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献帝新传 >

第47章

汉献帝新传-第47章

小说: 汉献帝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沮授与诸葛亮皆劝道:“楚王养虎为患尔,今天下强盛者莫过楚王,留曹操而不除,实乃妇人之仁,主公不可与曹操兵戎相见,亦结为同盟,共同对付楚王!”
  刘备心中不平,乃道:“焉能忍如此恶气?”
  诸葛亮摊开地图道:“主公可先联合曹操,假作出兵灭曹,实则突袭豫北,夺下颖川,若有颖川,南方之地尽可得,曹操被迫弃徐北,盖恐主公重夺青州,不敢失楚王之助,若主公上奏皇帝表其为青州牧兼镇南将军,让其收复徐州,主公出兵收复豫州,对荆州形成合围之势,楚王则不足为惧!”
  沮授笑道:“主公有智者若孔明矣,楚王焉敢造反!”
  刘备旋即笑道:“既然文敬(沮授表字,实在查不到资料,自己编了)与孔明相见略同,备则暂留曹操一命,且先定楚王!”
  陈宫深悉曹操智勇双全,实为罕世枭雄,能有今日实为时不利他,若留一州之地与他,日后必是一患,焦急万分,回书刘备道:主公不可忽视曹操,操为当世猛虎,若得青州,再稳徐北必能重振旗鼓,恐难灭也,当让楚王得徐北,主公分兵占青州,继续维持南北对决之势。
  刘备问之于诸葛亮,诸葛亮笑道:“主公放心,亮亦知曹操为猛虎,然楚王为龙伏于渊尔,岂能因畏虎而助楚王成龙!”
  后不久贾诩亦上书刘备,言不可留曹操修生养息之处,必一战除之,与楚王维持南北对决之势。
  刘备虽然知道诸葛亮与沮授皆为大才,然贾诩、陈宫亦才智之士,所断所谋至今未有失计之时,不知该如何是好,问之孙邵,孙邵赞同诸葛亮和沮授之意。
  不久,贾诩联合司马懿亲赴信都见刘备,皆道:“曹操弃徐北夺青州,可见其想避开南北交战的锋线,避之一地,励精图治尔,纵使朝廷承认其统管青州之职,其决不会选择南攻,亦不会北攻,必挑唆南北交战,故其心狠毒,不可留之。今北方大灾,天下百姓无粮过冬,南方治理远胜北方,粮草之丰远非北方可比,可再联楚王,以皇帝诏书正楚王统管扬、徐二州之名,再开南北商市洛阳,向南购买粮草,若百姓难以度日,主公何以定北方!”
  司马懿道:“诸葛孔明与文敬皆世之大才,然多年定居北方,不知南方之强盛,南方军甲粮草无一不丰,主公暂时不可与之交战,只可求和。宁知楚王有意挑唆朝廷与曹操交战,亦只能如此。”
  刘备知道自己帐下贾诩、陈宫、孙邵、司马懿、诸葛亮和沮授六大谋臣中,贾诩、陈宫皆多年镇守中原,司马懿亦镇守长安数年,皆深悉南方实力,孙邵、诸葛亮和沮授则多年安居北方,虽知南方强盛,具体实力如何却并不知晓,想到这里,刘备决心采用贾诩、陈宫和司马懿这派人的意见。
  经此事之后,孙邵、诸葛亮、沮授与贾诩、陈宫、司马懿意见逐步相左,彻底分化成晋阳派和洛阳派,晋阳派明着以孙邵为首,由于孙邵善政务不善军事,而沮授身边多为降将,在朝廷中并无威信,实则渐由制定《国策二十四章》的诸葛亮掌控话语,洛阳派明着处处以贾诩为首,实则以陈宫为真正定夺者,而贾诩和司马懿则故意隐藏锋芒,后世史书将此段历史称之为青州风波。
  关羽和张飞在刘备暗示下并不表态支持哪派,实则两人相对偏向洛阳派,毕竟贾诩、陈宫皆是老臣,孙邵虽同为三老之一,然多年身在后方,远离战线,但多年镇守并州的大将太史慈却明显站在孙邵身边。
  迫于北方灾情严重,青州风波上,洛阳派首先夺得一胜,使刘备派自己最信任的老臣简雍、孙乾前往颖川和刘协谈重开洛阳商市一事,并商量继续联手,彻底除去曹操。
  由于沮授、诸葛亮并不主张对曹操开战,刘备无奈,只能留沮授在辽西郡和幽州,让公孙瓒支持他向辽东用兵,调诸葛亮正式进驻冀州,主力集中在冀州治理,以图重建冀州昔日的辉煌。复令陈宫、张飞整顿大军,准备收复青州,而自己返回晋阳,全力支持《国策二十四章》在大汉北方的推广。
  楚王刘协则和众幕僚商议刘备重开洛阳商市之事,陈群表示需要暂缓开市,在他之后,戏志才也默认了陈群的意见,令刘协烦恼不已。
  谋臣中,位置最重要的陈群和戏志才两人都明确表示需要斟酌,毕竟北方之弱在于无粮,然庞统、蒋琬等人也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尤其重开商市得到南方国商的一致认同,在刘协的支持下,国商们对朝政的影响力量逐步增强,和国商关系密切的治略府也强调重开商市对南方利益非常重要。
