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549章

大明武夫-第549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事,或许在眼里觉得很下等。

赵进摇了摇头,没有这下等的实务,哪有你的悠闲逍遥,而且这实务辛苦,这些年都是徐珍珍来撑着,说难听点,等若是徐珍珍在供养自己父亲的逍遥,自己弟弟的学业。

“煤铁是根本大事,你想学着管那就好好学,学成了好好帮你姐和我做事。”赵进笑着开口说道。

长辈晚辈是一回事,但大家都知道到底谁的决断最有用,赵进一开口,徐本荣即便脸色不好看,却也什么话都不开口了。

“读书识字不是坏事,可走功名路却未必是什么好事,且不说咱们能不能争过别人,咱们家的人何必走这条路呢?”散席之后,赵进和徐珍珍说得很明白。

“全凭夫君做主。”徐珍珍难得说出这句话,不过看她笑吟吟的表情,也知道这不过是夫妻间的调笑,说完这句后,徐珍珍的神色才变得肃然了些,叹口气说道:“也多亏夫君说了这些,妾身是不好讲的。”

岳父徐本荣虽然是自家人,可毕竟离得远,有些事看得不是那么清楚,自然还想让孩子读书考取功名,以为这是正途,再不济诗书传家,这也是此时富贵人等常见的打算,不过,他却没想到以后这条路未必好走了,何况徐家还是赵进的岳家。

让木淑兰管着徐州闻香教的打算,赵进没有对徐珍珍隐瞒,直接就清楚说明,这等事若是藏藏掖掖的,反而惹出是非来,徐珍珍对这个倒没什么意见,只是笑着说自己这边:“……得亏妾身这边还要顾着徐家家业,不然一旦闲下来,整日里对着大凤和小龙,多余出来的心思那里去用,家里肯定要出乱子。”

这话又是自嘲,又是对赵进安排的态度,赵进笑了笑,将徐珍珍搂了过来,笑着说道:“我在外面顾着大局,你在家里顾着大局,都不太容易。”

徐珍珍的脸埋在赵进怀中,说话的声音有些模糊:“妾身现在只想着儿女们好好长大,别的不去争,也不去想了。”

临睡着之前,躺在那里的赵进突然想到,自己和徐珍珍,一个二十,一个二十多岁,怎么交谈和思考的方式都像是四十几岁的人,真是可笑。

※※※

对于穷苦百姓来说,时时刻刻都在求食求活,根本不会有过年这个概念,对于家境宽裕的来讲,这个年要正月结束才算过完,一年的辛劳都要在这个月好好放松下,对于富贵人等,他们天天都在过年,除夕正月没什么可稀罕的,对于赵进和伙伴们来说,春节在初五那天就结束了,实在有太多的事情要忙。

第774章徐州的农闲

王兆靖一直没有回城,只是呆在何家庄这边,如惠已经在何家庄这边置办了宅院,城内的相好也搬了过来,吉香过年也是全家来到何家庄这边过,这三个人始终是在何家庄这边,陈昇的父亲陈武却有些倔脾气,就要呆在城内做这个清闲的总捕头,所以过年也要进城去,初五才能赶回来,在这几天内,第一团由赵进暂管。

“进哥,你还真是辛苦。”这是木淑兰的话,看到赵进在徐州的局面,再看到赵进的忙碌,任谁都会有这样的感慨。

初五一早,赵进就带着一干兄弟和几十骑护卫去了黄河边上,在黄河南岸北岸都是热火朝天,不过这个热闹却不是因为正月里的集市和游玩,而是百姓和流民们的劳作,大家都在挖淤泥堆土坝,兴修水利。

尽管有赵字营在,徐州的年景相当不错,可吃不饱,到了春季就青黄不接的人还是很多,何况因为辽饷,还有从各处来到的流民和灾民,往年这个时候,这些人不是跑到更南边去,就是已经冻饿而死了,赵字营对这些人是尽量的赈济,但赵字营并不是平白慈悲,想要吃到赵字营的高粱和糙米糠菜,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每天做多少吃多少,而有一定口粮的庄园庄丁也可以参加,总归节省出口粮,多些积蓄。

河泥是肥田的好肥料,冬季正是挖掘修缮沟渠的好时节,而筑起土坝做围堰也是目的之一,毕竟徐州靠近的是黄河,黄河水患是这个时代最可怕的灾难之一,提前戒备总比临时抱佛脚要好。

