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贞观帝师 >

第427章

贞观帝师-第427章

小说: 贞观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鸿升知道,李世民的出发点很简单,那就是――天上打雷了,干旱闹蝗灾了,你告诉官员们,他会说这是皇帝做错了事情,要皇帝下罪己诏并去改正。而你告诉泾阳书院的学生们,他们则会说天上打雷是自然现象,闹了蝗灾是因为干旱,而干旱是因为今年的季风要晚些才会来。

    夏鸿升同样也知道,天人感应,一方面真的荒谬,一方面,却也可以成为皇权的一个约束。

    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全都必须听从他的命令,这个权力太大了,也只有“天”,才能够让他有所收敛,不敢滥用这份权力。

    所以夏鸿升想了想,问道:“恕微臣斗胆,陛下,臣想先问问陛下,您觉得为何要启民智。倘若陛下的回答是,一旦启民智了,那就没有人再相信天人感应了,无论山崩地裂江河倒灌,都不再会被同皇帝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那么陛下您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如果是这样,微臣往后绝不再提这三个字。”

    李世民一愣,眉头皱了起来。夏鸿升说的话,十分不客气,令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整天总喜欢跟他唱反调,呛他的话,引经据典的讽刺他,让他束手束脚。

    “夏卿的意思是……”李世民皱起眉头,问道。

    “微臣的意思是。微臣虽然觉得天人感应的学说荒谬,但是又觉得,也亏是有这个学说在,才得以让好些帝王因为惧怕老天,因而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微臣说的可不是陛下,陛下您英明神武,自然不在此列。”夏鸿升面无表情的说道,可那语气谁都能听出来,这就是说给李世民听的。

    李世民挑了挑眼睛,盯着夏鸿升,问道:“夏卿想说什么?”

    夏鸿升行了一礼,说道:“微臣想说,《荀子》里面有一句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李世民顿了顿,沉声说道:“朕明白夏卿的意思了。夏卿是在担心,一旦启民智,百姓都有了学识,不再相信‘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的话,朕也不用再害怕什么‘上天降罪’,因而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起来。”

    夏鸿升点了点头:“陛下您待微臣不薄,所以这些话虽然难听,甚至会令陛下震怒,可微臣也还是想要让陛下知道。自然之中的种种灾害,虽然不是天和人的因果,确切来说,不是上天和君王之间的因果。可是,君王和百姓之间,却是有所因果的。君王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所种下的因,不会造成‘上天’的果,却会造成百姓的果。君王决策英明,励精图治,百姓自然拥护爱戴,君王昏聩无能,贪图享乐,百姓自然哀怨丛生。君王免除一个地方的税收,百姓会感激这个君王。君王加重这个地方的徭役,百姓会埋怨这个君王,这就是最直接的体现。所以与其说‘天人感应’,倒不如说‘人人感应’。”

    “既然夏卿这么说了,那朕也明确的告诉夏卿。”李世民很是郑重的说道:“方才夏卿说的那句话,魏卿也常拿来说与朕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灾人祸,朕心疼百姓,却又有何惧之?所惧者,唯百姓不明好坏,受人蛊惑。朕励精图治,做的每一个决策,无不深思熟虑,从谏如流,可依然有人因一次天灾,就攻讦于朕,百般好处,顷刻尽忘,朕又何其心寒!朕启民智,所求不多,唯愿天下百姓,皆如书院学子一般,能够明理是非,不妄受挑拨,离心于朕!”

    夏鸿升点了点头,说道:“臣明白了。陛下,开启民智,唯有一法可循。”

    “策将安出?”李世民问道。

    “普及教育。”夏鸿升答道:“强制普及!”
………………………………

第713章 普及教育

    “普及教育?”李世民坐直了身体,想了想,说道:“方才夏卿似乎说过,教者,教授学问,育者,培育为人。夏卿的意思是……欲启民智,须将教育二字遍布于天下,使天下百姓都接受这‘教育’?”

