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献帝新传 >

第2章

汉献帝新传-第2章

小说: 汉献帝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顺来,可惜这样做未免显得太露了。
  荆州人才众多,且大多忠于汉室,想找出合适人才当任荆州治地的官员并不难,难的是千军易买,一将难求啊。
  二、说服董太后相助自己赴荆州任藩王,虽然刘协心中清楚灵帝和董太后都有意立自己为世子,以自己对历史的了解,现在要争取还来得及,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现在当上皇帝也未必有什么善终。
  三、在灵帝病逝前,自己还有两年时间折腾,最好是明年就能去荆州,今年必须在京城完成一些准备事宜,譬如招募一些人才,当然这些事情自己不适宜出面,而董太后和卢植无疑是最佳人选。
  天亮之后,刘协立刻带着宫女去临房的董太后居所问安,最重要是取得她对自己这些想法的支持。
  这几年来刘协一直是董太后亲自抚养,两人之间感情深厚,否则董太后也不会时常劝说灵帝立刘协为世子。
  与董太后行礼问安之后,刘协坐到董太后身边与她闲聊,聊了几句,刘协问董太后:“太后,你说孙儿若想去外地为藩王如何?”
  董太后听到这话大为吃惊,她一心想立刘协为世子,只是如今何后外戚得势,屡劝灵帝未果,她急忙喝退左右,小声问刘协:“是不是张让等人让你如此问我,还是有人暗示你?”
  刘协道:“非他人暗示,实在是我心中所愿,刘辩乃我兄,自古长子立世,岂能因父皇和太后疼我而置祖宗之法与不顾。”
  董太后惊讶于刘协不过六岁便如此聪慧,心中更有意立他为帝,道:“协儿但且放心,一切皆由太后为你做主,定可让你继承你父皇之位。”
  刘协急忙叩拜在地道:“协儿另有所谋,还望太后成全。”
  董太后心中疑惑,问道:“你小小年纪到底有何打算?”
  刘协道:“如今大汉皇室虽有威严,可各州黄巾起义余孽未能铲除,各地诸侯拥兵自力,虽难危及皇室,可亦危机重复,且一旦立位之争失败,何后必不容我,不如让我到外任藩,若是万一他日有贼犯京,我亦可带兵相助,此乃保汉室皇族在危机中亦可延续之法,是以请太后成全。”
  董太后听了刘协这话,震惊的张开口,却连话也说不出来,她贵为太后,历经换君之变,心中知道争位失败的后果,虽是女流,也能看清眼下军阀割据的危险,能够将灵帝血脉保留一支在外或许真可起到作用。
  沉思片刻,她对刘协道:“你母王氏已死,哀家受汉法之限制,也不能出外为你代藩,你可想好何人替你处理藩地事宜?”
  刘协道:“我若只有一郡之地,既不能威吓军阀起异变之心,亦不能在危机之时遣兵进京,但祖法有律,在外封藩不能地过一郡,是以想请太后与父皇说,任中郎将卢植为荆州牧,封我为楚王,辖地襄阳郡;任洛阳令为襄阳太守,议郎蔡邕为长史,他们皆是忠于我大汉的良臣,虽到襄阳任职为降,亦不会推辞。”
  董太后站起身,在宫中踱步,沉思片刻后道:“协儿,你不过六岁便如此智慧,上可明辨大局,下可识人善用,实有帝王之能啊,比你父亲强出许多,较之刘辩更为出色,若不能为帝,实在是我大汉皇室之憾。不过,你既无意留在京城,这样安排也并无不妥,今日我便代你向你父皇提议此事。”
  刘协急忙说道:“那倒不必如此急促,在求父皇封藩前,我尚有些事情要办,只是这些事情也要太后相助。”
  董太后向来疼惜刘协甚过灵帝,便问:“既是协儿之事,哀家自然事事为你做主。”
  刘协高兴异常,道:“事情有三件,一是请卢植大人和中书侍郎荀彧担任我师,教我习读典籍,研究兵道。二是请两位游侠担任我身边护卫,这二人我已经想好,一位是冀州童渊,二是青州王越,这两人武艺高超,都可护佑我平安。三是调令周邑等世族子弟进宫伴读。”