挖掘河泥、挖掘修缮沟渠、筑坝围堰,每一项都代表着巨量的土方挪动和繁重的劳动,参与的劳力辛苦一天之后,晚上都是精疲力竭,不过大家参与的热情依旧很高,因为能够吃饱,每个人都干的热火朝天,不少人心中一直很忐忑,生怕这些活计结束了,就没有地方吃饭只能挨饿。

不过这兴修水利的工程很大,估摸着黄河开化之前都完不成,而且管事的工头之类都有承诺,在这里出力做活,表现的好了,等开春还有安排,到时候或者安排大家开荒,或者安排去庄园里种地,总归有个能吃饭的去处,这些承诺让大家又是忐忑担心,又是兴奋,干劲却更足了。

“不出意外,今年的收成比去年还要好,不光是徐州,只要是咱们抓稳的地盘,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又可以吸引流民,又可以稳定庄丁们的心思,有活干,有饭吃,也就不会那么多的胡思乱想。”赵进几个人骑在马上观看,他们周围的家丁马上马下都是戒备森严,如惠颇为兴奋的指点解说。

每个人脸上都有微笑,这冬日忙碌,自然是赵进的主意,大家都能从其中看到种种好处,刚才如惠只说了能说的,还有些话大家心里明白。

这几年来,庄户里的庄丁日子稳了,又活得安生,开始有人起了别的心思,他们想得很简单,觉得在庄园里面处处太平安稳,外面也是太平时节,那么这赵老爷圈着大家不让走是干什么,难不成让大伙一辈子给他做牛做马吗?

起了这个心思,自然就是要回乡看看,这些庄丁们在赵字营的体制里呆久了,对这边的规矩也很熟悉,而且现在有子女的也不多,青壮男女出发也没有累赘,他们很容易就能逃出去,可辽饷催逼刮过,出了徐州这一圈,可就不是太平乐土了。

有些人运气好,在黄河边就被抓回来,但他们愈发觉得自己是被骗的,有些人运气不好,跑出了赵字营的范围,然后不管他们看到了什么遭遇了什么,后悔与否,都是回不来了,只有几个人跑了回来,家人和同伴往往没跟着他们一起回来。

赵字营上下对这等事都很恼火,那几个跑回来的人在各个庄园宣讲,也不用添油加醋,只是述说自己的真实经历就好,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足以让其他人震撼。

不过做这些还不远远不够,为了更好的收成,为了更完善的庄园,更好的工事和营地,各个庄园内的流民都被发动起来,进行各种各样的劳作,让他们没机会去逃跑,没时间和精力去胡思乱想。

能但当工头的都是家丁或者团练,他们用训练中学到的那些来管理劳力,在这劳作中,劳力人丁有了最基本的组织,有了基础的配合,如果以后他们中有人被选作团练甚至成为家丁,对那些训练的接受程度就会高不少。

除了对自家庄丁的作用,这些繁重的劳动还在吸纳进入徐州的流民难民,能参加这劳动并且坚持下来的,一定是身体素质最好的青壮百姓,他们最有益处,说得残酷些,在冻饿之下,不够健壮的人都被淘汰掉了。

外来流民里也有幸运儿,如果你有一技之长,不管是什么方面,都会保你不会饿死,你可以用你的一技之长换来全家的生存,除此之外,识字也是幸运的,但不要觉得赵字营会重视什么读书士子,你想要活下去,就要学会记账做事,书经上的东西全然无用,要学的就是衙门里吏目做事和商行里掌柜账房的本领,这两项听起来都很体面,可一开始,你先从听差学徒开始吧,另外得到免费救济的就是健康的孩童,不管是男孩女孩,这个赵字营都会主动的收容赈济,如果父母答应卖身给赵家,即便不是孤儿也会得到一定补贴。

有人颇为尖刻的说,这是赵进自己也有了儿女,所以发了所剩不多的善心,如果再去买卖人口,天上真要降下一道雷劈死他了,不过,赵进连这一点都没有顾及到的,对他来讲,孩童是一张白纸,可以培养出对自己忠心,掌握自己传授技能的下属。

最后一点,这些劳动也是为了消耗各个库房里快要发霉的粮食,漕粮换酒,庄园耕种,让赵字营积攒了大量的粮食,虽说徐州很适合存储粮食,可毕竟不能太久,与其让粮食发霉,不如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过再刻薄的人也要承认赵字营在冬季这个工程的效率,徐州一州四县的官府也不是没有组织过类似的活动,但都是虎头蛇尾,无疾而终,甚至变成了官吏勾结捞取好处,敲诈百姓的一种手段,可赵字营组织的劳作,效率和成果都是官府组织的几倍甚至十倍,眼看着无数河泥运到附近的庄园里肥田,一条条沟渠挖成,黄河边上的土坝渡口愈发完善,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

