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重生科技狂人 >

第658章

重生科技狂人-第658章

小说: 重生科技狂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ndows的微软还有技术上的先天优势。偏居于苹果MAC平台上的Excel,就可以华丽地回归IBMPC平台,重新争夺由于先前MulitiPlan不敌Lotus123而丢掉的电子表格市场。

由此推广开来,微软可以仿效哲儒,统一IBMPC平台办公软件市场——虽然IBMPC在个人电脑标准大战当中败给了方圆个人电脑,但凭借这些年通过应用粘住的用户数量,还是有生存空间的,再加上苹果MAC平台上的办公软件市场份额,足够微软吃得满嘴流油了。

越琢磨越怦然心动的盖茨,看着样机上studiOS1988的精致界面,又不禁恼火于顶着IBM方面的压力进行研发的Windows,表现实在太不争气了。

发行于1985年下半年的Windows1。0,主要目标是为了抢回之前VisiCorp通过VisiON在IBMPC平台上率先发动的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声势,虽然被广泛评价为一个低劣的产品,但还是把市场主动权拿了回来。

Windows1。0在技术上确实拿不出手,它不算一个独立的操作系统,底层功能严重依赖MSDOS。

更大的麻烦在于微软和苹果两家公司之间的专利纠纷,后者甚至限制了Windows的多个窗口不能彼此重叠,只能平铺在屏幕上。

盖茨当然不会那么老实,他让1987年发布的Windows2。0,更多地借鉴了苹果MAC的界面,包括窗口重叠——studiOS也支持窗口重叠,有本事先把它告倒。

其实,苹果和微软争执的这些东西只是皮毛,操作系统所需要的技术底蕴怎么可能只是如此表面化?产品比拼最终还要回归到怎么提供一套对处理器、内存、磁盘等重要资源进行管理的优秀机制上。

就拿MSDOS和Windows所唯一支持的英特尔x86系列微处理器来讲,Intel80286设计了新的Memory_Management_Unit——内存管理单元即MMU,进而提供了新的内存管理模式——保护模式,实现了对多任务的支持;Intel80386进行了重大升级,从16位架构变成32位架构,并增加了虚拟模式,还采用外置高速缓存来解决内存速度瓶颈问题;Intel80486则将外置高速缓存改进为内置高速缓存,又集成进了FloatingPointUnit——浮点运算单元即FPU。

不难看出,英特尔在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压在微处理器业务上后,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发展产品,加入各种新特性。

可微软的Windows还无法加以深入利用,今年又没什么反响地推出的Windows2。1x版本分成了两个分支——Windows/286和Windows/386。前者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访问High_Memory_Area——高端内存区即HMA,也就是1024KB至1088KB之间的64KB内存,以及更多的Expanded_Memory——扩展内存;后者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充分利用Intel80386的三个内存模式。

Windows研发之所以还停留在如此“肤浅”的层次上,除了因为IBMPC在架构设计上的先天不足导致了各种限制外,还有微软自身技术实力不济的因素。

看看四代方圆个人电脑MMX和studiOS1988这套组合,都可以流畅地播放VCD,玩2D电子游戏了,就能知道两大体系的差距。

盖茨正对比着studiOS1988,在心里对自家的Windows展开规划,便听走过来的罗德·肯尼恩低声说道:“看来,方圆电脑公司在研发Intel80486新机型上,进度非常之快。”

“还不止呢。”盖茨不无挪揄地回了一句,“那台配备了MC68040的样机,还不是一样运行稳定。”

罗德·肯尼恩点了点头,“我们在硬件研发上追赶方圆电脑公司的同时,微软的Windows也要努力改进了。否则的话,IBMPC兼容机和Windows的组合,就要远远逊色于方圆个人电脑和studiOS的组合了。”

“你们不是还有NeXT公司的NeXTSTEP可供选择么?”盖茨直到现在还对以康柏为首的IBMPC兼容机阵营和乔布斯眉来眼去耿耿于怀——IBM不知道哪根筋抽了,用这一招敲打我,你们跟着凑什么热闹?