  但与刘备不同,陈群和戏志才在楚王身边的地位远非庞统和蒋琬等人可比,而荀彧在关键时候,和张昭意见相左,支持陈群和戏志才,使得商市重开之事暂时拖后,刘协则让伊籍故意漫天要价,与简雍、孙乾周旋。
  在谈判上,简雍和孙乾显然不是伊籍的对手,拖了三个月后,北方粮草已经渐渐不支,使得刘备终于认识到贾诩、陈宫、司马懿这些镇守前方的重臣为何不愿与刘协作战,大灾之年,确实谁有粮草,谁就有了话语权。
  百万大军(刘备虽名有百万之师,实际上其中六成都是农民临时征调,务农多过练军)耗粮之巨令刘备被迫悉数同意楚王刘协的要求,以每石六百钱的粮价,由朝廷和楚地治略府进行官方交易,且以普通马每匹八万钱和优良战马每匹十二万钱代替五铢钱进行所有交易;接受楚王的调停,停止对辽东公孙度用兵;正式承认扬、豫、凉三州为楚王代皇帝统领之地;承认广州的独立分设一州,且继续由楚王代皇帝统领;赔偿初泰六年,朝廷单方面关闭洛阳商市,查封襄阳银庄造成的损失六十万斤黄金,分五年还清;承认楚钱官方地位,可以在南北通用。
  在南北通商第一时刻,幽州公孙瓒就以三万匹普通幽州马向楚王治略府换粮四百万石,由于黄河改道南线,使得黄河和长江可以通过颖水实现对通,楚地粮食从白马湖淮安装运,通过淮河北上颖水,再经黄河直达南皮郡高塘港。
  之后,朝廷以六万匹普通并州马和一万优良战马换粮一千万石,运到冀州、洛阳、长安救济当地百姓。
  刘协格外清楚,如果自己不开商市,北方今年依靠官府存粮,支撑过今年还勉强,但明年必然不能支持,到时候北方大乱,正是自己出兵之时,这也是陈群和戏志才不同意重开商市的原因。
  庞统和蒋琬则认为即使北方可以支撑过这几年,南方在重开商市之时,实力肯定更涨,和北方的差距可以拉开更多。
  其实没有谁对谁错的,刘协清楚这一点,只是谋士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如果大家的意见一致反而是件危险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刘协很清楚南方楚地经济发展所遇到的瓶颈,这个瓶颈是自己以前忽视的,而浪费掉进攻北方的如此良机正是因为自己过去的失策,谁也不是神,即使是回到过去的刘协,经济规律的存在导致刘协以个人决策提高经济发展和生产力高速提升的同时,也犯下了巨大的错误,这就是经济学的铁律,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经济的基本发展原则,为了弥补过去的决策失误,刘协认识到自己必须花时间整顿国内经济,也需要打开洛阳商市,吸纳北方黄金和马匹,为了以后弥补过失而推行的新政策进行准备工作。
  曹操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虽然陈宫为了防止后续粮草的不足,并没有立刻对青州用兵,但二十余万大军已经聚集在兖州,随时准备东进青州。
  在刘备同意停止向辽东出兵之后,沮授亦南下冀州,和诸葛亮商议抢在陈宫之前出兵青州的事宜。
  公孙度在袁绍败北之后,正感到自己岌岌可危之时,得到楚王出面调停,使自己能够暂时保住辽东,立刻派谋士淳于契秘密南下晋见楚王刘协,愿意与楚王定同盟之约。
  刘协一方面觉得公孙度还没有资格和自己结盟,另一方面已经准备出兵直接占下辽东,本想拒绝,后陈群谏道:“公孙度虽弱,然在辽东称雄多年,且为辽东公孙氏族长,可先结盟,借其力稳定辽东、三韩,且公孙度年老,时日无多,其子孙中最出色者莫过公孙康和公孙渊,其实亦无能之辈,日后可徐徐图之。”
  刘协纳其言,令伊籍与淳于契商谈同盟约定,然条件相对曹操则苛刻很多,并将平壤郡划归楚地,派上将赵云领征北军第三营雷铜、第六营华翎、第七营张跃、第八营王平加上杂兵旧部总计五万余人,自淮安乘船、经牟平补给之后沿海岸前行驻进平壤,甘宁驻军在平壤郡南浦县,并建南浦港,派文臣孟建为平壤太守。
  刘备此时方知北方海岸亦可调兵,心中惦记南方水军,在幽州今天津处设南平港,让青州降将孙观操练水军,然船只构造强度远不如南方水军,时有船只翻覆在海中,欲向南方购船,为刘协所拒,心中忿恨不已。
