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楚汉争霸启示录 >

第10章

楚汉争霸启示录-第10章

小说: 楚汉争霸启示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的本土,亦被称为“关中”,具体就是中国西部的陕西中部地区,这里是沿着由西向东流动的渭河铺展开来的一块大平原(准确地说是个盆地里的平原),四面被群山围绕,北为山岭和黄土高原,南为秦岭,西为陇山,东面则有黄河围护。这块四面群山的平原,有四个关口可以出入,东有函谷关,东南有武关,北为萧关,西南为散关,所以这一地区又号称“关中”。中原要想进入关中,只有在其东面的函谷关和东南的武关,但是函谷关又位于中原西部(今河南省西北部地区)的一条山地走廊的西端,即豫西走廊,该走廊南北皆为山,西即是函谷关,东则有山地中的要塞荥阳。总之,东方六国要想攻入秦本土——关中,是不易的。目前吴广就正在率领西一方面军进攻荥阳。

    荥阳是豫西走廊口上的重镇,也位于河南中西部,是从前的韩国地区,荥阳再西行几十里就是洛阳。但是吴广是个死心眼儿,不太懂军事,他在西进的路上,非要在荥阳城的百年老墙下面攻坚,如今一连攻了三个月,都不能攻下荥阳。但是吴广非在这里死攻,他属下的将官们都被气得半死。守卫荥阳的正是李斯的儿子三川郡守李由,所以死活不投降,抵抗得非常激烈。

    但是吴广在荥阳坚城下的消耗,客观上为周文创造了机遇,可以避免荥阳据点里的秦军跑出来牵制自己。于是,周文遂摆脱了秦三川郡主力秦兵的干扰,一路向西略地,通行于豫西走廊中,收编韩地各郡县士卒,“行收兵至函谷关”,队伍越滚越大。于此九月,他终于抵达了陕西东大门函谷关。而此时他的麾下,加上配合他而来的魏国、楚国军队(赵军没来),竟总计有战车一千乘,士卒数十万!

    不过对这个数字也不用过于惊讶,武臣在赵地略得了四十余城,每城收兵得五千的话,也有二十万之众,何况还有乡和邑的兵可收(刘邦在沛县收得二三千子弟)。

    周文的数十万大军来到了函谷关下。由于秦二世对中原各郡县已全都叛秦还一无所知,所以周文在函谷关下没有遭遇秦人的太大抵抗,遂一举攻克函谷关。然后长驱直入,直趋向西八十公里,进军到了距离咸阳城仅仅几十公里的骊山脚下。

    周文陈兵骊山脚下,他立于战车之上,铺展在他身后的是数十万大军和迤逦连绵的上千辆战车,旌旗猎猎,遮住了一半的天光。数百年未见的巨大恐慌,笼罩着秦二世的朝廷!

    第四章 陈胜死于私心,吴广死于骄傲

    章邯的刑徒军

    当初,陈胜在陈城起义以后,秦二世就得到了消息,于是招来一帮博士和儒生们,向他们咨询。这时候的秦帝国,仍然是在任用儒家的博士和儒生们的。

    秦二世问:“楚地戍卒陈胜占了陈城了,诸生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性质?”

    有三十多个没有眼力见儿的博士和儒生走上前来,说:“这帮人属于群起造反,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秦二世勃然作色。秦二世的意思是,如果是造反,当然应该发兵击之。但有我这么一位尧舜一样圣明的皇帝在上,下面怎么会有群起造反的事情?你们这么说,不等于打我脸吗!

    归根结底,秦二世当皇帝的来路不正,所以他最怕有人散布他没把国家管理好的舆论,因为这样的话,就可以借机废了他,代之以别的皇亲国戚。所以他死活都不肯承认自己没把国家弄好。

    这时,有个叫叔孙通的候补博士看出了秦二世的难堪。这个叔孙通博士一向善于揣测领导人的心思,也比较识时务,就赶忙讴歌秦二世说:“他们说的都不对。陛下是位明主,明主在上,下有法令,人人奉职,四方辐辏,怎么会有造反的事情呢?据我分析,这不过是一帮群盗,乌合之众的毛贼而已,哪值得把他们放在我们正规军的牙齿间去咬呢。责令郡守县令去捕捉一下就行了,哪值得担忧?”