  董太后稍稍皱眉,说:“卢植颇负盛名,若要担任你老师也不足为过,世族子弟伴读对周邑他们而言更是恩典,只中书侍郎荀彧虽是颖川望族之后,又小有名望,可要担任皇子的少傅还没有这个资格,协儿所思略有不妥,可令其为太学博士,每日进宫为皇子讲课,而且这个调动也符合祖制。至于所说童渊和王越,我虽然偶尔听过他们的名声,却究是乡间小民,估计多有浮夸,既然协儿喜欢也可以调令他们为羽林军少傅,教授羽林军武艺,但凡你愿意见他们可以诏令他们来见你,在你前往襄阳的时候再将他们带上护佑安全。”
  刘协笑道:“还是太后安排周到,孙儿谢过太后。”
  董太后微微含笑,将刘协抱在怀中,想到自己最疼爱的皇孙自愿去南方任藩,心中既是酸涩又大为不舍。
  自吕后以来,汉朝太后权力比之后朝历代都大,既是董太后懿旨,无人敢不从。
  第一卷内宫之斗第二章卢荀授课
  未过几日,卢植和荀彧两人已经到了董太后宫苑,为刘协授课。两人听董太后说是刘协自己点名要他们为刘协授课,心中都为吃惊,暗道刘协聘自己为师是假,预借士子之势与刘辩争帝是真。
  两人心中清楚,可毕竟忠于汉室,如今天下动乱在即,能者为帝才是大汉之福,虽刘协是次子,自身边官宦传言灵帝欲立他久已,既是如此便是立为世子也名正言顺。
  二人轮流授课半月,对刘协认识都有加深,彼此惊讶不已,刘协不过六岁,便是神童也不能如此厉害,不仅熟读四书,连《礼》、《义》、《春秋》也能倒背如流。
  看着他们如发现神童般的表情,刘协暗自发笑,想当年考研那会,背的政治资料比这些厚不知道多少,还不是轻松搞定,看来应试教育也不是什么好处都没有,至少在死记硬背上有点长处。
  待两人于自己相熟,皆渐渐表露相佐之意时,刘协将二人同时召进太后宫中授课。
  卢植年近五旬,历任九江太守、庐江太守、太学博士、北中郎将等职,如今早已名扬天下,为海内大儒。
  他年初遭宦官诬陷,近日在董太后有意安排下复归尚书一职,兼皇子博士,为刘协之师。
  卢植观人无数,遇到刘协也暗暗称奇,问刘协:“皇子殿下既熟读四书五经,不知皇子殿下对‘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如何理解?”
  荀彧年不到三十,虽是得董太后之助成为太学博士,但素有王佐之才,亦有管忡之志,见刘协年幼已然如此聪慧,勤奋好学,又得灵帝和太后喜欢,只道天怜汉室危急,降下明君助汉室重振威名,心中有辅佐刘协的想法,多日来一直想试探刘协内心才智,只是现在卢植问出来才觉得实在不妥,刘协虽有明君之相,可终究年幼,能够奋发多学已属不易,拿《论语》中的精辟之句相询问,确实有点刁难得意思。
  刘协暗自发笑,大哥们,我可是在二十一世界老爷们,政治课学的不要太好,拿这些问题把我问火了,小心我翻出亚里多士德和黑格尔的思想名言拷问你们。
  心中虽然这么想,可要想实现自己的计划,这个时候也必须回答点什么,即使错了他们也不会认为我不合格,当下娓娓道来:“想治理国家必须先懂得治理自己的家事,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孝顺之人懂礼识法可以为君分忧,若生养自己的父母都能不能孝顺,那又怎么能够忠于君主,是以为百善孝为先,无孝则无德尔,若人有能耐却无品德,为贼也。为弟者当事兄长,所以一个人能不能用,首先看他有没有德,其次看其才华。”
  卢植继续问道:“既然如此,皇子殿下是愿意事兄还是属意为世子?”
  刘协暗笑,就知道你这个大儒要问自己这个问题,道:“天地君亲师,天地为大,君次之,亲师再次之,我若为世子可定天下乱势,对民对天对地都是善事,如果父皇有见我此才能而立之,我当尽全力而为。在我心中,事天地事君父强于事兄长。”
  卢植听到刘协的回答,略微呆滞,对六岁幼子能够说出这种话实在是非常惊讶,此时荀彧早已大声叫好,长跪刘协身前,道:“皇子殿下所答为臣所听过的最好解答,若殿下却有如此信念,臣当为尽心尽力,死而后已。”
  刘协急忙上前扶起,这个荀彧还没有拉起来,卢植又跪了下来,急得刘协不知道如何是好,听门外有太监宣太后驾临,三人都要站起来给董太后行礼,董太后已然走了进来,看见卢植和荀彧跪拜刘协面前,暗暗吃惊,问道:“卢尚书和荀博士怎么了?”
