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仲谋天下 >

第506章

三国之仲谋天下-第506章

小说: 三国之仲谋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他预料之中,北疆的战役其实应该在八月之前便可落幕,但是如今明显还在的激战当中,有些超乎他的意料之外了。

  当然,他心中也很明白,自己毕竟在千里之外,只能凭借着一则则战报来推敲战事的发展,却无法算计精准,有错漏很正常。

  他相信潘凤和黄忠他们不会辜负自己的期望。

  不过如今北疆的这一场战事迟迟未能平息下来,反而成为了他实行大吴变法的一个大阻碍。

  朝堂之上,不少人牵到了北疆战事,意图让大吴的变法停息下来。

  他是硬生生的扛着这一股压力坚持下来了。

  孙权坐在御书房的软椅之上,单手撑着书案,五指揉动着的太阳穴的位置,如今大吴变法带来的压力,开始渐渐的爆发出来。

  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无数的麻烦,铺天盖地,即使是他也有些的疲惫不堪起来。

  打破就的制度,改革新的制度,牵连很大。

  “大王!”曹阳走进来,对着他拱手道:“周尚书和顾尚书在宫门外求见,可否请他们进来?”

  “让他们进来吧!”孙权抬起头,淡淡的道。

  “诺!”

  不多时,曹阳便领着周瑜和顾雍走进来。

  “臣周瑜(顾雍)拜见大王!”两人站在书案之前,对孙权恭敬了行了一个大礼。

  “无需多礼!”

  孙权站起来,走了出来,走到的待客的小客厅之中,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茶,然后再给两人也倒了一杯茶,道:“你们气色不太好,先坐下来,喝口茶,再说其他的!”

  “诺!”

  两人在孙权的左右两侧坐了下来。

  “麻烦很大?”

  孙权试探的问道。

  两人闻言,连忙点点头,面容相继了出了一丝苦涩,周瑜率先的吐槽:“某还是小看了老一辈人对于变法的反对,我叔父都被搬出来了,如今某倒是有些的里外不是人了!”

  “周尚不是在家养老了吗?”

  孙权闻言,微微眯眼。

  “可他的消息灵通啊,估计有人劳烦了他,让他从庐江亲自来了一趟金陵,某被劈头劈脑的骂了一顿!”周瑜叹了一口气。

  “有点意思!”

  孙权嘴角勾勒起了一丝的弧度,这怎么听起来有点好像他舅舅吴景的手笔啊。

  吴景和孙静都是反对变法的。

  这两个,一个是当今王叔,一个是当今国舅,都是朝堂巨头,作为外戚和宗族的主心骨,他们的影响力可不弱。

  “元叹,汝现在的环境如何?”孙权想了想,看着顾雍问道:“顾家最近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把!”

  “江东世家要反了!”

  顾雍垂下头,眼眸之中有一抹的无奈的光芒。

  顾家和陆家选择的顺从变法,但是江东世家八成以上选择了反对变法,自然而然的就走到的对立面,也许这就是孙权想要看到的一面。

  他越来越发现,孙权的手段老辣的让他们都无法反抗。

  一个吏部尚书的位置,直接让江东世家这个牢固的联盟崩溃,即使他明知道这是一个诱饵,也只能吞下。

  “反了好啊!”

  孙权闻言,面容平静,淡淡的道:“不破不立,也许这也是一次机会,有时候不要太执着过去,你会看到不少的东西!”

  “某明白了!”顾雍闻言,目光微微一亮。

  孙权的意思是,江东世家的荣光照射了他们太久了,反而成了一个枷锁,脱到这个枷锁,也许不是一件坏事。

  “我们来说说下一步的动作,朝堂的事情,有户部和吏部镇压,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调节,张丞相已经开始组建内阁,只要内阁只要顺利建立,朝堂就可以顺利的过渡新制度,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对地方动起来了!”

  孙权站起来,从书案上拿出一份卷宗,递给两人,道:“这是孤这几天完善了先前的一份计划,你们都过过眼!”

  “大王想要罢免州域,直接改为郡府制?”