罗德·肯尼恩这个人有点拙于言词,但也因此常常说话直来直往。他毫不难为情地在商言商道:“NeXTSTEP确实比Windows优秀,如果乔布斯能让它比Windows更早地支持Intel80486的话,我相信不止康柏一家公司,将会投入NeXTSTEP的怀抱。”

明天早上发全文。已经打开本章节的起_点或Q_Q手机客户端,到时候可以在目录界面长按章节名,重新下载即可。

……

正因为专心于软件业务,盖茨才最能体会到哲儒在这一领域的强大。

其第一款商业软件——电子表格程序CGrid,不但是起家之作,还开创了业界先河,并且成为最吸金的应用软件之一。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方圆电脑里,都有它的身影。

电子表格软件领域的竞争非常惨烈,自从CGrid推开这扇门后,短短数年间,便出现了十多种同类产品,进入这一市场分羹。

而CGrid先是带动AppleII月销量迅速突破10000台,进而帮助了苹果公司IPO的大获成功,然后专心辅佐方圆电脑攻城略地,并且击退了所有觊觎这一平台的同行,独享方圆电脑标准渐成主流所带来的庞大拷贝需求量。

这个成就的取得,可不是凭借哲儒和方圆的特殊关系,而是CGrid确实一直走在业界前面——执行效率的优化,数学函数的丰富,勾稽关系的完善、深层数据的挖掘……等等方面,同行只有偷学的份。

在CGrid之后,哲儒陆续推出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Easy、数据库管理系统EBase、幻灯片软件PowerPresenter等,发展出来一整套的哲儒办公软件家族,并再次业界领先地做到了一个套件所应该具备的高度集成,比如各个软件用户界面上的一致,数据的相互引用等。

微软的Excel和Word目前还在忙于如何让自己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根本顾不上以整个办公软件套件的角度进行集成;莲花公司倒是做到了这一点,但代价却是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资源,从而丢失了一部分市场。要不然的话,微软也不会得到喘息之机。

第0806章水很深你要三思啊

明天早上发全文。已经打开本章节的起_点或Q_Q手机客户端,到时候可以在目录界面长按章节名,重新下载即可。

……

此时,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安迪?葛洛夫正在认真地听着唐焕对下一代个人电脑的展望,以及Intel80486在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毕竟,不管双方的工程师们如何就技术问题合作或者争执,最终的决定还要由这位大老板来做出。

对于把宝全压在微处理器业务上的英特尔来讲,目前有两大困扰——CISC和RISC之争当中后者略占上风,以及主打产品x86系列CPU,在性能上始终比摩托罗拉MC68000系列CPU同档位竞争者弱上一些。甚至双方最新一代微处理器——Intel80486和MC68040,也延续了这个强弱对比之势。

自家产品如此不争气,这让心直口快的安迪?葛洛夫,想以“唐焕拥有英特尔百分之二十股份”为由,游说对方抛弃摩托罗拉的MC68000系列CPU,都不好意思开口。

在这种情况下,哲儒在编译器、驱动程序、操作系统等等底层系统软件方面的深厚功力,显得至关重要——在代码优化上,只要唐焕让部下对任何一方稍微花点心思,其就能被捧上位。

不得不说,现在软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除了可以在终端通过已经养成的应用软件操作习惯粘住用户之外,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硬件能否发挥出设计者所希望的性能。

而哲儒现在就做到了如此“一手托两家”的地步,英特尔无形当中有一种仰人鼻息的趋势。当然了,这种尴尬和当初受制于IBM不同,完全属于自然的生态制衡法则使然

好在,唐焕肯定Intel80486的态度似乎超过了MC68040,这让安迪?葛洛夫放了不少心。

“在性能表现上,MC68040确实比Intel80486稍胜一筹。不过,MC68040的发热量突出问题,颇为棘手,恐怕很难通过工艺进行弥补,这给计算机主机设计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唐焕抬手虚指了一下外面,“今天发布会的导向你也看到了,多媒体和电子游戏可以随时榨干硬件规格提升贡献出来的性能,Intel80486和MC68040在这方面,仍然需要借助哲儒的协处理器来分担压力。”

