,难道不该辞官以谢天下吗?

内阁和六部都察院的当政大佬们当然不会辞官,这个出人意料的大败让局势一下子凶险无比,现在辞官的话非但没有什么复起的机会,搞不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绝境,连诏狱天牢都不必熬,直接论罪处死都有可能,可眼下这个局面实在看不出有任何翻盘的可能,怎么也脱不开这责任,毕竟太快了,说服大家出兵,言之确确必胜,这些大家还牢牢记在心里,阉党势力仍在,现在已经开始反扑。

如今要绝境求生了,首先是把所有的罪责归在王在晋身上,领兵大臣只身逃回,而其他各部兵马都是溃散,为何你被俘还能这么安然回返,肯定和贼军有所勾结,这大败若不是你这领军大臣勾结外敌,恐怕也不会发生。

罗织罪名这个本事不光是奸臣阉党才会,清流们用得同样熟练,王在晋做过山东巡抚,那边距离徐州很近,想必私下里勾连,王在晋还做过河道总督,那边距离徐州也很近,还有人说徐州贼之所以这般嚣张,就是因为有一名清流从中谋划,那清流姓王,王在晋也是姓王,这定然是包藏祸心,还有人说到王在晋经略辽东时候,曾和大学士孙承宗多有冲突,果然是心怀叵测,得亏孙大学士慧眼如炬。

说这些话的人已经忘记了就在十天前,他们还在为王在晋辩解,认为王在晋经验丰富,孙阁老虽然英明果断,但未免太急促了,可在这个时候,这等前后照应不上的细节没有人在意,大家为求自保,要找个替罪羊,同样的,孙承宗回到京师成为首辅也是不可逆转的大势,眼下要努力讨好了。

叶向高和赵南星折腾这些的时候心惊胆战,他们甚至没办法发动所有的党人,败了就是败了,不光让政敌们虎视眈眈,连自家人都心存怀疑,他们当然知道王在晋有没有通敌,他们也清楚从头到尾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这个时候,最该发声的都察院两位名臣——杨涟和左光斗都认为王在晋要为战败担责,但不该是通敌,甚至还要求对阉党寸步不让,对这一类家中无钱偏风骨铁硬的清流,他们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劝说他们保持默契不要出声。

王在晋没有自辩,他也没可能自辩,直接就被看押起来,没办法和外人沟通交流,他带来的赵进书信险些被人撕掉,当时王在晋厉声喝止,才让对方将这封信保管起来。

“乱贼求和,定然后继乏力,此时,当重整兵马痛击,另号令河南、山东、南直各路兵马合击徐州,断齐后路,此刻看着险,却是反败为胜的大好时机,京营兵马、蓟镇兵马、辽镇兵马三路合击,定然可以挫败贼军……”很快就有人唱响了这个调子。

赵进主动要求议和的态度的确给朝中大臣们很多幻想,这也让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有底气,而且提出这决战建议还有一个目的,如果阉党不答应的话,对方真的逼过来,那责任可就不是东林这边的了,甚至这个提议本身都是为了掀起争论,扯皮争论中,罪责就未必落在一方的头上。

阉党已经不像前段时间那么低调了,这边提出来,司礼监那边很难批红回复,这样也好,到时候不是我们不去做,而是你内廷拦阻。

内阁首辅叶向高和吏部尚书赵南星算盘打的很好,却没想到这次没有什么司礼监和内阁,阉党和清流的扯皮,天启皇帝直接参与了朝会……

经历过三大案之后,东林气势大涨,在朝中开始有些说一不二的架势,天启皇帝要做什么都是束手束脚,所以天启用了有明一代的老法子,自己去“耽于享乐”,让亲信的太监们到前台和文臣互斗,文人士子只骂阉党专权,却想不到在大明的体制下,若无天子撑腰默许,太监们根本就直不起腰来,扶起魏忠贤后,清流们渐渐被压的喘不过气。

第1271章大义大义

前段时日好不容易翻盘,现在又要恢复到扯皮相持的时候,可一向不怎么勤政的天启皇帝已经不想让双方继续纠缠下去了,他要直接参与到决断中。

“……按照这贼酋的条件去议和,当务之急是让贼军退兵……”在朝会中,天启皇帝干脆利索的给了决定。

当听到天启皇帝说出这番话之后,主战的清流文臣们都暗地里松了口气,不过随即就有人做出了慷慨激昂的神色,起身拜下说道:“那徐州贼众已然是强弩之末,外强中干之相,此时正该调集大军剿灭,怎能半途而废,做这等有辱宗庙国体的议和之举,臣以死相谏,万万不可行。”

“陛下,徐州贼众尽出,老巢空虚,应该调集天下兵马趁虚而入,怎能中了贼众虚张声势的伎俩,陛下,此例一开,后患无穷,若要求和,臣宁肯告老还乡。”

内阁首辅以及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等人,以及有资格在场的科道清流们,或起身慷慨陈词,或默不作声,君上既然有了决断,那么大家就谈不上什么责任了,但执行起来依旧要背负骂名,大家要和这个划清界限。

在这个时候,先前主战的一方甚至很得意,自家这方反对议和,言论自然会大家赞誉,而主持这议和的一方必然会成为千夫所指,卖国贼这个名号是跑不了了,等到局势缓和,在舆论逼迫下,主持议和的定然会下台,而自家则可以在赞誉声中卷土重来。

至于这辞官告老,不过是官场政争的惯例,侍郎及以上的大臣在御前说出这样的话,仅仅表示一个态度,天子肯定会出言挽留,到时候装什么都没发生过,然后把消息传到外面,又是某某清正君子,不惜辞官生死,谏言君上的美谈。

每个慷慨激昂的大臣动作前后都在看着御座边上的魏忠贤,每个沉默的大臣也在看着御座边上的魏忠贤,这位阉党魁首到现在还没有什么言语动作,君前议政,司礼监的大珰们都有资格说话,何况现在阉党已经是气势再起,说话的份量就更重了,没有人理会端坐在御座上的年轻天子,天启皇帝在登基后总是和木匠活计打交道,总是喜欢俊秀的小宦官,他在政事上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局势到了这样的局面,朕对不起列祖列宗,诸位既然觉得愧疚和力不从心,那就回乡养老,换能做的人上来吧!”天启皇帝闷闷的开口说道。

这句话让屋中寂静一片,跪地慷慨陈词的那些大臣们先是愕然,随即却是不知道如何反应,按照惯例,在这样的场面下,天子心里再多不满,也只能温和的挽留抚慰,大家把这个过场走完,怎么现在不按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