    夏鸿升点了点头,说道:“陛下,微臣所说的普及教育,简单来说,就如陛下所言,就是让天下百姓都接受教育,都学习知识,天下人都有了知识,有了学问,民智自然就开启了。”

    “这……天下百姓全部都去做学问,都成了夫子,谁去参军?谁去做工匠?谁去种田?谁去经商?……”李世民皱了皱眉头,说道:“这天下四民,士农工商,缺一而不可,倘若都去治学,就要出问题!”

    “陛下,臣所谓的让天下百姓都学习,并非是指令天下百姓都去做士子。微臣所说的普及教育,是使天下百姓经过学习,都有一定程度的基础文化,这些知识只是基础,并不妨碍他们之后会成为什么。当然,在如今之社会下,因为天下四民之中,唯有士独高于其他,人们自然想要成为士的多。提高其他三民的地位,当天下四民所获得的社会地位与尊重相差的不是那么巨大的时候,人们也就不会独向一种了。”

    李世民往后靠了靠:“夏卿继续讲。先讲讲夏卿普及教育之策。”

    “是,陛下。”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普及教育,应当是一项国策。国家对疆域之内的所有学龄儿童,实施某种程度的普通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于全体适龄的孩童的,同时这种教育的程度,只是一个基础性的,初等的教育。学龄儿童在学龄之内,接受国家所安排的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结束之后,其若有能力,有条件,可以选择继续向上进行接受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完成高等教育,然后成为士阶层。亦可在完成初等教育之后进入社会,成为农民,成为商人,成为士兵,成为工匠……”

    “你是说,普及教育只对童生进行?”李世民问道。

    “是,陛下。国家通过规定一定年纪为学龄,比方说七岁吧!那么但凡达到七岁的幼童,就必须进入国家在各地设立的学堂进行学习。初等教育的年限可以在五年或是六年的时候,在这期间,通过国家安排的教席先生,根据国家制定的教材为其教授一些基础的知识。时间到了之后,可以通过考试等形式,通过者,可继续向上进行程度更深、难度更高的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也有一定的年限,比方说三年。而后同样经过考试,筛选出人来接受更加深层次的高等教育。如此一来,有个几代人过去,那么全社会的百姓之中,无论各行各业,最起码也都是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了。”

    “朕听夏卿将这教育,分成了初等、中等和高等之分,且来细致说说。”李世民问道。

    “是。这三个等级,是微臣根据所教授的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偏向性方面的不同,而划分出来的三个递进层级。初等教育,微臣也叫它即小学教育,或是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面向的是刚开始接触生活的幼儿。而中等教育,则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教育。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也可以细分出一些只教授某一种或几种技术的专业性教育,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而至于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某一个知识领域内十分精通、研究十分深入的高级人才。三段教育之间,通过考试等形式的选拔活动,筛选出适合升入高一级者。”

    “听起来,夏卿是将教育以难易及粗浅和精细,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让人有基础性的知识,有即便的生活能力。第二个阶段,比第一个阶段更加深入一些,出来的人,较之第一阶段的人更有学识,也会学习一些具体的技术。第三个阶段是最难达到,可一旦达到,所接受的也就是最深入,最精细的教育,所教导出来的人,最有学识。”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

    夏鸿升点头道:“正是如此!陛下,其实现在在微臣的庄子上,微臣已经开始在试着这么做了。”

    “哦?!”李世民十分感兴趣:“夏卿是如何做的?”

