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猎击三国 >

第114章

猎击三国-第114章

小说: 猎击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兵尽粮绝了。”

陈登身为徐州世家名士,自少而长,听过的恭维话不知凡几,绝不会轻易被人几句话打动。但马悍这一番直白的话,却他心头一阵感动,合袖拱手,一时无言。

马悍确实没有半句恭维,说的全是事实——当一个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你只要把事实原原本本说出,就是最好的恭维。

陈登感慨之余,也没忘记自己过来的目的,当下问道:“曹军又有援兵,似是史涣亲自追来,马君之意如何?贵部皆为精骑,而我彭城军多为步卒;贵部士气正锐,而我军士气低落。故登此来,愿为两军协调联络,共抗曹军,愿以贵部为主,我军附翼。”

马悍笑道:“史公刘也算是老熟人了,待某前去会会,若能劝其罢手,自是最好。”说罢,不待陈登劝阻,与赵云交换一个会心的眼神,只带了两个白狼悍骑战士,擎大旗拨刺刺奔向战场中央。

就在两军之前,千人惊奇的目光下,碗口粗的铁木旗杆重重顿地,地皮剧震,战场上所有人心也为之漏跳一拍。

马悍一人一马一弓一锤,无所顾忌地立定在大旗下,冲着对面的曹军高呼:“某家辽西马悍。对面可是史公刘!请阵前一会!”

马悍与史涣在睢陵一役时便有交集,虽无交情,至少也是老熟人了。马悍相信以此人之秉性,若是在阵中,不会避而不见。

果然,过得一会,曹军阵形分开,四名披甲骑士持盾护住一员骑将出阵,在距马悍百步左右停下。透过四面盾牌,隐约可见一个身披棕色札甲的虬须军将,正冷冷盯住马悍。少顷,方以一种高亢的声音道:“睢水之畔一别,不想竟又在泗水之滨相见。马惊龙,这徐州之地,哪里有纷乱,哪里就能见到你,而且总是与我军作对。马惊龙,这是否表示你已投靠陶恭祖,正式与我兖州军为敌!”

虽然没看清人,但听这声音,的确是史涣本人无疑。看到史涣这样的出场,显然是对上司曹仁的遭遇记忆犹新,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只是两个阵前会晤的将领,一个坦然而立,左右护卫落后十步;一个则在重骑坚盾的严密环护包围中,这气势明显要弱一大截。

尚未开战,两军主将的气场强弱立判。这令挟大胜而追击的曹军士卒面面相觑,一阵气沮,而彭城军则齐声喝彩,士气略振。

分别在彭城军与白狼悍骑两个不同阵列观战的陈珪、陈登父子,不约而同捻须赞叹:“将为兵之胆,果真如此。当此天下纷乱之际,我徐州最缺的,就是这样的勇将啊!”

