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庚子猎国 >

第343章

庚子猎国-第343章

小说: 庚子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且能够证明慈禧心中早就有定论,而非赵舒翘的这一纸奏报的话,赵舒翘极有可能获得赦免。

    但是赵舒翘此人性格刚毅,态度坚决,不上诉,请速死。

    这下唐致尧为难了,只好向刑部尚书金笃男报告前后,金笃男冷笑道:“他实在不给面子,就让他在监狱里畏罪自杀吧。”

    “啊?”唐致尧吓了一跳,道:“这……这……这如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金笃男道:“是他自己不想活,我们就从了他,再找人伪造一份他的遗书,到时候公布就可以了。”

    唐致尧很是为难,他在京城里没有人,也找不到任办这种事儿,金笃男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此事交给我,你且审判下一个吧。”

  第五百一十九章 庚子祸首大审判(四)

    下一个被审判的是礼部尚书启秀,关于启秀就很好审判了,启秀一直以来就是坚定的后党,主张惩戒西方的大臣之一,且他的罪责还有支持慈禧废除光绪皇帝立大阿哥溥儁为新皇帝,因此启秀必死无疑。尽管启秀也作了申诉,但他的申诉基本上没什么用,给他打官司的诉师倒是赚了不少银子,启秀还是被判了一个绞刑,家人九族一百一十二人被发配新疆戍边。

    启秀死后受审的大臣则是兵部尚书刚毅,这厮是一个非常排斥汉民的满洲大臣,庚子五大臣也是受他的攻击被杀,尤其是兵部汉尚书徐用仪,一直以来与兵部满尚书刚毅不对付,两人水火不容,因此刚毅也趁机害死了徐用仪。刚毅最终也判了绞刑赐死,这位引发了庚子祸乱的魁首之一,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家人九族一百四十三人被发配新疆戍边。

    接下来审判的是大学士崇琦,崇琦是满清皇朝260年间唯一一位满人状元,当年他考中状元的时候,名动天下,因为满人做官容易,很少有人认真苦读,更别说和一群江南才子们竞争考中状元了。而崇琦作为满人的骄傲,此后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内阁大学士,与大学士徐桐一并成为大阿哥溥儁的师傅,教导溥儁学习帝王之学。

    不过这位帝师人品可不咋地,当年他的女儿因端庄贤惠相貌可人被选为皇后,但同治生性风流,又因慈禧不准同治处理朝政,所以同治无事可做便出宫风流,最终染病而死。至于死因,清史之中记载为天花,民间传闻太医院消息同治死于梅毒。不管同治如何死法,崇琦之女才十七岁便成为了皇太后。而正牌皇太后慈禧成了太皇太后,便不能再垂帘听政了。慈禧于是在同治皇帝同辈之中选了一个年龄最小的堂弟载湉为帝,即光绪皇帝,而此时的重崇琦之女就有一些碍眼了。为了能继续垂帘听政,慈禧暗示崇琦,其女不可活。崇琦为了薄自己的官位拍慈禧马屁,找到女儿劝他为同治殉节。女儿知道父亲的心思,再加上与他恩爱的同治皇帝已死,悲恸之下绝世而死。

    这种逼死亲生闺女的举动虽然给崇琦这位260年唯一一位满人状元带来了政治上的荣耀,被慈禧赐官赐爵,但是却遭到了满朝满汉官员的排斥,而崇琦自己大概也知道自己名声不好,想要继续做官就只能紧抱着慈禧大腿,从此之后成为后党最坚定的支持者。

    不过就这次庚子祸乱而言,崇琦并不是罪魁祸首,他之所以也要被赐死的原因在于他是强烈主张大阿哥溥儁为帝取代光绪的幕后推手之一,妄图谋朝篡位的罪名足以让他诛灭九族了☆终唐致尧判处崇琦绞刑,没收全部财产,家人九族一共五百三十九人全部发配宁新疆戍边。

    辅国公载濂,被判处绞刑,家人奴才一共一百七十七人被发配新疆戍边。

    直隶总督裕禄,被判处绞刑,家人九族三百七十四人被发配黑龙江戍边。

    而最后这两位就是瑞敏郡王载漪和他的儿子大阿哥溥儁了,关于他们的判罚,才是最引人注目的,毕竟一个可能做皇帝,一个可能做太上皇,且载漪才是引起庚子祸乱的最大魁首之一,对他的判罚如果太轻的话,不但洋人不满,百姓不满,连皇上也会不满。光绪能够赦免慈禧的死罪,却无法赦免他们父子二人的死罪,这二人必死无疑。