    夏鸿升笑道:“在微臣的庄子上,微臣建了个学堂。然后微臣的庄户之中,有孩童到了五六岁的,就必须去第一个学堂里面学习,这个是强制性的,不去不行。那一家若是不把到了年纪的孩子送去,微臣就要惩罚他家。这些孩童在第一个学堂中进学,先生教授给他们一些很基本的启蒙知识,识字书写断句,从最基本的算术,到最基本的经文,等等。过去五年,微臣会出试卷给学堂中的这些孩子,让他们考试。通过者,会进入微臣建立的另外一个学堂,继续学习更难一些,更深入一些的知识。而未通过者,就各自还家,该干啥干啥。当然,这期间所需一切钱财,都是微臣出的,不让这些孩童家出一文钱。而进入第二个学堂的人,学过几年之后,微臣对其再进行考试。通过者,则可以进入泾阳书院,接受书院的教育,未通过者,还各自散去。这样一来,孩童中的佼佼者,日后会进入泾阳书院接受书院的教育,成为可塑之才。而那些未能进入书院的人,最不济,也都会识字书写断句,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就算是去做了农民,去做了工匠,去做各行各业,也至少都是一个懂得读书写字,有一些基本的学识,能够辨别是非的农民、工匠……他们的孩子,也依然会这样,几代人过去,微臣微臣的庄子上,就再没有被几个自然现象就吓的担惊受怕,受到蛊惑的人了。”
………………………………

第714章 普及教育的意义

    李世民听了夏鸿升说庄子上正在推行这种三段教育,眼中一亮,随着夏鸿升的话,更是面露欣喜之容。{{<([' '

    却听夏鸿升继续说道:“陛下,单单这么说来,看似好像也没多大用处。考不过的,还是回去该干啥干啥去了啊,白在学堂里面浪费几年干啥,还不如早些下地干活去。可是咱们得从长远来看。拥有学识,拥有文化,所带来的好处,它本就是在生活的点滴方面的,而不是一下子就直接看出来的。微臣打个比方来说吧,就假若说十来年后,这泾阳又干旱了。倘若是其他地方的农人,就只能听天由命,到处挑水耕种,也是无济于事,然后爆蝗灾,庄稼毁于一旦。可是微臣的庄子上呢,田地里头种地的青壮,一看天就不下雨,就会多多来养鸡养鸭,放入田里。为何呢?因为他们小时候学过啊,干旱容易爆蝗灾,而蝗虫的卵又都在土里。所以多多养些鸡鸭,放入田中,可以吃掉大量的蝗虫卵,蝗虫卵被吃了,自然蝗虫就少了,到时候就算是爆了蝗灾,田地里的蝗虫数量也不会太多,庄稼欠收了,还有那么多鸡鸭呢,隔三差五的下几个蛋,也饿不死人了。那要是是别处的跑来了呢?那也不怕啊!因为他们小时候学过啊,蝗虫具有趋光性,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消灭它。于是知道有蝗灾了,提前趁晚上点几堆大火,彻夜明着,蝗虫就算是飞来了,先冲火里面去了,能最大程度的消灭它。而没有学习过的其他的农人呢?就只会跪地乞求,怨声载道了。这个时候,哎,突然出现了一个能够驱蝗**的人出来说,我是天神派下凡来救你们的,其他地方的百姓一看,哎呀,这么神奇,竟然真的能够让蝗虫自己飞到火里面呢!这一定是仙法!于是就都去信他,供奉他,听他调遣,为他是从了。到了微臣的庄子上呢,他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啊,因为咱们人人都会这么做,这无非就是利用了蝗虫的趋光性嘛,有什么好神奇的,咱们小时候自然课上早就学过了,才不会受你蛊惑嘞!陛下您看,这些就是体现出有学识的好处来了。而这,才仅仅是一个方面而已啊!”

    “好!好!”李世民连着叫了两声好,说道:“夏卿所言不差!之前夏卿躯蝗**,人人皆以为神迹,可夏卿解释给朕知道了,朕便觉得原来如此简单而已,布州县,都用这法子灭蝗,也没再听人说是神技了。启民智,果然是大有好处!”

    夏鸿升点点头笑道:“的确如此。陛下,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就是因为有学识,有智慧的人,能够辨别是非,不会被谣言所蛊惑。愚昧无知,才会易受人蛊惑啊!”

    “夏卿在庄子上试验普及教育之法,如今看来,是否可以推而广之?”李世民问道。

    夏鸿升想了想,说道:“微臣以为,还不可大规模的推行。”

    “哦?此法既然于启民智最有效,为何不可?”李世民问道。

    “因为普及教育,有几个特点,这几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