第一百五十三章【第二次交锋(下)】

(谢谢大盟与赵无恤2014的及时雨!ufgw、大guoguo的支持,也令人眼前一亮啊!)

~~~~~~~~~~~~~~~~~~~~~~~~~~~~~~~~~~~~~~

其实要说这史涣也不是等闲人物,此人本是沛国游侠,以雄气壮勇著称,后投曹操,成为其门客,再之后随其举兵倒董,为曹操心腹亲信。史涣名声不彰,却是曹操集团元老之一,最早追随曹操起家的班底成员。

史涣与曹仁相似,也是一个敢打敢拼的勇将,但正如曹仁告戒他的:“如果你不想毫无价值死在一支可怕的冷箭之下,最好离那个人百步之外。”

那是史涣第一次在无所畏惧的曹仁脸上看到那种忌惮的表情,这给他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故此,就算是被认为示弱,他也要做好严密的防护。

望着重盾保护中的史涣,马悍眯眼笑了,双臂张开,示意绝无敌意,扬声道:“史公刘,某决无与孟德公为敌之意,但汉瑜公乃某尊长,陈元龙亦是故交,岂能眼见二位徐州名士为公刘所害。请公刘但留一线,勿赶尽杀绝,相信孟德公若在此,也定会赞成这么做。”

听到马悍这么说,史涣心下略松一口气,道:“惊龙误会了,无论是主公还是我史涣,都绝无伤害二公之意,只想留客待之以上宾之礼。”

那边的陈氏父子听了,不禁冷笑连连。“留客”?说得真是雅致啊。

马悍哈哈大笑:“真是巧了,我也要留客,相信汉瑜公与元龙兄更愿意到我处作客。一客不烦二主,公刘兄请回吧。”

史涣勃然作色:“马惊龙,你以为区区数十骑就能阻止我的大军么?”

马悍神色不动,眉梢微扬:“自然不能,但要救走两个人。我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公刘兄觉得呢?”

史涣磨了磨牙,这家伙,太嚣张了!看来真有必要给对方一个教训,同时也给子孝出一口恶气。史涣暗自对比了一下,加上自己所率之援兵,本军已有近千人马。虽然骑兵不多,只有百骑,但缠住对方七十骑一时半刻还是可以的,然后步军冲击彭城兵。可一鼓而下。嗯,值得一试。

不是说曹仁所率的多是骑兵,而且是曹军最精锐的骑兵么,怎么身为其裨将,却只有百骑?

曹仁这支骑兵是怎么来的?是他自个散尽家财,募集淮、泗一带的游侠、豪客,并斥巨资购买大量战马而组建的。他以这支骑兵在淮、泗间戡乱剿匪,纵横驰骋足足一年,非但刷了大量经验值。锻造出一支中原不可多得的骑兵队伍,更充分建立起了个人威信及对这支队伍的领导权。就连曹操要亲自指挥,都不如曹仁本人指挥好使,这也是曹操任曹仁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的缘故。

也就是说。这支精锐骑兵只听从曹仁本人指挥,纵然史涣同样是别部司马、纵然他的名字叫史涣,同样“使唤”不动这支曹军精骑。

虽然只有百骑,虽然听过白狼悍骑百人射一条直线的强悍。但史涣绝不可能因惧对方几十骑侧击而放弃到手的大功而退。当下手掌向后挥了挥,四名甲士缓缓策骑护着史涣向后退,彼此策骑交替掩护。盾牌始终保持重叠,不露半点空隙。

马悍一见,哪还不知史涣接下来想做什么——这是一言不合,举兵相向啊!

既然来了,就别想走!马悍双手一翻,弓箭在掌,舌绽春雷:“史公刘,我马悍所留之客,非独只是陈氏二公而已!”

血弓铁矢,开如满月,射线锁定,一箭破空。

史涣可是游侠出身,对突然袭击反应极为敏锐,一听马悍那裂石穿金之音,就知不妙。尽管他根本不相信马悍能破掉他的双重革盾加人盾,但本能反应就是伏身规避,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躲了再说。

就在史涣过激反应,身边四名甲士一脸紧张地交替挽盾作出格挡姿势时,却惊讶的发现,这一箭的目标并不是他们。

那一道乌光从他们的头顶上方飞过,带起的凌厉锐风,令人汗毛发炸,而乌光竟是直指本军阵前那杆“史”字将旗!

啪!手指粗的铁箭以一个倾斜的角度,穿透粗大的旗杆,直没箭羽。木屑四溅,旗杆居中爆裂,上半截旗杆在自身重量的压力下,慢慢歪斜,咔嚓折断,轰然倾倒。砸伤了好几个士兵,更造成整个军队一阵惊乱。

白狼悍骑与彭城军这边,顿时爆发一阵山呼海啸般喝彩。

古代战场指挥,士兵们基本看的就是将旗,将旗代表着一支军队的意志,也代表本军主将的存亡。故而古时论战功,以斩将夺旗为第一。此时将旗一倒,后面的士兵都不知发生什么事,一时大乱。此时若是有一支骑兵突然发动冲击,极有可能击破其阵。

但马悍并未发动,他只是淡淡看着史涣。而百余步之外的史涣与他的四甲士俱是一脸震憾。如此霸道的箭术,简直就是覆军杀将的利器啊!震憾之余,也是一阵沮丧,看看手里薄薄的革盾,再看看那碗口粗的旗杆,哪还不明白人家这一箭之意。