  在此之后,刘协又向朝廷进言,设辽东、三韩为辽州,定治所为平壤,刘备恐其得辽东,虽同意设辽州,反立仇敌公孙度为辽州刺史,将治所定在玄菟郡。
  刘协也不愿急着和公孙度撕破脸,只令赵云与甘宁整顿军力,对外宣称准备南下为皇帝平定三韩,实则依旧暗中准备全收辽州。
  第八卷南北风云第二章拜访胡昭
  拜访胡昭
  初泰十年末,刘协终于抽出时间带着群臣拜访胡昭,在此之前,华歆在刘协的授意下,几次以书法为名拜访胡昭,暗中流露楚王欲招募他的意思,皆被胡昭婉言谢绝。
  由于此前中原战事不断,刘协根本没有时间参加襄阳名流聚会,且胡昭拒绝参加,故聚会也拖到了初泰十一年。
  天方亮,刘协便让蔡琰带着她新写的《骆玉贴》和三千册用上等襄阳纸印刷的典籍,协同众幕僚拜访胡昭。
  胡昭虽不喜欢结交达官贵族,然刘协毕竟是大汉楚王,只好接受拜贴,率三百余名弟子在陆浑山下迎候。
  嵩山地势高耸,不便乘车而往,刘协携众臣骑马沿蜿蜒山路同去,连蔡琰亦只能勉强乘一匹性情温良的白马,伴在刘协左右,一路上两人时常低声窃语。
  童渊渐老,已经不能再留在刘协身边,自己要求回新野教习预备军弓射枪骑之术,从初泰九年开始,负责刘协安全的就是王越的近卫营、郭慈的重卫营和王熙兄弟、唐家三兄弟的亲卫营。
  由于离刘备的地盘不远,为防万一,此次前往嵩山拜访胡昭,郭慈亲自带了五千人满山察搜可疑人员,连沙摩柯长期隐伏在嵩山的南卫营都在整个陆浑山进行布防。
  见到胡昭率门生拜伏在前,刘协立刻偕同蔡琰下马,亲自搀扶胡昭起身,胡昭此时才三十八岁,以书法和才学闻名天下,刘备前几次相邀都被拒绝,初泰九年派的两名说客则都被沙摩柯在嵩山中秘密杀掉。
  偕胡昭一起步行上山,穿越在群山峻岭之中和青石小路上,与青逸山林、漂浮流云共舞的感觉,令刘协心中舒爽静谧,不禁羡慕起胡昭的生活来。
  ————————————————————————————————
  PS:VIP没有这段内容的。说下胡昭这个人吧,为了和诸葛亮分别下,我就改他的表字为空明,不好意思了。
  胡昭,颍川人(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字孔明,生于公元161年,卒于公元250年。他比诸葛亮年长20岁,又比诸葛亮晚死16年,终年89岁。胡昭长期隐居深山,终生不仕。有关他的活动情况记载很少,但仅从散见于一些史料、典籍中零星的文字记载来看,胡昭的才华智慧绝不在诸葛亮之下。
  胡昭的青年时代,正是朝廷腐败,外戚宦官交替执政时期。他幼读经史,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典史,工于书法。弱冠之年就以其绝世才华而为世人称道。他因厌恶仕途生涯,为避免无休止的郡县察举(察举,东汉王朝选用官吏的方法之一,即由地方官吏察求“贤材”,举为官吏),公府辟召(辟召是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启用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属员),就客居冀州,醉心于经史书法。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权臣干政,汉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为在争夺地盘和扩大势力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纷纷招揽人才。素有“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满天下”之称的袁绍,闻知胡昭乃颍川名流,才华盖世,韬略过人,不惜降尊纡贵,多次登门拜访,请胡昭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但由于他厌恶仕途险恶,因而对袁绍之邀“坚辞不就”。通过与袁绍的几次接触,胡昭看出袁绍嫉贤妒能。他为防不测,就悄悄地逃离冀州。果不其然,未过几日,袁绍命人缉拿胡昭,可是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