    朝廷从上到下,记者从国内到国外,无一例外都盼着这两人死呢,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同意他们被处死,毕竟一个是曾经的皇太子殿下。

    围绕着他们是否被判处死刑人们争论起来,在报纸上吵得不可开交,其实就大阿哥溥儁来说,他受到牵连的更多一些,也罪不至死。但他又应该是最该死的一个,因为他曾威胁到光绪的皇位,有他活着一天,光绪不开心一天。

    光绪不开心了,曹跃也不开心,这小皇帝要是不开心就要关心国事,就要索要权力,曹跃岂能开心的起来,所以曹跃也盼着溥儁之死。

    当赵舒翘在狱中自杀之后,载漪和溥儁大概也感觉到自己生命所剩无几了,为了避免家族受到牵连,在判决前,两人在监狱之中上吊自杀。

    根据狱卒交代,这两人自杀之前并没有任何征兆,连遗书都没有写,但仵作说这两人其实先前打算撞墙自杀,可能是撞墙之后非常疼有没有死,只能上吊自杀。

    虽然他们自杀身亡,但是他们还是被宣判了,两人均被判处绞刑。行刑官将他们的尸体挂在绞刑架上,打开地下的挡板,两人的尸体被吊在菜市场三天三夜。而至于他们的家人,也许是因为他们自杀承碉责的原因,只是在削为平民并没收了全部财产后,自行生存。但他们两人毕竟是皇族,他们的家人也沾亲带故的,其他几位王爷贝勒赏赐一些,这些人还能生活的很好。

    接下来,在曹跃的指示下,刑部尚书金笃男开始对庚子之祸的其他人进行处罚,但是他的目标就是这些八旗子弟和曾经支持义和团的地主士绅们。这种貌似“正义的审判”也并不那么正义,因为在庚子之乱的时候,五十万义和团进京,不管是八旗子弟还是士绅地主,如果不支持义和团就要被义和团的暴徒们杀害,他们只能委屈生活,因此这次秋后算账才显得有一些不近人情。

    但曹跃这么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朝廷没银子了。

    新政改革是需要银子的,军队改革也是需要银子的,慈禧的银子和罚大臣们的银子以及官银皇宫的私银,都在支撑着曹跃和张之洞的军政改革,而大清帝国银行纸币发行也是需要银子做保障的。

    现在,银子不够了。

    对参与庚子之乱的八旗子弟们,曹跃对他们的惩罚并不严重,无非就是从此自后断了他们的旗饷,开除旗籍,而对参议的士绅地主们,曹跃的惩罚也不严重,交银子交粮食保命。要是没有银子也没有粮食,没办法,没收房产和土地,赶到街上要饭去吧。

    通过种种惩罚,金笃男再一次给曹跃赚了两千万两银子,放在大清帝国银行之中,结了曹跃的燃眉之急。

  第五百二十章 老狐狸的最后一拳

    炎炎夏日,北京地区的气温骤升,白天外面的气温能够达到四十度,人们纷纷躲在屋子里避暑,再也见不到小贩在街上走了,街道两旁空荡荡的没有个人影。

    贤良寺里,李鸿章躺在病床之上,曹跃坐在他身旁,这时李鸿章第二次向曹跃表示自己希望辞去外交部尚书的愿望。李鸿章年纪大了,属于他的风光已经不再了,该到了退休的年纪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身体,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如果大清还有什么麻烦,他能够坚持得了,但是大清朝在曹跃和张之洞的带领下红红火火,就没有李鸿章什么事儿了。外交部如今更多的关注在各国友好经济专区的建设中,这个友好经济专区毕竟是一个新物种,与外国人接触颇多,所以外交部的人必须参与其中。

    李鸿章精力不济,上一次曾经在军机处昏倒,如今太医诊断他因为当年在马关的时候被日本人刺杀中了一枪,如这一枪的后遗症出现了,让他身体感觉到诸多不适。李鸿章也自知道自己的身体,再一次向曹跃表示辞职。

    曹跃向太医仔细询问了李鸿章的病情,并与其他人左右考虑之后,决定还是了了李鸿章的心愿。

    “百川,惭愧啊惭愧!”李鸿章叹道,“这个身体是越来越不中用了。”

    曹跃道:“中堂大人,是我应该感到惭愧才是,我明知道李老身体有疾,却依然处处依靠您,害得你一年来反反复复无法好好养病,我才是要惭愧,惭愧啊。”