安迪?葛洛夫自然无从反驳,只好也跟着瞄准未来说道:“Intel80486已经把高速缓存和浮点运算单元集成进了芯片内部,下一代产品的目标,除了继续努力提高运行频率外,还打算借鉴一下RISC的设计理念,比如superscalar——超标量。这就需要英特尔和哲儒、方圆在专利授权上,做进一步的沟通。”

现阶段,RISC处理器之所以表现得比CISC处理器的运算速度更快,以至于业界和学术界对后者的前景颇为悲观,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前者的并行计算能力。

相对于串行计算,并行计算可以划分成时间角度的并行和空间角度的并行。时间并行主要就是指令流水线技术,空间并行则是使用多个处理单元执行并发计算任务,比如超标量。

指令流水线技术将计算机指令处理过程拆分为多个步骤,接着交给多个硬件处理单元并行执行,以加快指令执行速度——非常类似工厂中的流水线,计算机指令相当于流水线传送带上的产品,各个硬件处理单元相当于流水线旁的工人。

英特尔就在Intel80486的内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指令流水线技术——在最理想的条件下,Intel80486能够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处理一条指令,进而比相同时钟频率的Intel80386快一倍的性能。

超标量体系结构可以视作MIMD——多指令多数据的一种设计方案,往往也都实现了指令流水化技术,自然而然地机制上更为复杂一些。

采用了这种体系结构的微处理器,内部会有多个执行单元,比如算术逻辑单元、位移单元、乘法器等等,从而整个CPU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能够被同时分派多条指令,在不同的执行单元中执行之,最终实现了指令级的并行。

早在1960年代,控制数据公司的超级计算机CDC6600,便率先进行了超标量的设计,但在微处理器上实现这套机制,还是进入1980年代后哲儒的RISC微处理器Holder开的先河。

成功实现超标量体系结构等等一大堆前沿技术理念的Holder,性能傲视群雄,顶级型号帮助方圆超级计算机成为世界最快计算机;中高端型号帮助方圆网络服务器、方圆个人工作站争夺传统大型机和小型机的市场份额;轻量级型号帮助电信交换机、互联网路由器等设备的数据吞吐能力实现飞跃;特定型号最引人关注的应用,当属成为三代小霸王游戏机的CPU,其虽然还没有正式发布,但评测媒体一面倒地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这种并行技术另外一个大获成功的应用,是视频处理器、音频处理器,以及其它多媒体硬编码解码芯片。比如,现在的CPU还不具备软解压播放VCD的能力,必须依靠专门的视频加速卡。

诸如此类的技术,就算把芯片拿到实验室里逆向工程,也无法完全解析出来,谁走在前面,自然就占据了专利上的优势。

现阶段,英特尔在CISC内部面临摩托罗拉、AMD、国家半导体等公司的围追堵截,外部又有RISC带来的产品前景不确定因素,形容日子过得如履薄冰也不为过。其在专利方面,也就是能欺负一下AMD之流的小兄弟,在哲儒面前还要弯下腰去。

“为了让英特尔的研发更顺利,原则上没有问题。”唐焕很痛快地表态道:“我对微处理器性能的追求,你又不是不清楚,这些年不是一直亲自代工Intel80286和Intel80386,以得到高时钟频率的产品。”

安迪?葛洛夫好奇地问道:“在这场如火如荼的RISC和CISC之争当中,唐不但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似乎还对CISC怀有信心?”

“此类技术之争,各执一词,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百分之百地预测准确,代表了很多团队的利益的我,也不好乱开口。不过,我确实还对CISC的未来前景抱有极大的希望。”唐焕很坦诚地回答道:“毕竟,在复杂的使用环境里,CISC的优势,RISC无法取代。真正的技术发展趋势,应该是CISC不断吸收RISC的优点,就像英特尔的下一代微处理器Intel80586,会引入超标量体系结构那样。”

安迪?葛洛夫笑了起来,“这应该是这个月我听到的最振奋人心的消息了。”

“不过,英特尔似乎对自己的主打产品——CISC架构的x86系列微处理器的未来,有些信心不足,今年还准备发布RISC的新产品——Inteli960?”有些事情自然瞒不过唐焕这位最大个人股东。

早在1960年代,控制数据公司的超级计算机CDC6600,便率先进行了超标量的设计。

明天早上发全文。已经打开本章节的起_点或Q_Q手机客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