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1250章

大明武夫-第1250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他的命令之下,因为畏惧大汉的兵威,绝大部分大名遵守了他的命令,原本开始越界进攻幕府领地的加贺藩前田家和仙台藩伊达家都先后撤兵,然后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大汉进一步的命令。

而在这段时间当中,周璞不断地发布,各处安顿秩序同时升迁赏罚,俨然一副太上皇的架势,在赵松和他的努力下,日本的秩序也慢慢地重新安定了下来。

在本军投降,大军四散之后,井伊直孝被周璞召见到了自己的驻地,因为有投降之功,所以他得到了比较良好的待遇,不过周璞因为事务繁忙一直都没有召见他。

直到周璞在稍稍安定了局势之后,他终于得到了面见周璞的机会,而同时被召见的,还有身为德川家嫡子、德川家光亲弟弟的德川忠长。

因为早就知道了大汉的安排,所以碰到德川忠长的时候井伊直孝并不惊诧,但是当亲眼看到如今威福自用的大汉使臣居然如此年轻的时候,井伊直孝还是有些惊异。

不过他也知道大汉是新创之朝,就连大汉天子本人也十分年轻,所以倒也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只是心里却对此百感交集。

德川忠长是在不久之前来到周璞帐下的,为了摆脱哥哥的阴影,为了保全德川家的血脉和基业,他在百般权衡之后,最终还是决定投靠大汉,成为大汉扶持下的德川家下一任当主。

因为兄弟间多年的恩怨纠葛,哥哥的死讯并没有让他伤心,他反倒十分高兴,他更加高兴的是,自己终于从之前的困境当中走了出来,成为了梦寐以求的德川家家主。

虽然没有了将军大位十分可惜,但是德川家的基业还有,大片的领地也在,只要稍稍整顿一下,恢复元气,那么德川家依旧还是日本最为强大的大名之一,不会沦落到家破人亡的境地。

不过想要达成这样的结果,就必须要讨好大汉,因为现在德川家是众矢之的,只有依靠大汉的保护才能够让德川家不至于被朝廷和其他大名分而食之。

带着这样的想法,自从见到了大汉的使臣之后,德川忠长一直都是百般逢迎,讨取对方的欢心,并且屡次保证自己和哥哥绝对不一样,以后一定会世代恭顺于大汉。

德川忠长和井伊直孝一起来到了周璞的坐前之后,对周璞先是诚惶诚恐的行礼,然后躬身听着周璞的训谕。

“你们之前虽然和大汉为敌,但是这是因为受到了德川家光的胁迫,奸臣的蒙蔽,现在德川家光已经授首,只要你们之后恭顺于大汉,天朝自然不会再于你们为难。”周璞再度训谕这两个人,“现在形势虽然初步稳定,但是关东必然还有不少人对你们和大汉心怀怨望,你们回去江户之后,也一定要注意清除这些小人,以免他们生乱!”

不期然间,周璞在训谕当中完全没有提到过日本朝廷——明明他们和幕府开打时的借口就是要匡扶日本的纲纪,让德川家尊奉日本朝廷。

德川忠长和井伊直孝自然是心领神会,连连表示自己一定会清理掉那些对大汉有反意的人,绝对不会再让幕府生乱。

德川忠长比井伊直孝更积极,因为他之前饱受德川家光和幕府重臣们的迫害,早已经是积怨已久,而且现在他手里没有多少力量,更加知道有不少人不服他,所以他老早就打算借着大汉的刀来把重臣们清洗一番,让自己这个家主能够安稳地当下去——井伊直孝和土井利胜两个人势力和名望太大,他暂时不能动,其他人他可就不打算客气了,有多少冤仇都要发泄到这一群人身上。

德川忠长的心思周璞虽然无法完全看透,但是心里也猜了一个八九不离十,不过周璞对此是乐见其成的,德川忠长越是清洗家中重臣,就越是依赖大汉,对大汉也是有好处的。

“……不过,你们现在先不要回江户了,先跟我前往京都吧。”周璞突然话锋一转。

这是为什么?两个人都有些不明所以,互相暗暗对视了一眼。

现在朝廷已经是今非昔比了,他们去京都恐怕不会得到什么优待。他们更害怕成为朝廷手中的人质,就好像当年那些大名们的亲属在他们手中一样。

不过,周璞很快就打消了他们的疑惑。“你们之前的官职都已经被贵国的朝廷所剥夺,现在你们需要重新领受官职,既然德川家现在由你们来负责,那么你们多少也该去向朝廷谢罪一二吧。”

“是……是……”得到了周璞的解释之后,德川忠长马上应了下来,只要能够不受到生命危险,谢罪对他来说并不是难事。

“另外……签订和约也需要你们在场。”周璞继续解释,“两位在面见我朝太子殿下的时候,还请不要失却了礼数,不然后果可是十分严重的!”

