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全球三国 >

第275章

全球三国-第275章

小说: 全球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靠二支部队,花木兰不断带兵向东,和军队一起,到处寻找目标,为帝国百姓开辟阳光下的地盘……

后记:

十年后,花木兰和张颖莹更换职务,张颖莹为总督,花木兰为副总督,继续发展经济和屠杀南洋土著的勾当。

二十年后,她们离开了南洋,返回帝国国都,临行前,南洋区的乡议局献给她们一副匾:“南洋之母”!她们居住工作了二十年的白宫,新一任的总督不再居住与办公,留作纪念。

她们来的时候,巨港城只得五千汉人,当她们走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三十万汉人的移民城市,曾经遍布烂泥潭和木屋的小城市,发展成为了今天的花园城市,空前的繁荣!

南洋,人口有二百万人,其人均收入在帝国名列第三,仅次于国都所在的扬州和工业大州冀州,它的人口居帝国倒数第二,上交的税收却居帝国第四位。

木头自不必说,柚力木、铁木、红木、紫檀、黑檀等等是南洋的拳头产品,帝国本土家居都大量使用了南洋木头。

大量输送出可可、茶叶、橡胶、油棕、芒果干,香蕉片,椰子干、鱼干象潮水般涌向帝国本土和西方,南洋名牌的甘蔗酒也进入帝国本土,让百姓多了一个选择。

还有柠檬、黄麻、象牙、珍珠、玳瑁、琥珀和数不清的香料,如胡椒、檀香、麝香、龙脑、乳香、丁香、沉香、木香等,在帝国本土,价格大跌,帝国到处都是香料的气味!

金矿被开发了、锡矿被挖掘了、铜矿出现了,铁砂有了……

虽然技术薄弱,可是发明制出了相当多的小型机具、蒸汽船,甚至连又大又笨重的蒸汽压路机也是南洋首创、采矿、选矿的水力机械、蒸气动力非常的发达、南洋的椰子油肥皂/香皂十分好用……

南洋,成为了帝国的聚宝盆。



第六章 皇帝下西洋(下) 第一节 居狮子国

佛祖的泪滴--已程不识国(今斯里兰卡),之所以称为斯里兰卡,来自梵语古名Simhalauipa(训狮人即僧伽罗人,斯里兰卡又为狮子国),

帝国军队进抵斯里兰卡,得国王罗摩巴忽同意,于海滨城市普塔拉姆租给他们一块很大的地皮做军事基地。

华族素来做事快捷,居住地很快成为了一个大兵营,到处是帐篷,很多木屋在树下建了起来,他们还清出了一个个的大操场进行操练,部队唱着军歌,高呼口号,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进进出出,在烈日暴晒下狂操苦练,于清晨时长跑,此为帝国的特色:军队若不打仗,那么练兵绝对是占了大量时间,以免人一闲下来有时间胡思乱想。

军队绝不允许有自己的思想,只能按军令行事,它存在的前提就是服从皇帝。

也是帝国的特色,尽情让军队的日子好过。营地里水塔建起来了,使用蒸汽机抽地下水去水塔,再向下供水,解决了士兵的饮水、洗漱内务的问题,只要时间允许,军人喜欢洗多少次澡都没关系。餐厅提供丰富的食品和饮料,还请来了当地的大厨去做阿三类的异国大餐…………………………部队很快就倒了胃口,现在军中厨师在试着改良,以适应嘴刁的中国佬的肠胃。

基地还不时举办各种类型的音乐会,由于儒家的“六艺”,全体人员都有参与,大家最喜欢皇帝亲自上台,经常有新歌出现,每次皇帝新歌一出,短短时间就唱遍全军营。

最好的环境除了给皇帝、妃子和幕僚团居住之外,往往在那里设了茶室,出售茶、咖啡,让士兵们在紧张之余,有个神经轻松的时间,还有各种商品的小卖部,最受欢迎的商品是宝石,斯里兰卡盛产宝石,有金绿宝石俗称猫眼石,光线下如猫眼般迷幻不定,极为迷人!其次是蓝宝石,那里蓝宝石的质量是世界上最好的,正如人称:“猫眼蓝宝去斯里兰卡,红宝石是夫甘都卢国(今缅甸)第一”。

还有紫翠玉和紫水晶和红宝石,牛奶石等,每年有大量宝石输出到帝国本土。

在基地出售的宝石都是没加工的裸石,价钱便宜,选择余地多,军人们有钱,都抢着购买。

军人们还比较喜欢到营地内的娱乐室消遣,那里有各种乐器,棋牌、书籍,还摆设了政宣部门印刷的基地小报,报导兵营轶事,异国风情和兵哥们最想看的故乡之事(有互联网传送)。营区还有健身室,在各种传自皇帝的健身器前,军人们互不服气地比划,拳击台上,狼虎狠斗。