  卢植知道董太后有意立刘协为世子,毫不隐瞒地说道:“臣等拜服皇子殿下之才!”
  董太后大为高兴,笑道:“你二人可愿意辅佐协儿?”
  卢植和荀彧同声道:“粉身碎骨亦心甘情愿!”
  董太后乘机规劝刘协,道:“协儿,既有两位大人相助,何不直取世子之位?”
  刘协想了片刻,道:“我既然为弟,若父皇诏令我为世子,我当尽力,若无诏令,我也绝无此心。”
  卢植心中更喜,荀彧却颇为奇怪,问道:“那皇子殿下方才所言是何意?”
  刘协知道场中太后和这二人都是绝然倾向自己,便毫无隐瞒他们说道:“我若与兄争世子之位,以父皇、太后及诸公之力,亦有五分胜算,可正如卢尚书所言,家不安何以安国家,此时相争徒令各地诸侯耻笑。当下局势,黄巾未除尽,诸侯割据之势尤盛景帝之世,我如能在外领兵占据一州之地,随时进京勤王护佑我汉室才是真心为我大汉着想。”
  荀彧点头,卢植却大惊,问:“皇子殿下若要出外封藩,怎么可能执掌一州之地?”
  董太后冷笑道:“外人乱子都可随意执掌一州之地,我孙儿如何不能,虽祖制有碍,然现在局势比之当年七藩之乱更加险恶,昔日七藩尚且都是刘氏王亲,如今各地掌权割据者还有几人是我皇室血脉。”
  第一卷内宫之斗第三章出藩之策
  荀彧笑道:“我有一策,即可令皇子殿下手握一州之权,亦可不违祖制。”
  卢植问道:“不知道文若(荀彧表字)有何良策?”
  荀彧笑道:“皇子殿下虽不能为一州之牧,但若请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臣代州牧之职,而殿下领一郡之地自治,只是这样的人选世上只有三人可选,卢公便是其中最合适的人啊。”
  董太后笑道:“荀博士与我孙儿所谋一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荀彧见刘协笑而不语,董太后得意非凡都不似有假,暗中感叹自己年过三十,自认有王佐之才,能够做出如此判断实在正常,可刘协不过六岁,识人善用的本事就已经显现,他日必是一代明君,若不为帝实在可惜。
  卢植公直刚毅,素不虚与俗礼,且朝廷早被宦官掌权,自己大志难得实现,倒不如去一州担任州牧之职,且可以辅佐刘协,当下也不推辞,道:“老臣定当效忠,尽臣之所能,为殿下守一片保国之地。”
  董太后虽知道刘协聪慧,但此事非同小可,必须自己亲历为之,事事考虑周全才可无后顾之忧,问两人:“你二人觉得何处可为保国之地?”
  卢植道:“天下富裕之州有二,若要选一处为根基,冀州为最佳,徐州次之。”
  荀彧道:“依臣所见,荆州为最佳,冀州、徐州虎狼之地,虽有殿下坐镇,地方军阀亦不敢动一寸土地,可冀州黑山一带多有黄巾余孽,徐州地处平原,又是战略要地,非据守良地。荆州虽非富饶之地,但多产钱粮,今黄巾之乱后,北方流民南下,人口增多,若治理得当三年内可算海内第一福地。不过,荆州也有缺陷,且与冀州相比缺陷之大,难以弥补。”
  卢植本来对荀彧所说荆州最佳颇有意见,听他说道缺陷处,不仅点头,觉得荀彧果然是才智之士,道:“文若是否觉得荆州无兵马?”
  荀彧道:“正是,若以兵马钱财统筹考虑,卢公所说的冀州确实是最佳之地,毕竟贼寇可降可剿,属于可以解决的问题,而荆州无兵马确实是根本问题,很难解决。”
  卢植道:“文若与我所虑一致,那文若又为何称荆州为最佳?”
  荀彧笑道:“荆州虽无兵,北方流民骁悍可为兵,幽州亦可有兵马。”
  卢植沉吟片刻,笑道:“你知我有徒公孙瓒在幽州,是以有恃无恐,不过此子向来骄纵,我恐他难成大业。”
  荀彧道:“幽州并不稳定,公孙瓒对外族欲攻,刘虞对外族欲怀柔招安,两人矛盾久已,可调一两人到幽州掌管政务,负责钱马粮草方可控制住局势。”
  卢植轻轻摇头:“公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