两个人几乎同时目瞪口呆起来。

“此次征日,是我朝太子殿下总镇后方,领衔此战,既然战事已了,太子殿下亲临贵国都城自然是顺理成章。”周璞的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还有,两国的和约,若是有太子殿下的确认,岂不是更加名正言顺?”

第1700章这只是开始

天朝的太子殿下将会亲临日本?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德川忠长和井伊直孝两个人都是十分惊诧。

不过他们很快就平静了下来,作为天朝的太子,又是本次战事名义上的统帅,不管是签订协议还是炫耀本国的军威,他来都是名正言顺,十分正常的。

如果大汉太子亲自驾临的话,那这一趟京都他们还是非去不可了——虽然他们投降了大汉,可是在其他人眼里,他们这些人还是德川家的罪人,如果能够借着迎奉大汉太子殿下的机会得到他的认可的话,对他们稳固地位可是一件大好事。

“既然这样,我等一定前去京都聆听殿下训谕!”一想到这里之后,他们两个人都马上改变了之前的踌躇,十分恭敬地请求前去京都。

在给他们下达了命令之后,第二天周璞就将他们送上了前往京都的路途,而他则暂时留在奈良城当中,继续发布檄文,安定日本各地的秩序,同时接受各地大名的投降。

虽然这次战争的规模很大,但是大汉的进兵却十分迅速,仅仅只花了三个月就决定性地击垮了幕府,而这时候很多地方虽然收到了幕府要求援救的通知却根本援救不及——或者说根本不敢不肯来救,所以最后演变成了大汉沿着九州然后登陆本州,直接进攻近畿最后直捣关东的战争历程,大部分地方反而根本没有被大汉军队所涉足。

为了既减少时间和伤亡成本,又让皇太子殿下来之前营造出一种万众臣服的局面,周璞开始不断地催促这些地方的豪族赶紧投降,比如前田家,上杉家和伊达家,又比如四国岛上支配整个全岛的两个大大名——德岛藩的蜂须贺家和土佐藩的山内家。

这两家都是幕府确认的大大名,支配着几乎整个四国岛,不过他们在大汉打过来之后也明智地和其他家族一样选择了作壁上观,最后保全了身家,周璞相信在自己的威压之下,这两家人一定也会赶到太子殿下的面前俯首称臣。

自从大汉登陆九州之后,从长崎久留米,再到姬路,再到大阪和京都,再到奈良,最后直到多摩川,历次战役当中大汉都以堂堂正正的姿态取得了完胜。这些辉煌的胜利不仅让大汉击败了幕府,也让周璞在日本得到了说一不二的威望,周璞现在已经是志得意满,他不相信有人胆敢违抗他的命令。

就在周璞和赵松的努力之下,日本列岛原本混乱的秩序慢慢地走向了平定,在大汉的威压之下,各地还没有同大汉直接交手过的势力和豪族纷纷明确地表示了臣服。

而快速地平定了日本之后,太子殿下亲临日本的时机也终于到来了。

就在初秋的一个早晨,大汉太子殿下带着自己随行的官员们来到了釜山港外,准备登上前往日本的海船。因为太子殿下还没有亲临,所以他们现在都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等待殿下。

这些官员,一些是辅佐太子殿下进行此次战争的佐僚,一些是大汉朝廷为了响应日本朝廷的要求所以准备暂时借调给他们处理地方政务的民政官。前者因为战争的胜利而意气昂扬,因为他们知道这次立下这样的功勋,回去京城之后朝廷必定会有封赏,后者也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借大汉的兵威,到了日本之后肯定可以做说一不二的官员,其中有些人甚至还在盘算怎么样借机暗中从中狠狠地捞一笔。