为满足士兵的需要,开办了宝石学习班,主要讲授宝石的鉴定、加工,大受士兵们的欢迎,还有外语学习班,讲授阿三的梵文、印地语,兼说阿三的历史、传统、诗歌文化,深受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军佬们的欢迎,还有动植物兴趣班,讲授如何识别斯里兰卡美丽的鸟类和蝴蝶,制作标本,那里的动植物可就倒了八辈子的大霉了……

军人们在紧张的训练之余,可以看到,斜阳西照,健硕的军佬们,光着上身、胸前挂着护身符和军标,他们在弹琴,用粗野的声调唱着歌曲,有空还参加各种兴趣活动,部队甚至利用不多的马匹,每周都来打一次马球比塞,在休假日,军人们可以出外度假、短程旅游,观赏斯里兰卡的优美风光,或者叫鸡。

斯里兰卡百姓与帝国军队关系十分融洽,帝国向来对敌人残酷,但对于不是敌人的势力,是相当友好的,军人们对自己的帝国是无比自豪,但对于斯里兰卡百姓也没有看不起,更不盛气凌人,他们严于律已,和睦待人,很快就得到了民心。

征发民力修建、保养营房设施、维持兵营的运转,需要雇用很多民力,例如士兵们在营地里是不自己洗衣服的,脏衣服、被单收集起来,送去洗衣房,由随军的私人服务公司在当地雇员使用洗衣机(手摇、畜力等)去洗,然后晒干,烫平后再发送回去,还有烧开水、打扫卫生、送菜、基地内洗碗什么的,军队只是专心训练和准备打仗。

军队向民间购买各类商品,都是买卖公平,需求量也大,大量的金钱流入斯里兰卡。

送钱的军队、有礼貌尊重人的军队,是天下难得一见的好军队,斯里兰卡百姓亲热地叫帝国军队,是佛祖的军队!

当然,光明与黑暗并存,一个丑恶的产业同样象斯里兰卡的热带植物蓬勃发展,那就是娼妓业。

依托基地,很快出现了一系列的酒吧,进而成为红灯区,每到休假日,那里就热闹非凡,诸多军人就象恶狼一般跑来吃鸡,那些“鸡”的来源有本地土鸡,不够吃的话,甚至手眼通天的服务公司的老板们(他们大多是退伍兵),动用军船到对岸的阿三大陆去采购大眼大鼻的阿三女人回来做鸡!

其实阿三女人,并不入帝国士兵眼界,可是大家也都知道“当兵三年,母猪赛貂蝉”!所以管她三七二十一,有洞就进,有波就打呗。

也有一些贪图虚荣的斯里兰卡家庭,默许自家的女儿与帝国军人交往,这类事情相当的多,高层和军官们普遍喜欢包养这种相对比较“干净”的女人。

在帝国,虽然是后妃秉政,可是谁都明白,她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整个帝国是皇帝的家,作为皇帝的妻妾,后妃们履行当家主妇的职责,去管理帝国而已,而并不代表她们是帝国的真正主人,是为男人拥有产业,女人管理产业。

因此,女人的地位在帝国依旧很抵,至多增加了一些保障条款,帝国的男人们纳妾叫鸡,是件很平常的事,平常得就象呼吸那样。

在军中,当兵的绝不可能在战死之前还是处男,那样上不了天宫,会下地狱的,此种说法的解释是必须阴阳调和,方可驾云上得天宫!

部队是这么过日子了,其他的人呢?

高层都在埋头苦学,主要学习阿三的文化。他们从海那边请来了阿三的婆罗门祭司,讲授阿三的知识(阿三没有书本知识,基本上是口口传授),是为准备攻打、统治阿三大陆做准备。

斯里兰卡是个佛国,高层身处佛国,并不钻研佛经,他们全然把斯里兰卡当成了垂手而得的囊中物,一旦帝国军队进攻阿三大陆,即行吞并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的军队不多,训练不足,装备也差,哪里可能成为帝国军的对手!

静室中,铺着席子,贾诩、庞统、马良、诸葛瑾四巨头跪坐如仪(正宗汉朝坐法,元朝时都是坐椅子),洗耳恭听请来的婆罗门大祭司阿布兰卡的布道,旁边有一名受过训练的翻译在记录,另一名作口语翻译,还有会梵文和印地语的庞统补充。

对于天朝大国出身的贾诩诸人,都是正统的儒家传人,坚定的中华民族主义者,大国沙文主义者,对于自己祖国传承了三千多年的璀灿文化,无比自豪,认为中华文化,是天下第一!