  两人对着卷宗,看的很仔细。(嘿嘿;有意思书院)《三国之仲谋天下》仅代表作者拾一的观点,如发现其内容有违国家法律相抵触的内容,请作删除处理,的立场仅致力于提供健康绿色的阅读平台。

  =〃

 

  

第六百四十八章 大吴变法之六部尚书


  御书房

  周瑜和顾雍两人面容有些诧异,孙权还真的是想一出是一出,如今朝堂的事情都没有理顺,居然这么快就到地方了。

  “不是孤急,而是趁热打铁!”孙权的目光看着两人的表情,自然知道他们心中的想法。

  “大王是担心夜长梦多!”顾雍目光微微一动。

  “也不是,只不过如今大吴各地的地方编制有些凌乱了,江东六郡倒是勉强理清了一个头绪,但是北疆,荆州,交州,广州都不是很理想!”

  孙权端坐笔直,轻声的解析,道:“在孤看来,吴国的统治,明显州不州,郡不郡,这一样一来,对我们的统治会带来很大的困难,既然我们的变法已经开始了,反正都会有人反对了,我们为什么步子不迈大一点!”

  如今使用的州制度他一早就想要抛弃了。

  这个对中央集权带来很大的不利,即使如今吴国已经开始初步的开始了文武分治的体系,但是就目前的环境来看,天下来时乱世,一州刺史还是坐拥太大的权利,甚至随时能威胁中央的统治权。

  既然变法,就趁着这一股风,直接改革到底,罢免一州刺史府,直接落到郡府制。

  “大王,罢免州域制度倒不是不可以!”

  周瑜双手捧着卷宗,看的很仔细,半响才低声的道:“在大汉立十三州之前,也是以郡治天下,不过这么一来,我们就要大动干戈了,这样的话,整个大吴变法都会变得压力倍增!”

  “现在就不是大动干戈吗?”

  孙权淡淡一笑。反问的道:“如今难道就没有压力吗?”

  “这倒是!”

  周瑜闻言,微微一愣,半响回过神,才微微苦笑。

  的确,如今的变法已经惊动了整个吴国,早已经是大功干戈。要是太过顾虑,反而有些束手束脚了。

  “大王,你这步子迈的有些大了,以郡府制统治吴国,设立郡守和知府,交州保留南海郡,苍梧合浦合并起来为苍梧府,交趾郁林合并为交趾郡,日南九真合并为真南府。两郡两府,还有荆州……”

  顾雍目光看着卷宗上的一点点细节,微微眯眼,面色正容,有些担忧。

  “你想说什么?”

  孙权平静的问道。

  “大王,元叹的意思是,本来的体制已经根深蒂固很多年,一旦动起来。会引发各地方的混乱!”周瑜很直接的补充的道。

  “乱不了,吴国根基在江东。只要江东六郡的根基不变,就不会影响我们对吴国的改革!”

  孙权神情淡然,斩钉截铁的道:“虽然你们多多少少有些疑惑,对于地方这样的改革是否有必要,但是孤告诉你们,改革是必要的。大吴是以人治天下,不是以地治天下,该合并的还是要合并,提高管理的效率!”

  北疆和交州,很多地方的人口都不多。地域虽然很大,但是就那么点人,还要设立一个郡,是在有些浪费人力资源。

  “诺!”

  顾雍和周瑜闻言,两人对视了一眼,仿佛都能看着对方眼眸之中的无奈,在孙权的坚持之下,最后还是点了点头,应声了下来。

  “这事情还真的不是很急,孤如今不过是想给你们打一个招呼,让你们先做准备!”

  孙权站起来,站在窗台的,目光看着外面的花草,道:“我们如今最重要的还是内阁,内阁是将来朝堂的主干,但是如今内阁十二大臣的名字,张丞相却迟迟未能定下来,你们需要推他一吧!”

  内阁,是日后吴国朝堂的主体,以内阁来统治吴国天下,是孙权为大吴朝堂定下来的一个标准。

  而这个内阁的编制是孙权按照日后明朝的内阁制度,当然,其中还添加了一些的新时代民主的意念,一投票方式决定大事务。

  内阁十二大臣,以一个首辅为尊,三大次辅为次,八大群辅为末位!