    于是秦二世大喜,游目四顾,你们听听,你们听听,说得多好啊。叔孙通的这一通恭维,把一个原本让秦二世十分难堪的事情给遮掩过去了。秦二世于是也给叔孙通面子,当时把叔孙通从候补博士(待诏博士),转正为博士,并且赐叔孙通丝帛二十匹,好衣服一袭。

    然后秦二世挨个问下面的儒生,这些儒生有的说是造反,有的说是盗贼而已,于是秦二世把那些说是造反的儒生们,全都下狱,因为他们所言不合时宜。

    叔孙通算是巧言令色者也。但是,把大蟒蛇消灭在其小蛇阶段,也就是及时调动军队,扑灭燎原星火,扭转帝国厄运的最佳时机,也就这么悄悄错过了,这是后来周文能迅速杀入函谷关的原因。

    叔孙通颠倒黑白,阿谀奉承秦二世,全没了儒者的气节。当他抱着因为说瞎话而从皇宫领到的奖品出来,回到住处之后,其他儒生们都骂他道:“叔孙通博士,你阿谀得也太过分了。不必这样吧!”叔孙通则“嘿嘿”一笑:“你们不知道,我的脑壳几乎不脱虎口矣——”(这也是狡辩,你说他们是“盗”就可以保住脑壳了,何必还把秦二世阿谀美化一番,不是太露骨和肉麻了吗?)

    叔孙通虽然领了奖品,但也知道,这帮造反者迟早要大闹起来,我现在使得皇上错误判断了形势,未来造反者闹得不可收拾的时候,我就要负责任了,属于蒙蔽皇上,没活路了。叔孙通遂抱着奖品连夜逃去。

    叔孙通回望咸阳,但见头顶月空,清光似水。

    叔孙通跑回了山东老家薛城,后来项梁打了过来,薛城归附项梁,他也就加入了项梁的义军部队,暂且不提。

    如今,到了公元前209年秋天九月,周文数十万义军打过来了,汇集在了咸阳以东不远的骊山脚下。秦二世这才知道原来造反形势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赶忙召集文武官员开会。秦二世急惶惶地,扶着桌案,颤颤地叫道:“你们都说是一些强盗团伙,怎么现在已经聚了数十万之众,一千乘战车,密密麻麻压在十几里外的骊山脚下了呢,这是带有政治目的赤裸裸的造反啊!”

    群臣都闭紧了嘴巴,噤若寒蝉。

    章邯施礼举手说:“我可以发言吗?”

    “好,请举手,对不起,请发言。”秦二世慌慌张张地说。

    章邯目前正担任秦政府的“少府”一职。少就是小的意思,少府就是小的府,也就是小金库的意思。我们说,皇帝也是有私房钱的。国库里的钱他不能动,这些钱是各郡县交上来的赋税,用于国家养军队,修长城和发给公务员的。皇帝不能把它全部据为己有。但是,皇帝也直接占有一些良田,还有肥美的山林水泽。山林水泽盛产木材、矿石、左口鱼和大闸蟹,都可以卖个好价钱。于是,这些宝地上产生的收入,全都进了皇帝的小金库。章邯就负责管着这小金库。因为是给皇上看钱,级别因此格外高,位列九卿。

    小金库的钱干吗用啊?除了养活皇室,还有重要一项就是修阿房宫了。所以章邯可能也是阿房宫工地上的大工头。

    章邯说道:“如今,周文率领的盗贼已经来了(他还不敢说是造反部队),周文众强。我们咸阳有禁卫军,但是还要守卫咸阳,其他大军则在北方防范匈奴,那只能用左近各县(咸阳附近的县城)的武装,调去骊山迎敌。但是左近各县路远,也已经来不及调去骊山迎敌了。”

    “是啊,是啊,”秦二世咆哮道,“都是你们谎报贼情,延误了战机。我一再强调求真务实,求真务实。让你们讲真话,你们就是不听!”

    群臣都面面相觑。讲真话的人是有啊,现在还在监狱里坐着呢。

    “难道眼下只能拿这五万人去打他那数十万吗?”秦二世头上出了汗,问。

    “陛下不必躁急,好在骊山脚下,我们现成有七十万人,可以动员。”

    “什么意思,你是说谁?”

    “就是那些搬石头、抡土锤的刑徒,都有把子力气。只要陛下把他们赦为自由人,他们一定感恩戴德,为陛下驱驰,则贼势可平。对他们来讲,打仗可比搬石头轻松。”

    “那武器从哪里来?不能让他们搬着石头砸吧。”

    “作为少府,卑职又掌管着兵器制造。我可以很快地发兵器,把他们武装起来,迅速反击周文。”

    秦二世当即应允。

    这个章邯,也是个很有才具的“反动”人物。但是大秦帝国倘若因他而不倒,他又何尝不是扶危持倾的历史功臣呢?