他们学习阿三文化,根本就是不安好心,想的是知已知彼,到时倾覆阿三神教,毁灭阿三神教。

但随着他们越往深入学习,就越觉得阿三的的文化、他们的信仰,是何等的伟大,他们的文明,是何等的辉煌,并不亚于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文化!

跟着祭司念着古老的《摩诃婆罗多》的诗句(印度古代两部伟大史诗之一,也是世界最长的史诗),传说其作者是广博仙人。摩诃婆罗多,意为“伟大的婆罗多王族”:

“善人们永远德行崇高始终不渝,

善人们永远德行崇高始终不渝,善人们决不会陷于愁苦失去欢愉,善人与善人交不会没有果报,善人对善人从不会产生疑惧。

惟有各人以真理引导太阳运行,善人以苦行法力支持着大地,王爷啊!善人掌握着未来和过去,在善人之间善人不会消沉丧气。

这就是圣人坚守的德行,善人对此是永记在心;对他人永远施行恩德,却从不期待他人报恩。

……”

小小的诗词,已经饱蕴了人生的哲理,涤荡心灵,智慧人生,与我中华文化,完全相通。

每天听见婆罗门祭司在唱诵神曲,那传承了几千年的唱诵,与庞统们吟诵的《摩诃婆罗多》诗篇叠加在一起,恍惚中,作为中国统治阶层的智者们……………庞统等人,仿佛看到了婆罗门经典穿越时空的神奇力量。

婆罗门教是阿三文化的主色调(佛教都出自婆罗门教),它没有严格的宗教礼仪,更多体现了一种生活方式。

阿布兰卡大祭司说信神的人,每家每户都设有一个神龛。那个头发花白的祭司微微笑道:“贵国向我们大量出口神像,我们拜的是贵国‘制造’的神啊!”帝国制造业空前发达,凡是人类造的东西,帝国的百姓都能做出,他们的技术好,生产规模又大,很快就能把任何外国制造的东西排挤出去,大部分的外国,沦为帝国的原料产地。

在阿三大陆,早上出门和睡觉之前,人们都会进行祈祷,神庙遍布城镇乡材,这些庙宇撑起了阿三大陆的精神天空,又把它固定得密不透风。千多年来,阿三们就这样生活在宗教的天盖中,造就了阿三的自负和执着。

祭司自豪地道:“我们的衣衫,与佛祖时代完全一样!”说着这句话,他扫视了一眼穿着阿三袍子的庞统(他是婆罗门)、穿着中华汉服的马良、穿着休闲装的贾诩还有就是穿西装衫衬打领呔的诸葛瑾。

(注:佛祖即乔达摩·;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前485年),何止是李青龙那时的公元219年,后来的公元2006年与佛祖时期也是相差不大)

阿三文化是没有卷帙浩繁的史书记载(华族倒是相反,热衷于留下文字在纸上),他们有《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部史诗,还有《吠陀》、《奥义书》和《薄伽梵歌》流传下来,靠着祭司的背诵,奠定了阿三文化的基石。

《罗摩衍那》被称为阿三的“第一部诗作”。这部古老的史诗是印度神话的宝库,是后世印度文艺作品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其作者传说是蚁蛭(约生活在公元前五到公

元前二世纪)。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的游行”。

在婆罗门神教中,罗摩是阿三神教中三巨头毗湿奴的化身,他与魔王罗波那战斗,并得到猴王哈努曼(我们的孙猴子的原型,换言之,《西游记》远远迟于《罗摩衍那》)的帮助,打倒了魔王罗波那,救回罗摩的妻子悉多。

附提一句:按诗作,悉多保持了清白。我们可爱的李青龙对此嗤之以鼻,要是他是魔王,抢了悉多罗波那,会第一时间把她搞大肚子,好处有二:一是爽;二是罗摩可能愤怒到昏了头,此时大有可乘之机。(阿三大神毗湿奴重重地打了一个寒噤!)

《吠陀》是婆罗门教最古老的圣典,《奥义书》则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左右,它标志着吠陀时代的结束,所以《奥义书》被称为”吠檀多“,也就是”吠陀的终结”。

阿布兰卡大祭司娓娓道来:《奥义书》在梵文中称为“Upanisad”,是“近坐传授”的意思,即师傅弟子亲密地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