  “大吴,这十二个人不好选!”顾雍微微苦笑。

  在这一次的变法之中,御史台是不会变了,宗人府也不会变,但是其他的所有部门机会都会被打掉。

  孙权未来的朝堂蓝图,是以内阁,军机处,御史台,为三驾并驾齐驱的马车,这三驾马车下面就是六部,六部下面是二十四司部。

  内阁本来就是在军机处和御史台之上,内阁的十二大臣,将来是权倾朝野的,统治六部,每一个人算都必须要小心谨慎。

  “大王,是不是六部尚书都会进入内阁!”周瑜目光微眯,问道。

  “这不一定!”

  孙权闻言,摇摇头,如今两人都是变法的先锋,他到没有隐瞒,淡淡的道:“有能力的人,可以身兼多职,群辅和尚书的位置,也可以重叠,但是分开也不是不可以,在体制的范围之内,灵活起来!”

  “某明白了!”周瑜闻言,目光微微闪亮。

  “大王,兵部不是应该归属军机处的吗?”顾雍道。

  “元叹,孤问你一件事情,军方和朝堂,你能彻底的分清楚吗?”孙权嘴角扬起一抹玩味的笑容,问道。

  “很难!”顾雍微微愕然,顿时明白了孙权的一丝。

  “孤有时候也分不清楚,军机处和内阁,既是一家人,也是竞争对手,所以很多事情就不能计的太清楚!”

  孙权道:“兵部尚书可定位列军机大臣的位置,但是兵部隶属内阁下辖,兵部尚书到底入不入内阁大臣的位置,还是很难说的!”

  “况且,如今兵部还没有一丝影踪,兵部尚书的位置,孤还一头雾水,谁能担当,谁来承担,孤还没有想好!”孙权补充了一句。

  “六部的人选,张丞相倒是有了腹稿!”周瑜提醒的道。

  “说来听听!”

  孙权闻言,目光微微明亮。

  “诺!”

  周瑜点点头,然后细细的道:“吏部和户部,自然不用说了,而礼部本来是循着的太常卿而来,华歆为礼部尚书,合情合理,至于工部,最合适的人,恐怕就是刘子扬了吧,刘子扬虽然功劳和资历都不足,但是有金陵城这一个成绩,也没有人否定他工部尚书的位置。”

  周瑜停顿了一下,继续的说道:“还有就是刑部了,刑部尚书这个位置争议很大,廷尉卿沈大人如今想要退下来了,但是想要找到一个扛住廷尉大旗的人,不容易,廷尉之中倒是有些后起之秀,沈大人的推荐之下,张丞相也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预备人选。”

  “谁?”孙权问道。

  “高名!”周瑜回答。

  “他?”

  孙权闻言,心中着实有些意外,道:“他不是进入廷尉不足半年的时间吗?”

  高名之前锦衣卫卧底,冀州一战之后,随着孙权返回吴国,后来放弃了锦衣卫的身份,变成了是庐江太守,再后来便进入廷尉当职。

  “可沈大人对他很看好。”

  周瑜道:“大王,汝知道沈大人第一次审核高名之后,是如何评价他的吗?”

  “这么说?”孙权来兴趣了。

  “高名这个人,性格不算刚直,但是为人有底线,做事有些中规中矩,但是的却懂得变通,不死板,一个正直的狡猾之徒,作为一个执法者,他是合格的!”

  周瑜细细的道。

  “能得到古板而有些不懂变通的沈老头这样称赞,高名也算是不错了!”孙权笑了笑,然后问道:“那兵部呢?”

  这个才是他最关注的人选。

  “这个位置争议很大,不仅仅牵涉内阁,最重要的还是要和军机处商议,军机处如何还没有踪影,所以张丞相没有定下来,但是他的心中已经有人选了!”顾雍接口。

  “谁?”

  孙权目光迸射出一抹精芒。

  “吕布和陆俊!”顾雍很直接的道。

  “吕布有资格坐着位置,况且,他如今已经在荆州开始动起来,一旦他完成的军方的改革,将会稳定军方地位。”

  周瑜接着顾雍的话,对孙权解析,道:“至于陆俊,新的体制之中执金吾将会撤掉,他也有资格做这个位置!”

  “你们比较属意谁?”

  孙权手指敲动着的窗户上的边筐,若有所指的问道。

  “吕布!”

  两人异口同声的说了出来。

  为什么是吕布呢?

  因为孙权的心思多半是吕布,他们不是认为吕布比陆俊好,只是孙权的心思估计会相信吕布比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