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血衣卫 >

第323章

血衣卫-第323章

小说: 血衣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嘴上说没用,来。”

那人拉了身形,退后一步,左拳虚晃,身形随之跟进,劲风而起,右手拳直奔唐牛肩膀位置砸去,上来就跟主考官动手,这种事也就这个人能干得出来。

唐牛身形不动,手掌张开,啪的一声,五指发力,硬生生将对方拳头抓住,“有两下子。”对方不备,原本以为坐在这都是官,没想到是个高手,拳头被人抓住,猛的一头撞过去,这人练的都是外家子功夫,说白了就是拳脚还有身体。

对方迎面撞来,唐牛猛的吸气,算是杠上了,要以身体硬接这一下。

唐牛眉头一皱,这一下撞在上面确实不轻,练的虽然是硬功,毕竟无法和童子功还有十三太保那样的横练功夫相比,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怂。

一咬牙,双腿发力,对方撞在上面,唐牛纹丝不动,那些看热闹的纷纷叫好,唐牛肚子一挺,左手顺势一推,那人蹬蹬蹬后退几步身形站稳,一张脸涨红。

“我服了,愿不愿意要我?”

“就等你这句话。”

小何随之起身,在对方名字上做上标记,冲着身后的人使了一个眼色,立刻有人过来,手里捧着飞鱼服、绣春刀,还有锦衣卫特殊的令牌。

第五百五十二章方孝孺

得智之人怎忘闲,醉眼惺忪观人间。

一人背手而立,背后书架上摆满各种书籍,其中不乏唐宋时期的珍本,明时私人藏书盛行,尤其以宋代的孤本最为吃香,不少人,为了一本古籍甚至不惜倾家荡产。

“老师,朝廷来人了。”

那人转身,面容清瘦,两眼有神,此人便是方孝孺,“皇上,终于想起我了。”此时的方孝孺已经四十开外,一身才学,可惜始终得不到入朝施展的机会,曾经有幸见过当时尚在世的太子朱标,其中有先师宋濂的关系,在太子府留了一段时间,就因一些琐事被人诬告,最终赋闲在家教人读书习字。

方孝孺从书斋走出,阵势不小,十几匹快马,衣着华贵,身带兵器,应该都是宫里的侍卫,最显眼的是中间那个人,面色白净,宫里的太监,应该是赶路赶的急了,略显疲惫之色。

“方孝孺,还不上前接旨。”

“草民方孝孺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等方孝孺说完最后几个字,太监才把手里的圣旨摊开,方孝孺清楚,已经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不怕,这份圣旨对自己而言只好不坏。

“方孝孺,大明之贤,忠君守礼,朕得先皇之志,兴盛大明,请先生入朝,愿聆听先生之言。”

朱允炆确实客气,毕竟是皇帝,想要谁富贵倒霉就一句话的事,言辞间表达了爱才之心,尤其是最后那句,愿聆听先生之言,跪在地上方孝孺不由得心中感触。

等了这么多年,终于来了,一展才学抱负的机会。

“方大人,还愣着干什么,还不谢恩接旨。”

“臣方孝孺,叩谢圣上天恩。”

一字一句铿锵有力,方孝孺起身,小心接过圣旨,拿在手里再次打开,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太监笑道:“恭喜方大人,以后可以留在皇上身边,多少人一辈子盼不到的恩惠。”

“诸位辛苦,寒舍别无他物,书童,泡茶。”

“免了,方大人,马车已经在外面,皇上那边急着见,还是走吧。”

“走?总该换一件干净的衣服。”方孝孺为人勤俭,教书的钱毕竟有限,身上穿的是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袍,完全无法和当朝大员身份匹配。

“方大人放心,已经准备好了,请。”

朱允炆确实着急,想的同样周到,马车里不仅有朝服,还有几本从宫里拿出来的典籍,方孝孺拿在手中,两眼含泪,没有错,就是这个抄本,辛辛苦苦找了十年,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

“皇上有心,臣,必当竭尽全力报圣上大恩。”

朱允炆从林风的身上学了不少东西,有些时候不是权势还有金钱可以让人心甘情愿跟着你,恰如方孝孺这样的人,是金钱如粪土,用金钱去拉拢只会被其厌弃,一番打听得知,方孝孺一直在找一本书,朝廷的藏书何等丰盛,当年的宋一直处于战火之中,当时有一点好,宋代尽出名人文士,士子之风尤盛,就算保守金、辽之苦,书籍的数量远在盛唐之上,经历了元朝动乱之后,损毁太多,朱元璋立国之后,同样重视文化,其中不得不提一人,汤和。

