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猎击三国 >

第150章

猎击三国-第150章

小说: 猎击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岑。人口二十五万。

青州东莱郡,治黄县。领十二县:黄县、嵫国、曲城、掖国、当利、卢乡、牟平、东牟、昌阳、长广、不其、黔陬。除不其未纳入辽东势力之外,其余十一县,合计人口四十二万,超过以上所有郡县的总和——中原就是中原,真不是边郡可比的。

中辽郡为公孙度从辽东分出,故算在辽东郡内。

也就是说。至汉末时,辽东及其周边郡县总人口,合计为四十万,尚不及青州一个东莱郡多。当然,这是汉末的统计,到三国乱世来临时,这个数字就反了过来。

当天下纷乱,中原天灾**频仍时,辽东诸郡中,除了辽西与辽东属国在二张叛乱时迭遭摧残。人口损失较大外,其余郡县,非但没损失,反而略有增长。反观青州这个黄巾为祸最烈之地,人口损失最为惨重。至公孙度遣柳毅、公孙模渡海南取东莱时,昔日四十余万人口的东莱郡,只余不足十五万了……

东莱的人口损失,并不是说这些丁口都死于战乱。事实上死于战乱的不过三分之一,另三分之一被裹胁为乱贼。还有三分之一,则渡海入辽东了。这就是辽东人口最大一块来源——流民。

自马悍接手辽东,编籍入册的流民就达三十五万之多,半数来源于青州。加上辽东诸郡四十五万人口,以及他这两年努力从中原引入辽西的近五万流民,还有一些不在籍的黑户,辽东诸郡加东莱郡人口。总计约百万。其中直属于他治下的两个郡:辽东郡人口三十万,东莱郡人口十五万,占总人口量约一半。

这。就是他立身求存,进而争霸天下的资本。

当然,无论是求存还是争天下,光有人口是远远不够的。刘表的荆州,人口不可谓不多,汉末统计荆州人口达六百二十万之巨,加上战乱南渡的流民百余万,至赤壁之战前,荆州人口总量已超过八百万,带甲之士数十万,最终还不是在曹魏兵锋之下,分崩离析。

所以马悍在看过人口籍册之后,心里大致有谱了,接下来重点关注军队。

直属公孙度指挥的辽东军分布于两个郡,即辽东郡(包括中辽)与东莱郡。辽东郡共有在编官兵三万四千人(包括沓氏水军),东莱郡有六千人,总计四万兵马。因先后被马悍之白狼军消灭四千余人,辽东本郡兵马已不足三万。

三万兵马,这数字看上去不算多也不算少,但分摊到辽东十一个县,那就真的是少得不能再少了。是辽东缺人缺粮么?是也不是。辽东人口为三十万,备兵四万,人口与军队之比为九比一,即九个辽东人供养一个士兵,这是一个政权稳定的临界点,若再征兵,就超过了百姓承受能力,反过来就会影响辽东政权。

公孙度小吏出身,一步步干到太守、刺史的高官,在为政方面,还是很有才干的。马悍此时纵然接手,同样也不敢贸然增兵,维持在这个比例,是最合适的。

在军队这一块,马悍与赵云、太史慈、乐进等军中骨干商议后,达成一致意见:从辽东军中抽取三千精锐,补充入白狼军,使白狼军总兵力达到一万二千。今后的军事方针就是以辽东军戍守各城,以白狼军为机动战力,一守一攻,一盾一矛,攻守兼备,盾矛合击。

在军资这一块,因为辽东很少发生战事。最严重的一次,也就是中平六年张纯、张举联合乌丸丘力居叛乱,战火烧到辽东属国。前任辽东太守阳终因此而殒命,幸赖时任辽东属国长史的公孙瓒率三千骑军出征,击败叛军。除了这一次中等烈度的战争之外,公孙度上台后,只发动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一次是夺取东莱,一次就是袭取白狼城。

两次战争,一胜一败,但有一点却是很相似:那就是胜则速胜,败则急败。战争周期短,就意味着军资损耗不多。打仗不怕规模大,规模大也就意味着胜利后缴获也极丰厚,完全足以弥补损失,所谓以战养战是也。打仗真正怕的,是拉锯战、持久战,那军资钱粮,简直就象流水一样哗啦啦。

辽东近百年来,从未有过大规模而持久的战争,兵杖库里的军资武器。年年只见增多,不见减少。至公孙度下台前,库存的刀矛戟盾、弓弩箭矢、轻甲戎衣、鞍辔革具,足以装备一支十万大军有余。而这一切,全便宜了马悍。

阅卷于此,马悍不禁摇头,公孙度可以说是坐拥宝山,潜力巨大,却局促于海东一隅,不思进取。以致三世而亡,足以为戒。身为乱世势力,当真如舟行险瀑,不进则退,退则万丈深渊啊!