史涣满嘴都是苦涩,对方用上回对付曹仁一模一样的手段来对付自己,偏偏自己还是中了招。主公与子孝若是知道,真不知会如何看自己……史涣深深长吸一口气,突然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但见他推开四名护身甲士,纵马返阵拾起折断的将旗,在军前舞旗驰骋,大声呼喝,所过之处,骚动的曹军士兵慢慢平复下来。

史涣的举动,也令马悍暗暗佩服——这简直就是在给自己当靶子啊!但为了稳定军心,避免为敌所趁,遭到不可估量的损失,史涣表现出了一名优秀将领的基本素质之一——勇敢!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

史涣或许算不上曹操集团最优秀的将领,但凭着忠诚与勇敢,依然能得到这位三国雄主的器重,最终成为曹魏五军首脑之一的中领军。能够成为曹操集团中坚人物之一,果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山坡上,陈登急切请求赵云趁此机会率军突击曹军侧翼,自家彭城军将配合正面进攻。赵云以城守无令而不能擅自行动断然拒绝。

陈登屡劝无果,再看到曹军在史涣的激励下,阵脚已稳,只得长叹一声,无奈放弃。心下明白,想趁机拖马悍下水,与曹军对决的打算,一时是难以实现了。

马悍静静等着史涣稳定军阵,他的目的只是立威,而不是现在就与曹军为敌。如果这么做,最高兴的恐怕就是以陶谦为首徐州豪强了,而他却有可能成为曹操泄愤的目标——这种吃力不讨好,为别人火中取栗,到头来别人还未必真心感激的蠢事,脑袋被门夹了才会做。

史涣终于再一次面对马悍,但这一次他不再带护卫,距离也拉近至三十步——这简直等于是将自家性命交到马悍手上。史涣是不得不这么做,他很清楚,马悍若要取他性命,早不知杀了几回了。既然对方无意取他性命,何不索性光棍一些,这样至少在气势上不输于人,也不至于令人看低。

马悍也已放好弓箭,微笑着向史涣拱手:“公刘兄,我便向你交个底,陈氏父子也好,彭城军也好,都不过是附带之举。我今率军重临泗水,乃是受东海糜氏之请,保住其在彭城国的田庄,而绝无与曹军为敌之意。请公刘兄上复孟德公,我马悍绝不主动参与徐州之战,也不会主动攻击曹军。同样,我也希望曹军不要踏入我所保护的范围。”

马悍最后诚恳道:“公刘兄,无论徐州之战最终谁胜谁负,粮食,对大家的意义都是一样的。所谓无粮不稳,相信孟德公也不希望最终拿到手的,是一个因缺粮而导致动乱频仍的徐州吧。”

史涣这才明白马悍方才那惊人一箭的真意,那是立威,也是警告。希望通过自己之口,传达到曹军上下,勿毁良田,勿烧粮仓,勿侵糜氏田庄。

史涣重重抱拳回礼,肃容道:“若是别的事,某断然无法当场作答,但这扶苗护田之事,主公曾屡屡告诫,惊龙之言,诚主公所愿也。涣在此立誓,绝不无故毁田,更不做焚仓毁粮暴殄天物之恶行。”

史涣这番话的确是出于真心,要知道第一次东征徐州,曹军最后就栽在粮草不足上面。而且回到兖州之后,筹粮过程也是艰辛无比。曹军上至州牧,下至普通一卒,都吃够了缺粮的苦,对这方面感触极深。

历史上,曹操因在行军时误踩麦苗,为正军纪,削发代首,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同样,也是在这一时期,曹操最重要的谋臣之一的程昱,因前线缺粮,而将战殁、病故士兵与百姓的尸体腌制成人肉干,充当军粮。因此被称为“人厨”,最终名声受损,一生未列三公之位。

这一切,都与粮食密切相关。史涣身为曹操亲信爱将,自然不会不明白其重要性。

事情就是这样凑巧,马悍第二次与曹军交锋,又正击中曹军软肋,这样的要求,曹操根本无法拒绝,而且还会全力配合。

一切,都是为了战争中最最重要的物资——粮食。

而令所有人始料不及的是,当敌我双方都在为保障粮食丰收而努力时,老天爷却似再也看不下去这汉末三国的纷乱,悍然降下了天罚。

第一百五十四章【发难】

(没说的,必须谢谢大盟!光辉的宪章、心海无波、ufgw、cdfirefly。)

~~~~~~~~~~~~~~~~~~~~~~~~~~~~~~~~~~~~~~~~~~~~~~~~~~~~~~~~~

兴平元年六月,中原大旱,数月无雨,赤地千里,许多河渠干涸,秧苗枯萎。连水量丰沛的青、徐、豫诸州皆如此,他州可想而知。旱灾所涉及的地区遍及兖、徐、青、豫、凉数州,甚至包括关中司隶,而两京遭此大灾,直接造成了一年之后,献帝朝廷因关中断炊及兵祸连结,而不得不展开一场史上最悲催的东归大逃亡。

而在兴平元年的徐州,无论是陶谦还是曹操,都完全没工夫搭理那千里之外的小皇帝,也没空理会老天的警告。你旱你的,我打我的,那股子热乎劲,比三伏天还火辣。

不过短短两个来月,曹军又一次将战线推进到第一次东征时所在地剡城——兵临城下。

此时的陶谦已没有援军,只有一路客军:刘备八千人马,驻于剡城以东十余里的三公山下,威胁曹军侧翼。

也许是吸取了上回的教训,这一次曹军攻势甚急,甚至不顾伤亡,发动了好几次蚁附攻城。但最终总是因剡城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