正因为这些原因,他们都有一种心情十分舒畅的感觉,人人意气风发,只等船扬帆。

而在此刻,正坐在马车里面,准备前往釜山港的大汉太子殿下的心情,却并没有和他的官员们一样轻松写意。

这并不是他对战事不满意,也不是他对自己部下所立下的功勋不满意,只是作为太子殿下,他知道在军事上打败对手只是一切问题的开始而已,接下来还有不少问题在等待他来处理和解决。

“这么说来,父皇是打算强行在日本推行纸币了?”在疾驰的马车当中,太子殿下平静地问起了旁边的一位青年官员。

“这确实是陛下的意思。”这位青年官员恭恭敬敬地回答,“臣等就是为了这件事而被朝廷派过来的,万万不敢有个闪失。”

这位官员名叫于英朝,是财政部的一位官员,之前就专门处理财计之事,因为协助财相平原侯陈宏建立大汉银行有功,所以被商相十分看好,被认为是大汉最有前途的青年官员之一,他现在是大汉银行的襄理。

“此事干系重大,还请爱卿谨慎从事,万万不可轻忽!”得到了他肯定的答复之后,太子殿下也并不惊诧,只是郑重地再度叮嘱了他,“前方将士浴血奋战所得到的成果,我等可不能轻易挥霍!”

“殿下请放心,臣等之前就已经为此事参研谋划了多时,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就连最初使用的钞票也已经准备好了。”于英朝马上垂首回答,“只要我等能够行事不受掣肘,臣有信心达成使命,绝不敢让将士寒心!”

“那就好。”太子殿下点了点头。

在大汉朝廷谋划当中,他们将会大量地从日本攫取金银等贵重金属,就连铜作为重要战略物资也将会大量被运到大汉来,可是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日本很明显就会出现贵金属大量外流的情况。

贵金属大量外流,如果什么都不管的话,就会带来物价的飞涨,到时候日本的几乎所有官民都会陷入到极度的贫困当中,他们又未必肯乖乖饿死,肯定会到处生乱,让大汉的镇压力量疲于奔命。

大汉想要以最低的成本来掠夺日本,那就不能和普通的蛮族一样只想着杀光抢光就可以了,作为一个千万人口的国家,如果非把他们陷于死地的话,大汉就要花费浩大的军费才能够平定,完全就会失去原来的本意。

因此,怎样既维持日本的大体稳定,又能够让大汉尽量大地榨取到好处,就成为了摆在大汉朝廷和太子殿下面前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种可能的情况,经过丞相和各个相关的内阁部堂的商讨后,大家决定开始在两国开始签订和约之后,在日本成立一个专门的大汉机关——币政局,专门负责在贵金属大量流失的情况下渐渐地用纸币来维持日本国内的通货和经济,以免其国全面崩乱。

中国有很长的纸币使用的历史,但是之前的历朝都没有十分严密的财政操作,他们喜欢滥发纸币,最后让纸币的信用变得一文不值,而这些教训当然被大汉朝廷吸取了,于英朝他们将会前去日本,专门负责的就是用纸币来平抑物价,维护纸币的价值。

于英朝等人准备先小规模投放纸币,以大汉的信用来背书,每次从日本带走金银,就按照固定的比率来慢慢地投入纸币,直到让日本最终以纸币来作为主要流通,应对贵金属流失的窘境。

当然,在协助日本稳定经济的同时,币政局也将成为控制日本经济的机构——到时候纸币的发行权力全部在大汉的手中,发行多少,怎么发行都由大汉朝廷来决定,四分五裂的日本,整个经济都将会成为大汉的附庸。

同时,大汉朝廷的野心也并不是仅此而已,他们也想要让在日本的币政局成为一个实验机构,积累用纸钞来维持一国经济的经验,最后在大汉国内也逐步推行用纸钞来补充和替代金银货币的流通——尤其是陛下,对此很感兴趣。

虽然并不明白父皇为什么对纸币这么有兴趣,但是既然这是父皇的意志,太子殿下当然也会全力配合,再加上日本的情况也确实很需要一个机构来稳定贵金属大量流出的局面,所以他对这个币政局也是寄予了厚望。

因为日本经济最为繁华的就是大阪到堺市一代的商业区,所以币政局未来将会被安放在大阪,随时通过掌握的信息来控制纸币的流通和发行,遥控日本的物价和经济。

到时候,驻在京都的使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