    这里我们就要奇怪了,当年大秦兵南征北战,最多的时候有六十万人随王翦东征,为什么突然现在却闹兵荒了呢,以至于要征集刑徒来充数了?

    这是秦王朝外实内虚的驻军策略导致的,秦王朝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都消耗了大量兵源。北方进攻和防御匈奴有三十万人,南方进攻南越国有五十万人,它们被匈奴人和南越人牵制着,进不得进,退不得退,秦王朝等于把兵力都布置在了四边,而国内空虚。如今国内出现大起义,而秦二世又讳言造反,于是毫无准备,所以现在南北的边防军就不能迅速奔赴中原平叛。而关东(函谷关以东)的六国地区,到九月份时已经各郡县皆反,当然也无法征到帮助秦人的兵了。那么,眼下,就只能在秦地(即关中地区)调派士卒去抵抗周文。可是,时间上却又来不及了。

    于是,章邯手捧着赦书,往骊山去了。我们也跟着他的背影,去骊山看看热闹吧。

    骊山是个有名的地方,从前西周的周幽王就是在这里因为烽火戏诸侯而被犬戎杀死的,蒋介石也曾经在骊山被捉。两千年前的骊山,则是一个血汗工场,有七十万劳改犯,每日像工蚁一样在骊山繁忙着。他们犯的都是什么罪呢?

    第一种,是比较严重的罪,比如“盗”(强盗),被抓住了,没得说,罚作城旦,劳改几年。他们穿着国家发的工作服(赭衣),也就是囚衣,暗红色,显眼,跑了好抓。有时候干活同时可能还要戴枷。

    还有一些罪行较轻的,比如谁如果违反了只有腊月祭祀才能杀牛的行政规定,就罚一副甲或者一个盾,当然这是从前秦国打天下时候的政策,现在可能是罚钱了。这属于罚款,是行政处罚中的一种。

    但是,遇上一些穷人家,交不出罚款怎么办呢?那就跑来干活吧,也去骊山。

    于是,骊山的数十万刑徒,披甲荷戟,组成临时政府军,踏着尘土飞扬的脚步,朝着骊山脚下周文的数十万反政府武装冲奔过去了。这时正是十月初冬,西北的大风烈烈奔涌,冷风把人敲打得好像冷铁桶。那些刑徒们打眼侧望了一下两旁,淡淡的冬日阳光扁扁地穿梭在树丛中。

    周文的武器装备也并不差,他拥有战车一千乘。须知,战车是极为奢侈的东西,有战车,其他武器就不可能差。这就好像解放军有榴弹炮部队,很难想象,榴弹炮部队以外的其他解放军部队用的全是打猎的叉子。

    章邯对秦二世形容周文起义军的时候,用了一个“众强”的词。“众”是人多的意思,同时“众”也常就是指军队,“强”意思是军队强,可以推测起义军的装备并不是破破烂烂和不正规的。实际上,“周文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兵和卒两个字,表示他的军队主要是借着招降和攻破沿途各郡县收编的县兵。据史书记载,到了当年九月份时,函谷关以东的各郡县都已经叛秦了,那么,这些郡县的叛秦武装就可以被周文收编,所以周文的数十万兵卒,当多是正规军。周文的军队,相对于章邯的刑徒军队,其实更接近于正规军。

    不过,数十万人的大会战,兵员素质、武器装备都不是关键问题,主将的指挥才能才是最关键的。来不及再比较了,杀戮就要开始了,双方各自投入数十万士兵,尘土冲天,呼号动地,流矢如雨,人命的牺牲因近身肉搏而与时间的流淌构成函数。

    周文的指挥能力远逊于章邯,带个万把人也许还可以,而现在是数十万人。能指挥好数十万人的古代历史上没有几个,白起、王翦才能做到。这数十万人,也许反倒成为周文的致命因素,组织调度混乱,被章邯打得头昏脑胀,节节败退。终于,起义军伏尸数万,秦军破车以百数,周文被迫败退出函谷关。

    接着,在函谷关外的曹阳亭,周文收集散兵,缓了一个多月的元气。我们有理由猜测,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章邯开始调集咸阳附近各县的正规秦军,而“刑徒”临时政府军因为颇多掉队和开小差逃亡者,渐渐不复为秦军主力。随后章邯用以南征北战的大军,都逐渐以正规的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