    李鸿章摇头道:“其实说起来,这一年我虽然身体差,可精神却好了很多,尤其是能够亲眼目睹列强向我大清低头,甚为欣慰,甚为欣慰啊。百川,这都是你的功劳,你带的好兵,好军队。”

    曹跃哪好意思接受这种夸耀,忙说道:“中堂大人,此次全赖大人与将士们……”

    “唉,我一切看在眼中。”李鸿章说道,他长叹一口气,道:“自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我大清国屡屡遭受外国欺压,已然难求一胜,国民自信心国家地位以及朝廷官员信心全都没有了,见到洋人打心底里没有底气。军不强将不硬,若不是洋人们彼此制约,我大清早就被人吞并了。为何我被称之为主和派,是因为我不主张打仗,但更是因为我看得出来,兵士们不能打胜仗。”

    曹跃一阵苦笑,坐了下来。

    李鸿章道:“你以为是兵士们打不赢吗?”

    “难道不是?”

    “不,兵士们能打得赢,却不敢打赢。”李鸿章无奈道,“因为这天下啊,还是满人的天下,但打仗的都是汉人。你汉人要是打仗打赢了,你连洋人都打赢了,对着满人的江山威胁太大了!所以,输了未必会死,但赢了一定会死。”

    “难道中堂大人你……”曹跃心中吃惊,没想到李鸿章居然会这么说,难道他心存反志不成?可是历史上的李鸿章是大清有名的忠臣啊,谁背叛大清他都不会背叛,他一门心思为大清国,所以后世历史将其评为补锅匠,意思是给大清国这口破锅缝缝补补。然而今天李鸿章的话却让曹跃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历史评价的李鸿章,如果他早就心存反志,那为什么不停地给大清朝补漏呢?

    李鸿章又叹了口气说:“我并没有别的想法,我只是将自己的经验传给你,万万小心一些自己。”

    “是,中堂大人。”曹跃恭敬地说道。

    李鸿章又道:“我和张南皮争斗这么多年,却没有输赢,一来我们二人彼此竞争,二来也是彼此保护,若我们两人一心,则大难临头不远矣。但我们只属于过去,未来还要看你的。我这半年来观察了你,觉得你并没有一般武将一样的冲动鲁莽,尽管你书读得不多,但道理却都懂,堪称不学有术了。”

    曹跃苦笑道:“中堂大人这是在夸我还是在骂我,你们文人真是……骂人都要拐着弯骂人。”

    李鸿章大笑不已却引起了不适,猛烈地咳嗽了起来,曹跃连忙帮他捶背,李鸿章拿过来痰盂狠狠地吐了一口浓痰,这才舒服了许多。曹跃觉得国人的这个毛病还真得改一改了,连一国副宰相都能这样吐痰,更别说国民了。

    李鸿章道:“你这个小子办事,天马行空,出其不意。我都没有想过,会有人突然杀入京城发动兵变囚禁慈禧。”曹跃要说话,李鸿章摆摆手,继续说:“当时不但是我,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许应骙等所有地方大员都傻眼了,心想怎么可能有人会这么做,怎么可能有人干得出来,怎么有人敢这么做。可偏偏你就这么做了,你要知道,你发动兵变,将来意味着什么吗?”

    “诛九族!”曹跃冷笑道,“不管将来哪一个人做了皇帝,我都是他爱新觉罗家最大的障碍,不杀我九族,没有一个皇帝能开心。即便我死了,他们也会诛灭我的九族,以儆效尤。”

    李鸿章瞪大眼睛道:“你都想得清楚了?看来你是真不怕死。”

    曹跃一笑道:“怕是也不会当兵,我在西北杀叛军,杀马匪,杀俄国人的时候,就是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要是这么死了,有一天没一天地活着。现在我也是这么想,有一天没一天地活着。中堂大人,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明天会怎么样,我只想着今天我活着,明天我也要活着,活着就要跟天斗跟地斗跟人斗。”

    “好一句跟天斗跟地斗跟人斗。”李鸿章感慨道,“真不愧是曹百川,果真有此气魄。”

    曹跃羞赧一笑,道:“中堂夸奖了。”

    李鸿章说道:“看来你是已经想好了自己的路了,我也不必多问,更不必打听搀和,但是我要奉劝你的是,不管将来你做什么,一定不要让国家陷入混乱之中,给洋人可乘之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