这人了不得,当初如果不是汤和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邀请他来参加义军,朱元璋或许还在寺里当和尚,机会这种东西,就是这样,历史每天都在改变,错过了一点,等于错过一切。

汤和还有一个更大的功绩,当初大明军队攻入元都城,免不了一番劫掠,当时元人中貌美的女子被明军将领霸占的不少,汤和带着人找到元帝的藏书,派心腹把守,算是免了一场灾难。

马车上不仅有方孝孺想要的古卷,还有几份各国使者送上来的文书,方孝孺一一打开,不由得眉头一皱,这些年,研究过不少邻邦的文字,其中日本的文字和汉字最为接近,同样最容易辨认,其中有两份朝鲜王的国书,最下面的文字就算自己同样没有见过。

各国使者纷纷入京城,朱允炆清楚,这件事不能拖得太久,否则就是失礼于人,面对那些完全听不懂的语言,不要说礼节,就连人家说什么都不知道,只能寄希望于方孝孺。

方孝孺入京拜见朱允炆,细节不再细表,翻译了朝鲜国王李成桂还有日本幕府将军送来的书信,其中大意都是恭贺新皇登基,愿意按照以往的惯例朝贺。

我国古代军力强大,尤其是宋代,经济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一些科技还有技术占据世界前列,到了元代,战力激增,可惜元人好武,科技上进步有限,到了明代,造船、印刷、火药、医学等领域还是世界一流。

周围的邻国只能以朝贺的形式入京,每年送来大量的礼物,算是表达对大明的敬意,当然为了显示大明王朝的气度还有实力,回赠的礼物远远超出这些。

朱元璋在临终前留下祖训,15个“不征之国”包括:朝鲜、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暹罗、占城、苏门答喇、西洋、爪哇、彭亨、白花、三弗齐、渤泥。算是一个承诺,多半是不想自己的后代穷兵黩武,可惜没有想过,就算大明不主动兴兵,这样的一块大肥肉摆在那,不代表人家不惦记,尤其是沿海之地,水贼、倭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

国书上面纷纷提到一点,希望按照当初的约定,大明王朝的军队不能主动动武,放眼过去,汉人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错,就算是强盛的盛唐,同样是和邻邦友好外交,几乎没有主动出兵占据的历史,反观那些好战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元,铁骑横扫世界,所以在遥远的另外一端,在这个时代,多少国家,依然忌惮已经灭国的元人手中的弯刀,甚至不知此时的大明。

“皇上,依臣之见,当先约见日本、朝鲜两国使臣。”

朱允炆点头,“好,有劳方大人起草,明日早朝约见两国使者。”

说白了,就是让方孝孺写一份文书,好让自己清楚,到时候该说些什么内容,比如两国的邦交,免得到时候尴尬,至于翻译之类的活就交给刚刚升官的方孝孺。

锦衣卫大营,三天招收期限已过,林风按照人数分出十营,基本按照当年严进的布置,不可否认,严进确实是个人才,锦衣卫内的分工极为明确,最主要是忠心,锦衣卫对皇室的忠心程度远远超过统卫营,就算是负责皇城防卫的御林军都自愧不如。

十营千户齐聚,都是林风的旧部,除了唐牛不想做官之外,其他人各有分工,最主要一点,训练新人,这股力量是林风手中唯一能够随意调用的力量,同样是林风抗衡其他势力的根本,所以格外用心。

柳二娘负责轻功、陆俊负责步法、李虎负责刀法、张睿负责阵法,至于拳脚上面的功夫都交给唐牛,随着锦衣卫大量扩充,伙房这一块人手顿时吃紧,好在有李秀儿那些女眷跟着帮忙,算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指挥使大人,明日早朝,皇上口谕,林大人务必上朝。”

宫里的侍卫前来送信,林风点头,“有劳,林风一定到。”

锦衣卫的热闹气坏了一个人,桌子翻了,上面的杯子碎成几块,正是龙一,“林风,狂不了几天,你应该知道,跟着那个废物根本不会有好下场,这是你改变不了的命运。”