乱世争雄,唯看三样:人口、军队、粮食。

辽东的人口与军队虽然比不得中原大州,但潜力巨大,只要中原战乱一日不休,辽东的人口就源源不绝。有人就有军队,那么,维持人口与军队至关重要的粮食又如何?

公孙度曾经一度缺粮,为此更向中山甄氏要了二十万石粮食的嫁妆。但这并不是说辽东缺粮。事实上辽东粮食很充足——当中原赤地千里,兵祸连结时,辽东却风调雨顺,安定详和。这粮食又怎会少了?

公孙度缺粮,是因为他打击豪强,令许多掌握了生产资料的士族豪门拒绝提供钱粮物资。这才造成公孙度钱粮匮乏。如果不是有阳、柳、贾等世家支持,加上又从中山甄氏那里弄来一大笔丰厚的“奁妆”,只怕真熬不过这一关。这也是三国时天下诸侯,人人都想打击豪强,攥取更多生产资料,以获得更多话语权,却鲜有人敢动手,或者动手也是小打小闹(比如刘表、孙策),绝无公孙度如此彻底绝决的原因。

多亏得辽东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安定政治军事环境,没有强邻窥视,没有大股乱民蚁贼,最终没有引发叛乱与动乱,公孙度算熬过去了。守得云开见明月,公孙度抄掠辽东豪强世族百余家,所获粮食之丰,连马悍看到具体数字都吃惊得瞪大眼,然后嘴巴越咧越开,整整半个时辰没合拢过。

晚餐时看到桌上的肉食,想到手上的粮食足够支撑自己的大军从海北打到天南,马悍就忍不住呼呼而笑,差点喷饭。弄得离姬、甘梅、甄沁及一旁服侍的念奴诸女惊讶莫名,面面相觑。

钱粮钱粮,粮食有了,钱……马悍最不缺就是这个了,前后两次中原之行,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个。不过比起抄掠百家豪门的公孙度,马悍的身家却是小巫见大巫了。不过,现在甭管大巫、老巫,全归了他这个小巫。

比起钱粮来,公孙度贡献最大的一块,要算是土地、牧场。土地,是一切的根。钱粮、人口、军队、物资,所有的一切,都根植于土地。没有土地,一切都会有消耗殆尽的一日,只有土地,才会使这一切源源不断、绵绵不绝。

公孙度扫平辽东百余豪强之后,成为当然的辽东第一大地主,现在这个称号,转让给了马悍,或许还要加上第一大财主。

但对马悍而言,公孙度最有价值的遗产,是一笔无形资产。

方今天下,各路诸侯军阀,皆为本地豪强世家所制,纵是一代人杰如袁绍、曹操、刘备、吕布等辈,亦无法摆脱这数百年积疴之弊。而马悍得公孙度遗泽,为其拔除棘刺,使他执政辽东几乎没有豪强世家的制肘——这才是最好的遗产。

此时的马悍,拥有大量本应属于辽东百余豪强世家的钱财、粮食、人口、土地,俨然成为辽东第一豪强。

这一切,全赖公孙度对辽东豪强世家的血腥镇压。公孙度因此而背负终身洗不掉的骂名,并站到了豪强士人的对立面,以至渡海入辽的中原名士如此之众,却几乎无人应辟。而眼下,骂名归公孙度,好处归马悍。

集辽东第一豪强、辽东太守、白狼军主帅于一身的马悍,尽管偏于海东一隅,却在不声不响之间,成为这个时代掌控生产资料与军政权力最多的军阀。这也就意味着,马悍已成为三国最强势的诸侯——没有之一。