徐州内外很多人,甚至从未想过能做到这些,这让他们对赵进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除了对民力更有效率的调配,很多人没注意到大量铁器工具的投入使用,没有趁手的工具,挖土挖泥可不那么容易,而且还有大量的牲口大车被投入到这些劳动中,这更进一步的提高了效率,而且修建沟渠不仅仅是挖沟就好,还要知道如何分水放闸,不然沟渠很容易被废掉,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为了做到最好,赵字营特意在清江浦请来了水利匠人,这些人也是漕运系统内的,专为修缮运河,说起来也是悲哀,如今的大明除了在漕运上还有懂得水利相关的工匠之外,其余各处的灌溉沟渠等等,都只是靠着经验相传了,已经变得无比粗糙,处处看天吃饭。

连赵字营驻扎在徐州的家丁和团练们也都参加了冬日的劳作,这直接被当成了训练的一种,只不过他们不是全日参加,而是各队各连轮换,虽然赵字营家丁和团练干活的时间不长,却让其他的庄户和流民们劲头不低,连进爷手底下拿刀骑马的都参加了,大家干这个活计还有什么不甘心的。

赵进他们一行人跑到了黄河边的土坝上,看着下面忙碌的人群,干活的百姓们敬畏的仰视赵进这一队,知道他们是这个徐州的主人,却没想到赵进和身边的人,同样用复杂的眼光看着下面忙碌的人群。

“大哥,小弟看着下面的人,只觉得豪情满胸,能将民力用到这个地步,咱们赵字营有什么事做不成?”王兆靖拿着马鞭指点说道。

不光是王兆靖这么想,在土坝上俯视这一切的每个人都这么想,看着下面密密麻麻的人群,有秩序有队形的劳作忙碌,看着黄河边的各项工程逐渐完备,各个心中都有豪情壮志。

在正月初七这天,徐家送来了第一批的十五支鸟铳,鸟铳最先送到赵进这边,弯曲的握柄,细长的铳管,鸟嘴钳,扳机,药池之类的部件都很完整,引线和火药甚至铅子也都置办完全,徐家毕竟用这个鸟铳很久了。

赵字营里里外外的人都知道赵进的习惯,或者说都听过这个事迹,进爷年纪不大,却沉稳的很,仅有的几次失态却都是和这火器相关,今天一下子送来了十五支,赵进早早来到了学丁队的营地,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稀奇。

第775章鸟铳试射

学丁队的学丁如今有三百余人,一百余名十六岁以上的,其余的都是孩童,从前的学丁队是笼络各方势力,安置“人质。”的地方,可现在却是彻底忠于赵进的预备队,其中成家的子弟有二十余名,姜家的有十余名,徐州卫的有过百,现在的学丁队虽然年龄偏小,却是随时可以拉出去拼命厮杀的队伍了。

赵进来到之后没有先召集人,而是来到一处营房,仔细的观察这鸟铳,制造一杆鸟铳,负责打造的工匠可以有一两银子,同样的,这个工匠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鸟铳上,如果出现什么故障错处是打造制造的时候毛病,那么这个工匠就得偿命。

有银子做激励,有杀头做惩罚,每一支鸟铳都是尽心打造,看起来就是一个工艺品,处处精细,看不出一丝错处,甚至连送来的黑火药都是用筛子仔细筛过,务求好用,赵进翻来覆去的看,的确挑不出什么错处,但仅仅是挑不出错处的鸟铳。

握柄太小,和绣春刀的刀柄差不多大小,这样在射击的时候很难保持稳定,准头想必不好,铳管太细太长,且不提打造这样的铳管会花费多少工夫,这样的铳管在碰撞中很容易变形,而且太长的铳管也让装填铅子压实火药这些程序变得相对麻烦,赵进在这里翻来覆去的看,却让送鸟铳过来的徐家管事紧张无比,姑爷看得未免太仔细了些,看姑爷的神情,明显不太满意的样子。

赵进记忆里的火铳是铳管更短,口径更大,火铳的柄更大更长,可以抵在肩上的,但知道这样的规制不代表就可以立即制造,细节和比例同样能决定成败,赵进也不想让徐家那边试制,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