这才引出一段,林风血战东瀛的动人传说。

求一点收藏,开始虐杀鬼子,是中国人就收一下。

第五百五十三章朝堂上的争执

李芳果依然一脸愁容,进入京城三天,按照规矩,国书递上去,三天过去,一直没有音信,不免心中担心,朝鲜国内局势紧张,能够改变这一切的只有大明皇帝。

这一点和郑道传不同,能够见到大明的皇上,说服对方按照事先的约定将公主嫁给自己是保住性命的唯一办法。

外面传出说话声,李芳果起身,尚未走出,一人迈步进入,“公子,大明皇帝准备在明日上朝是召见我们。”

“太好了,舅父,好好准备一下,千万不能说错。”

那人点头,事关重大,尤其是郑道传的出现,无形中让二人心头一紧,这个人虽然学识过人,可惜,随着手中权势增长,同样开始喜欢玩弄权势,在朝鲜,李成桂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王,可惜已经老了,郑道传不余遗力四处奔波,目的就是推小公子李芳硕为王,李芳硕年轻,大小事都交给郑道传还有他的母亲处理,一旦事情成了,郑道传大可以胁王以令群臣。

天光大亮,众臣早朝,好不热闹,早早就在侧门等候,其中不少都是当朝大员,同样出了不少新面孔,这些都是齐泰提拔进入六部的人选,其中一人最是显眼,方孝孺。

这里有不少人根本不认识方孝孺,看着对方身上的官服,不免私下里议论,毕竟有人认识,方孝孺虽有名气,毕竟无法和他的老师宋濂相比,所以提到的更多是宋濂的弟子。

“这样,日后怕是用不上我们这些老骨头了。”

那人说完,旁边几名老者只是淡然一笑,到了这个年纪,基本已经看淡,能在上一朝那样严苛的环境下生存已经难得,只盼着再过几年,就可以荣归故里,颐养天年,儿孙承欢膝下,过几年舒坦日子。

“时辰到,众臣早朝。”

太监站在下面喊了一嗓子,大臣按照向后顺序依次进入,从第一个进去到最后一个进入大殿,差不多过了大半个时辰,朱允炆头戴皇冠,身穿金色龙袍高高在上。

先是宣读旨意,这一点和现在公司来新同事,开个大会和大伙介绍一下基本上一样,只是更正式一下,就是告诉这些大臣,方孝孺从此入朝堂和大家一起共事。

一番寒暄,方孝孺始终面带笑意,说心里话,读了一辈子书,偏偏对官场上的这些客套不感冒,不过是硬着头皮应付一下而已。

“宣朝鲜使臣进见。”

“宣朝鲜使臣进见。”

一层层声浪从门外传去,李芳果早早在外面等着,手持代表使者的依仗,还有呈上的国书,里面有这次带来的礼物清单,还有想要迎娶公主嫣的聘书,里面对公主大加夸赞,恳求上朝赐婚,荣耀朝鲜。

“二位,请。”

郑道传同样出现,昂首而立,根本不把软弱无能的李芳果放在眼里,放眼整个朝鲜,能让郑道传重视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李成桂,虽已年迈,有如山中野兽,余威犹在,另外一个是李芳远,这人有本事,胆子同样大,当年跟着李成桂打了不少胜仗,可以说是这些公子之中性格上和李成桂最像的一个。

两人脚下速度不慢,谁也不想被对方拉下,这种情形极为少见,按照以往,手持国书前来朝见的只能是一个人,如今出现两个,随着两人进入,除了已经事先知道的朱允炆等人之外,其他大臣俱是眉头一皱。

“叩见皇上。”

两人虽然手持国书,代表的是朝鲜的王,不要忘了,朝鲜的王是明朝封的,所以最高的只是王而已,李芳果、李芳远这些人只能称之为君,王的女儿同样不能称为公主,更多是以翁主代替。

朱允炆点头,冲着两人示意,李芳果、郑道传起身,方孝孺从位列走出,来到两人面前,看看郑道传,再看看李芳果,拿过两人受伤国书,这份国书和之前递上来的略有不同,第一次递上来的只是恳求大明皇上召见,这次上面带有具体的内容。

方孝孺看罢不由得眉头一皱,两个使臣同时出现,已经是另类,让人想不到的是,国书上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没有错,郑道传此行的目的,同样是想为李芳硕求婚。

朱元璋有二十几个儿子,女人反而不多,所以对年纪最小的公主嫣从小极为娇宠,最终养成刁蛮任性不讲理的个性,完全说的过去,毕竟是公主,生的好,注定一辈子高高在上,享受富贵。

方孝孺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