乱世需雄主,雄主出强权。

一切,皆拜公孙度所赐。辽东侯,一路走好。

第二百章【改良兵器】

(深深感激大盟厚爱!谢谢赵无恤2014、ufgw。呃,终于在打赏榜上看到s0514024了,惭愧,没法满足两更。)

~~~~~~~~~~~~~~~~~~~~~~~~~~~~~~~~~~~~~~~~~~~~~~~~~~~~~~~~~~~~

从五月十四开始,马悍率一支百人骑队,开始南下巡察,主要路线是沿新昌—安市—汶县—平郭,一路视察。原本还想到沓氏,但路途太远,时间太紧,还得参加柳城乌丸五月龙城大会,故此只能暂缓了。

对于一个通过暴力上位的新政权而言,安抚地方,巩固威信,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而巡视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对于新昌、安市、汶县这三个县城,马悍只是泛泛视察,停留时间很短,主要安抚县寺官员及本地士人、民众之心即可。他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地,是平郭。

为什么是平郭?很简单,平郭是幽州,乃至辽东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钢铁都是极其重要的国家资源,尤其是乱世之中,谁掌握了一个钢铁生产基地,谁的腰杆子就直三分,诸侯会盟时,说话都比别人大声。

汉朝自武帝时起,就在全国设立了四十九处铁官寺衙及三十七处盐官寺衙,而辽东就各占一处。盐官寺衙在沓氏,而铁官寺衙,就在平郭。

初时马悍还不太清楚平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区区一个县的铁矿居然能支撑起整个幽州的兵甲消耗,更使得辽东武库里积攒起足以武装十万带甲之士的巨量装备。等他拿来地图一看,恍然大悟——平郭者,后世之鞍山也,鞍钢所在地啊,这就难怪了。

鞍山铁矿。从汉初开采,一直到后世,非但未枯竭,产量反而越来越高,其储藏量之大,占全国四分之一,令人瞠目。

自己辖区内有这样一个庞大而成熟的铁矿产区,马悍是极为开怀的,但他在巡视了襄平的武库之后,喜悦中又添了几分忧思。原因是在巡察武器时。马悍曾抽检了五口环首刀、三把戟、三杆矛、十张弓、五面盾、十具两档铠。其中弓与盾都算合格,两档铠也马马虎虎,但铁质兵器的质量堪忧。

马悍随身携带了一把三十炼的环首钢刀,分别劈砍五口环首铁刀,结果无不应手而斫,而钢刀只出现米粒大小缺口。至于戟刃与矛尖,更是凭肉眼就能看出表面的砂眼与粗糙。

面对这样的结果与马悍满面愠色,那掌管武库的武库令却一脸理所当然,躬身应答道:“此为我朝郡国兵卒常规配器。为五至七炼,自然远不敌三十炼之宝刃。”

三十炼就算是宝刃?马悍强抑住将手中环首钢刀当着武库令的面折断的冲动。这样做也许只把武库令吓得不轻,却不能改变一个大汉朝普遍存在的事实——汉朝的炼铁技术,依然比较低效且质量不佳。

在马悍眼里。这五至七炼铁刀,铁质疏松,脆性又大,比后世两元店买的一把菜刀都不如。偏生这就是大汉朝军队的标配武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何况是小到决定一条性命。大到决定一国国运的常规战争武器。

马悍在那一刻,就决定要亲往平郭看一看,看看这个时代的铁矿开采、炼造过程,以及兵器的打造流程,弄清楚缺陷究竟在哪里。为此,他还带上了几个经验丰富的铁匠及新任的工官马钧,希望这汇聚了经验与智慧的顾问队伍,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难题。

五月二十,马悍一行抵达平郭。新任平郭令吕岱与平郭铁官贾成率一众属僚前来迎接。马悍拒绝了二人盛宴款待的请求,随意就餐之后,在这两位平郭主事官的引领下,前往矿山。

离矿山还有数里远,各种叮叮当当的钎镐凿石之声所汇成的巨大噪音声浪就灌耳充脑。走近之后,就见大道两旁是一排排低矮的石头房子,那是矿工们就地取材修建的房屋。在山口两侧,堆积如山的矿石下,数不清的牛、骡、马车,在等待装运矿石,运输到冶铁坊。附近不时可见到身着戎衣、手持刀矛的士卒巡逻。

贾成一路介绍,这是平郭三个矿区之一,也是最大的一个。共有矿工五千七百余人,其中囚隶近半,其余皆从流民中招募。此矿区每月可得铁石百万石,可炼铁万斤……

马悍算了算,光是辽东这个铁矿产区,每年可得铁坯十二万斤,加上另两个矿区,三十万斤问题不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汉斤,换算成后世量值,只有十五万斤。而要把这十五万斤铁坯锻造成可以打制的农具与兵器的精铁,最终得铁不过三、四万斤,这就是辽东一年的铁产量。

低不低?的确很低,但提高选矿率与出铁率这种枝术门槛,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得了的。马悍不是工程师,他没这方面的技术。所以在实地巡察之后,也只有承认现实。好在自从公孙度上任之后,所出铁料基本上就再未解送入京,全部截留辽东。在襄平的库房里,百斤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